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儿童行为观察与辅导

第八章儿童学校不适应行为辅导

一、儿童校内不适应行为辅导

1.不适应行为辅导目标(读书习惯的重建、上课行为的改善、社交际巧提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信心的重建)

2.辅导的方法(个别谘商、团体谘商、个案研究、行为改变技术、转介)

二、学校不适应行为类别

口诀:学生学不会(学习困扰)->老师就在骂(师生冲突)->学生就逃学(逃学逃家)->没钱就恐吓(恐吓勒索)->上网咖把钱花光就偷窃(偷窃行为)->抓到就说谎(说谎行为)->说是遭家暴(儿童暴力)->学校不敢回(学校恐惧症)->爸妈要离婚(家庭功能失衡儿童不适应)->最后搞自闭(儿童人际关系不良)。

儿童不适应行为意义与类型:1.儿童不适应行为意义是指儿童在学业上、生活上、人际关系及情绪上有了困难,而影响到生活。2.国小儿童经常出现的不适应型:包括(1)外向行为:如逃学、逃家、打架、反抗、不守规矩、偷窃、破坏、欺负弱小、发脾气、恐吓、勒索等。(2)内向行为:畏缩、消极、不合作、过分依赖、紧张、害羞、妒忌、自杀行为等。(3)学业适应欠佳行为:不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作弊、低成就等。(4)焦虑症候:坐立不安、发抖、紧张、头痛、歇斯底里等。

青少年期生活适应的问题:辍学、偷窃、说谎、忧郁、暴力、自我伤害等。

学习困扰儿童类型与原因

第一类、低成就儿童:系指儿童的成就水平低于其能力水平之下,也是所谓的够聪明但是不用功的儿童。第二类、容易分心儿童:上课不专心,注意力散漫,上课精神不振,常打瞌睡,因学习不专心的习惯影响学习成绩,成绩持续低落或不稳定学习表现。

第三类、欺骗的学习行为:儿童透过不正确手段获取在学习表面上的成就,喜欢抄袭别人作业,考试作弊等;这种自我防卫作用儿童往往内心中有认知失调与内在冲突现象。

第四类、学科的偏食:儿童可能偏爱某些学科厌恶某种学科,使得儿童在认知的平衡发展上遭遇挫折,学习能力低落,学习动机缺乏,进而影响整个学习历程造成学习困扰。

第五类、学习恐惧儿童:儿童高度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与焦虑过度导致儿童厌恶上学,对所有的学习都会排斥,拒绝学习甚至惧怕上学。

学习困扰学生的辅导

1.要帮助学习困扰儿童,首先我们要先探讨他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2.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使用策略或创新教学法,吸引学生学习。

3.学生学习时,多鼓励与赞赏,增加学生成就感与信心。

4.教导学生学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及正确学习态度。

5.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

儿童学校恐惧症

行为特征:儿童平常即表现出焦虑,甚至是恐慌的状态。一想到上学或到校时,即产生生理不适之现象,甚至有恐慌的反应。容易有课业学习困难的现象,经常缺课。严重

的「惧学」,有人际关系不良的现象。

成因:可能因儿童缺乏安全感的依附,产生逃避的心理状态;父母期望太高,或孩子觉得父母的期望很高;曾经受到老师当众羞辱;同侪关系不佳;惧怕在学校中可能发生无法应付的问题;

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课业适应问题。儿童承受极度压力的心理状态。

行为辅导:

1.预防性辅导,请辅导老师或校外辅导机构协助诊断,多透过各种动态、静态活动,以增进同学间彼此的认识与了解。

2.对于刚入学或重新编班的学生,多给予关怀和辅导。

3.注意班上的同侪互动情形,以协助人际关系不良学生的适应。

4.多和家长沟通联系,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注意个别差异,协助学生作适性发展。

6.立即性处理,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协助接送上、下学。

7.了解缺课原因,订定辅导策略。

8.会同其它任课老师,勿给予太大压力,多给予鼓励;进行个别的补救教学。

9.利用同侪的支持力量,增强其到校的动机。

儿童人际关系不良

行为特征:1.儿童的自我封闭,生活在自我世界里,失去人际关系学习机会;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谈。面对陌生人会退缩;说话紧张,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2.缺乏人际沟通技巧,自我

意识强烈,坚持己念,不愿合群,易与人产生误会和争论。有时候意见特别多,任何事情常

持怀疑的态度;喜好争辩,常与人针锋相对。3.孤僻的人际沟通,出言不逊,行为偏激,人

际间不协调,偶有冲突事件发生。如言行偏激,态度傲慢;不服管教,顶撞师长;耍老大,

欺负弱小。

成因:1.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善于表达意思。

2.以自我中心的形式思考,与同侪互动时,易导致自私自利,不易与人妥协。

3.主观意识强烈,自我封闭,自信心不足,缺乏安全依附,人格发展较不健全。

行为辅导:

1.从团体活动中,设计活动,让学生学习沟通技巧。教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方式。

2.实施个别辅导,促使学生开放自己,接纳他人。辅导以理性温和的言词代替辩论。

3.落实自治活动,培养领导的能力,学习服从的态度。培养民主风度,尊重他人看法,接

纳不同意见。

4.透过小组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表达看法。辅导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减少负

面批评。

5.培养儿童的多元兴趣,结交朋友,扩展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发展出健全人格;

6.请辅导老师或校外资源协助了解学生真正问题或联络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医师协助

医疗。

三、儿童特殊行为与异常行为辅导『定义多依照美国心理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IV)』

1.反抗偏差行为(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

2.行为失常(conductdisorder)

3.精神分裂症

4.情感性疾病【俗称躁郁症】(affectivedisorders)有双极情绪疾病或混合型

注意有自杀倾向:注意警讯、不轻忽童言童语小心弄假成真!!

*※四、心理卫生与儿童心理辅导

(1)健康的人格发展

(2)儿童心理防卫机制(当孩子遭遇到痛苦或困难之时的反应):1.合理化2.反向作用3.转移作用4.投

射作用5.潜抑作用6.认同作用7.升华作用8.补偿作用9.退化作用10.否认作

用。

(3)心理卫生与健康:….如何在家庭方面让儿童建立心理卫生:1.端正父母身教2.不溺爱不偏爱3.以仁

慈、和蔼、进取与荣誉教导子女4.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与精神愉快5.注意子

女行为6.家庭境遇不影响子女7.消除代沟8.安排适当的休闲活动9.坦承认错

10.接纳子女合理意见;在学校:1.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心耐心与关怀2.多奖

励、赞美少苛责处罚学生3.鼓励学生多餐与正当休闲活动4.训练学生表达自

己的感受5.与家长保持联络

第九章特殊家庭不适应行为与辅导

一、家庭关系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功能健全的家庭是儿童安全感、自信与快乐的来源。健康的家庭系统包括有以下几种特质:

1.默契与承诺

2.有齐聚一堂的时间

3.互相赞美与感激

4.有良好的沟通模式

5.精神上的福祉

6.应付危机与压力。一旦家庭关系产生改变与失调,将会对儿童的成长以及整个家庭的发展产生

巨大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1.亲子关系与子女偏差行为有密切关系。

2.亲职功能未能发挥,子女就无法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形成低自我控制人格。

3.不良的手足关系:偏差行为可能会藉由手足关系之间的紧密结合,进而相互模仿与学习。

特殊家庭对儿童之影响

1单亲家庭的孩子因社会大众的标签及负向的态度,影响社会上的适应。

2过度宽容溺爱与放任的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将使其无法准备好去面对挫折与责任,也无法对他人表达基本尊重,常表现专横、自我中心、自私的态度,易感到不安、找不到的方向与不确定感,同时将他们也会将没被关爱或是引导他们的责任归咎于父母。

3家暴(7%)的儿童会有情绪伤害、发展迟缓,罹患忧郁症的风险,比一般小孩高。

4隔代教养可能造成的儿童问题像是情绪问题、生理健康问题、行为问题、教育适应问题。

5外籍配偶与新移民问题包括语言、习俗文化人际沟通与子女教养问题等;其子女在此家庭结构较不健全之情形下,健康、学习、认同、行为表现等甚易遭致莫大困扰,甚至很可能产生偏差行为。

新移民家庭儿童教养:

新移民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台湾外籍配偶与新移民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语言、习俗文化人际沟通与子女教养问题等;其子女在此家庭结构较不健全之情形下,健康、学习、认同、行为表现等甚易遭致莫大困扰,甚至很可能产生偏差行为。大致分三个方面:

(一)社会适应、文化调适问题:台湾的弱势男子和东南亚的弱势女子所共同组成的跨国婚姻家庭,不仅须面对婚姻调适、子女生养等问题,更需要面对跨文化适应所带来如风俗民情、生活价值观差异、和

语言沟通隔阂等冲击,加上「买卖婚姻」烙印、双方结婚动机不同,台湾男子为解决延续后代的压力,东南亚女子则以经济为最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跨国婚姻必然会比同国同种族结合之婚姻家庭容易产生婚姻不协调、夫妻关系冲突及养育小孩等问题。

(二)家庭婚姻问题:非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短段时期可能基于经济的因素未被当事者所重视,但长时间对婚姻及家庭产生的效应,实待观察、辅导。

(三)亲子教育问题:就东南亚新娘普遍教育水平差,语言能力不足,无论父职或母职部分,同样限于夫妻社经地位或身心障碍困难,在提供下一代教育产生障碍。

二、新移民问题与不适应行为的原因

(一)新移民有许多是外籍配偶,他们来台的主要动机是经济诱因因素。

(二)外籍配偶嫁到台湾之后所面临的生活适应困扰包括在饮食习惯、语言、生活习惯上及人际互动的困扰,其中以人际关系困扰为最主要困扰。长期下来即产生情绪困扰,如想家、想哭、睡不着、寂寞、生气、焦虑、后悔等等,对其子女行为表现会有较负面影响。

三、新移民子女教养问题

(一)新移民的子女由于受到父母社经地位较低、管教态度较放任疏忽、家庭成员沟通困难、家庭冲突频繁及主要照顾者语言能力不好、忙于家务生计等不利因素影响,致使子女在行为表现上似乎有负面表现,学业成就较低落,语言程度较差的现象。

(二)新移民子女在学业成就上,以语文发展能力较为迟缓,行为表现上,负面行为表现较多,如打架、游荡、顶撞大人等等。

四、新移民家庭儿童学习困扰的行为与辅导方式

(一)外籍配偶子女学习困扰的行为特征:学习能力低落,学习动机缺乏;有些是先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上课不专心,注意力散漫。精神不振,常打瞌睡。不守秩序。学业成绩低落。不懂学习方法,没有学习计划,学习习惯欠佳。先前学习不顺,导致衔接困难。家长的鼓励、关怀较少。贪玩,睡眠时间不足。想引起别人注意和关心。被动,不能主动学习。

(二)新移民家庭儿童学习困扰的学习辅导方式

1.学科教师应先教学习方法,再教教材内容。

2.运用开放性的发问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善用「小老师」协助学习。

4.酌减作业份量,并多样化作业内容,提高学习兴。

5.辅导学生拟订预习特质。

6.协助了解学生性向、多方面发展专长。

7.实施补救教学,增进学习效果。

8.教学方法活泼、多元,提高学习兴趣

9.妥善运用奖惩原则,多奖少罚,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10.改进命题技术,给予成就感。

三、亲子沟通与亲职教育

(一)有效的亲子沟通:

(二)亲子间的紧张关系

(三)解决亲子冲突方式:父母管教方式:(1).管教时的适当角色定位(2).民主的管教模式。

(四)管教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第十章特殊儿童行为与辅导

一、特殊教育分类

1.智障:轻度50-70;中度35-49;重度20-34;极重度20以下

2.脑性麻痹(CP)徐缓型、僵直型、混合型

3.肢障

4.听障

5.视障

6.多重障碍

7.学障

8.自闭

9.自闭系列:发展迟缓、亚斯伯格、智障引起的自闭、雷特症、儿童期崩解(早老)、黏多醣症、莱希

-亨利症

10.注意力缺陷过动(ADHD)

11.情障

一、注意力缺陷过动儿的定义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儿童俗称过动儿,主要的症状是其行为持续的表现在注意力不足或过动和冲动方面的障碍。

二、注意力缺陷过动儿的成因与诊断

(一)注意力缺陷过动儿的成因:

儿童在三岁以前的过动与注意力短暂是正常反应,但是六七岁后儿童仍然表现过动与注意力缺陷则须

考虑其生理障碍反应。造成「过动儿」真正的原因并不清楚,可能与大脑方面的问题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国内可能有多少「过动儿」仍没有相关的调查,在国外约有3%~5%的孩童可能有这样的问题,在台湾可能平均十个儿童会有一个是过动儿;一般来说他们过动的行为随年龄的增加会逐渐消失,但如果在小时候没有给予正确及有效的协助,由于儿童时期注意力缺陷可能造成其学习上的迟缓,及冲动及过动的行为所造成的人际关系不佳,而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

(二)注意力缺陷过动儿的诊断

在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IV)它的正式名称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疾患」或是我们简称的ADHD,这类的小孩可能出现二种类型的特征:

1.过动(hyperactivity)、易冲动(Impulsivity):过动显示在孩子的活动量偏高,很难乖乖坐好,经常变换动作;冲动方面显得较没有耐心,要什么总要求立即的满足。可能出现下面某几项的状况:

◎经常手忙脚乱或坐时扭动不安。

◎在课堂或其它需好好坐在座位上的场合,时常离开座位。

◎在不适当的场合经常过度地四处奔跑或攀爬(在青少年或成人可仅限于主观感觉不能安静)。

◎经常有困难安静地游玩或从事休闲活动。

◎经常说话过多。

◎经常在问题未说完时即抢答。

◎需轮流或排队时有困难等待。

◎经常打断或打扰他人。

2.注意力不良(Inattention):做事较难专心,不易一件事从头做到尾,容易分心,念书时常会有

漏字、加字或跳行,亦常无法定下来专心听人说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丢三落四。可能出现下面某几项的状况:

◎经常粗心不易注意细节,或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在课堂或活动时不易维持注意力。

◎经常看起来不易专心听别人正对他说的话。

◎经常有困难把事情或功课做完。

◎经常逃避、不喜欢或排斥需全神贯注的事。

◎经常难以规划工作及活动。

◎需轮流或排队时有困难等待。

◎经常遗失东西或遗忘事物。

三、注意力缺陷过动儿的行为影响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儿童,常因注意力缺陷或过动/冲动的症状,导致生活、学习及人际适应的严重困难,妨碍个人在社会、学业、或职业上正常的功能。有些过动儿也会有情绪或学习困难和动作不协调的情形,容易发生违规、意外事故、人际关系不良或学业成绩低落现象。

四、注意力缺陷过动儿的辅导与协助

(一)过动儿很难单纯由家长或校方来确定,当有这方面的耽心时请向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或临床心理师做进一步的诊断。相信及尊重医师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注意力缺陷过动儿的生理改善,进而改善其行为表现。

(二)辅导过动儿原则:

1.尽量少说「不」或「不要」,应明确的告诉他该做什么、怎么做。

2.对他说话时声音尽量放低、放慢、少做手势、平心静气的讲。

3.请他做事时,要一件做完,再交代下一件事。

4.除了用语言外,也要配合动作或图表帮助孩子了解其所要做的事。

5.养成规律化的日常生活。

6.选择活动量不高、不调皮捣蛋的孩子为玩伴。

7.做功课时避免视听方面的刺激。

8.用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多予鼓励与制约正确行为建立。

二、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辅导

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

(一)、视知觉功能失常,迅速正确辨认字型或影像。

(二)、听知觉能力失常:对声音的分析或再认声音较差,听觉记忆不好。

(三)、注意力失常:分为注意力不足及注意力过度,因而干扰学习。

(四)、记忆力失常:在记忆力和记忆策略使用较差,影响学业及学习困难。

(五)、空间或时间定向能力不足:对于时间的意义缺乏了解,空间定向的概念较差。

(六)、学业表现困难。

(七)、动作活动失常:有时会过于频繁,无法专心,有时又会过于缺乏活动力,出现倦怠的现象。

(八)、社会适应与情绪问题:学习障碍的儿童个性较内向害羞,难与同侪建立关系,面对新环境

也会较容易不安,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现象。

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辅导目标:

1.读书习惯改变:因读书习惯不佳导致学习困难,可针对读书习惯加强。

2.上课行为表现的改善:因上课常会不专心,在课堂上的学习障碍,辅导策略就订定在孩子上课

行为表现的改善。

3.社交能力技巧改善:在社交技巧,或是在人际关系中,较难与人建立关系,可以针对社交能力

技巧来做加强;确立友善人际关系。

4.加强自信心的重建及自我看法提升,强化儿童的自我摡念,协助儿童学习社交技巧,帮助儿童

学习符合环境的要求,并且引导其认知自己的潜能。

三、学习障碍儿童的生活辅导原则

1.建立与儿童的信任与和睦关系。

2.真诚、接纳与关怀学习障碍儿童的感受与困难。

3.利用同理心专注引导澄清等技巧协助儿童解决学习困难及人际关系等问题。

4.协助儿童获得正确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5.利用行为改变方式增强及鼓励儿童的正确学习。

四、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辅导举例

1.如儿童在组字规则和部件辨识出现困难时,可以利用部首教学法,在教学的时候先讲解

各部首的基本涵义后,再教导此部首的字,建议一次敎的字之间字意最好要有关连或是相同类别,让儿童在记忆时就可以用较深度的认知处理方式来记忆。例:「水」,闪示「河川」、「水滴」等图卡,再将溪、河、江、湖、海…等同类字一起敎,另建议先敎可以具象化的字,再来才延伸到抽象化的字,让儿童更能深刻地记忆。当儿童学会各部首代表不同的意义后,即可教导他学会区辨形似字,建议使将这些字编成韵文的形式,帮助他记忆。

2.在阅读读理解较弱儿童,可以从阅读理解的指称、因果关系、撷取大义、模拟、精致化、譬喻等六种

文章中的意涵而了解儿童阅读理解的缺陷处,提供适当的教学。如儿童是因为缺乏因果关系概念,则可加强逻辑思考能力:先列出一词的原始意义,确定孩子已理解该意义后,请他造句。再列出含有引申意义的例句,但将该词挖空或是以语句完成的形式呈现,先询问孩子这一格应该是什么意思?若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符合题意的词汇,则可以进一步教导该字与孩子所说的词汇的关连性。

三、自闭儿的行为与辅导

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幼儿两岁半以前就可以被发现。自闭症者从小就可能表现出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难以与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对各种感官刺激的异常反应,以及一成不变难以更改的固定玩法与行为等和一般儿童不同的特性。

1.自闭儿的智力发展:自闭症的智力平均数大约在50左右,大约70%-80%的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属于智能

不足的范围,一半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智力分布在中度和重度智能不足的范围.

2.自闭儿的社会互动:自闭儿经常表现出视觉回避,视若无物,缺乏依附行为,婴儿期缺乏社会性微笑或伸出手臂等行为,对陌生人缺乏害怕,害羞和焦虑反应;缺乏面部表情,缺乏身体接触时的柔顺反应,无法发展适当的同侪关系,缺乏社会及情绪相互行为;抗拒环境的改变;缺乏求援性。

3.自闭儿的语文和非语文沟通:自闭儿出生后口语发展迟缓,自闭症儿童中约有20%-56%会有语言退化现象,,有较严重的语言问题.

4.自闭儿的行为是刻板化,兴趣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过度选择,坚持特定的,非功能性的常规或仪式行为。

5.自闭儿感官方面的特征:自闭儿对某些感官刺激的过度选择,听觉的低度敏感,视觉的异常反应,嗜吃或排斥某些食物;痛觉的异常反应,会出现自我伤害行为,感觉统合功能的异常。

6.自闭儿易发生自伤行为及自我刺激反应。

二、自闭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

传统的社会技能训练如谘商方法、示范、观察学习、及团体社会技能训练,但是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上有其限制。目前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主要有直接教学、社会沟通训练及社会故事等。

三、自闭症儿童的辅导与治疗方式

(一)自闭症儿童的辅导原则

1.自闭儿的辅导,除了从行为改变着手外,还要再辅以药物的治疗,要辅导自闭症儿,真的要有

相当的耐心和爱心,可以透过一些早疗课程,让他们学习一些社会和情绪表达的方式以获得

改善。

2.与自闭儿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老师能真诚接受自闭症儿童,建立彼此沟通默契,有助于辅导

进行及老师的教学。

3.训练自闭儿正确的人际沟通技巧与社会适应能力。

4.提供自闭儿沟通、语言的表达训练,用逐步渐进的行为改变技术教导自闭儿口语表达与沟通能

力。

5.对于自闭儿童所设计的课程及矫治内容可以弹性组合及多变化,以训练孩子的类化能力,提升

认知程度。

6.自闭儿宜采用实用化、具体化、生活化及功能性的教学原则。

(二)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方式

1.游戏治疗:自闭儿童无法明确的使用语言表达及理解,可以利用身体动作游戏取代语言作为沟

通的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了解人我分离,并学习人际社交技巧,培养社会适应力。

游戏治疗的目的就是藉游戏的特质发挥儿童本身的自我治愈力,以抒发内在的情结,使人格

得以正常发展。

2.行为改变技术:自闭儿教育中最常被采用且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制约及操作制约方式改善自闭儿童不适应行为或使用增强建立儿童正确的适应行为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感觉统合疗法:利用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作适切反应。感觉统合疗法的目的在于提供儿童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

让儿童依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适应性的反应,达到感觉的整合和统一。

4.艺术治疗:目的是是借着绘画及其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从绘画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达到诊断与治疗。

5.音乐治疗:让自闭儿即兴、自由的敲打以达到自我宣泄、解放及自我表现的目的。音乐治疗可协助自闭者集中注意力、培养想象力、稳定情绪、促进社会化与语言互动、发展新的休闲技

能与新的兴趣。

*注:特殊儿童的发展特征

1.认知方面:除了智障者或多重障碍者有智能偏低状况外,其它类的智能与常人无大差别,但残

障者因身体缺陷,无法和正常人享受相同平等的教育和期望,使得大多数残障者认

知技能缺乏,包括思考、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受限。

2.自我观念方面:大都缺乏自信心,缺乏对自我的了解,逃避面对自己的缺陷易自卑。

3.行为和社会能力方面:缺乏自我控制力、对人防卫心强、易有攻击和敌意、缺乏积极性参与感、

过度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外表邋遢、动作怪异、逃避与人接触等现象。

4.沟通表达方面:缺乏沟通技巧、表达能力笨拙自卑、害怕与人交流,担心别人的嘲笑。

5.生活适应方面:自我定向上自主定向和追求方向比正常人低。价值观偏向外敛,相信成败非自

己能掌握。自我觉知及决策力偏低,个人技能及工作技能与正常人无差异,工作适

应力较低。家庭与社会适应力尚可。

三、特殊儿童的亲子沟通

1.觉知:父母亲必须要随时注意孩子的面目表情、行为举止,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状

态,进而能主动的与子女交谈,产生沟通的动机,也才能适时的给予辅导与协助。

2.倾听: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吐露自己的感受时,父母应该要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很「全

神贯注」地在注意听你的想法与感觉,适时的给予回应或支持,会让彼此的关系更为接

近。

3.关注:纵使父母亲本身太忙,关心的话语与眼神还是不可或缺的,或是偶而身体动作的接纳(如

拥抱、摸摸头),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4.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会让彼此的感觉更为接近,也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体

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将心比心」是最好的形容词。

5.主动的鼓励与开口: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鼓励,就算孩子做错事,也应该赞赏孩子

做事的努力。

6.注意语气与声调:不要老是用责备的口吻,多使用和善、建议的语气。

7.我讯的应用:我讯包含三个因素,行为-当你…、感受-我觉得…、后果-因为…,可以让孩子瞭

解他的行为,会造成什么伤害或后果,尽量表达自己的情绪,切忌责骂或处罚。

8.冲突的解决:亲子难免会发生冲突,针对问题与孩子一起思考办法,和平的解决问题,更可以

培养亲子间的良好关系。如果父母本身有过错,应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以

化解误会,促进家庭和谐。

四、特殊儿童的心理调适与辅导

1.增进自我了解与觉知力。

2.促进与社会的沟通与互动。

3.增加情绪智慧,学习自我控制情绪,良好人际沟通具有同理心积极向上。

4.增进人格成熟度与心理健康。

5.寻求谘商与咨询的社会资源。

第十一章高危险群儿童行为辅导

一、儿童虐待行为与类别

儿童受虐的类型以身体虐待约最多,疏忽次多,精神虐待再次之,再来是性虐待。

二、儿童受虐待因素

1.儿童因素:有生理,精神或行为方面的异常的孩子会比其它儿童容易受到虐待。

2.家庭因素:孩童的父母亲自己本身成长在有暴力倾向的家庭里,或是童年也有受虐的经验、

还有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单亲或离婚…等家庭因素,会是比较容易发生暴力事

件的,但绝对不代表社会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就没有虐待儿童的事件。

3.社会因素:上会上的因素,例如像是社会对体罚的看法、报章杂志、电视媒体对暴力事件

的宣扬、人际关系的冷漠,还有社会对受虐儿童的重视性等,都会影响儿童暴

力事件的发生率及检举率。

4.直接诱因:暴力事件的发生常有一个导火线,例如像是儿童哭闹不停、学校成绩表现不好、

大小便控制失常、家庭经济问题或父母婚姻关系出现危机等。受虐经验会导致

受虐儿在心理、行为、认知,等各方面的伤害。

三、虐待对儿童的发展影响

1.身体虐待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会显现出比较多外在的行为问题,包括:不服从、容易发脾

气、攻击同伴或是其它人、人际关系不佳、情绪困扰,以及拙劣的社交技巧等。同时也经

常表现出较差的同情心、有物质滥用与偏差行为及在学业的表现低。

2.性虐待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会显现出比较多心理问题与日后过多的性行为外,也有恐惧、

焦虑、沮丧,以及较低的自我概念,心理发展延迟与扭曲,退缩与攻击的行为。

3.精神虐待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引发孩子情绪上、行为方面的问题,在学校课业的表现。其

中,最引人注目的行为问题就是暴力与自我伤害行为。

4.疏忽对儿童行为也会产生影响,遭受疏忽经验对于受虐儿童及少年的影响,往往与遭受身

体虐待的儿童少年类似。

四、受虐待儿童的行为特征

(一)受虐待儿童的身体虐待特征:

1.经常外表邋遢、衣着不整,或过度整洁。

2.身上有伤痕:瘀伤、烧伤等。

3.表现消极及退缩行为,不喜与他人来往,拒绝同学到家中。

4.易发怒,常表现具攻击性行为,对权威有强烈的反抗心。

5.极度缺乏自信,也不相信他人友好的表达。

(二)受性虐待儿童的行为特征:

1.走路或坐下时困难。

2.过度的性语言、性游戏、性举止、性攻击。

3.害怕或非常讨厌某些特定家人。

4.失眠、精神状况差,突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有障碍,或突然课业成绩退步。

5.提前上学或延后放学的时间、旷课、逃家、逃学。

6.经常表现沮丧忧郁,对未来没有希望,言语与行为上有自杀的企图。

7.与同侪关系恶劣,无法与他人产生友谊。

五、受虐待儿童的心理调适与协助

(一)通报警政单位或儿童保护机构:拨打全国妇幼保护专线:113/全国报案专线:110/或0800024995

(二)给于受虐儿情感上的支持与再保证。

(三)老师与亲友的帮助原则:

1.尊重孩子,避免儿童被询问造成二度伤害。

2.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觉,多听少说。

3.让儿童了解,父母间的暴力不是孩子的错!

4.让儿童了解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5.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四)适当的安置。

一、儿童虐待行为的个案分析与辅导

一、身体虐待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遭受身体虐待的儿童经常会出现比较多外在的行为问题,如:不服从、容易发脾气、攻击同伴或人际关系不佳、情绪困扰,以及学业表现低落。

二、性虐待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遭受性虐待的儿童及少年除经常会显现出恐惧、创伤后压力疾患、焦虑、沮丧,以及较低的自我概念。

三、精神虐待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儿童及少年遭受精神虐待比较可能产生内在人格特质上的适应不良现象,而延迟与扭曲儿童的发展与机能,并且产生退缩与攻击的行为。会有沮丧、焦虑、身体上的不适、社会疏离与偏见、不听从成人的话及违反法律、与同侪间的肢体冲突,以及其它各种行为问题。甚至有暴力与自我伤害行为。

四、疏忽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疏忽受虐类型儿童及少年最容易发生,长期遭受疏忽的结果仍然会对受虐儿童少年造成诸多戕害。遭受疏忽经验对于受虐儿童及少年的影响,往往与遭受身体虐待的儿童少年类似,这些受虐者经常会表现出攻击、行为问题,以及较差的社交技巧。而他们也往往容易出现低智商、认知功能异常、语言障碍、学业中辍,以及学业上的表现不佳等现象。

二、儿童虐待问题的辅导

(一)、让儿童及少年了解对于虐待行为的迷思与因应方式,并了解到如何寻求支持与援助,

修正自己的自责念头,承认所发生的事实,相信自己有面对挫折的勇气;管理自己的

怒气与情绪。

(二)、对儿童虐待问题发生宜及时处理及掌握儿童行踪及采取保护措施。教师在处理「受虐

儿」时,不仅需要教育爱,还需要「勇气」,克服心理障碍的勇气,面对问题、解决问

题的勇气。及时防范与克服问题,才能有效的保护儿童。

(三)、政府与社会应负担起保护孩子的责任。

(四)、建立正确家庭教育模式:对家庭虐待暴力做家庭教育介入时,可依问题的严重程度,

将所要推展的家庭教育工作分三级:初级预防、次级预防及三级预防。

三、儿童及少年网络行为与辅导

一、网络成瘾症状:

(一)所谓「网络成瘾症」是指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的人。

(二)网络成瘾症特征

1、全神贯注于因特网或在线活动,在下线后仍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

2、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在线才能获得满足。

3、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总是失败。

4、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易发脾气。

5、花费在上网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久。

6、为了上网,宁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或教育机会损失的危险。

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涉入网络的程度。

二、网络对儿童及少年行为的影响:

1.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儿童及少年的学习、休闲、与娱乐都产生了许多的转变。因特网也可

以是一个超大型的游乐场,提供儿童及青少年前所未有的休闲生活和娱乐方式;网络在青少

年的生活中已经快要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儿童及青少年上网从事活动排行顺序,以数据搜寻、看BBS文章、收发e-mail、随意浏览www、聊天交友、玩在线游戏居多。

3.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来临,因特网的普遍使用,网络资源取之不尽,不仅让人与人之间有

机会快速联结,同时亦拥有无限想象空间,尽情地在网络的世界中虚拟出个人的一片天,网

路彷佛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人的目光,流连忘返,青少年沉浸于因特网的虚拟世界,

缺乏处理现实生活压力与人际关系能力,造成青少年高比例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4.网络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问题:包括压力与焦虑,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上瘾、网络疏离症、网络假民主等问题。

三、正向网络效益与儿童与少年的生涯探索:

1.运用网络的独特性与辅导结合,让网络成为辅导的工具。对儿童的辅导也可透过网络的发展拓

展专业服务的范围,将生涯信息、职业媒合、职业训练以及个别测验与谘商的实施等专业服

务,以建立辅导的预防功能。

2.网络有些特性,主动、多元、丰富、传递、试验性等,辅导人员能够妥善运用,让网络生活已

经成为儿童及青少年的主要休闲,将网络世界的一切虚拟认知、情绪、行为(社交),都转化成

现实生活的体验。

3.借着网络的主动性来增进儿童及青少年对自己的觉察力,增加自我决策力,提升对生涯规划的

探索与了解。

四、网络负面效应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1.网络滥交的陷阱,使儿童及青少年面对两性教育的发展更复杂与困难。

2.网络游戏的沉伦,网络游戏成为学生的热门讨论话题,藉由网络游戏寻找刺激与成就感,逃避

真实人生的问题,使青少年自我概念与人际沟通之辅导更显重要。

3.网络咖啡的诱惑:网咖的管理或规范,网咖物理环境的安全性或去网咖取代其它休闲地点等,

为了去网咖所引起的后续效应,都是要多加留意的问题。

4.网络犯罪的迷失:常见的网络犯罪行为有思想污染、色情污染、暴力污染、侵犯智慧财产权、自设非法网站营利等,如何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与道德教育是学校要多费心思。

五、青少年使用网络的辅导:

1.慎防儿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

2.父母学习使用网络,共同和孩子讨论上网的相关话题,或者是共同上网,并且了解他们常去的

聊天室或电子布告栏。接纳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父母亲应该订定适当的使用规则,限定

网络使用时间及订定适当规则是必须的。

3.慎防「网咖中辍潮」,父母除了应注意子女在家的网络使用之外,更应留心子女留连网络咖啡

的问题。网络咖啡相关的管理法令也有待进一步的检讨。

4.学校教育积极性的作为:

(1)亲职教育的加强与观念的提升。

(2)拓展网络的师生对话空间与开放环境。

(3)全球社会支持与资源共享。

(4)加强休闲生活教育的辅导,安排多样性的活动,开发学生多元智慧能力,使学生有学习与发

挥潜能的机会,教导学生压力放松技巧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增加人际真实互动沟通的空间。

六、教师面对网络世界冲击应有的态度:

(一)网络健康辅导:长期使用网络或计算机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种直接的对视力或骨骼肌肉发育的影响,应该是最基本的认识。

(二)接触了解网络中流行的东西:教师了解青少年次文化,可以更清楚感受到网络吸引学生或满

足学生的何种需求。

(三)安全与隐私: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学生或教师都受到影响,加强对别人的尊重是可以和学

生多加以价值澄清沟通的。

(四)自我教育与终身学习: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教师不断充实进修,为教育专业提供更多的可

能性与想象空间,而且充实学生人文思考素养。

七、网络上瘾青少年的辅导:

第一步骤:协助当事人认知到自己已过度使用网络。

第二步骤:协助当事人认知到导致其过度上网行为的潜在心理问题是导致其逃离正常生活的结果。

第三步骤:协助当事人去面对现实,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而非沉迷网络以逃避问题,让当事人深切了解到逃避问题只是使问题更加恶化而已,并非解决问题之道。

第四步骤:协助当事人发展出改善过度使用网络行为的行动计划并加以执行。

第五步骤:在逐步降低上网时间的同时,应培养出对时间的敏感度与对自我的监控能力。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本讲座有四个内容: 一、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三、如何去观察儿童? 四、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的目的: 观察→了解幼儿的第一步→对观察记录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评估→真正了解幼儿 记录: 4-5岁:能用图画或其她符号进行记录。 5-6岁: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她符号记录。 问题一: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就具有的六个方面基本专业能力(就是决定教育质量最养分的能力,在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应重点关注) 1、观察能力 2、作品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能力 4、活动组织能力 5、评价能力 ☆高水平与低水平的教师差异研究,二者最明显的差异—— 1、观察的能力 2、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能力 幼儿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理解很不容易,而观察就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

观察能力就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不会观察的教师就是绝对不称职的。 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殷切的需要——蒙台梭利 幼儿的真实表现反映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因为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轻松地、由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兴趣、想法、特点与实际能力。 观察的态度:宽容、耐心、尊重、研究、欣赏 问题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1、了解儿童的行为与行为变化 2、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 3、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 5、因人施教 6、有助于与家长沟通 7、创设与调控教育环境 8、设计与调整教育活动计划 9、支持儿童的学习 10、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例:观察背景:娃娃家 观察对象:滔滔、峰峰(4、5岁) ☆两个男孩一起玩娃娃家,峰峰就是爸爸、滔滔就是哥哥。 ☆滔滔将一根彩链的一头压在小床的枕头下面,另一头连结在玩具橱内的筐里、完事后、她心满足地离开家,走向“超

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读后感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作为学前教育的经典著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注意注重儿童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引入新的理论成果。当前的第五版就融入了近期的语言研究的成果以及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融合了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的思想。第十二章针对引发特殊注重的儿童群体论述了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记录实例,并列出大量详细的观察要点,使我受益良多。 一、记录需要特殊注重儿童的必要性。 每个幼儿园都会出现少数水准不同的特殊儿童,这类儿童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既对早期教育给予期望,同时还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和其他儿童实行交往,受到同伴的影响,减少孩子的孤独,让孩子愉快地渡过幼儿园时光。对每一名儿童和每一个动作来说,他们都是独特的。因为没有儿童在不伴有一系列行为的情况下使用材料或者参与任何形式的游戏。我们能够通过这些细节猜测儿童对材料的情感反应,从而更好的对儿童实行“诊治”。当教师们遵循维果茨基的教诲,力图发现这些儿童能够“独立地或在她人的协助下”在“最近发展区”中做到什么时,观察和记录能够为教师们提供支持。观察是教师与行为怪异或惹是生非的儿童建立同情关系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观察需要特殊注重的儿童。 从社交/情感、身体、认知/交流/语言以及游戏等更方面,观察儿童如何协同运作。书中通过观察现实案例,分析出案例中的存有的问题。例如:该儿童传达了什么信息和想法?该儿童能够独立地将自己的游戏组织好,还是需要另外一名儿童或者老师的外部协助?如果需要协助,是多大水准、什么类型的协助等。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指导教师应该如何观察并记录。当然,我们也必须记录对个别儿童的特殊意思。我们必须记下儿童如何做手头的事情。每一次的观察和记录不一定要给出怎么的结论和解决方法,要做的仅仅是客观如实的记录孩子的一言一行,即使不是成年人期望的行为和言语,经过数月的跟踪观察和记录,也许过了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会看到孩子有一点变化和进步,这才是观察和记录的意义。 三、特殊注重儿童的总体印象。 除了个别类型的行为之外,引发特殊注重儿童有一项突出的特征能够预示他们存有发展性异常、障碍或学习水平欠缺问题,那就是他们给人的印象远远小于其生理年龄。肢体、社交、情感、认知、语言以及言语交流,当这些行为中的多个结合起来,特别是当它们反复、持续地发生时,便能够预示着儿童身上存有着某种需要教师实行干预的问题。 回想自己以前的观察记录,基本都是笼统的描述,这些都忽略了观察记录本身的意义,准确的观察应该要抓细节、记要点、全面具体,“他做了什么及如何做;与他相关联的人和材料的质量及数量,也包括他说了什么”。类似于这些细节的记录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观察记录中,因为这些细节从来没有引起我们充足的重视,我们的记录也是建立在主观臆想和大致观察的基础上就实行了概括的笼统的总结性表述,所谓的分析和措施现在看来也成了肤浅的解决方式。看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反省,对观察和记录有了新的理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指出,教师应注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所以幼儿教师在日常中更应该对幼儿行为实行观察与记录,能够让幼儿得到充分的注重,并且因材施教。

读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有感

读《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有感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在幼儿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不免要与孩子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状况也是我施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目标所在,尽管经验能够使我更了解孩子们的秉性脾气,但是直到我看了这本幼儿园教育活动运用的专著,才从根本上用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指导了我的实践,使我平日以来对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内在涵义的洞察揣摩和完善总结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迈出人生第一步再到逐渐成长壮大,都是在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并尝试向外界发出反馈和意念的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互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而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探索与成长的过程是充满挫折与挑战的,面对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世界,如何理解幼儿表现出来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就成为了他们感受这个世界并获得良知过程中对于我们这些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有感于此,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就必然成为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和施展教学的必要手段,因此更是幼教人员一定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而坊间关于这个专题的书籍纷繁庞杂,或为译本,或产于本土,这些书籍的纷纷涌现令人欣喜,不过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应用者来说,简单易懂,具有可操作性,能使我们尽快掌握观察记录的重要概念和方式方法远比了解哪些偏僻深邃的理论知识对于孩子们成长的现实意义更显著一些,而这本实用的参考用书的价值正是体

现于此。 本书用严谨清晰的文字和准确生动的事例,细致入微的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全方位的展示出来。从具体的心理学、行为学概念到复杂的理论观点,再到观察记录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直至对其伦理问题的关注。在仔细研读后,无一不使我对这种了解幼儿最适宜的方式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时而对于书中的心理学、行为学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我实际操作经历到的感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同时也令我的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引,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也一点一点系统化、逻辑化,头脑中对于这种观察记录的方法的概念和应用也条分缕析,烂熟于心,因为理论的支撑,使我乐于思考,敢于实践。 虽然理论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我根据客观规律依然认识到无论多么严谨的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教条主义,更不能纸上谈兵,因此,读过本书,更使我体会到唯有融入孩子的视野全心全意的进行理解与诠释,才是对孩子们成长最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母亲般的爱记录下每一个孩子的人生点滴,才是最关怀备至的记录。

儿童行为观察分析

儿童行为观察分析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儿童观察记录分析 黄XX小朋友,从刚开始一到俱乐部就大哭大闹;到现在,每天都开心地来到俱乐部,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团队活动,上课时候会主动举手发言,懂得分享和等待……他的各种改变,是显而易见并且非常令人欣喜的。 XX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对于游戏规则和技巧都能基本领会;在主动积极参与课堂以后,手工创作方面的能力也与同龄小朋友差不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一些小朋友表现的还好,比如运用剪刀裁剪图形等。 XX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慢热,这是他缺乏独立性、不够勇敢的一种表现。一个孩子的独立性首要依赖的是稳固的依恋关系和安全感。多鼓励,多给他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培养自理能力。真正让孩子走向独立、适应这个社会的,是父母力求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同时让孩子确信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与成功与否无关,孩子才会义无反顾地去认识这个对他来说充满未知的社会。 当我们觉得孩子胆小时,想没想过自己是不是就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只是继承了我们的特点而已。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交往,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要多给予孩子关爱,帮孩子建立自信,发展社会性,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展示出自己良好的社交状态,以及遇事冷静而无畏。XX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要及其有耐心地引导孩子。 让孩子更勇敢可以参考以下做法:1、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性格,建立其安全感。2、父母做勇敢的榜样。3、鼓励尝试,包容失败。4、积极的心理暗示。5、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否定。6、培养孩子的独立性。7、多给孩子创造与人交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第三节 常见的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 对于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观察其实有着真实性评价(authenticassessment)的优势,让观察者能通过实际行为脉络的记录与感受,深人地了解幼儿行为发源由与各项影响因素的介入情形。在研究或教学现场应用行为观察,其主要功能可归结为以下五点:(林惠雅,1990:5—10) 一、观察是产生假设或概念的一种方法,是发现过程的重要部分; 二、是一种回答特别问题的方法; 三、是比其他搜集资料的方法更能搜集到较为真实的行为及事件的场景; 四、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的行为; 五、仔细地观察与记录,将有益于教师进行评定。 为期真实地掌握幼儿的行为发展状况,进而提供丰富的信息以供研究与教学改进之参考,幼教老师除了考虑观察目的之性质外,也必须检视自己的能力、可取得的资源、时间的限制,以及对于被观察者的可能影响等因素,择定适当的观察与记录方法,以期发挥行为观察的具体成效。 本节旨在介绍常见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如前所述,各种观察与记录方法受到不同范式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假定与实施方式;本节将概要地说明各种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内涵与可能的优、缺点,如欲深人地了解各种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实施内容,可参见后续专章介绍。 一、常见的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 斯利(Slee,1986:30)认为,直接观察(directobservation)是最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观察对象在特定情境下表现的策略。归纳相关研究与实务经验,常见的方法主要有六:婴儿传记(babybiography)、轶事记录(anecdotalrecord)、典型行为描述(specimendescription)、事件取样(eventsampling)、时间取样(timesampling),以及评定量表(ratingscale)等。兹就前述观察与记录方法概介如下:(Borich,1994:66—94;Martin,1999:118—174;Slee,1986:30—59) (一)婴儿传记 最早出现的观察形式是父母观察子女所作的日记记录。此等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也出现了一些科学化的记录形式,对记录时间与观察行为等都有预先的规划。婴儿传记法其实有着定性研究的特性,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很容易加入自己的观点或感

儿童观察与评价轶事记录法

观察者姓名:儿童姓名:幼儿A 观察日期:2015年12月4日儿童班级:小四班 观察开始时间:8:00 儿童性别:女 观察结束时间:11:30 观察证明人: 使用的方法:轶事记录法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园的师幼关系及保教质量。 观察目标: 通过老师和班上某个幼儿的交往,反应幼儿园的师幼关系情况以及保教质量。 简要描述观察背景: 我们一共7个见习同学来到了小四班,由于人数有点多,引起了班上的幼儿注意,在简单的熟悉之后,我们便在旁观察老师的教学活动。在我观察到保育老师对幼儿A将饭撒到桌上时的行为,于是选取了幼儿A和老师的互动行为作为我的观察对象,开始了我的记录。 观察记录: 轶事一:吃早餐的时候,由于班上刚来了几位见习的老师,小朋友们吃早餐的时候不停的往后张望。老师告诉幼儿先吃完早餐再和老师打招呼,但是包括幼儿A在内的一些小朋友还是会往后不停张望,这时保育老师走到幼儿A面前提醒幼儿A认真吃饭,让别把饭洒在桌上了。过了一会,幼儿A还是在不时的往后张望,保育老师看到又走到幼儿A面前,提醒幼儿A,并用武汉方言很大声的说了一句话,大概是说幼儿A怎么听不懂话。又过了一会,保育老师又走到幼儿A 面前,这次发现幼儿A把饭洒在了桌上,保育老师就拿起幼儿A旁边的碟子敲了桌子两下,并用武汉方言骂了幼儿A,另外一个老师听到响声抬头看了一下,又继续做自己的事。 在快吃完早餐的时候,老师提醒吃完饭的幼儿去上厕所、喝水。幼儿B去上厕所的时候,保育员在旁提醒幼儿B要洒准一点,别撒到外面来了,保育员就站在教室门往里面看幼儿B的情况,但是幼儿B还是撒到外面来了,这时保育员就很大声的连说了几句:你好恶心,你真的太恶心了。 轶事二: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让幼儿用蜡笔画泡泡。老师将美术本发给每一个幼儿,然后挨着给幼儿写上名字,到了幼儿A的时候,幼儿A抬手的时候碰到了老师的衣服,就给老师的衣服上画了一笔蓝色的痕迹。老师边擦自己的衣服的时候边对幼儿A说,老师真是讨厌你啊,连续说了四、五遍。 轶事三:老师正在指导幼儿画画的情况。当老师走到幼儿A旁边的小朋友的时候,幼儿A将自己的画给老师看,老师看完说,你画的不对,泡泡是圆的,你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

《幼儿行为得观察与记录》得读书心得随着幼儿教育事业得发展,不论就是国家还就是社会对教师得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得理念必须坚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得步伐,做一名优秀得幼儿教师。本次寒假在家,我认真仔细得将《幼儿行为得观察与记录》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深觉这本书中所著内容对一线得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得学习,受益匪浅。 一、教学教研一把抓,学会观察就是基础 幼儿教师得职业压力大就是业内普遍得共识,因为幼儿园得工作作息与中小学得不同,教师在白天得工作几乎不能有任何得中断,需要全天对幼儿进行照顾。尤其就是在我经过两年得中专学校工作之后,对中小学与幼儿园工作得方式得差别上深有体会。因此,在我瞧来,幼儿教师在承受高压、劳累得双重负荷下,进行教研活动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就是在读过《幼儿行为得观察与记录》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教育与教研关系得认识上存在很多得不足:其实,教育与教研本位一体,真正得教研正就是立足于平日得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教学教研应该一把抓,首先,我们要学会得就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得一举一动。 幼儿行为得观察,观察什么?书中有详细完整得记录,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幼儿在常规活动中得行为 幼儿在园得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常规活动:进餐、午睡、洗手、如厕、午休等等。这些活动瞧似平凡、枯燥,但却就是幼儿学习与成长得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详细得介绍了如何观察幼儿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与过渡时间得行为,虽然很琐碎,但就是却不能轻易得忽视。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得情况 与常规活动一样,游戏材料就是幼儿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得一部分,但就是它们两个在幼儿个性方面发展得功能就是不同得。游戏材料得一种重要作用就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得发展,特别就是符号表征能力。 阅读与书写得确就是符号表征过程,但就是只能反映我们一半得表征能力,它们就是语言符号得一部分;而非语言符号表征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对于幼儿来说,她们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语言解释她们对事物得模糊理解,所以她们就是通过使用游戏材料时形成得关系以及所引起得变化来获得对抽象概念得直观感觉.在儿童使用材料得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儿童使用材料得环境、刺激、话费得时长等等内容。 3、观察幼儿之间得社交行为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后感

我喜欢读一些外国人写的关于儿童研究的书,他们的对于儿童全方面的观察是非常客观的,即带点幽默,又非常全面的诠释了对儿童的观念看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几乎我们每位幼儿教师都会遇到让自己头痛的孩子。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去解决呢形象的说就像诊治病人一样,不能靠我们老师的直觉、经验去下定论,而是由合格的“医生”仔细的检查病情,了解病人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就这样讲述了如何了解、掌握儿童的具体信息。 书中记录了儿童在常规活动、使用的材料情况、社交行为、语言认知功能等不同方面的观察情况。接下来我以儿童材料使用的情况做一个分析。 游戏材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额发展。因此,需要观察的环境内容有:周围有哪些重要的人与活动是否有各种各样充足的材料在儿童方面,他使用哪种颜色他如何用身体控制粘土他选择哪些积木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记录的事项。当然,我们叶必须记录对个别儿童的特殊意思。我们必须记下儿童如何做手头的事情。 除了记录行为本身,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记录那些可以表现情感的标志。例如“他伸手去拿一块积木”、“他抓住了海绵”、“他举起了刷子”等大肌肉动作的时候,他有可能是偷偷地、犹豫不决地得意洋洋地拿到那块积木;也许他是生气地、挑衅地、熟练地抓住了海绵;他也可以是疑惑地、匆匆地、心不在焉地举起刷子。在以上描述中,每一种活动的意义因为每一个描述性词语的不同而不同。与别人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时候,我们会自发地、凭直觉地对他们的一系列情感做出反应。与儿童在一起,当他们对自己感到很满意的时候,当他们不高兴的时候,当他们紧张的时候,当他们觉得非常舒适的时候,我们一定都能感觉到。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情感上的差异记录下来。即使会掺杂一些我们个人的阐释,但还是会有一些支持我们的证据。 对每一名儿童和每一个动作来说,他们都是独特的。因为没有儿童在不伴有一系列行为的情况下使用材料或者参与任何形式的游戏。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细节猜测儿童对材料的情感反应,从而更好的对儿童进行“诊治”。

《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教案

《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教案 开课单位: 授课教研室: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开课单位:授课教研室: 课程名称:授课教师: 教材::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4 一、对本课程作简介,并对本课程学习提出基本要求 二、课程引入 发起“头脑风暴”活动:教育中什么最重要? 教师总结:幼儿是幼儿本身。幼儿的学习源自“感觉”,与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他们需要自由、自然、自主地去感知生命和周围的世界,吸收真实的经验以成长。他们需要教师 细致的体察。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能力、解读能力是其核心能力。 三、通过案例,提出教育中的行为观察的含义 发起“讨论”:妈妈带着五岁的佳佳在沙滩上玩沙雕。当佳佳玩得高兴时,身旁走来一个男孩踢了佳佳刚刚搭起的房子,佳佳哇哇大哭。妈妈见状指着男孩说:“你这个孩子怎么 这么顽皮!”一边带着佳佳离开。你觉得这是观察吗? 教师总结:教师的专业观察是通过叙事描述、表格记录、图解等方式获取对幼儿认识的一种策略。学前儿童观察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收集儿童信息并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作 出判断的过程,它是对学前儿童外显行为的观察,是在对幼儿的行为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 的个性、需要、兴趣等不同方面的了解与判断,从而调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 四、观察的意义 发起“讨论”并抢答:看案例,思考: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什么。 总结:看见……孩子; 发现……教师存在的价值。 五、行为观察的步骤 (一)观察的内容 1.发起小组活动:看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1)小组合作完成;(2)把想法列出来后,请写出你所看到的内容所属的领域。 2.教师总结: 角度一:把握幼儿行为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儿童行为观察案例

针对同一个事件的两个教师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阳阳4岁 观察时间:xxxx年12月4日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 观察记录: 教师甲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今天在活动室里,孩子们边听音乐边拍手打节奏,这时阳阳一下子抱住了小琪琪,小琪琪害怕的叫了起来:“老师,你看孙阳阳呀”,这时阳阳听见琪琪向老师告状,用力的亲了小琪琪一下脸蛋后,推开琪琪后赶快跑回自己的座位。 观察分析:阳阳在日常生活不善于沟通,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常常造成其他小伙伴的误会。 教师乙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一天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正在听着音乐的节拍打节奏、拍手、做律动。这时孙硕阳小朋友突然从后面冲了过来,一把抱住了小琪琪小朋友,小琪琪顿时神情慌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害怕的叫了起来:“老师,你看孙硕阳呀”,她一边喊着一边使劲的挣脱,可是这时阳阳听见琪琪向老师告状后手抓的更紧了,而且还用力的亲了小琪琪一下脸蛋后,用力推开琪琪后赶快跑回自己的座位。 观察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模仿能力较强,她们会在生活、

游戏、学习中模仿老师、家长的话或动作,在活动中我走过去拉着阳阳的小手问:请问刚才你在做什么呢?她说:“我让琪琪和我一起做动作,她不和我做”。阳阳是想模仿老师的模样去教琪琪动作,这也说明她是个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模仿的人,可是由于她在与琪琪交流时没有表达出她的用意,导致和她交流的小朋友产生误会,不能够和她所喜欢的小朋友很好的建立友好的关系。 我决定去帮帮她:于是我告诉她正确的方法应该问问琪琪愿不愿意和她一起做律动,要首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再采取行动。现在赶快去告诉琪琪你的想法,并真诚的向她道歉说声对不起,我相信她会愿意和你教朋友的。如果我们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幼儿一旦面临类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 点评:记录关注的信息更多的是某个具体活动或者情境下的全过程,一般要把行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写清楚,把事件发生的主要情节表述清楚,详细记录事件的主要细节,以具体展现行为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景。 行为背景主要反映事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说明事件发生的起因,场合以及相关条件等。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行为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幼儿的行为和语言、情绪变化(音调、面部表情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在场幼儿的活动。 同时,客观、准确、具体的记录所观察到的信息也非常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评介教学内容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评介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评介作者:谢凤 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14年第07期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一书被许多专家称为学前教育的“经典”。该书第一版于1958年出版,从面世到现在的50多年里,该书数度改编,不断与时俱进,引入新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第五版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由河滨街学院的两位教师南希·巴拉班(Nancy Balaban)和南希·格罗珀(Nancy Gropper)合作完成。本书由马燕、马希武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13年3月出版。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我们需要观察与记录幼儿的行为,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而现状往往是我们不知道该观察什么,尽心尽责去做的记录看上去却反映不了多少问题。《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为记录幼儿行为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同时,全书提供了丰富的观察与记录实例,并列出了大量的观察要点,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使得观察记录成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研究活动。 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三章,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记录的目的、基本方法、观察时教师应持的态度、记录用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指出环境在记录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教师要如实地去观察和记录儿童,抛掉自己的偏见以及自身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记录幼儿时,不仅要恰当地运用语言,同时也应记录幼儿的身体动作。因为幼儿是通过他们的眼神、身体动作、手势等与我们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来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至第十章可作为全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观察与记录幼儿在各种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常规活动的表现、使用材料时的表现、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戏剧表演游戏中的表现、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中幼儿的表现等。此外,还涉及如何去观察和记录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的萌发等。作者在这部分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实例,具体地阐述了在各种不同活动中需要观察的内容以及记录的要点,便于幼儿园教师操作使用。 全书的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这部分涉及的观察和记录对象是婴儿、学步儿和需要特殊关注的儿童。论述了在对这两类特殊儿童群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观察和记录3岁以下婴儿和3岁~6岁幼儿是两个不同的任务。3岁以下婴儿的活动经常是一个动作接着另一个动作,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待每项活动,将这些动作视为一个完整的事件,记录时可以持续3分钟~5分钟,而且应该包含尽量多的细节。 全书的第四部分即第十三章。在该部分,作者主要指出了如何对一段时间内搜集的记录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解读。我们需要将所有关于具体活动领域的小型总结综合起来,得到一个终结性总结。在这个终结性总结里,应当包括幼儿行为的趋势、幼儿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评价幼儿成长状况、对幼儿的成长前景做出预测、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的描述等信息,进而加深对幼儿的认识。总之,对幼儿行为的记录材料的归纳总结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研究幼儿。 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是幼儿教师采取教育“行动”和进行教育“反思”的源泉。《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一书内容详实,在阐释每一观察和记录的要点时,均结合了许多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以纪录片《幼儿园》为观察资料分类:案例分析 标签: 幼儿园 幼儿发展 我们观看的是以武汉一所幼儿园为真实环境拍Array摄的记录片《幼儿园》。还是相当规范和标准 的一所幼儿园。区分了大班/中班/小班,有规 范的活动室,浴室,安全的午觉,和晚上的端 尿。在这儿的孩子一般都是在3~6岁之间,普 遍是3~4岁上小班,4~5岁上中班,5~6岁 上大班,也有少数是以“听话”程度为标准来 分等级的,视乎大班还是一种荣誉,是对孩子 的一个肯定。 从这个以摄像机记录下的幼儿行为中我看到的 一些主要的幼儿特点: 小班的孩子(一般3~4岁),对于空间位置关 系或说是空间结构还不是很清晰,不能分辨出 衣服的结构,关注具体的事物,具体形象的所 见所接触到的生活经验。主要是依靠日常的经 验,习惯来完成日程事物,中途受到阻碍,中 断后就不易完成连贯的穿衣行为。 叠椅子的动作也是反映出了这一特点,不断地 重复着尝试,试探性地安置着上面的椅子,因 为在摆放前没有清晰地椅子摆放结构,所以就 没有计划地重复尝试,看起来的确是很让人纠 结的,这样不断地试着。不过这种试探性的活 动也是这一时期幼儿的一个主要学习形式。 这一时期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一起裸着洗 澡还相互大闹没有出现不自在的表现。 中班的孩子(一般4~5岁):对事件之间的关 系很清楚了,有了数的概念,并且有了顺序大 小的概念,知道按大小是一二三四五以此增大。 对时间观念还不清晰。知道昨天,今天,明天, 后天,但还不能明确人类文化赋予给语言的意 义,能凭借着习惯,经验,很顺溜地说出昨天, 今天,明天,后天的顺序关系,并且和二三四

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有感

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有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在我们的一生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或许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比我们的家人还要多。经常我听到老师说这么一句话,“也许我们比孩子的家长更了解孩子。”我想能这样说的老师肯定是位负责任的老师,因为她是用心去观察了孩子,真正去分析了孩子行为背后原因的。可对于一些新老师来说,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可我们又不能不去了解,因为精心阅读孩子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第一步。 以前每次要写观察记录时,我就开始犯难,我要观察谁,观察他的什么,好不容易选好观察对象了,也把观察情况记录下来了,却又不知道怎么去分析,最后都是粗浅地写上几句收工。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曾经撰写的案例。 题目是《翔翔想要心心》,观察对象:翔翔,年龄:4岁半 观察情况:数学活动练习环节,我让完成了的小朋友拿着学习单来给老师检查,翔翔今天做的很快,我看了他做的学习单都正确了,给了他一颗心心作为奖励。他高兴得一跳一跳地回座位去了。过了一会儿我就听见他哭了,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哭着说:“涵涵把他的心心丢到垃圾桶里了。”我先安慰他:“你不要哭,老师去问问他为什么那样做。”我把涵涵叫来,问他为什么要把翔翔的心心丢了,他小声地说:“我在地上捡的,就丢到垃圾桶里了。”原来,是翔翔自己掉在地上了,涵涵以为是不要的,就丢到垃圾桶里了。我对翔翔说:“这次你也有不对的地方,老师刚才说了拿到心心就贴在衣服上,你没贴才会掉在地上,别人才会捡到扔在垃圾

桶的。男子汉,不能因为一点事情就哭,要坚强一点。这次老师可以再给你一颗心心,但下次如果你拿到心心不按老师说的去做,以后都不给你发心心了。”翔翔点了点头,拿到递给他的心心高兴得跑到评比栏前,垫着脚把心心贴在了他的照片下。 我是这样分析的:翔翔平时在班上属于调皮的孩子,喜欢到处跑,常有小朋友跑来告状,“翔翔打我”,“翔翔推我”,“翔翔拉我椅子”,“翔翔吐口水了”等等,上课也不认真,喜欢和小朋友说话,椅子一刻也坐不住,每天老师批评最多的人就是他。所以,当他好不容易得到一颗心心却被人扔在垃圾桶里的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哭,是伤心,而不是冲上去打那个孩子。老师把心心给他之后,他的反应不是贴在衣服上,而是贴在评比栏中,因为昨天很多孩子都在评比栏上贴上了心心,他却没有,早上爸爸还为这事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所以他也想让爸爸看看他也有心心了。从翔翔的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心里也渴求得到老师和爸爸的认可,而心心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他那么在乎他的心心。 当看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这本书后,回过头再看看自己写的观察分析,才发现问题一大推。首先,我觉得我的记录语言不够精炼,为了清楚地描述整个过程,口水话有点多。比如在最后我对翔翔说的那些话,就显得有点冗杂。然后,就是我的观察不够专业,没有客观的观察,因为在我们眼中翔翔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的心心之所以会被扔到垃圾桶,我认为是他没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责备他不该拿到手里,却没有问问他为什么拿到手里不贴在衣服上。还是后面看到他把心心贴在评比栏才明白他为什么会没贴在衣服上。这其实是我在用前见给孩子贴“标签”,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 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 教学团队: 一、课程性质 !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即专门研究学前儿童行为的意义,并依据外部行为表现的观察与记录,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情绪表现、语言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与评估。本课程既是教育方法学的重要组成,又是实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培养目标实践技能的课程。因此,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性质,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课程。 首先,本门课程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理论水平,掌握学前儿童行为研究的功能、心理学界对行为解释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明确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具体实施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教学理论能力。其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第三,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幼儿,为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观察理

念的要求,紧密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激励与评价领域中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掌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建立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正确观念。 (2)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基本内容,把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要求,做好观察的准备。 (3)掌握各种类型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基本方法。 } (4)了解学前儿童行为评估的重要意义,建立正确的观察评价观。 (5)掌握学前儿童行为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评估角度。 2.技能目标: (1)具备结合学前儿童发展阶段选定观察目标的能力。 (2)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 (3)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记录的能力。 (4)具备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评价的初级能力。 3.情感目标: ^ (1)积极关注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主动获取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各种信息。 (2)主动探索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有效方法和具体措施。 (3)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积极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教师观察理念的要求,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幼

小班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案例分析.doc

小班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案例分析 背景:自从读了幼儿园,xx家长一直反映自家孩子动手能力很差,也很懒,在家什么都不干,自己的事情也不会做,比如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还要家长陪。于是在家里家长只有代替孩子做这些事情,孩子自己的事也不会做,更不要说让他们做家务了。我有点不相信,因为他们在幼儿园表现还不错,偶尔还抢着帮老师做事,帮小朋友收书、收杯子等等。为何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差别这么大呢?带着这种疑惑进行了观察。 观察时间 20110526 观察对象 杨杨 情景一 吃过午饭,大多数小朋友们都去走廊上玩具了,只见第一组桌子上是一片狼籍,还有一些吃得慢的孩子还在往嘴巴里塞着饭。见xx边吃边玩,我就过去让他赶紧吃,阿姨正在手忙脚乱地收拾残局。这时xx跑过来说:“老师我帮你擦,于是我让他一手拿着个桶盖,一手拿抹布,学着把桌子上的饭粒擦到盖子上。”他擦得很认真,然后我又忙帮着他我将抹布上的饭粒弄到桶里,让他重新去擦桌子,他干得可开心了。小谐看这他在劳动,也急忙过来要帮忙,我让她拿着扫把,学着把桌子底下

饭粒扫到铲里面,小潘拿着垃圾铲紧紧的跟着,他们俩可认真了! 情景二 xx见我在喂恬恬妹妹,在身边看着小妹妹说:“老师,我吃完饭了。”看他一脸奇怪的表情,刚开始我还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我赶紧说:“来,大哥哥你来喂小妹妹吃饭好吗?”他开心极了,说:“好啊!”。于是他兴高采烈的拿着碗和调羹给妹妹喂起饭来。我看到他很认真的把一口饭送到妹妹嘴边,还用手去擦去小妹妹脸上的饭粒拣。看他对小朋友真热心,做事情多仔细呀! 情景三 中午小朋友吃完午饭,正准备带他们出去散步,这时我发现教室的地上多了一张用过的餐巾纸,我站在一边静静地观察:几个小朋友走过来了,我期待他们能拾起地上的纸,可是他他们却视而不见地走了过去。xx走过来了,我看着地上的餐巾纸故意大声说:“哎呀,地上有张餐巾纸。”他看了一眼地上的纸,再看看我,我赶紧表扬:“还是xx乖,不能乱扔餐巾纸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只见她弯下腰,把纸拾起来扔到垃圾桶,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并在班上表扬了他,称赞他是个环保小卫士。 情况分析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勤劳的孩子,但是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一切事情都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包办,很少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论文

学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作为学前教育的经典著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注意关注儿童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引入新的理论成果。 这本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从行为理解幼儿 第二章:观察与记录前的准备 第三章: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概述 第四章:时间取样 第五章:事件取样 第六章:轶事记录 第七章:检核表 第八章:影音记录 第九章:观察与记录的伦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完成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看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我觉得,它很好的诠释了《指南》的这句话。“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阐释了幼儿教师科学有效观察孩子们行为的重要性,老师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分析出许多信息并针对这些信息及时的调整老师教育的目标、方法等,从而更加专业的剖析孩子、引导孩子,做到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学习与

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而这样做的过程,也使教师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过这本书,再翻看自己以前的观察记录,我发现自己的观察记录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叙述的语言太具主观性,有一些自己总结的语言在里面,而不是完全在客观陈述孩子的动作和语言交流。二、虽然反思比较具体,但是怎样深入挖掘可学习的价值,还做的不好。譬如,我认为可以提供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我可以怎么用呢,我可以让孩子做什么,我还可以提供哪些材料。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深入思考。 所以,我们要摒弃“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想法,将自己视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将获得的信息与同事交流,例如,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反应?还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孩子拉到一边,问问他为何这么做,有什么想法,或许这样会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总之,读完这本书,从理论上更清晰地认识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观察儿童行为后该如何评价这一行为。从实践上,为如何观察记录提供指导,为更有针对性地观察提供范本和依据。看完此书,犹如被特训一番,尝试着在幼儿游戏中用心去“看”,去“听”,从对孩子的观察中会收获很多,学会观察的同时,不仅更加了解幼儿,也是在一次次的真实性观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中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读懂孩子行为的背后,包含着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独特的个

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本讲座有四个内容: 一、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三、如何去观察儿童? 四、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的目的: 观察→了解幼儿的第一步→对观察记录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估→真正了解幼儿 记录: 4-5岁: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5-6岁: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问题一: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就具有的六个方面基本专业能力(是决定教育质量最养分的能力,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应重点关注) 1、观察能力 2、作品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能力 4、活动组织能力 5、评价能力 ☆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教师差异研究,二者最明显的差异—— 1、观察的能力 2、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能力 幼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理解很不容易,而观察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

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殷切的需要——蒙台梭利 幼儿的真实表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因为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轻松地、由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兴趣、想法、特点和实际能力。 观察的态度:宽容、耐心、尊重、研究、欣赏 问题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1、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 2、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 3、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 5、因人施教 6、有助于与家长沟通 7、创设和调控教育环境 8、设计和调整教育活动计划 9、支持儿童的学习 10、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例:观察背景:娃娃家 观察对象:滔滔、峰峰(4、5岁) ☆两个男孩一起玩娃娃家,峰峰是爸爸、滔滔是哥哥。 ☆滔滔将一根彩链的一头压在小床的枕头下面,另一头连结在玩具橱内的筐里、完事后、他心满足地离开家,走向“超市”

儿童观察与评价 轶事记录法

观察者姓名:儿童姓名:幼儿A 观察日期:2015年12月4日儿童班级:小四班 观察开始时间:8:00 儿童性别:女 观察结束时间:11:30 观察证明人: 使用的方法:轶事记录法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园的师幼关系及保教质量。 观察目标: 通过老师和班上某个幼儿的交往,反应幼儿园的师幼关系情况以及保教质量。 简要描述观察背景: 我们一共7个见习同学来到了小四班,由于人数有点多,引起了班上的幼儿注意,在简单的熟悉之后,我们便在旁观察老师的教学活动。在我观察到保育老师对幼儿A将饭撒到桌上时的行为,于是选取了幼儿A和老师的互动行为作为我的观察对象,开始了我的记录。观察记录: 轶事一:吃早餐的时候,由于班上刚来了几位见习的老师,小朋友们吃早餐的时候不停的往后张望。老师告诉幼儿先吃完早餐再和老师打招呼,但是包括幼儿A在内的一些小朋友还是会往后不停张望,这时保育老师走到幼儿A面前提醒幼儿A认真吃饭,让别把饭洒在桌上了。过了一会,幼儿A还是在不时的往后张望,保育老师看到又走到幼儿A面前,提醒幼儿A,并用武汉方言很大声的说了一句话,大

概是说幼儿A怎么听不懂话。又过了一会,保育老师又走到幼儿A面前,这次发现幼儿A把饭洒在了桌上,保育老师就拿起幼儿A旁边的碟子敲了桌子两下,并用武汉方言骂了幼儿A,另外一个老师听到响声抬头看了一下,又继续做自己的事。 在快吃完早餐的时候,老师提醒吃完饭的幼儿去上厕所、喝水。幼儿B去上厕所的时候,保育员在旁提醒幼儿B要洒准一点,别撒到外面来了,保育员就站在教室门往里面看幼儿B的情况,但是幼儿B 还是撒到外面来了,这时保育员就很大声的连说了几句:你好恶心,你真的太恶心了。 轶事二: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让幼儿用蜡笔画泡泡。老师将美术本发给每一个幼儿,然后挨着给幼儿写上名字,到了幼儿A的时候,幼儿A抬手的时候碰到了老师的衣服,就给老师的衣服上画了一笔蓝色的痕迹。老师边擦自己的衣服的时候边对幼儿A说,老师真是讨厌你啊,连续说了四、五遍。 轶事三:老师正在指导幼儿画画的情况。当老师走到幼儿A旁边的小朋友的时候,幼儿A将自己的画给老师看,老师看完说,你画的不对,泡泡是圆的,你看你画的都是线条,说完老师继续教幼儿A旁边的小朋友画画。画完之后,老师起身走过幼儿A又继续看了一圈,然后又回到幼儿A身边,教幼儿A画了几个圆圆的泡泡。 结论: 通过这三个关于幼儿A的轶事记录,根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以及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后感19001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后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和一名4岁孩子的妈妈,多读一些关于幼儿方面的书是很有必要的,对自己专业发展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暑假期间,我选择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一书。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幼儿的行为,每个月都要写几篇观察记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幼儿的学习,生活以及游戏。但是,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幼儿呢?翻阅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行为,都是需要我们去观察记录的,有观察,有记录,就能发现孩子更多的特征,就能更好的去了解孩子,融入到孩子当中。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每位老师都会遇到让自己特别头疼的孩子,怎么办呢?就像医生治病一样,我们不能靠直觉、经验去下定论,而应该仔细检查,了解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就讲述了如何了解、掌握儿童的具体信息。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呢?有时候,我们老师只是用眼睛看到的去认定一个孩子,其实,往往眼睛看到的并不是真的,而是要去观察及记录,才会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当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对他的教育就会很明了,更清晰了。反思自己过去的观察记录,发现自己总是不可避免的将自己的是非衡量准则用在幼儿的行为上。然而,我们的“直觉”与幼儿的思想也许是抵触的。譬如认为一个孩子是“霸道型”、“爱打小报告型”等等,这些修饰词是非常有主观臆断的偏见的。我们应该多观察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反应?还可以把孩子拉到一边,问问他为何这么做,有什么想法,这样,会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有一次,我有点感冒,喉咙发不出声音了,有一个小朋友在上课时与旁边的孩子稍微有点交头接耳,当他们交头接耳的时候,我并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观察他们在说什么,当我听到孩子说:“朱老师生病了,没有声音了,我们不要说话,要乖乖听朱老师讲。”这时的我,不知道有多么的开心。因为孩子们懂得关心老师了。要是换做以前,当我看到孩子交头接耳的时候,我便会立刻阻止他们,其实孩子并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那样。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是中班了,我觉得我必须对他们要更细心,更了解他们的心理,而不是凭自己眼睛看到的去断定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