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后期管理重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1.34 KB
- 文档页数:1
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及技术要点发表时间:2019-12-18T14:35:32.4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作者:施林芳[导读] 摘要:小麦种植管理技术的优劣决定了小麦的种植和生产质量。
响水县大有镇农业中心 224000摘要:小麦种植管理技术的优劣决定了小麦的种植和生产质量。
合理运用小麦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
本文简要介绍了小麦种植管理的相关技术,并对其病虫害防治方式展开探讨,旨在提升小麦种植管理的质量,保证小麦的优秀产量。
关键词:小麦种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引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高产量的小麦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粮食紧缺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多种因素,其遭受病虫害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了。
本着科学种植的理念,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要对其种植管理方式进行优化,明确其种植理念,以保证小麦种植的质量。
1当前小麦生产形势从当前小麦田间生长情况来看,全县小麦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大部分麦田群体足,长势均衡,已经搭好了丰产的架子。
特别是4月份的几次有效降雨,及时补充了土壤水份,对当前小麦生长非常有利。
但是,小麦生产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4月7日的低温过程,部分田块小麦上部叶片出现叶尖受冻发黄现象;二是病虫危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三是部分麦田群体偏大,存在后期倒伏的隐患。
2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 2.1保护叶片功能小麦抽穗以后,主要是旗叶、倒二叶和穗下节间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碳水化合物供给籽粒灌浆。
因此,保护好旗叶和倒二叶,延长它们的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2.2延缓根系衰老小麦拔节期后,次生根的增加率显著下降,根系生长一般持续至抽穗时为止,根系功能可延续到成熟期。
在花后,根系的活力就开始衰退,对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
通过叶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缓根系衰老,使小麦根系具有较长时间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同时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直接的影响。
怎样管理小麦生育后期
所谓小麦生育后期,是指小麦从开花、授粉、灌浆到成熟最后一个多月的生育过程,此过程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非常关键,主要应抓好以下措施:
一、适时浇水:小麦在生育后期需要大量的水分,要根据土壤墒情、苗情适时浇好抽穗、杨花、灌浆和麦黄水,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要。
特别是灌浆水,不仅满足小麦灌浆对水分的需要,而且能稳定地温,防止根系早衰,从而起到了以水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粒的作用。
二、根外追肥:小麦开花后喷施磷酸二氢钾、丰产灵等叶面肥,可明显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一般每亩用0.1公斤磷酸二氢钾加50公斤水,再加入适量的丰产素,待肥药溶解后即可喷施。
时间最好在下午4点以后,以利叶面吸收。
开花后若麦叶黄绿,有早衰征兆,则可每亩加喷500―1000克尿素。
三、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病虫害较多,要及时用药进行防治。
如有白粉病,可每亩用40―60毫升的20%粉锈宁乳油,或2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防治;针对蚜虫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进行喷雾防治。
四、适时收获:小麦的千粒重从灌浆到蜡熟末期,每天约增重1―2克,蜡熟末期达到最高点,蛋白质含量也较高,应及时收获。
- 1 -。
小麦后期管理要点小麦
一、保根、保叶。
保根主要是为了保叶,防止早衰。
这一时期雨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有时会发生干热风,因此必须以延长植株功能期为中心,科学运用肥水。
1、早浇灌浆水。
小麦扬花后要及时浇灌浆水,应选择无风或小风天气小水匀浇,切忌大水漫灌,以防浇后大风造成倒伏。
2、叶面喷肥。
小麦生长后期如有脱肥现象可通过叶面喷肥解决。
一般叶面喷洒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隔7―8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防病治虫搞好“一喷三防”。
二、病虫害防治和防止倒伏
1、搞好病虫害防治。
此期要防治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要防治的病虫害有蚜虫、吸浆虫等。
小麦防病治虫应适期早防治、一喷多防。
2、防止倒伏。
小麦后期浇水时,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
有风不浇,大雨不浇,防止倒伏。
第1页共1页。
小麦后期管理制度一、小麦后期管理概述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粮食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后期管理是指在小麦生长期末期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目的是为了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做好小麦的后期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增加小麦产值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后期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管理等方面,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介绍。
二、小麦后期管理的田间管理1、追肥保苗:小麦生长到后期,营养需求增加,此时要适量施加氮、磷、钾等肥料,补充小麦生长所需养分,保证小麦健康生长。
同时,还要及时浇灌,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小麦生长。
2、田间醇化:小麦生长期末期,要适时进行醇化,保证土壤松软,水分充足,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保护小麦茎叶。
3、田间间套作物:小麦生长期末期,可以在小麦田间适时种植一些常规矮秆蔬菜或早熟菜、青贮玉米等作物,既可补充农机服务,又可增加农民收入。
三、小麦后期管理的病虫害防治1、小麦条锈病防治: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期末期易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因为温度湿度适宜,病菌易繁殖。
此时要定期喷洒抗病剂,防止小麦受病害侵害。
2、小麦斑病预防:小麦斑病是小麦末期易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因为气温高湿度大,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此时要进行药剂防治,每周喷洒一次,有效防治小麦斑病。
3、小麦纹枯病防治:小麦纹枯病是小麦末期主要的一种病害,此时要及时进行除草、病害防治,保证小麦茎叶健康生长。
四、小麦后期机械管理1、小麦收获前的机械管理:小麦生长末期,要对小麦收获前的机械进行检修,保证收割机械的正常运行,确保小麦的顺利收获。
2、小麦收获机械的使用:小麦生长期末期,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合理安排小麦的收割时间,确保小麦收割的及时性和质量。
3、小麦收获后机械管理:小麦收获后,要对收割机械进行清洁、保养和维护,做到及时清理秸秆,保证机械的正常使用。
五、小麦后期管理的总结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小麦后期管理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做好小麦生长期末期的管理工作,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LIANGZHONG LIANGFA小畫中后期营理摘施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镇农业服务中心马卫红一、 因地制宜,浇足开花水或灌浆水小麦开花期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1/4,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
干旱不仅会影响 小麦的粒质量、抽穗、开花,还会影响穗粒数。
因此, 小麦扬花后10天左右应浇开花水或灌浆水,以保证小 麦生理用水,同时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 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 度,增加粒质量。
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 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小麦成熟前土壤水分 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质量。
因此,小麦成熟前10 d 要停止浇水。
二、 做好“一喷三防”“一喷三防”的适期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 期。
这一时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纹枯病、 赤霉病等。
害虫主要有场虫、吸浆虫等。
小麦抽穗期 一般与小麦吸浆虫成虫出土期吻合,整个抽穗期都是 小麦吸浆虫危害的高峰期,是吸浆虫防治的关键时期。
在抽穗期拨开麦田一眼看见2~3头成虫时,便需要立 刻进行穗期喷药防治。
在小麦抽穗70%~80%时进行穗 部喷药效果最好。
三、 小麦生长后期干热风的预防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 灾害性天气。
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
干热风出 现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 植株蒸腾作用加剧,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光合强度降低, 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灌浆时期缩短,往往导致小麦 灌浆不足,秫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
高温还可使籽 粒呼吸作用加强,消耗增加,积累减少,造成粒质量 进一步降低。
我国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灌浆 期间受干热风危害的频率较高,其他麦区也有不同程 度的干热风出现。
预防小麦干热风主要是喷施抗干热 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速效叶面肥。
在小麦灌浆初期 和中期,向植株各喷1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 液,能提高小麦植株体内的磷钾浓度,增大原生质体, 增强植株保水力,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
汇报人:日期:•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晚播小麦的管理要点•晚播小麦的春季管理目•晚播小麦的后期管理•晚播小麦的管理注意事项录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01小麦生育期缩短晚播小麦在冬前生长时间相对较短,这可能导致幼苗生长缓慢,分蘖数减少。
春季生长时间延长由于晚播小麦在冬前生长时间短,因此春季生长时间相对延长,这有利于小麦的分蘖和成穗。
由于晚播小麦在冬前生长时间短,因此分蘖数相对较少,这可能导致成穗率降低。
分蘖数减少由于分蘖数减少,成穗数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产量。
成穗率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积温不足晚播小麦在冬前生长时间短,因此积温不足,这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和分蘖。
根系不发达由于积温不足,晚播小麦的根系可能不发达,这会影响其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冬前生长积温不足,根系不发达晚播小麦的管理要点02选择耐寒性好的品种,以适应晚播带来的寒冷天气。
耐寒性生育期抗病性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成熟。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030201选用适宜的耐晚播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播种量由于晚播,为了确保出苗率和产量,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
行距和株距根据所选品种和地力情况,合理调整行距和株距,以提高出苗率。
提高整地质量,增加播种深度整地质量提高整地质量,确保土壤细碎、平整,以利于种子的萌发。
播种深度增加播种深度,有助于种子在土壤中的稳定萌发,提高出苗率。
冬前灌溉在冬季来临前,进行冬灌,以保障土壤湿度,促进种子萌发。
要点一要点二施肥管理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需求,适当增加肥料施用量,以培育壮苗。
做好冬前管理,培育壮苗晚播小麦的春季管理03在春季,对于晚播的小麦,及时进行中耕和化学除草是十分重要的。
详细描述通过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小麦的生长。
同时,化学除草可以有效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小麦争夺养分。
在除草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草相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小麦产生药害。
小麦的后期管理技术-种植技术小麦生育后期,是指小麦从抽穗开花,历经灌浆到小麦成熟收获这一段时间,约40天左右,时间虽短,但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小麦的后期管理技术。
施好拔节孕穗肥,浇好拔节孕穗水拔节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制宜。
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可肥水早攻,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要尽量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
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
高产创建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2公斤,以防倒增产。
追肥时将化肥开沟深施,杜绝撒施,提高肥效。
因地制宜,浇足开花水或灌浆水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
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开花,还会影响穗粒数。
所以小麦扬花后10天左右应浇开花水或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
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所以,小麦成熟前10天要停止浇水。
保护叶片功能小麦抽穗以后,主要是旗叶、倒二叶和穗下节间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碳水化合物供给籽粒灌浆。
因此,保护好旗叶和倒二叶,延长它们的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延缓根系衰老小麦拔节期后,次生根的增加率显著下降,根系生长一般持续至抽穗时为止,根系功能可延续到成熟期。
在花后,根系的活力就开始衰退,对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
通过叶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缓根系衰老,使小麦根系具有较长时间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同时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直接的影响。
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是吸浆虫、麦蜘蛛、蚜虫等,若未及时防治,对产量影响极大。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作者: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5年第04期小麦中后期管理是指小麦拔节至成熟期的田间管理,包括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这一时期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产量的重要时期,期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根、壮秆、护叶、防病虫害、争粒多、增粒重。
为确保小麦高产,在中后期应抓好以下措施:一、加强肥水管理小麦拔节期群体分蘖数达到高峰,无效分蘖将死亡,生长发育转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拔节期是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争取粒数的重要时期,要根据苗情、墒情浇水施肥。
对前期未施肥的一类苗,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1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对前期施肥较少的三类苗,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追尿素5~7千克。
抽穗扬花期补肥、补水、保花、增粒。
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第二个吸肥高峰期,是需肥临界期,也是巩固穗数、增加粒数的关键时期,要努力确保扬花期肥水供应,以满足小麦肥水需求,争取足够粒数,扩大库容量。
对于脱肥发黄的麦田,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
此期浇水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大风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二、预防“倒春寒”冻害小麦拔节后,完全丧失了抵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一旦遇到“倒春寒”,幼穗极易受冻,导致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将造成减产。
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浇水,或田间熏烟以减轻冻害。
要加强受冻小麦肥水管理,拔节期受冻的麦田要促进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孕穗期受冻的麦田要适当浇水,保证子粒灌浆,提高粒重。
三、加强病虫害防治小麦生育中后期,病害主要有纹枯病、锈病、赤霉病,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等。
纹枯病:春季小麦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以阻止病害侵入茎秆,可喷施三唑酮、三唑醇、多菌灵、井冈霉素等药剂防治。
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锈病:小麦条锈病要按照“准确检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
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后期麦田管理要点一、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2024年的小麦生产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异常。
2024年的天气异常干旱,特别是春季降水偏少,导致小麦生长期间缺水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病虫害频发。
由于干旱天气的影响,小麦生长迟缓,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尤其是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害在2024年较为严重,对小麦产量造成了较大损失。
3.高温天气。
2024年夏季气温持续偏高,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高温使小麦地上部分生长速度加快,而地下的根系生长受限,导致根系不发达,影响了小麦的灌浆和籽粒饱满度。
二、后期麦田管理要点针对2024年小麦生产的特点和困难,进行科学合理的后期麦田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后期麦田管理的要点:1.加强灌溉管理。
鉴于2024年干旱情况严重,及时进行灌溉是保证小麦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要根据小麦的需水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措施,确保小麦的水分供应充足。
2.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后期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除了合理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外,还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3.控制高温伤害。
夏季高温天气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不利,因此要采取措施控制高温对小麦的伤害。
可以在小麦地面覆盖草木灰、秸秆等物质,减少地面的温度。
同时加强通风和降温措施,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积极应对异常天气。
遇到异常天气,如旱情、雨情等,要及时调整麦田管理措施。
对于干旱天气,要加强灌溉,保持麦田土壤湿润;对于多雨天气,要及时剪去高秧,保证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
5.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合理施肥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后期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保证小麦养分的供应和平衡。
6.注意田间管理。
后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杂草的生长和繁殖,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清洁和充足的光照。
K e x u e z h o n g z h i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决定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麦田病虫害多发、重发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麦田管理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影响非常大。
因此搞好中后期管理和病虫防治对于小麦获得丰产丰收尤为重要。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
在管理技术上主要抓好以下几各方面。
!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小麦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一旦脱肥将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对有可能出现发黄脱肥的麦田要在孕穗期进行施肥给予调节,施肥量不可过大,一般不要超过"#$公斤;小麦生长后期不脱肥的麦田不要再施氮素化肥。
关于小麦贪青晚熟的问题,主要是在生长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大造成的,根本途径是控制基肥和拔节前氮肥施用量。
%浇水小麦拔节后即进入孕穗、扬花、灌浆时期,即是需水的高峰期,也是形成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稍有旱象,就会明显影响小麦的产量。
保证水分供应是确保小麦正常扬花、灌浆、增粒数、争粒重的关键。
孕穗阶段,麦田墒情稍有不好,就应马上浇水,满足小麦穗部发育对水分的需求,以攻穗大粒多。
小麦在抽穗灌浆期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三分之二,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应根据土壤墒情在孕穗期和开花期浇水,以保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左右。
晚茬麦要浇好灌浆水,以提高光合高值持续期,并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千粒重。
但是在成熟前小麦抽穗期要遇旱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才能穗大粒多,麦田在收获前!$ %'天,减少浇水避免引起沤根造成小麦早衰死亡。
(加强预测预报防治小麦病虫害要加强麦田病虫预测预报,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立即进行防治,减少损失。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叶枯病以及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等都是每年要发生的小麦病虫害,只不过是在发生程度上有所不同。
要做好预测预报,随时注意病虫害发生动态。
)叶面喷肥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增加粒重的有效措施,小麦开花以后,植株营养水平不良时,如小麦叶片发黄有可能脱肥早衰的麦田,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予以调节补充。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目前我省小麦正处在起身拔节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我省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农民朋友应积极开展小麦中后期管理,构建合理群体,预防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夺取小麦丰产丰收。
具体应做好以下措施:旱地麦田1、旱地麦田立足抗旱,做好锄划保墒,促进个体发育。
因去冬及今春的低温和阶段性的干旱,我省旱地小麦个体发育普遍偏小,生育期较常年稍推迟。
虽然2月下旬和3月中旬的降雨补充了表墒,但近期气温回升较快、多风,土壤失墒严重。
因此,旱地麦田管理重点是中耕锄划,松土保墒,促苗早发,同时消灭杂草,抑制春蘖生长,确保麦苗稳健生长。
对于晚播弱苗田,还应抓住有效降雨过程,每亩撒施或沟施尿素5-7.5公斤或10公斤的黑金珠营养肥。
所有麦田都应在进行红蜘蛛和麦蚜防治时混喷叶面肥和抗旱保水剂,以减少叶面蒸腾,提高小麦自身抗旱能力,提高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2、地膜小麦做好中期护膜保墒,后期应揭膜防止早衰。
地膜破损会大大降低保墒增温效果,对出现破损或揭膜的地膜小麦田应进行膜际两侧培土作业护膜,并用土封堵膜上较大的破洞,以减少土壤蒸发,并进行膜侧中耕保墒除草。
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主要通过叶面蒸腾散失,地面蒸发量较小,为降低地温,延长灌浆时间,预防早衰,地膜小麦应在小麦灌浆中期进行揭膜。
水地麦田目前,冬、春浇过的麦田土壤墒情均可满足小麦起身期对水分的需求。
因此中后期管理上应根据苗情、分类指导、巧用肥水、科学管理,构建合理成穗群体,促进成大穗。
1、晚播麦田肥水管理措施。
针对目前亩总茎数60万左右的晚播麦田,管理措施上仍以促为主,尽早浇水,并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或20公斤黑金珠全营养肥,促进个体发育,延缓小蘖分化,增加中小蘖成穗,提高亩穗数,促进小花分化,实现穗大粒多。
浇水后及时中耕提温保墒,多管齐下增加群体,争取高产。
2、壮苗田肥水管理措施。
亩总茎数80万左右的壮苗麦田,应适当将浇水时期推迟到拔节中期,并亩追施尿素5-7.5公斤或10-15公斤黑金珠全营养肥,促进穗大粒多,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提高粒重。
39/植保技术版/一、小麦灌浆的注意事项 温度、光照、水分、营养是影响小麦灌浆的四大因素,其中,温度对灌浆的影响尤为重要,当温度保持在20~22℃最为适宜。
当温度高于25℃,灌浆会减少8天左右,灌浆时间缩短会使灌浆不饱满。
当前,温度上升幅度明显,对小麦灌浆影响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喷施碧护和叶面肥,延长灌浆时间,促使籽粒饱满。
只有控制好这四个因素,才能使小麦达到穗大粒饱的状态。
当前,小麦生长已到达中后期,一些播期或者生育期较晚的,且前期赤霉病防治不到位的还需继续,防治的时间应为5月上旬打药,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赤霉病后期的防治措施。
药剂选择上建议用欧帕,欧帕是巴斯夫全球知名杀菌剂品牌,为12.3%吡唑醚菌酯和4.7%氟环唑的复配悬乳剂,是巴斯夫施乐健家族的重要成员。
其包含的两种活性成分分别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是杀菌剂家族中较优异的成员,能够为作物提供高规格的病害防控。
氟环唑具有治疗作用,通过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阻碍病菌细胞壁的形成,杀死病菌,其独一无二的特性还包括提高作物的凡丁质酶活性,造成真菌吸器萎缩,抑制病菌侵入。
吡唑醚菌酯为巴斯夫专利活性成分,施药几分钟即可穿透到叶片中,有效成分在叶肉组织内扩散,并在叶片上形成沉降药膜,与蜡质层紧密粘连,能有效控制叶片中的病原孢子。
农民朋友在选药时,应选用优秀高效的药剂,近期基于高温和赤霉病防治两大因素,建议用欧帕+碧护+翠兰春进行防治。
二、水稻的拌种和除草 1. 水稻的拌种 酷拉斯2mL 拌一斤种,基本参照小麦用量。
对于旱播稻,量较大的可用30mL 拌1亩田的量。
也可用碧护拌种,用量为1~1.5g/亩。
*专家讲堂*专家简介:当前小麦中后期管理要点及水稻前期拌种、除草工作 程善闽老师于1987年以研究生的学历,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植保专业。
毕业之后进入安徽省农业厅植保站,具有多年丰富的病虫害测报及防控经验,多次主持国家级农业项目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农药可信流通平台的建设,曾率先提出建立全国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
小麦田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小麦田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引言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广泛种植。
小麦田的后期管理对于增加产量、保证品质、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小麦田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1. 水分管理小麦生长后期的水分管理非常重要。
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是三个方面的技术措施,用于有效地管理水分。
1.1 土壤湿度监测使用土壤湿度监测仪器定期检测土壤的湿度,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灌溉的水量。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1.2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可以降低灌溉水的浪费,提高灌溉效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损失,并且可避免小麦水分过多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1.3 合理排水在农田排水系统中,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排走田间积水,避免小麦因长时间积水而引发的病害和营养失调。
2. 病虫害防治措施小麦田后期常常会发生各种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威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病虫害监测定期巡视田间,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或进行治理。
2.2 合理施肥通过科学合理地施肥,保持小麦作物的生长状况良好,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2.3 生物防治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天敌、使用虫草菌、施用有机肥等,来控制小麦田中的害虫数量。
2.4 农药防治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但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 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与土壤管理相关的技术措施。
3.1 深松土壤秋季小麦丰收后,可以对小麦田进行深松,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肥力。
3.2 施有机肥料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3.3 草木灰的施用在小麦田中施用适量的草木灰,既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又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种小麦后期管理措施简介种植小麦需要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前期准备、种植过程以及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是小麦生长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种小麦后期管理的一些常用措施,以帮助农民提高小麦产量和提质增收。
灌溉管理适时而充分的灌溉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在小麦后期生长过程中,灌水量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小麦的灌溉需求在抽雄期特别重要,此阶段需要增加土壤湿度,以提高小麦的坐穗率和减少颖实不实。
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适当减少灌溉水量,以避免小麦生病。
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种植小麦后期,一般需要在小麦拔节期进行追肥。
追肥的目的是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施肥时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需求进行,建议使用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进行追肥。
此外,还可以结合土壤测试结果来科学施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病虫害防治小麦后期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因此病虫害防治也是后期管理的重要一环。
常见的小麦病虫害有赤霉病、叶锈病、蚜虫等。
为了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阶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合理调整作物间距,减少病虫害传播。
•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采收管理小麦种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采收。
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收获期。
小麦的收获期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的生长周期来决定。
•采用科学的收获方法。
在收获小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收获机械,避免小麦的机械损伤和落粒现象。
•储存和运输。
小麦采收后,要进行储存,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以保持小麦的新鲜度和质量。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晒和防震。
结论小麦后期管理是种植小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灌溉、适时的施肥、科学的病虫害防治以及正确的采收管理措施,都能够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小麦后期管理重点总结
合理灌水。
小麦后期灌水不宜太晚,应在小麦扬花后10天左右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需水。
灌水时应注意天气变化,掌握小水轻浇,不积水,干热风到来之前灌好,做到有风不浇,雨前停浇,避免灌水后遇风雨造成小麦倒伏。
叶面追肥。
可在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叶面喷施1―2%尿素水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噴施时可配合壮穗灵一起使用,可激活植物生态生长正能量,拓宽植物导管路径,提升植物吸水吸肥力度,提升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防治。
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病虫危害进入多发期,要重点搞好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和吸浆虫等病虫的防治。
未发病前应及时噴施新高脂膜600倍夜,能自动形成一层肉眼看不见的高分子保护膜,优化植物吸水、透气、透光质量。
屏蔽病虫扑食信号和削弱传播媒介,抵抗和防御自然环境灾害。
发病初期必须及时噴施针对性强的的药剂噴施,使用农药时必须配合新高脂膜一起使用,控制农药挥发飘逸,防小雨水冲刷,降低每亩用药量减半,提高防治效果多倍。
(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