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绿藻植物门
- 格式:ppt
- 大小:9.58 MB
- 文档页数:40
绿藻门知识点总结形态特征绿藻门中的绿藻大多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的藻类生物,以原生质体形式存在。
它们的形态多样,有的呈丝状、板状、球状、叶状等,有的具有固齿、刺状突起、或藻丝等形态特征。
一些绿藻能够形成共生体,如海藻(Sargassum)和小球藻(Volvox),形成了大型的细胞体。
分类系统根据形态和营养方式的不同,绿藻门可分为多个亚门、纲、目、科和属。
常见的绿藻亚门包括裸藻亚门(Chlorophytina)、衣藻亚门(Streptophyta)、泪囊藻亚门(Tribophyta)等。
按照细胞结构和生活史的差异,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叶绿藻纲(Chlorophyceae)、斑鞭藻纲(Zygnemophyceae)、海藻纲(Phaeophyceae)、甲藻纲(Bacillariophyceae)等。
这些分类系统帮助我们对绿藻门中的各种生物进行科学分类与研究。
生物学特性绿藻门中的绿藻具有许多生物学特性,包括光合作用、有丝分裂、有性生殖、营养方式等。
它们主要以光合作用为主要的营养方式,利用光合色素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生长提供能量。
绿藻的有丝分裂与其他植物没有太大的区别,包括有丝分裂的四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而绿藻的有性生殖则是通过配子体的结合完成,形成受精卵之后再发育成新的绿藻体。
它们的这些生物学特性使得绿藻在自然界中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具有广泛的分布。
生态环境绿藻门中的绿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中,包括淡水、盐水、海水等。
它们可以生长在湖泊、河流、池塘、海洋、河口等水域中,有的生长在湿地、土壤、岩石等陆地环境中。
在水域中,绿藻通常生长在浮游物上或黏附在底泥上,有的绿藻形成各种风景秀丽的浮游植物群落,如蓝藻、油藻等。
绿藻能够适应的环境条件较广泛,对气候、水质和水温的适应性也较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应用绿藻门中的绿藻在生物应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某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植物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35分,每题5分)1. 地钱以芽孢进行营养繁殖。
()答案:正确解析:地钱没有关键在于的根,假根没有不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只起到固定作用,以芽孢进行营养繁殖。
2. 金缕梅科和杜仲科是单种科。
()答案:错误解析:金缕梅科非单种科。
3. 由珠心或珠被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胚称为不定胚。
()答案:正确解析:4. 裸子植物茎的木质部中含有导管。
()答案:错误解析:绝大多数裸子植物茎的木质部中不含有导管。
5. 双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一般排成一轮,而单子叶植物玉米的维管束则是散生在基本组织中。
()答案:正确解析:6. 根增粗是由于侧生分生组织分裂所致。
()[兰州大学2011研]答案:正确解析:7. 脱落酸是由四个异戊二烯组成的。
()答案:错误解析:脱落酸中文别名,2顺式,4反式5(1羟基4氧代2,6,6三甲基2环己烯1基)3甲基2,4戊二烯酸;由两个异戊二烯组成。
2、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 迁地保护答案: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指于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而生存很少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或服务中心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方法。
解析:空2. 粉芽答案:粉芽是指散布纤维状于地衣体表面的小粉块状,胞群被菌丝缠绕形成的团状结构。
其是地衣的繁殖营养体之一。
粉芽小枝存在于地衣叶状体表面或特殊的分枝上,呈粉状或颗粒状,或为针状及棒状。
每一粉芽内含1个或数个藻类细胞,外面为菌丝所包围。
解析:空3. 群落答案:群落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具有直接或占居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是由很多种类的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藻类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外生孢子:某些蓝藻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体发生横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原生质,上端较小的一块就形成孢子,基部较大的一块仍保持分裂能力,继续分裂,不断地形成孢子。
内生孢子:某些蓝藻由于母细胞增大,原生质体进行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具薄壁的子细胞,母细胞壁破裂后全部放出。
2.孢子: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配子:有性生殖的生殖细胞。
3.载色体又叫色素体: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质体。
也有仅指藻类植物细胞中含叶绿素的大型和复杂的结构。
蛋白核又叫造粉核或淀粉核:某些藻类植物载色体上的一种特殊结构。
有一蛋白质的核心部分,外围以若干淀粉小块,这是藻类植物蛋白质和淀粉的一种贮藏形态。
4.茸鞭型鞭毛:鞭毛上具横向羽状鞭茸。
尾鞭型鞭毛:鞭毛上无横向羽状鞭茸。
5.核相交替:在植物整个生活史中,具单倍体核相和二倍体核相的交替现象。
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交替的现象。
6.同形世代交替:在形态构造上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
异形世代交替:在形态构造上显著不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
7.无性世代(或孢子体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从受精卵或合子开始,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长为孢子体,到孢子体产生孢子母细胞为止的时期,从核相方面来看,是具有二倍体染色体的时期。
有性世代(或配子体世代):在植物生活史中,从减数分裂而来的孢子开始,由孢子发育成长为配子体,到配子体产生两性配子为止的时期。
从核相方面看,是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时期。
配子体: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和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
9.无性生殖:通过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繁殖细胞,从母体分离后,直接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是由两个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彼此融合的过程,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0.同配生殖:在形状、结构、大小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
绿藻门
注:“/”表示书、PPT中都没有提及。
图1 衣藻生活史
图2 团藻生活史
图3 丝藻生活史
图4 石莼生活史
图5 水绵接合生殖
·梯形接合:发生在春秋季节,藻丝由绿变黄,两条并列的藻丝细胞中部侧壁产生突起,突起两两相对横壁解体形成接合管。
此过程中原生质体逐渐浓缩形成配子,由一条藻丝中配子囊中的配子以变形运动的方式移入另一条藻丝细胞中,两两结合形成合子。
·侧面接合:同一条丝状体的两个相邻细胞间形成同一条丝状体的两个相邻细胞间形成接合管
·端壁接合:同一条丝状体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横壁上开一小孔,发生接合
图6 轮藻示生殖时期
卵囊-卵圆形
5个管细胞螺旋绕生,每个管细胞上有一个冠细胞以封住卵囊口部,中有一个大的卵细胞。
精囊-橘红色圆球形
球形由8块盾细胞嵌合而成,每个盾细胞中有一个柄细胞(长柱形),柄细胞先端长有许多头细胞(球形),头细胞上有精囊丝(丝状),精囊丝的每个细胞形成一游动精子(两条顶生等长鞭毛)
精囊成熟自行开裂,释放精子与卵受精
图7 轮藻生活史
其他:
浒苔属生活史与石莼属一致(与其同属石莼目),植物体为单层细胞管状体
水网藻属
盘星藻属
伞藻属
鼓藻属
新月藻属
栅藻属
羽藻属。
绿藻门的分类依据绿藻门是指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淡水或海水草藻,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广泛的分布。
目前已知绿藻门包括超过7,000个品种,是植物界中最大的门之一。
绿藻门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形态特征、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一、形态特征分类依据1、细胞形态:绿藻门的细胞形态非常丰富多样,有单细胞、梭形、球形、卵形、菱形、线形、板状等不同形态的细胞,可以通过形态特征对绿藻门进行分类。
2、细胞壁:绿藻门的细胞壁结构多种多样,可以是纤维素、壳聚糖、硅酸盐等物质构成的复合结构,也可以是纤毛和胶质物质形成的具有弹性和黏性的薄膜。
通过对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可以对绿藻门进行分类。
3、生殖方式:绿藻门的生殖方式也非常多样,可以是有性生殖,也可以是无性生殖。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品种的绿藻门在配子形态、配子结构和配子结合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二、细胞结构分类依据1、叶绿体:叶绿体是绿藻门中最明显的细胞结构之一,是绿藻门中独有的一个细胞器,可以通过叶绿体形态、数量和结构等方面对绿藻门进行分类。
三、分子生物学分类依据1、DNA序列: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NA序列已成为对生物种群进行分类和演化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不同品种绿藻门DNA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对绿藻门进行分类。
2、蛋白质序列:除DNA序列外,对蛋白质序列的研究也可以对绿藻门进行分类。
通过对绿藻门中不同蛋白质的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点,进而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总之,绿藻门的分类依据非常多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分类依据才能准确地对其进行分类。
绿藻门的分类不仅具有科学意义,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11藻类植物.11 藻类植物(Algae)1.1 蓝藻门(Cyanophyta)蓝藻纲(Cyanophyceae)l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l 管胞藻目(Chamaesiphonales)l 颤藻目(Osillatoriales)1.2 裸藻门 (Euglenophyta)裸藻纲 (Euglenophyceae)l 裸藻目(Euglenales)l 柄裸藻目(Colaciales)1.3 金藻门(Chrysophyta)金藻纲 (Chrysophyceae)l 金胞藻目(Chrysomonadales)l 根金藻目(Rhizochrysidales)l 金囊藻目(Chrysocapsales)l 金球藻目(Chrysosphaerales)l 金枝藻目(Phaeothamniales)1.4 甲藻门 (Pyrrophyta)纵裂甲藻纲(Desmophyceae)l 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横裂甲藻纲(Dinophyceae)l 多甲藻目(Peridi-niales)l 变形甲藻目(Dinamoebidiales)l 胶甲藻目(Gloeodiniales)l 球甲藻目(Dinococcales)l 丝甲藻目(Dinotrichales)1.5 黄藻门(Xanthophyta) (Chromophyta)黄藻纲 (Xanthophyceae)l 异鞭藻目(Heterochloridales)l 根黄藻目(Rhizochloridales)l 异囊藻目(Heteroglocales)l 柄球藻目(Mischococcales)l 异丝藻目(Heterotrichales)l 气球藻目(Botrydiales)1.6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中心硅藻纲l 圆筛藻目l 根管藻目l 盒形藻目羽纹硅藻纲l 无壳藻目l 单壳藻目l 短壳藻目l 双壳藻目l 管壳藻目1.7 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纲(Chlorophyceae)l 团藻目(Volvocales)l 四胞藻目(Tetrasporales)l 色球藻目(Chlorococcales)l 丝藻目(Ulotrichales)l 胶毛藻目(Chaetophorales)l 石莼目(Ulvales)l 溪菜目(Prasiolales)l 鞘藻目(Oedogoniales)l 刚毛藻目(Cladophrales)l 管藻目(Siphonales)l 管枝藻目(Siphonocladales)l 绒枝藻目(Dasycladales)l 双星藻目(Zygnematales)1.8 轮藻门 (Charophyta)轮藻纲(Charophyceae)l 轮藻目1.9 褐藻门 (phaeophyta)等世代纲不等世代纲无孢子纲1.10 红藻门 (Rhodophyta)红藻纲l 紫菜亚纲l 真红藻亚纲4.22 地衣植物门(Lichenes)l 子囊衣纲(Ascolichens)l 担子衣纲(Basidiolichens)l 半知衣纲(Deuterolichens)4.33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3.1 苔纲(Hepaticae)l 藻苔目l 地钱目l 美苔目l 囊果苔目l 叶苔目3.2 藓纲(Musci)l 泥炭藓亚纲(Sphagnidae)l 黑藓亚纲(Asdreaeidae)l 真藓亚纲(Bryidae)3.3 角苔纲(Anthocerotae)4.44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4.1 石松亚门 (Lycophytina)石松纲 Lycopsida4.2 水韭亚门 (Isoephytina)水韭纲 Isoetinae水韭目 Isoetales水韭科 Isoetaceae水韭属 Isoetes spp.4.3 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楔叶蕨纲 (Sphenopsida)木贼目 (Equisetales)木贼科 (Equisetaceae)木贼属 (Equisetum)4.4 裸蕨亚门 (Psilophytina)裸蕨纲 Psilopsida松叶蕨目 Psilotales松叶蕨科 Psilotaceae4.5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l 厚囊蕨纲 (Eusporangiopsida)l 原始薄囊蕨纲 (Protolyptosporangiopsida)l 薄囊蕨纲 (Leptosporangiopsida)4.55 种子植物门(Spemaiophyla)5.1 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5.1.1 银杏纲 (Ginkgopsida)·银杏目 Ginkgoaleso 银杏科 Ginkgoaceae&,l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Wingdings; mso-bidi-font-size: 13.5pt; mso-fareast-language: ZH">;§银杏属 Ginkgo§银杏 Ginkgo biloba⒌1.2 松柏纲 (Coniferopsida)l 科达目(已绝种)l 伏脂杉目(已绝种)l 松柏目 (Coniferales)⒌1.3 苏铁纲 (Gycadopsida)l 种子蕨目 (Pteridospermae)(已绝种)l 开通目 (Caytoniales)(已绝种)l 本内苏铁目 (Bennettitales)(已绝种)l 苏铁目(Cycabales)⒌1.4 买麻藤纲 (Gnetopsida)l 买麻藤目 (Gnetales)l 麻黄目 (Ephedrales)l 百岁兰目 (Welwitschiales)⒌1.5 红豆杉纲(Taxopsida)l 红豆杉目 Taxales5.2 被子植物亚门(木兰门)Angiospermae或Magnoliophyta或flowering plants5.2.1 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 Liliopsida⒌2.1.1 百合亚纲 Liliidae百合目 Lilialesl 百合科 Liliaceae蒜属:蒜,洋葱,韭菜l 风信子科 Hyacinthaceae风信子属 Hyacinthus :风信子 Hyacinth l 田葱科 Philydraceael 龙舌兰科 Agavaceael 鸢尾科 Iridaceael 百部科 Stemonaceael 菝葜科 Smilacaceael 薯蓣科 Dioscoreaceael 蒟蒻薯科 Taccaceae兰目 Orchidalesl 兰科 Orchidaceael 水玉簪科 Burmanniaceae⒌2.1.2 泽泻亚纲 Alismatidae泽泻目 Alismatales水鳖目 Hydrocharitales茨藻目 Najadales霉草目 Triuridales⒌2.1.3 槟榔亚纲 Arecidae槟榔目 Arecales环花草目 Cyclanthales露兜树目 Pandanales天南星目 Aralesl 天南星科 Araceael 浮萍科 Lemnaceae⒌2.1.4 鸭跖草亚纲 Commelinidae鸭跖草目 Commelinales谷精草目 Eriocaulales帚灯草目 Restionales灯心草目 Juncales莎草目 Cyperalesl 禾本科 Poaceae竹 Bambool 莎草科 Cyperaceae香蒲目 Typhales⒌2.1.5 姜亚纲 Zingiberidae姜目 Zingiberalesl 美人蕉科 Cannaceael 闭鞘姜科 Costaceael 赫蕉科 Heliconiaceae,蝎尾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