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整合心理治疗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3
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学派,于20世纪后期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主要观点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探讨后现代心理学的特点和意义。
一、理论基础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
后现代主义追求独立、多元、相互关联的叙事,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经验的重要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传统心理学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并倡导采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
二、主要观点后现代心理学主张个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强调不同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认知方式各不相同,拒绝简单概括和归类。
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普遍化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所有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人们构建和表达自我认同的重要媒介。
因此,后现代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构建和沟通方式。
后现代心理学还重视个体与权力关系的问题。
在传统心理学中,权力往往被忽视,而后现代心理学倡导关注权力的存在和影响。
它认为权力关系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权力纳入心理学的分析框架。
三、实践应用后现代心理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强调实践应用和社会变革。
后现代心理学倡导将权力和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需求。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后现代心理学鼓励心理治疗师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患者,关注患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后现代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统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
因此,后现代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包容的视角,试图推动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后现代心理学的意义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对个体的规范和限制,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摘要后现代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
它认为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
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后现代女性心理学都是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多元文化论女性心理学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了心理学家,其直接的结果是80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
从后现代的立场出发,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充满着对立和矛盾,但是它们都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即都是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
这个“实体”客观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认识。
心理学的知识是以这个实体为基础的。
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其基本主张是:第一,反基础主义。
现代主义站在两分法的立场上,认为存在着作为理性的主体和被主体和理性认识、描绘、反映或表征的客体或实在。
这些客体或实在是自明的,不需要加以证明。
知识是以这种实在作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是这些实在的精确描绘。
心理学的知识同样如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学的知识是对作为“心灵”、“精神”等实在的精确反映。
依照心理学中的基础主义观点,心理现象的分类是以心理的实在作为基础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人格等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成为我们对心理现象分类的根据和理由。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看来,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而社会建构的结果,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词的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因而我们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客观理解。
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致意见。
”[1] 因此,心理学的概念,诸如态度、情绪、记忆、思维、人格和个性等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它们只不过是心理学话语的建构物,并文化地、历史地存在着,随时间、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新进展作者:解庆福葛鲁嘉来源:《学术探索》2012年第11期摘要:后现代语境下,心理治疗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促使心理治疗方法向着多元化、多学科、多形态的方向转向,进而促进了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
这种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经典后现代心理治疗的新进展;二是本土心理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三是大量吸收类同形态的心理学思想。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心理治疗;多元化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044-03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传统道德危机、机械论世界图景崩溃、后现代哲学理念引导的社会、科学、哲学背景下产生和兴起。
后现代主义思潮孕育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对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相对于心理学理论研究而言,“心理治疗否认普适的知识存在、尊重知识体内在的差异性、推崇新实用主义”,[1]与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存在共通性。
由于这种知识观和认识论上的共通性,心理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发展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反应更为灵敏。
一、后现代语境下心理治疗的含义(一)后现代精神的实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源于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其倡导的后现代精神具有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
例如,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F.Lyotard)认为后现代精神在于“去中心”和“多元化”;[2]美国思想家艾米兰(E.Amiran)和安斯沃斯(J.Unsworth)指出,后现代精神是一种对不可还原关系的知觉,这种关系不能被发现,但它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中。
[3]美国哲学家格里芬(D.R.Griffin)则认为,“创造性”是后现代精神的重要特征。
[4]我国学者麻彦坤进一步指出,后现代认识论具有四个基本主题:无根基、零散性、建构主义、新实用主义。
[1]因此后现代精神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在知识观上属于多元论;第二,在认识论上持建构论或社会建构论;第三,在方法论上持新实用主义的观点。
心理学收藏-叙事心理疗法: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叙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产生背景与理念1.叙事心理治疗导源于后现代主义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叙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
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
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1〕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的影响。
在这里,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reality)的看法不同。
〔2〕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
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后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它对传统心理学的框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与重构。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主要观点及其对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一、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后现代心理学是一种反思性的心理学,旨在挑战传统心理学的认知范式和科学主义取向。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主体的多样性、相对性以及个体背景的重要性,反对一切普适性的、预设的真理。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受到文化、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它拒绝将个体的心理现象简化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多样性。
二、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 反对大敘事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中的大敘事,认为这种一刀切的框架无法呈现出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心理学主张采用小敘事,关注个体的具体经历、语境和互动。
2. 拒绝二元对立后现代心理学追求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如主体与客体、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等的对立。
它强调这些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脱离实证主义后现代心理学提出,实证主义的假设和方法并不能完全解释个体的心理现象。
它主张应采用以多元方法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包括故事性叙述、现象学和解构主义等。
4. 强调权力与语言后现代心理学关注权力与语言对心理现象的塑造作用。
它认为语言和权力关系的建构对于理解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三、后现代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1. 方法论的变革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促使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反思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论。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方法,包括文化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和叙述研究等。
2. 个体主义的崛起传统心理学倾向于以人类作为研究对象,而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呼吁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背景纳入研究范畴,从而促进了个体主义的崛起。
3. 引发跨学科对话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与交叉研究。
例如,对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需要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合作,以全面理解个体心理现象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20世纪的文化经历了三个时期: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在于对现代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尤其是对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宗旨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
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危机”的形式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域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趋势。
1.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已处于危机之中,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应受到抨击和反叛。
综合其思想,现把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应当看重局部的、边缘的、有用的、本土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对普遍的、抽象的、客观的、囿于实验室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在研究对象上,倡导突破传统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固执与褊狭,主张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力主心理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张整体论、建构论和系统观的研究法则,反对人为地分解和切割人的心理现象。
倡导以社会建构论、历史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反对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视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把客观性、经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是荒唐的。
主张恢复和重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以弱化科学主义心理学对量化研究的过分器重,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地位。
在研究理念上,提倡多元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矛盾性,淡化对绝对性、客观性、普遍性真理的追求,注重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机制。
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认为人的态度和价值可以决定什么东西可能成为事实。
重新确立了价值、目的、意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科定位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和解决,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坚持心理学之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的学科定位。
后现代取向整合式心理咨询修复人际关系的个案分析报告黄洁【摘要】本文采用一例大学生高度关注的人际关系案例,尝试建立萨提亚模式、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叙事疗法、生涯咨询等后现代取向的发展视角,结合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学等整合式的心理咨询,以促个人在成长困惑中,找到生命掌控权,发现生命资源,主动修复人际关系.【期刊名称】《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后现代取向;整合式心理咨询;修复;人际关系;个案分析报告【作者】黄洁【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12.641.个案信息1.1 基本信息:来访者夏忧,浙江湖州人,性别女,年龄19岁,民族汉,大二学生,以“经常无端猜疑,情绪不稳1月,宿舍关系紧张”之主动来咨询。
1.2 如何来咨询:由于经常无端猜疑,多虑紧张,伴随心慌、胸闷等身体症状,大一后半学期,在精神科复查无大碍,医生建议在校期间可在学校心理中心进行心理咨询。
1.3 第一印象:走进咨询室时,来访者低着头,表情严肃,看着内向文静,皮肤白皙,身体微胖,精神状态一般,说话声音像捏着嗓子发出的声,头发梳扎的马尾,但梳的一丝不苟,每句话对话结束都会使用嗯,老师。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尚稳定但低落,不断重复我太没用了,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
1.4 主诉:在初中时期无明显原因起病,主要表现,无端猜疑,怀疑周围人议论自己说自己坏话,去精神科就诊,诊断结果为精神分裂症,服用利培酮、丙戊酸镁缓释片、氯硝西泮。
用药后,精神症状基本缓解。
中考前出现紧张,害怕,焦虑,觉得自己没有人管,情绪低落,每日正常按医嘱服药,效果不明显。
有天在放学回家路上出车祸致头皮血肿,昏迷10余分钟,住院治疗一月余,查颅脑CT,颅脑核磁共振均未发现异常,但渐出现觉得有人笑话自己,看自己,情绪不稳定,易怒,发脾气,暴躁,骂人,情绪反复无常,生活懒散。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核心观念后现代对话和现代对话最大的不同是后现代对话重视去标签化、去专家化、相信对话和共同反思的过程能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
更核心的是后现代对话将如何对话本身视为一种专业,对话不再只是理所当然。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虽然以来访者为中心,但其实依然是权威的,我知道你哪里不对了,你应该如何成长起来,每一个来访者都有问题了,都找专家,于是专家三下无除二给你解决了,他会觉得专家很厉害,于是就开始依赖你了。
你越帮他解决,他就越不可能自己解决,最后你就把他的武功全废了。
这是现代的人本主义,但是达到了后现代,治疗师连这点都没有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不平等的,你凭什么和他平等,只有他自己才了解自己,你想拿你自己的理论去套他,连门都没有,他自己最了解自己,他是他自己最好的治疗师。
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能力,最后都会让你感叹,他是这么解决问题的,我还要帮他吗?来访者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后现代心理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变化:第一、对心理问题定位的视角转换。
与现代心理治疗着眼于个体的感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个体内部有所不同,后现代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人际之间,即以语言为媒介的种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 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过程。
第二、治疗任务的不同。
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对固有的社会观念进行重构,即建构新感受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对话,建立和发展新的意义的过程。
面对新的治疗任务,治疗师要问的问题是某种特定的自我描述能否被改造成一种新的形式,或是用另外一种替代的描述能否同样处理好同一个事实。
治疗师与来访者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参与者。
他们所进行的思考、感受及想象并不是个体的内心事件,而是通过参与而建立起来的过程。
参与的媒介是语言。
治疗师要对他本人的意见、价值观的后果承担责任,并且也要鼓励来访者这样做。
在这样的治疗方案中,治疗师帮助来访者把症状或问题看作是生活的社会形态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疾病或是个体的内部问题。
心理学中的整合性心理治疗是怎样的在当今快节奏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挑战和困扰。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心理治疗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其中整合性心理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整合性心理治疗并不是一种单一、固定的治疗模式,而是一种灵活、多元的治疗理念和方法的融合。
它旨在综合运用不同心理学流派和治疗技术的优势,根据每个来访者的独特需求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要理解整合性心理治疗,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流派和它们的核心观点。
比如,精神分析学派关注潜意识和童年经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认知行为学派强调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改变;人本主义学派则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价值。
而整合性心理治疗并不局限于某一流派,而是博采众长。
在整合性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会对来访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这包括了解来访者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当前的心理症状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样的评估,治疗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来访者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过程中,整合性心理治疗师可能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在帮助来访者探索潜意识冲突时,可能会借鉴精神分析的方法;而在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时,又会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技巧。
这种灵活的切换和综合运用,使得治疗能够更贴合来访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整合性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性。
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尊重、理解的关系,为治疗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在这种关系中,来访者能够感受到安全和支持,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整合性心理治疗也注重来访者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成长。
治疗师不仅仅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来访者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心理韧性,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比如说,有一位来访者因为工作压力导致焦虑和失眠。
治疗师在开始阶段,通过倾听和共情,与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