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改革实践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临床操作技能训练与评估在医学教育中,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医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使医生对疾病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因此,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评估对医生的教育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应该具备系统性。
这就要求医学教育机构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纳入医学教育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可以帮助医生逐步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并且能够逐渐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其次,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应该具备实践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必须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医生才能真正理解操作的原理和要领,并且能够掌握实践中的各种技巧。
因此,在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中,需要注重患者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将训练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医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操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再次,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应该具备适应性。
每个医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不同,因此在训练中应该根据医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进行训练时,可以针对个人的操作能力和发展需求,为医生量身定制相应的训练方案,并且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只有通过适应性的培养,医生才能真正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
最后,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应该具备评估性。
评估是训练的一部分,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医生的训练效果,并且为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指导。
在评估中,可以根据医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评分,并且将评估结果与培训目标进行对比,以了解训练的效果和医生的进步情况。
通过不断的评估和反馈,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为其提供相应的改进方案。
总之,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评估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实践、适应和评估的方式进行训练,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因此,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高度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与评估,为医生的教育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谈加强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临床实习是一个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医生的关键阶段。
对如何加强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生产实习质量进行了论述。
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生产实习质量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新时期的医学教育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的国家需要的卫生人才,以质量为核心,改革创新,推动医学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从学生过渡到医生的过程。
是一个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医生的关键阶段。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诊治疾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使学生能独立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临床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实习中还应重视学生对现代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高、精、尖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充分了解疾病诊治的前沿。
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学生的生产实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管理。
一、岗前培训,培养实习医生的医德医风,重视医疗卫生的预防观念在学生入科生产实习之前,由医院负责教学的院长进行医院情况介绍、医德医风培训,安排院内感染科对学生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书面考试,对考试不合格人员重新培训。
二、提高实习医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是最好的复习课堂上授课内容的时机。
所以在学生入科前教师按照实习大纲在科内选出相对典型的病历,让学生多接触病人,反复阅读病志,真实感受临床气息。
而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所接触病种的相关知识书籍,强化学生对该种疾病的感性认识,逐渐加深、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独立做出临床诊断和医嘱。
还要注意指出该病与其它疾病在诊治过程中的异同,使学生不走弯路,减少患者的不必要负担。
在这就要求医院在学生入科后,要赋予其医生的身份,使其和患者建立医患关系,给与相对独立的临床诊治机会。
三、提高学生对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
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改革实践
【摘要】为了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1)加强学生对临床技能操作训练重要性的认识;(2)根据新课标,制定培训计划;(3)改革训练方法,提高操作水平;(4)改进考核方法,保证训练效果。
形成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后,需保持并且不断的加以完善。
【关键词】临床基本技能;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86-01
临床基本技能,是医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实践操作,关系到其就业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高职高专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扩招引发的教学资源不足;(2)部分学校偏重理论教学;(3)教学方法落后,不能满足教学需要;(4)缺乏完善的技能考核评价机制。
为此我们在借鉴吸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临床技能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1 实施对象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8级,09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年制学生。
2 方法
2.1 提高学生对临床技能操作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病史采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等。
其中体格检查在视诊看到的直观变化,触诊触到的硬度变化,叩诊
以及听诊听到的声音变化等,这些都很难从高新技术检查中如实反映出来。
通过训练使学生亲身体会其重要性。
2.2 根据新课标,制定培训计划
依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核要求,确定了三大培训项目。
对每一项目,每一步骤进行认真分析,力求过程简短,便于掌握和操作。
2.3 改革训练方法,保证训练效果
2.3.1 问诊是采集病史的主要手段,是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和医生诊治疾病的重要过程。
著名的美国医学教育家harey的诊断学“五指”理论,形象地描述了问诊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1】。
我们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让学生自由结组,轮流充当病人和医生的角色,每组安排特定的问诊话题。
教师进行辅导,此过程可浓缩讲授内容,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在病人与医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思维创造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2.3.2 体格检查检体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是获取客观体征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观看标准操作的录像,然后带教老师进行标准化示教,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最后学生采用互查的方式,进行训练。
在互相查体的过程中,学生兼有评委角色,发现操作失误和不规范之处的同时,自身也将会努力避免。
在互查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悉心指导,纠正错误。
2.3.3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传统教学方法中,胸膜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等诊疗技术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水平,学生进入临床后,因缺乏操作经验不能尽快开展工作。
为此,我们购置了多功能诊疗穿刺模拟病人,开展了实际操作训练。
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讲解演示操作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反复练习。
期间教师跟踪辅导,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2.3.4 改进考核方法根据河北省医学院校临床(社区)医学专业基本技能考核方法的要求,模拟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方法。
促进学生从现有的“高分低能型”向“能力型”人才转变【2】。
被考核者当场抽签决定考核题目后,由另一方学生充当受检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边操作边叙述检查方法并汇报检查结果,并回答监考老师的提问。
监考老师和受检者严格按评分标准进行现场评分,并说明扣分原因及有关注意事项,纠正错误或不规范操作,要求85分达标。
考核结束后对于未达标的学生,在教师的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直至达标为止。
3 结果
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参与调查学生共计200人,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200份。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教学方法改革后,90.5%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92.5%的学生认为能提高问诊水平,增加问诊技巧;96.0%的学生认为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95.0%的学生认为加强了对临床常用诊疗技术的掌握;94.0%的学
生赞同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的改革方法。
见下表:
4 体会
教学改革后,学生不但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掌握了基本技能操作,通过强化训练,多数学生手法相当规范娴熟,能与带教老师手法相媲美。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真正会与病人沟通,进行问诊并且检查身体。
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年终考核时能沉着冷静,操作规范准确,顺利通过考核。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5 不足与改进措施
考核过程,学生仅抽取其中几项考核项目,考核内容有限,不能充分反映其综合水平及培训的整体效果。
此外,受检者为学生,与真正的病人不同,有时会有过度配合,使检查者手法做不到位,而且检查者不能体会到病人的阳性体征。
针对操作培训及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缺陷,如腹部触诊、心脏及腹部的叩诊手法不规范,不到位,以及心肺听诊部位欠准确,对听诊音辨别不熟练等方面,我们及时补救,适当的增加模拟考核次数,多为学生创造见习机会等。
并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完善。
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教学改革为我们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形成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后,需要保持并且不断的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蒋云生,刘频,张萍,等。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病史采集
试题用于诊断学技能考试的尝试[b].医学教育,2004,6:59-60
[2] 姜政,王丕龙.浅谈提高成人医学专科诊断学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4,13(1):216.
作者简介:
贾亚莲,女,1982年11月,本科,学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实验教学
达朝玲,女,1984年02月,本科,学士,从事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