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系列多金属氧酸盐催化苯甲醛氧化反应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8.08 KB
- 文档页数:4
科研开发 化工科技,2010,18(6):25 ̄28 SCIENCE&TECHNOLoGY IN CHEMICAL INDUSTRY
1.1 1 2系列多金属氧酸盐
催化苯甲醛氧化反应的研究
马莉莉,田春宇,孙洪艳
(中煤龙化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4854)
摘要:以苯甲醛为原料,过氧化氢作氧化剂,1:12磷钨杂多酸哌啶盐为催化剂,一步反应制得苯
甲酸。考察了反应温度、物料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反应产物抽滤烘干后,通过测
熔点来进行分析。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苯甲酸的合成路线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了最优化工艺条件:温度
75℃,V(苯甲醛): (过氧化氢)一1:3.0,m(催化剂)一0.4 g,反应时间5 h,苯甲酸产率达96.7 。
关键词:苯甲酸;过氧化氢;苯甲醛;1:12磷钨杂多酸哌啶盐
中图分类号:O 6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11(2010)06—0025—04
苯甲酸作为羧酸类的一种,制备方法也有很
多种,工业上主要有:(1)甲苯直接氧化法_1 ]。
以环烷酸钴为催化剂,反应温度140 165℃,压
力0.8 MPa。粗品经精馏得精品。也有以高锰酸
钾为氧化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产率为68 9/6~
74 ,产生的二氧化锰沉淀多,反应时间长。(2)水
解法。以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经水解脱羧而得。
(3)苯甲醛的歧化反应来制备[引。(4)相转移催化
法制备[4]。但这些制备方法仍无可避免地使用了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催化剂,而且能耗也较大。
作者重点研究利用改进的过氧化氢体系氧化
苯甲醛制备苯甲酸,探索出一条应用价值高,无环
境污染,合成简单的工艺路线,取消传统的环境污
染严重的合成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1 实验部分
1 1仪器和试剂
1 1.1 仪器
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SHB-III T型,郑州长
城科工贸有限公司;JJ一1型大功率电动搅拌器:常
州国贸电器有限公司;501型超级恒温水浴:江苏
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CSlOl一1型电热鼓风干燥
收稿日期:2010—09—06 作者简介:马莉莉(1984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煤龙 化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有机合 成与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箱:重庆实验设备厂;KDM型控温电热套:山东
鄄城县华鲁仪器公司;WRS-1A型数字熔点仪:
上海易测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1 1 2试剂
1:12磷钨杂多酸哌啶盐催化剂:自制;苯甲
醛: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过氧化
氢:叫(H O。)一30 ,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
剂厂。
1.2合成实验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100
mL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1:12磷钨酸哌啶
盐催化剂和伽(H O。)一30 9/6溶液,开动搅拌(中
速),搅拌10 min,加热升温到指定温度后,加入
10 mL苯甲醛,保温反应。反应结束后,在冰浴中
冷却18 h,结晶,抽滤,水洗。滤饼于室温干燥,秤
重,计算产率。再将粗产品热溶解于饱和苯甲酸
溶液中,然后在冰浴中使其重结晶,有大量白色针
状晶体析出。抽滤,滤饼于室温下干燥,称重。用
毛细管法测定熔点。
2结果与讨论
2.1 (苯甲醛):V(过氧化氢)对反应的影响
苯甲醛:10 mL;催化剂0.4 g;温度75℃;反
应4 h。考察了在不同V(苯甲醛):V(过氧化
氢)时的产率、产品颜色、熔点,结果见表1。
・ 26 ・ 第18卷
襄1 l,f苯甲醛): f过氯化氢)对反应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当、/r(苯甲醛): (过氧化
氢)一1:3.5之前反应产率随过氧化氢体积的增
加而增大,而且影响很显著。当V(苯甲醛):V
(过氧化氢)一1:3.5之后时,反应产率随过氧化
氢体积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在 (苯甲醛):V(过
氧化氢)一1:4之后趋于平缓。所以选择V(苯
甲醛):V(过氧化氢)一1:3.5较适宜。
2.2 m(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苯甲醛10 mL;w(H2O2)一30 35 mL;温度
75℃;反应4 h。考察了不同Wt(催化剂)下的产
率、产品颜色、熔点,结果见表2。
襄2 m(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催化剂)一0.4 g之前产率是
随着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 (催化剂)一0.4 g之
后产率是随着催化剂加入量的增大而减小, (催
化剂)一0.4 g时产率达到最大,所以 (催化剂)
===0.4 g为最佳条件。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产品
颜色逐渐变白。
2.3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苯甲醛10 mL;硼(H2O2)一30 35 mL;
1:12磷钨杂多酸哌啶盐催化剂0.4 g;反应时间
4 h。考察了在不同温度的产率、产品颜色、熔点,
结果见表3。
表3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由表3可知,当温度在75℃前,反应受温度 影响较大;在75℃后,温度影响非常大,都使产率
下降。所以反应温度应在75℃比较好。
2.4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苯甲醛:10 mL;叫(H202)一309/6 35 mL;反
应温度75℃; (催化剂)一0.4 g。考察了在不同
反应时间时的产率、产品颜色、熔点,结果见表4。
表4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由表4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产率有所
提高。但到4 h之后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
是很大,趋于平缓。所以反应时间为4 h时为较
适宜的条件。
2.5 W(H202)对反应的影响
苯甲醛:10 mL;反应温度75℃;m(催化剂)
一0.4 g;反应时间为4 h。取3种不同质量分数
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为27.62 、30 和35.78 ,
为了使过氧化氢加入量一致,分别取38 mL、35 mL
和29.3 mL。考察了在不同w(Hz02)下的产率、产
品颜色、熔点,结果见表5。
表5 w( 02)对反应的影响
由表5可知,W(H 02)对产率也是有影响
的,在硼(H 02)一30 oA之前,产率是随着
训(H202)的增加而增大,在 (HzO )一30 9/5之
后,产率是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
w(H:02)=-30 为最佳反应条件。
2.6搅拌速度
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发现搅拌速度选择中速最
佳,因为搅拌速度过慢,达不到使原料充分混合的
目的,不利于合成反应进行,还会直接导致产品产
率下降;过快则使反应原料飞溅粘附在器壁上,也
会导致产率的下降。
2.7不加过氧化氢,只加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取0.4 g催化剂,将其加入100 mL三口烧瓶
中,再加入10 mL苯甲醛,机械搅拌,在水浴75℃
下回流4 h,溶液颜色加深,变为酱红色。反应结 第6期 马莉莉,等.1:12系列多金属氧酸盐催化苯甲醛氧化反应的研究 ・27・
束将混合液倒入烧杯中,在冰浴中冷却18 h。没
有产品,重复实验也是没有产品生成,证明催化剂
只有催化作用,而没有氧化作用。
2.8不加催化剂。只加入过氧化氢对反应的影响
取35 mI 过氧化氢溶液,将其放入100 mL
三口烧瓶中,并加入10 mI 苯甲醛,机械搅拌,在
水浴75℃下回流4 h,溶液颜色逐渐加深,变为酱
红色。当反应结束后,将混合液体转入烧杯中,在
冰浴中冷却18 h。抽滤,室温干燥。再将粗产品
热溶解于饱和苯甲酸溶液中,然后在冰浴中使其
重结晶,有大量白色针状晶体析出,抽滤,滤饼于
室温下干燥,称重。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转化
率为39.2 ,重复实验,产率都不是很高,所以催
化剂与过氧化氢之间是协同作用,才使转化率达
到90 以上。
2.9正交实验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苯甲酸的产率为主
要指标,以 (苯甲醛): (过氧化氢)A,反应温度
B,反应时间C, (催化剂)D为影响因素,以苯甲酸
的颜色和熔点为参考指标作三水平四因素的正交
实验,因素水平表见表6,实验数据与结果见表7。
表6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白色120.1~122.4 白色121.1~122.2 白色120.4~122.1 白色120.4~121.3 白色119.8~122.2 白色120.1~121.1 白色l19.7~122.1 白色120.2~122.1 白色119.7~121.4
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由上表可以
看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 (催化剂)对反应有
一定影响, (苯甲醛):V(过氧化氢)为最显著影 响因素。
2.10正交实验最佳实验条件
从正交实验分析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
A。B C。D2。但在9次实验中,并没有这个条件下
的实验,所以还要进一步实验,从而确定其是否为
最佳工艺条件,见表8。
表8实验最佳条件一览表
2.1 1实验的验证
为了检验实验确定最佳条件的可靠性,做了
3次平行实验,实验结果见表9。
表9实验反应条件
表9中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最佳反应条件反
应温度为75℃;V(苯甲醛):V(过氧化氢)一
1:3.0; (催化剂)一0.4 g;反应时问5 h。
3 结 论
在探索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以苯甲醛为原
料,在1:12磷钨杂多酸哌啶盐为催化剂下,用过
氧化氢氧化制得苯甲酸。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产
品的合成工艺条件。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
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5℃;
(苯甲醛): (过氧化氢)一1:3.0; (催化剂)
一O.4 g;反应时间5 h。在此基础上,苯甲酸产率
达96.7 ,优于文献报道值。
[参考文献]
r1]Michael Renz,Teresa Blasco,Avelino Corma,et a1.Selective and shape-selective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s of aromatic al——
dehydes and cyclic ketones with Sn—Beta zeolites and He()2 EJ].Chem Eur J,2002,(8):4 708 ̄4 717.
[2]李和平,葛虹.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 Avelino Corma,Sava Iborra,Michael Renz,et a1.One—pot
synthesis of phenols from aromatic aldehydes by baeyer—-vii—-
liger oxidation with H2 02 using water-tolerant lewis acids in molecular sieves[J].Joural of Catalysis,2004,(221):67
~76.
[4]邵景景,李晓梅.相转移催化法氧化法合成苯甲酸[J].化工 L 8 9 9000l 1 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