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7
李子勋:后现代的心理咨询,要用“服务”取代“治疗”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文章来自李子勋老师北大演讲版权属于原作者,心榜仅做分享外卖、网购、跑步机遛狗……因为厌烦规律生活的束缚和繁琐,晚睡晚起、不按时吃饭,自己吃饱全家不饿……反感束缚,不正经工作、不穿合适的只穿舒服的,不问候别人也不喜欢别人问候……凡以上种种,如果你感到自在,我们不称其为病,我们说后现代。
01心理学需要改变心理学的产生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科学主义盛行。
心理学也受到当时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当时的理论体系到底适合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们呢?是要为你们创造一个新的模型,还是要把你们套在快一百年的旧的模型里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太了解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不同的现实。
一个人面临的环境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和思维结构。
我们这代人接受的都是非常线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是不是真的对人的心理是一个权威的解释呢?后现代理论认为,过去所谓的科学并不是一个代表真实形态的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
所以在后现代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要重建一种心理学的系统。
现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谈心理社会学而不谈心理学,为什么?人并非仅仅是一个本我的驱力完成,其实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他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体系里面。
所以现在不再把心理学和社会学分割开来,而把它们糅合起来。
02心理疾病是被“看”出来的?另外一个特征,过去的心理学家都自以为掌握了某种真理。
一个学过心理学的人能看到心理学上的疾病,这种“看到”是值得分析的。
一个未曾学过心理学的人看不到心理学的问题,或者一个未曾学过抑郁症的人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他也无法去诊断抑郁症。
只有在内心已经建立了一种观察系统或者诊断标准的人才能看到疾病。
这种“看到”到底是一种建构,还是一种真实存在,这是在后现代一直不清楚的问题。
我们究竟是有了这一套观察系统才看到了问题呢,还是问题本身就存在?所以呢,现在的心理分析师,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德国的,他们都普遍地非常谦虚,因为他们不敢说把心理学学会了。
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之叙事疗法:问题外化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源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之叙事疗法:问题外化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源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心理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很多年之前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家一定印象深刻,里面的主题曲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仔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会发现——叙事疗法的精髓就在其中。
叙事疗法认为:积极正向的理念,以及强大的内心能量,其实一直都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
叙事疗法通过故事叙说,帮助来访者感受这些理念,找回这些能量,从此发现更好的自我。
来访者在选择和叙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心理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
在故事叙说的过程中,来访者从“问题故事”中发现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就会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心理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不过是适时的推动和引导而已。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叙事疗法是经常使用的咨询技术之一。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说“你是个有故事的人”,而事实上,谁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呢?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人,都在经历着故事里的事,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叙说去诠释自己的人生故事。
通过叙事疗法的运用,帮助每一位来访者在故事叙说的过程中觉察自我,在觉察自我的过程中改变观念,在故事改写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己的人生。
叙事疗法的优点很多,其中常用的一种就是“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如果把问题和人看成一体,要想改变比较困难;但是问题外化之后,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来访者就有能力与方向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家庭治疗的发展一、概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学的认识逐渐加深,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流派,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在家庭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差异性和多元性,关注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这为家庭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的家庭治疗发展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家庭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A. 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和特点后现代心理学作为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流派,它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后现代心理学的出现,对家庭治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再仅仅关注病人的心理问题,而是更加注重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
家庭治疗师需要尊重患者的个性差异,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后现代心理学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仅要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还要关注家庭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家庭治疗师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再次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和理论框架,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
家庭治疗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对话和互动,在这一观念下,家庭治疗师不再是权威的“心理医生”,而是与患者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家庭治疗师需要倾听患者的心声,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认识自己、解决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的出现为家庭治疗带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家庭治疗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日志疗法【摘要】本文浅析了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日志疗法。
首先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态度。
然后阐述了日志疗法的定义和原则,指出其通过记录和分析个人体验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日志疗法应用实例。
同时分析了日志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指出其有助于增强自我意识和理解情绪,但也存在可能过于自我中心或难以验证的缺点。
最后探讨了日志疗法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包括心理健康领域和教育领域等。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了解日志疗法在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作用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后现代心理学、日志疗法、定义、原则、案例分析、优势、局限性、应用领域。
1. 引言1.1 引言日志疗法是一种在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让个体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特点入手,介绍日志疗法的定义和原则,分析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日志疗法案例,探讨日志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探讨日志疗法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日志疗法在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为日志疗法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特点包括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批判和超越、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重视语言和权力的影响、偏向于关注过程而非结构、强调情境的影响、对客观真理和普适性的怀疑、强调本体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等。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相比更加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批判单一的真理观念,强调权力和语言对心理学的影响,倡导相对主义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在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家开始更多地探讨人类的主观感受、情感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客观的行为和结果。
这种转变使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推动了心理治疗方法的多元化和创新。
[收稿日期] 2008-10-20[个人简历] 李 倩(198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
哲学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李 倩(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 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之间有着诸多差异。
它以社会建构理论为认识论的基础,使得心理咨询与治疗在认识论、知识观、自我观、语言观、方法论等方面发生转变。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叙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法,通过具体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揭示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现代变革的实质。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文章编号] 1672-2035(2009)01-0042-03 [中图分类号] B84-05 [文献标识码] B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
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中,心理学应用体系中受到最大启示的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
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不仅仅体现了时间性的概念,而且还包括着咨询与治疗基本理论以及范式上的差异。
一、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1.对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范式的回顾。
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至今,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流派和方法不断涌现。
其中影响较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包括三大范式:精神分析范式、认知 行为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
[1]精神分析范式致力于对人内在精神结构的探索,心理疾病是本能的欲望和冲动遭到压抑而引发严重内心冲突的结果,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认识这种冲突并获得对问题的领悟;认知 行为范式认为人在生活中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是由于人对客观现实有不合理的认识,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在强化刺激的控制下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与认知;人本主义范式认为现实世界把人置于一种疏离状态,中断或歪曲了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大多数心理问题来源于来访者缺乏内在的自尊,或者自我实现的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找回失去的自我,并用真实的自我去感受这个世界。
后现代心理治疗-心理学收藏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变动,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新问题。
在学术圈里流行的后现代思潮,一方面关注这些变化与问题,一方面试图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新的解决方式,后现代首先出现在艺术、建筑、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继而风行于许多文化研究领域,而主流心理学却对之浑然不觉,且至今依旧如此。
这种对后现代转变的视而不见反映出心理科学的空洞及与整个文化的毫不相干。
但人本心理学家从来都不是主流,他们始终具有广大而深刻的文化意识,已经开始闻风而动,而且也在唤醒身边周围者迎接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思维与实践所带来的挑战。
后现代既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也是对此历史时期的描述与批评。
它是现代主义的终结,也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元叙事的终结。
后现代标志着:基础与权威的终结;客观性理想的终结;对现代科学作为把人从迷信、无知中解放出来,并产生富足、真理、进步之终极手段这一信念的终结。
后现代听来好像具有内在的一致,实则它并不是系统的理论,也不是深奥的哲学,而是对当代文化的各色的诊断与解读,是对各种相互关联现象的描绘。
后现代拒绝被概念化,将其说成是进步的智力成就所取得的直线式进步的一个时期。
后现代全面性的侵蚀基础以及神话,它对大多数作为现代主义科学计划的主流心理学构成威胁。
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身就是对现代科学的基础主义、实证主义作出的反应,是故所受威胁较少。
其核心是对还原主义、声称掌握了基础性真理的权威主义、通过知识获得进步、价值无涉之类的抵制。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由、体验、抉择,它对现代科学的极端思想所作出的反应是重视人的精神性与创造性。
人本主义的这些取向超出了通行的规则与界限来探讨人类潜能所能抵达的最远之处。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涉及群体、家庭、组织、社群、生态,这与后现代主义从个体转向关系的趋势不谋而合。
对超个人领域的探索、质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体验与建构疗法的创新,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狭隘的现代主义假设的反应。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日志疗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人们的压力与焦虑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科技的逐渐普及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快捷,但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信息负担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方式,造成了人们心理健康的多种问题。
在此情况下,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心理疏导方式,日志疗法便应运而生。
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背景及影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强调的是相对主义,完全否定了任何形式的绝对真理或标准。
认为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是由“事实”的符号构成,而这些符号可能是不完整或甚至是矛盾的。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还关注在“故事”的重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即破坏原来的故事并重新创建新的故事。
这种思想对于日志疗法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日志疗法中,书写的过程即是一种“故事”的再现和重新构建,个体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从自己的角度重新定义和重构自己的故事。
这种过程能够帮助个体“澄清”自己的生活经验,减轻焦虑和内心的“良知负担”,并为未来的生活和决策提供理性的支持。
二、日志疗法的定义及特点日志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它利用思考和书写过程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建立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日志疗法的特点在于:1、日志疗法重视思考和自我反省,帮助个体探索自身的心理深层需求和内心状态。
2、日志疗法能够帮助个体自我意识,明确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并为早期儿童经历的影响提供机会。
3、日志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和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人际关系问题等。
并且,这种技术无需依赖药物,因此更加适合对于副作用敏感或想避免药物治疗的个体。
三、日志疗法的实际应用日志疗法主要是通过日记、记录本等书写方式来进行的,而其中的核心在于记录个体与周围环境、人际关系等之间的互动情况。
在疗效上,日志疗法不同于心理治疗中的传统形式,该种技术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一样是私密性的,更加注重患者个人体验和自我解释,帮助患者更有意识地探索内心的问题。
后现代心理治疗-心理学收藏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变动,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新问题。
在学术圈里流行的后现代思潮,一方面关注这些变化与问题,一方面试图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新的解决方式,后现代首先出现在艺术、建筑、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继而风行于许多文化研究领域,而主流心理学却对之浑然不觉,且至今依旧如此。
这种对后现代转变的视而不见反映出心理科学的空洞及与整个文化的毫不相干。
但人本心理学家从来都不是主流,他们始终具有广大而深刻的文化意识,已经开始闻风而动,而且也在唤醒身边周围者迎接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思维与实践所带来的挑战。
后现代既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也是对此历史时期的描述与批评。
它是现代主义的终结,也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元叙事的终结。
后现代标志着:基础与权威的终结;客观性理想的终结;对现代科学作为把人从迷信、无知中解放出来,并产生富足、真理、进步之终极手段这一信念的终结。
后现代听来好像具有内在的一致,实则它并不是系统的理论,也不是深奥的哲学,而是对当代文化的各色的诊断与解读,是对各种相互关联现象的描绘。
后现代拒绝被概念化,将其说成是进步的智力成就所取得的直线式进步的一个时期。
后现代全面性的侵蚀基础以及神话,它对大多数作为现代主义科学计划的主流心理学构成威胁。
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身就是对现代科学的基础主义、实证主义作出的反应,是故所受威胁较少。
其核心是对还原主义、声称掌握了基础性真理的权威主义、通过知识获得进步、价值无涉之类的抵制。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由、体验、抉择,它对现代科学的极端思想所作出的反应是重视人的精神性与创造性。
人本主义的这些取向超出了通行的规则与界限来探讨人类潜能所能抵达的最远之处。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涉及群体、家庭、组织、社群、生态,这与后现代主义从个体转向关系的趋势不谋而合。
对超个人领域的探索、质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体验与建构疗法的创新,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狭隘的现代主义假设的反应。
・心身医学・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中的社会治疗理论赵耸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中图分类号:R39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1)04-0053-0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掀起了一次社会科学的“后现代”转向。
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治疗理论就是这种变化趋势的一个明显体现。
以后现代的视角重塑了传统心理治疗理论,由以往对个体的过分关注转向了对广泛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关注。
从而成为后现代思潮中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之一。
1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
后现代思潮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对现代的主流科学认识观的怀疑,特别是对长期主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原则的一种批判。
原现代主义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111 反对个人主义、崇尚内在和谐现代主义主张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区分和对立,强调主体是积极的、能动的;客体是消极的、被动的。
主体居于主导地位,客体处于从属地位。
在个人主义的支配下,现代人认为社会是为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共同体是服务于个人的。
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否认个人本身与他事物有内在关系。
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破除了主客二分法,摧毁了一方胜过另一方的权威地位,中断了同主体范畴相联系的独断权力关系,并由此消除了其隐藏的层系(等级系统)。
在后现代主义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已经被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所取代。
112 倡导创造、求新立异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都承认一切皆变的基本事实。
但是,现代主义者从内心深处渴望在变化不定中寻觅到某种稳如磐石、确定不疑的东西,以便让自己拥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个使自己的灵魂保持宁静的家园。
后现代主义者抛弃了对确定性的迷恋,告别了对精神家园的执著,他们沉醉于反复无常的变化,热衷于求新立异。
113 消解责任、游戏人生在现代主义中,责任问题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被容忍的。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观念后现代对话和现代对话最大的不同是后现代对话重视去标签化、去专家化、相信对话和共同反思的过程能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
更核心的是后现代对话将如何对话本身视为一种专业,对话不再只是理所当然。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虽然以来访者为中心,但其实依然是权威的,我知道你哪里不对了,你应该如何成长起来,每一个来访者都有问题了,都找专家,于是专家三下无除二给你解决了,他会觉得专家很厉害,于是就开始依赖你了。
你越帮他解决,他就越不可能自己解决,最后你就把他的武功全废了。
这是现代的人本主义,但是达到了后现代,治疗师连这点都没有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不平等的,你凭什么和他平等,只有他自己才了解自己,你想拿你自己的理论去套他,连门都没有,他自己最了解自己,他是他自己最好的治疗师。
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能力,最后都会让你感叹,他是这么解决问题的,我还要帮他吗?来访者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后现代心理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变化:第一、对心理问题定位的视角转换。
与现代心理治疗着眼于个体的感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个体内部有所不同,后现代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人际之间,即以语言为媒介的种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 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过程。
第二、治疗任务的不同。
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对固有的社会观念进行重构,即建构新感受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对话,建立和发展新的意义的过程。
面对新的治疗任务,治疗师要问的问题是某种特定的自我描述能否被改造成一种新的形式,或是用另外一种替代的描述能否同样处理好同一个事实。
治疗师与来访者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参与者。
他们所进行的思考、感受及想象并不是个体的内心事件,而是通过参与而建立起来的过程。
参与的媒介是语言。
治疗师要对他本人的意见、价值观的后果承担责任,并且也要鼓励来访者这样做。
在这样的治疗方案中,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把症状或问题看作是生活的社会形态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疾病或是个体的内部问题。
浅析后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日志疗法日志疗法是一种在后现代心理学兴起后的新疗法,相较传统疗法有着显著的优势。
本文既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主观构建的理念,讨论了日志疗法的优势。
标签:后现代;心理学;心理咨询;日志疗法新时代新思潮新技术的发展,给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后现代心理学和网络技术的联合,也就是日志疗法,往往能给心理治疗带来许多便利。
这些便利与理论的拓展息息相关。
一、后现代心理学是什么“后现代”一词有着复杂的内涵,尽管我们可以用“现代之后”来理解它,但因为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此难以用单一的定义来限定它。
后现代思潮作为上个世纪中期出现的哲学社会学思潮,与各种新思想的出现关系密切。
正因为这些这些新思想拓展了人类思维的范围,这些新的思想成果大大改变了心理学领域。
后现代心理学是对这些新思想运用的结果。
我们知道现代心理学的咨询和治疗遵循客观主义原则,强调理性主义,认为通过心理学手段可以达到能被客观化的结果,其主要范式有三种,即精神分析范式、人本主义范式和认知-行为范式。
而后现代心理学则不再过分强调客观性,而将主要侧重点倾向于主观方面的构建,其范式也演变成不同的三种,即建构主义范式、叙事治疗范式和社会建构主义范式。
之所发生这种转变,乃在于人们意识到,主观领域并非是能被纯粹客观描摹所取代的,存在着纯粹主观的因素,必须从主观构建的角度加以探讨。
研究者一改往常与对象对立的态度,通过具体而微的对话,共同构建主观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何为日志疗法1.日志疗法的具体内容作为日志,也就是博客,它是一种将日常记事、内心感受等写成文字,发布于网络的一种写作方式。
任何时候,来访者需要某些咨询时,可以直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风格写作,并发布于网上。
只要有网络,如今身边的电脑手机已较为普及,几乎随时随地都可应用。
其操作步骤也很简单:首先咨询师和来访者有一个协议,相互给对方博客地址。
然后来访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以任意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和发布于网络博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