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Z a i p e i j i s h u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会对农业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种植小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会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保证。
在小麦种植中田间管理是关键,良好的田间管理可为小麦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本文简要阐述了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一、幼苗期管理此阶段是指小麦出苗后至入冬前分蘖期间,主要管理内容是查苗补苗、追肥、浇水、除草等,目的是促进苗齐、苗壮、增加分蘖,打下高产的基础。
1、查苗补苗小麦出苗后应及时进地查苗,其它幼苗2叶期时如果苗还未出全,存在缺苗断垄的问题,应采取补种措施,尽量将苗补齐。
补种的方法是,提前将同品种的小麦种子在清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将种子捞出后放入木箱或棉布袋中,适当洒水以保持种子湿润,待种子露白后可用于补种。
间苗时应主要将疙瘩苗拔除,尽量使苗整齐均匀。
根据小麦田土质、地力以及目标产量,确定留苗的数量,通常每公顷留苗270-330万株。
2、追肥小麦在出苗15天左右开始分蘖,至入冬前如果由于土壤中养分不足,麦苗长势较差,影响分蘖时,应及时进行追肥。
追肥应在雨天或雨后进行,通常以每公顷追施尿素100公斤左右为宜,有利于促进小麦早分蘖、多分蘖。
3、浇水幼苗期是小麦需水量较大的阶段,在此期间如果连续超过20天未降雨,气候干旱,土壤干燥,小麦植株出现萎蔫,分蘖量减少,应及时进行浇水。
浇水量要适宜,以将水浇透为宜,避免因浇水过量而使田间出现过多积水。
如果旱情仍未缓解,可在5-7天后再灌水一次。
浇水后如地表土壤出现板结,应及时中耕松土,消除土壤板结。
4、化学除草在小麦种植中,常常会受到多种杂草的影响。
如不进行及时除草,杂草会与麦苗在养分、水分、光照等方面产生竞争,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化学除草的最佳期在小麦越冬前,此时由于气温仍比较高,田间已出现多类杂草,但由于草量相对较少,初生杂草幼嫩,抗药性差,而田间麦苗尚未郁闭,可保证化学除草的效果,可以较少的药剂,取得良好的除草效果。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1. 引言1.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用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
这些技术和措施旨在优化生长环境,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为了实现小麦高产栽培,首先需要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
选择抗病虫害、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小麦品种,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之一。
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
合理密植,适时定苗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适时定苗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稳定,提高产量。
除了以上几点,及时防治病虫害和科学灌溉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方面。
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及时进行防治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科学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可以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在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方面,首先需要考虑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
在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和遗传改良等技术手段,增加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适应性。
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还需要具有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在干旱、高温、盐碱等恶劣环境下生长良好,保持较高的产量稳定性。
而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品种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在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时,也需要考虑其品质特性。
优质的小麦品种不仅能够提高面粉的加工品质,还能增加小麦的综合利用价值。
通过不断改良和选育,可以培育出适应性强、高产稳定、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从而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目标。
2.2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科学施肥,合理用肥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
Z a i p e i j i s h u在小麦生产中,播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两者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
本文主要针对小麦4个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查苗、补苗、间苗、浇水、施肥、除草、化控、防治病虫害以及收获等,以为实现小麦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一、出苗至分蘖期管理1、查苗、补苗、间苗小麦出苗以后应及时深入田间进行查苗,如发现缺苗断垄问题,应及时采取补种措施。
补种应利用经催芽处理的同品种种子,方法是将小麦种子放入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捞出后放在温室环境中催芽,要使种子保持湿润状态,待小麦种子露白后可进行补种。
如果田间有大量的疙瘩苗,要及时间除,使麦苗整齐均匀,在田间分布合理。
根据小麦地的肥力及目标产量确定基本苗数量,一般每公顷应保苗270-330万株。
2、追施分蘖肥小麦出苗后15天左右,即进入了分蘖期,到越冬前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植株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麦苗的生长比较缓慢,秧苗弱小,分蘖量少,应选择在雨天追施分蘖肥。
每公顷施尿素90-105公斤,可促进小麦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量。
3、浇水如未降雨的天气持续20天以上,在高温的条件下会出现干旱,土壤墒情变差,小麦因水分不足而生长缓慢,分蘖量减少,应及时向田间灌水。
浇水应采取喷灌的方式,以使水量均匀,水量以保证能将根部土壤湿透为宜。
浇水后观察,如地表出现板结应及时中耕,以将板结消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4、化学除草在小麦种植中常伴随杂草的侵扰,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不及时除掉杂草,会形成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的局面,不利于小麦的生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小麦除草多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入冬前是化学除草的良好时期,由于此时的气温比较高,杂草已基本出土,但田间的草量仍较少,初生杂草幼嫩,其抗药性比较差,而且麦苗还处于初期生长中,未形成荫蔽,利用这一时机喷施灭草剂,可以提高灭草剂的利用率,保证药效。
因此,此时采取化学除草措施可达到用药少,效果好的目的。
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及技术要点发表时间:2019-12-18T14:35:32.4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作者:施林芳[导读] 摘要:小麦种植管理技术的优劣决定了小麦的种植和生产质量。
响水县大有镇农业中心 224000摘要:小麦种植管理技术的优劣决定了小麦的种植和生产质量。
合理运用小麦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种植的质量。
本文简要介绍了小麦种植管理的相关技术,并对其病虫害防治方式展开探讨,旨在提升小麦种植管理的质量,保证小麦的优秀产量。
关键词:小麦种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引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高产量的小麦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的粮食紧缺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多种因素,其遭受病虫害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了。
本着科学种植的理念,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要对其种植管理方式进行优化,明确其种植理念,以保证小麦种植的质量。
1当前小麦生产形势从当前小麦田间生长情况来看,全县小麦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大部分麦田群体足,长势均衡,已经搭好了丰产的架子。
特别是4月份的几次有效降雨,及时补充了土壤水份,对当前小麦生长非常有利。
但是,小麦生产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4月7日的低温过程,部分田块小麦上部叶片出现叶尖受冻发黄现象;二是病虫危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三是部分麦田群体偏大,存在后期倒伏的隐患。
2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 2.1保护叶片功能小麦抽穗以后,主要是旗叶、倒二叶和穗下节间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碳水化合物供给籽粒灌浆。
因此,保护好旗叶和倒二叶,延长它们的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2.2延缓根系衰老小麦拔节期后,次生根的增加率显著下降,根系生长一般持续至抽穗时为止,根系功能可延续到成熟期。
在花后,根系的活力就开始衰退,对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
通过叶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缓根系衰老,使小麦根系具有较长时间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同时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直接的影响。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及麦田管理对策作者:刘丽丽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0期植物候小麦,秋分播种,立冬盘墩,立夏扬花,芒种收割。
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芒种三日见麦垛”之谚。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发展小麦生产,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已成为客观存在的,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务之急。
为此制定了以下技术法规。
介绍了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提出了小麦田间管理对策,可供种植者参考。
1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1.1 小麦赤霉病该病具有流行快、暴发强、危害大的特点,而受损谷物含有毒素,严重影响小麦品质。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幼苗、茎、杆、穗腐烂现象,其中穗腐烂危害最大。
疫情严重时年产量下降20%~30%,甚至达到50%以上。
当病害开始时,颖壳边缘在小穗基部会变色,病斑擴大后,呈褐色或草黄色,多雨天气易得该病。
防治方法:应强调的是,小麦开花初期(4月底)应根据病情采取最佳预防措施,并在小麦穗上均匀喷雾。
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
1.2 小麦白粉病四月中旬是我国小麦白粉病普遍发生。
阴雨天气和不合理施肥容易发生。
病害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器官,但主要以叶和叶鞘侵染。
在病害初期,叶表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斑,然后逐渐扩大到近圆形的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末,遇外力或振动会分散。
后期,病害部位的霉变层由灰白色变为浅棕色,局部散布有针大小的黑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防治方法: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安徽皖北小麦三个生育时期的特点及田间管理方案杨建110104350011-青年农场主试验班摘要: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分蘖),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拔节到孕穗)和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及在植株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田间危害来源不同、小麦对抵抗外来危害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因而,要根据小麦生长发育不同时间段的特点来指定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和方案,争取小麦高产稳产非常重要。
关键词:生长发育特点田间管理配方施肥生长发育特点营养生长阶段:在生产上,为便于栽培管理,人们根据这些变化中器官形成顺序和便于掌握的明显特征,把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起身期(生理拔节)、拔节期(农艺拔节)、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
在冬小麦有明显越冬的地区还包括越冬期和返青期。
1)播种期:播种的时间,以月/日表示。
由于冬季气温自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逐渐提早而成熟期则渐次推迟,所以小麦生育期自南而北逐渐延长。
2)出苗期:全田50%籽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3厘米时的日期,我省10月上中旬。
3)三叶期:全田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叶片伸出2Cm左右的日期,为三叶期。
4)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我省10月中下旬。
5)越冬期:冬麦区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麦苗基本停止生长,到次年春季平均气温稳定升至3℃以上,麦苗恢复生长。
这段停止生长的时期称为越冬期。
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
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
6)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我省2月中下旬。
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一叶叶鞘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相差1.5Cm左右,茎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长度为0.1-0.5Cm),但尚未伸出地面时,为起身期,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作者: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5年第04期小麦中后期管理是指小麦拔节至成熟期的田间管理,包括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这一时期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产量的重要时期,期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根、壮秆、护叶、防病虫害、争粒多、增粒重。
为确保小麦高产,在中后期应抓好以下措施:一、加强肥水管理小麦拔节期群体分蘖数达到高峰,无效分蘖将死亡,生长发育转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拔节期是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争取粒数的重要时期,要根据苗情、墒情浇水施肥。
对前期未施肥的一类苗,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1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对前期施肥较少的三类苗,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追尿素5~7千克。
抽穗扬花期补肥、补水、保花、增粒。
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第二个吸肥高峰期,是需肥临界期,也是巩固穗数、增加粒数的关键时期,要努力确保扬花期肥水供应,以满足小麦肥水需求,争取足够粒数,扩大库容量。
对于脱肥发黄的麦田,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
此期浇水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大风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二、预防“倒春寒”冻害小麦拔节后,完全丧失了抵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一旦遇到“倒春寒”,幼穗极易受冻,导致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将造成减产。
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浇水,或田间熏烟以减轻冻害。
要加强受冻小麦肥水管理,拔节期受冻的麦田要促进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孕穗期受冻的麦田要适当浇水,保证子粒灌浆,提高粒重。
三、加强病虫害防治小麦生育中后期,病害主要有纹枯病、锈病、赤霉病,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虫等。
纹枯病:春季小麦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以阻止病害侵入茎秆,可喷施三唑酮、三唑醇、多菌灵、井冈霉素等药剂防治。
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锈病:小麦条锈病要按照“准确检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
K e x u e z h o n g z h i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决定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麦田病虫害多发、重发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麦田管理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影响非常大。
因此搞好中后期管理和病虫防治对于小麦获得丰产丰收尤为重要。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
在管理技术上主要抓好以下几各方面。
!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小麦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一旦脱肥将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对有可能出现发黄脱肥的麦田要在孕穗期进行施肥给予调节,施肥量不可过大,一般不要超过"#$公斤;小麦生长后期不脱肥的麦田不要再施氮素化肥。
关于小麦贪青晚熟的问题,主要是在生长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大造成的,根本途径是控制基肥和拔节前氮肥施用量。
%浇水小麦拔节后即进入孕穗、扬花、灌浆时期,即是需水的高峰期,也是形成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稍有旱象,就会明显影响小麦的产量。
保证水分供应是确保小麦正常扬花、灌浆、增粒数、争粒重的关键。
孕穗阶段,麦田墒情稍有不好,就应马上浇水,满足小麦穗部发育对水分的需求,以攻穗大粒多。
小麦在抽穗灌浆期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三分之二,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应根据土壤墒情在孕穗期和开花期浇水,以保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左右。
晚茬麦要浇好灌浆水,以提高光合高值持续期,并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千粒重。
但是在成熟前小麦抽穗期要遇旱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才能穗大粒多,麦田在收获前!$ %'天,减少浇水避免引起沤根造成小麦早衰死亡。
(加强预测预报防治小麦病虫害要加强麦田病虫预测预报,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立即进行防治,减少损失。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叶枯病以及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等都是每年要发生的小麦病虫害,只不过是在发生程度上有所不同。
要做好预测预报,随时注意病虫害发生动态。
)叶面喷肥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增加粒重的有效措施,小麦开花以后,植株营养水平不良时,如小麦叶片发黄有可能脱肥早衰的麦田,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予以调节补充。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目前我省小麦正处在起身拔节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我省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农民朋友应积极开展小麦中后期管理,构建合理群体,预防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夺取小麦丰产丰收。
具体应做好以下措施:旱地麦田1、旱地麦田立足抗旱,做好锄划保墒,促进个体发育。
因去冬及今春的低温和阶段性的干旱,我省旱地小麦个体发育普遍偏小,生育期较常年稍推迟。
虽然2月下旬和3月中旬的降雨补充了表墒,但近期气温回升较快、多风,土壤失墒严重。
因此,旱地麦田管理重点是中耕锄划,松土保墒,促苗早发,同时消灭杂草,抑制春蘖生长,确保麦苗稳健生长。
对于晚播弱苗田,还应抓住有效降雨过程,每亩撒施或沟施尿素5-7.5公斤或10公斤的黑金珠营养肥。
所有麦田都应在进行红蜘蛛和麦蚜防治时混喷叶面肥和抗旱保水剂,以减少叶面蒸腾,提高小麦自身抗旱能力,提高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2、地膜小麦做好中期护膜保墒,后期应揭膜防止早衰。
地膜破损会大大降低保墒增温效果,对出现破损或揭膜的地膜小麦田应进行膜际两侧培土作业护膜,并用土封堵膜上较大的破洞,以减少土壤蒸发,并进行膜侧中耕保墒除草。
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主要通过叶面蒸腾散失,地面蒸发量较小,为降低地温,延长灌浆时间,预防早衰,地膜小麦应在小麦灌浆中期进行揭膜。
水地麦田目前,冬、春浇过的麦田土壤墒情均可满足小麦起身期对水分的需求。
因此中后期管理上应根据苗情、分类指导、巧用肥水、科学管理,构建合理成穗群体,促进成大穗。
1、晚播麦田肥水管理措施。
针对目前亩总茎数60万左右的晚播麦田,管理措施上仍以促为主,尽早浇水,并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或20公斤黑金珠全营养肥,促进个体发育,延缓小蘖分化,增加中小蘖成穗,提高亩穗数,促进小花分化,实现穗大粒多。
浇水后及时中耕提温保墒,多管齐下增加群体,争取高产。
2、壮苗田肥水管理措施。
亩总茎数80万左右的壮苗麦田,应适当将浇水时期推迟到拔节中期,并亩追施尿素5-7.5公斤或10-15公斤黑金珠全营养肥,促进穗大粒多,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提高粒重。
小麦田管技术内容与步骤小麦田间管理要点农民朋友们都知道,做好小麦田间管理工作,必须因地因苗制宜抓好田间管理,为小麦优质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现就小麦田管技术内容与步骤,即小麦田间管理要点介绍如下:一、小麦冬前的田间管理措施1、浇冬水浇好冬水一方面利于小麦保苗越冬,另一方面利于春季肥水后延,提高小麦子粒产量,改善品质。
一般在小雪前后浇冬水,11月底至12月初结束。
2、合理促控冬前麦田合理群体为:多、中穗型品种要求达到计划穗数(40-45万)的1.2-1.5倍;大穗型品种要求达到计划穗数(30万)的1.8-2.0倍。
若群体过大,应及时采取镇压、化控或深耘断根等措施控制群体;若群体过小,麦苗长势弱时,应多划锄,起到保墒、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发的作用。
二、小麦春季田间管理要点1、返青、起身期的促控春季麦田合理群体为:多、中穗型品种春季最大分蘖要求达到计划穗数的1.8-2.0倍;大穗型品种要求达到计划穗数的2.5-3.0倍。
若群体过大,出现麦苗旺长时,应及时采取镇压、化控或深耘断根等措施控制群体。
若群体过小,麦苗长势弱时,应尽早进行划锄,起到保墒、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发的作用,或者将拔节肥水提前至拔节初期。
2、除草返青期和起身期可结合锄地除草,或尽早进行化学除草。
3、拔节期追肥浇水拔节肥水的施用时间要根据品种、地力、苗情而定。
一般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或者地力一般、群体较小的麦田,宜在拔节初期或稍前追肥浇水。
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地力较高、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
这是优质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三、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内容防病治虫:白粉病、锈病、蚜虫、红蜘蛛等是小麦后期的主要病虫害,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挑旗:灌浆期浇水:拔节肥水施用较早的麦田,应在挑旗至灌浆期内浇水,可提高子粒产量,改善子粒品质。
补肥:如果出现脱肥现象,应结合浇水补肥或者叶面喷施。
.2%磷酸二氢钾或0.5%尿素溶液,以提高粒重,改善品质。
小麦田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小麦田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引言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广泛种植。
小麦田的后期管理对于增加产量、保证品质、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小麦田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1. 水分管理小麦生长后期的水分管理非常重要。
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是三个方面的技术措施,用于有效地管理水分。
1.1 土壤湿度监测使用土壤湿度监测仪器定期检测土壤的湿度,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灌溉的水量。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1.2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可以降低灌溉水的浪费,提高灌溉效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损失,并且可避免小麦水分过多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1.3 合理排水在农田排水系统中,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排走田间积水,避免小麦因长时间积水而引发的病害和营养失调。
2. 病虫害防治措施小麦田后期常常会发生各种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威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病虫害监测定期巡视田间,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或进行治理。
2.2 合理施肥通过科学合理地施肥,保持小麦作物的生长状况良好,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2.3 生物防治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天敌、使用虫草菌、施用有机肥等,来控制小麦田中的害虫数量。
2.4 农药防治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但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 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与土壤管理相关的技术措施。
3.1 深松土壤秋季小麦丰收后,可以对小麦田进行深松,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肥力。
3.2 施有机肥料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3.3 草木灰的施用在小麦田中施用适量的草木灰,既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又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小麦中后期管理要点
王占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5(0)3
【摘要】小麦中后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多种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常交互发生,结合汝南县的实际情况,小麦中后期管理重点应立足于防病治虫、养根护叶、防早衰和预防青枯病、干热风等危害,切实做到小麦不收,管理不丢。
一、防病治虫3月下旬和4月上旬主要预防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小麦齐穗期、扬花期,应喷施多菌灵预防赤霉病,如遇连续阴雨天气,要在雨后再喷药1次。
【总页数】1页(P51-51)
【作者】王占
【作者单位】汝南县古塔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要点
2.冬小麦中后期管理要点
3.小麦中后期栽培管理要点
4.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要点
5.当前小麦中后期管理要点及水稻前期拌种、除草工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春小麦孕穗期及抽穗期;冬小麦抽穗扬花及灌浆期。
其主攻目标防倒伏、防病虫害,养根护叶,增加粒重。
⒈及时灌溉。
要浇好孕穗、扬花、灌浆水,避免大风和暴雨时灌水。
同时要根据麦田墒情,浇好麦黄水,采取大水快灌方式浇,即“跑马水”,促进子粒饱满;但切忌高温干旱天气中午浇水,以免小麦逼熟而减产。
⒉病害防治。
小麦孕穗后,往往是小麦叶片及穗部多种病害发生危害的重要时期。
⑴锈病、白粉病及赤霉病等防治。
当上部叶片有病症且病情指数达25%左右时,要及时亩用20%三唑酮水剂45-50克加水16公斤进行叶面喷施1-2次,中间间隔7-10天。
⑵细菌性条斑病防治。
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加水16公斤进行叶面喷施1-2次,中间间隔7-10天。
若麦田同时有上述多种病害混合发生时,可将三唑酮与多菌灵混配施用,能增强防病治病效果。
其各用药量同上,亩用水量16-20公斤。
⒊看苗追肥。
⑴追穗肥。
对于叶色淡黄缺肥麦田,孕穗期可结合灌水,亩追尿素3-5公斤,以增加穗期营养,防早衰。
⑵后期叶面追肥。
在小麦扬花后,可亩用磷酸二氢钾120克加尿素50克加水16公斤,进行叶面喷施,既能防早衰,又兼防干热风。
上述无论施药或施叶面肥,一定要在早晚麦田墒情好的情况下进行,且施药浓度不可过大,以免灼伤叶片反而导致上部功能叶加速发黄枯死,造成严重减产;收获前20天应禁止使用任何叶面肥和农药,确保小麦产品无污染。
⒋收获。
当95%的小麦进入黄熟期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
收获过程中要防止淋雨、芽变降低品质,确保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对于要复播冬菜或其它早熟农作物的麦田,除及时突击收获麦穗外,还应随即将麦秆拉出地外,给复播提供场地,以免贻误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