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翻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本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
“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学 家苏轼于公元 1073 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 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两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 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新城道中 北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言律诗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释 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 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 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 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 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 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 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 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 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 山人生活的作用, 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 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 择了山头、 白云、 树梢、 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 并以“披絮帽” (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 初日”。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希望你喜欢。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
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
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
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
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
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自然之美与田园之乐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是一首充满生机与诗意的七言律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当时苏轼正在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山村景色,以及山村人家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一、作品原文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的太阳像一个铜钲挂在树头。
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飘摇。
生活在山间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的,煮葵烧笋吃饱了正好忙春耕。
2、注释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三、创作背景《新城道中》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组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翻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本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原文与赏析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熙宁六年(1073)出巡途中即兴之作。
神宗执政后,任用王安石变法革新。
苏轼虽也不反对改革,但认为王安石改革的步子跨得太快,因而持否定态度。
他深感朝廷内部争斗激烈,风云叵测,于是在神宗熙宁四年(1071)请调杭州通判。
他在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赴新城(今富阳县新登镇)道中,饱览沿途明丽的春光,写下了这两首别有情味的诗作。
两首诗第一首主要写景,而又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两首诗意蕴深远,耐人咀嚼。
第一首为途中即景。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他不仅具有浓烈的书卷气,而且时有出游的雅兴,天公多情,雨后放晴,接着又送来一个东风吹拂、春光明媚的佳日,他不禁游兴勃发,诗歌的前四句,反映了作者当时轻快而美好的心绪。
正是因为心情愉快,所以眼中所见,天地日月,皆具情态。
远近山峰还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就象戴着白色的头巾,东方初日好象挂在树梢的铜钲。
铜钲,是古代的一种铜制乐器,形似盘,用以形容初日又圆又亮。
紧接着诗人又从天地云日转入对农村景物的描绘,从景物的转换中体现作者游踪之变化。
作者陶醉于自然的怀抱之中,颇有乐而忘返之感:看!矮矮的竹篱旁,艳丽的野桃仿佛对人含笑,令人心醉。
溪边的垂柳,倒影映入清澈的河水中,摇曳生姿,更动人心魄。
诗人见如此美景,欣羡不已,最后说:“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把山村农民的生活想象成与世外桃源相似,构筑了一幅情调欢快而色彩鲜明的农妇饷耕图。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轻松而愉快的心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他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生活美好情趣。
第二首诗写由大自然美妙的山水所引起的人生感慨。
新城道中二首《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品原文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⑴,吹断檐间积雨声⑵。
岭上晴云披絮帽⑶,树头初日挂铜钲⑷.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⑸,煮芹烧笋饷春耕⑹.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⑺。
散材畏见搜林斧⑻,疲马思闻卷旆钲⑼。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⑽.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东风:春风.⑵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⑶絮帽:棉帽.⑷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⑸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⑹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⑺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pèi):缰绳。
⑻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 ,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⑼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⑽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白话译文其一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其二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根底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根本上到达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衬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鉴赏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鉴赏《新城道中》导学案新城道中(其一)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学习过程导读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2.写作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导学、导思鉴赏诗歌1、诗歌内容此诗描写首联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
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
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颔联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
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颈联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
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尾联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苏轼描写风的诗词《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宋•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释】①东风:春风。
②絮帽:棉帽。
③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⑤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⑥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pèi):缰绳。
⑦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⑧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⑨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赏析】清晨,诗人准备去山里。
这时,春风和煦,春雨初收,就好像是多情的春风为了诗人旅途顺利而故意吹散了阴云,吹断了屋檐积雨的声音。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两句,写诗人出发看到久雨初晴时的愉悦心情。
作者不直接说自己高兴,却从东风说起,赋予东风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美好性格,正因为诗人心中快乐,才觉得东风极通人性,正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一联,写东风懂得诗人的心思,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新颖别致,饶有诗意,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中间两联写山村美景。
颔联以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颈联选取了“野桃”、“溪柳”两种典型的景物,把山村自然美景描写得生机勃勃,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中人生活的描绘,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扩展阅读:苏轼的词作成就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新城道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二首》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城道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新城道中二首宋代: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新城道中二首》译文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
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新城道中二首》注释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pèi):缰绳。
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新城道中二首》鉴赏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乡情浓浓质朴真率——苏轼《初发嘉州》简析初发嘉州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
其时苏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
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
苏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
父子三人趁“舟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
《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
其时,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播于天下。
青年苏轼正英姿勃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奋励有当世志”,磨拳擦掌,渴望为国效力,一展抱负。
然而,慈母新亡,一旦要离别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苏轼又不可抑制地流露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
早晨开船的鼓声咚咚,西风猎猎,旗幡飘飘,禁不住心旌摇摇。
回道望去,故乡的岷江水渐去渐远,如一线蜿蜒;青衣江、大渡河清洌澄澈,那么秀美可爱。
合流的三江水奔腾浩荡,从乐山凌云大佛脚下一掠而过,一下子就进入了空阔坦荡的一马平川。
一草一木而寄意,一山一水而动情,“凡耳目之所接者”,无不撩动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思。
诗人情感的流露妙在不直抒胸臆,而是诉诸形象,寄情画外,写得含蓄隽永。
苏轼诗文,多率性挥洒,“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姿态横生。
诗人笔峰一转,忽又联想到曾与同乡僧人宗一,相约在钓鱼台话别。
宗一和尚大约早已在那里等候了吧,久久伫立,期待着友人的到来,却只见雾霭沉沉,但闻水声潺潺。
末四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味,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依恋不舍之情。
诗人就想象中友人久候难耐之景寓自己急切之情,就友人相约话别寓自己难舍难分之意,恋乡情结,何以言之!纵观全诗,诗人以白描和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段铺陈,抒写了自己质朴真率的浓浓乡情,这种真挚的情绪贯穿了他终身的诗文,即使宦海浮沉,流离辗转,未尝一刻淡忘。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5 苏轼词两首(课时1)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开________一派,为______________之一。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
传世书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文体知识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3.创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4.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故垒()酹()狼狈()何妨()吟啸()樯橹()萧瑟()一蓑烟雨()5.指出下列词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意思.(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2)羽扇①纶巾②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3)灰①飞烟②灭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4)同行皆狼狈()______________(5)竹杖①芒鞋轻胜马②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1.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豪放唐宋八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4.lěi lèi bèi fang yín qiáng/lǔ sè suō5.(1)名词作状语,向东。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阅读答案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
②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③耦耕,是指二人并耕。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
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中“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C.其二继写道中山行。
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溪边缓行。
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却将在这远地为官。
D.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
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已厌恶俗物,羡慕归隐之意。
E.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2.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参考答案1.AC(A其一颔联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C其二颈联后半句解读有误,诗人不是感慨自己为官清廉。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及原文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及原文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
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
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
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原文及翻译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译文: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及原文】。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本联紧扣一个“乐”字。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