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后期管理的技术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73.01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小麦后期“一喷三防”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小麦产量稳定增长,提高小麦质量和农产品安全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小麦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病害虫害的威胁,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我们制定了“一喷三防”实施方案。
二、“一喷三防”概述“一喷三防”是指在小麦后期生长阶段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喷药防治,并通过三个防控措施提高效果,包括病虫害诊断和监测、合理使用农药、生物防治。
三、病虫害诊断和监测1.建立病虫害诊断和监测体系,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诊断和监测水平。
2.建立病虫害防控信息化平台,实时上传病虫害情况,并与农民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提供病虫害防治指导。
四、合理使用农药1.加强农药准入管理,严格把关农药的生产和销售,确保农药质量符合标准。
2.推广绿色环保的农药产品,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建立农药使用记录管理制度,规范农民的农药使用行为,减少农药过量使用的风险。
4.加强农药残留监测,确保小麦产品的安全性。
五、生物防治1.培育并推广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2.推广生物农药产品,如嗜寄生菌、昆虫天敌等,有针对性的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六、实施步骤1.制定小麦后期综合防治计划,明确实施的时间、地点和措施。
2.开展小麦病虫害监测工作,及时获取病虫害发生情况,并进行病虫害防治方案研究。
3.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水平。
4.开展综合喷药防治工作,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技术,确保喷药效果。
5.加强农田管理,包括合理灌溉、植株修剪、病虫害部位清理等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6.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田间巡查和病虫害监测,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七、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一喷三防”方案,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降低小麦遭受病虫害的风险,减少小麦产量损失。
2.提高小麦品质和安全性,增加小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中后期管理要以延长叶片功能期、稳定亩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优化品质为主攻方向。
现提出如下管理措施:1、合理追施拔节肥、提高穗粒数:返青期未施肥的地块,拔节中后期亩施尿素20公斤,施过肥的地块亩施尿素7.5--10公斤,以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穗粒数,并为提高粒重打基础。
2、预防低温冷害:在寒流到来时,提前浇水,以水调温,调节小麦植株附近的温度,可预防或减轻晚霜危害。
3、补施灌浆肥:小麦抽齐穗后(5月上旬)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4—5公斤,对于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效果明显。
4、叶面喷肥:小麦叶面喷肥可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抵御干热风危害,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具体方法是在抽穗至灌浆期,亩用磷酸二氢钾0.15公斤加尿素0.5公斤加硫酸锌0.1公斤或天丰素8克对水50公斤喷洒叶面,间隔7天喷洒一次,提高千粒重,预防干热风。
5、以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为主的病害防治:白粉病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发现有发病中心的麦田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50公斤及时喷雾防治;加强条锈病监测,发现发病中心立即施药防治,方法同防治白粉病;赤霉病以预防为主,小麦抽穗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扬花后再喷一遍。
6、以吸浆虫、麦穗蚜为主的虫害防治:发生吸浆虫地块要搞好蛹期防治和穗期的成虫补治。
方法是:在4月下旬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毫升加水5公斤拌干细沙土20公斤顺垄撒施,撒后及时浇水。
抽穗后,当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见2-3头成虫时,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成虫,间隔2—3天喷一次,连喷3—5次。
当百株有蚜500头时,亩用25%氰戊氧乐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防治。
7、适时收获:蜡熟中后期及时收获,强筋小麦分品种单收、单打、单贮,防止机械混杂,降低小麦品质。
小麦后期生育特点与管理技术作者: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5年第12期小麦生长后期包括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时期。
这一时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小麦后期的生育特点1.生育中心转向子粒。
小麦开花后,最大的特征是经过授粉、受精后形成子粒。
开花后旗叶、倒二叶和穗部的光合产物绝大部分输送给子粒,基本不再向该叶位以下的其他器官输送。
子粒中累积的干物质大约2/3以上是由开花后的光合产物提供的。
因此,做好后期管理,使植株在开花后制造更多的光合产物,是增加粒重而争取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2.营养器官逐渐衰亡。
在小麦开花期前后,植株的营养器官逐渐衰亡,表现如下特征:(1)单株穗数已经稳定下来,穗下节间及其他伸长节间的长度基本定长。
随着子粒发育,单株绿叶数逐渐减少。
因此,延长这些叶片的功能,特别是顶部两片叶功能期的长短及其活性,对保证小麦灌浆的物质来源,增加粒重,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后期管理要特别注意护叶,防止叶片早衰。
(2)植株不再发生新根,根系的扩展活动也逐渐停止。
根系活性在开花后也开始逐渐降低。
(3)单茎绿叶保存3~3.5片,是后期的主要功能叶片。
由上可见,从开化受精到子粒成熟期间,麦田管理的主攻目标是:护叶、保根、争粒重。
3.粒重形成受土壤和子粒含水量变化的制约。
开花后小麦子粒含水量增长的速度和数量,影响灌浆开始的早晚及灌浆速度的大小。
在土壤水分供应充足时,子粒中的水分增长快、数量大,子粒灌浆速度也快,易形成较大粒重。
在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常导致子粒急剧缩水,缩短灌浆时间,使粒重降低。
因此,不论是粒重形成前期或后期,土壤供水状况均与粒重高低有密切关系。
二、主要田间管理措施1.浇水。
后期供水是争取粒重的决定性措施。
抽穗后要依据天气和土壤墒情,有选择地浇好扬花、灌浆水,使麦田的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80%。
麦田含水量低于65%时,严重影响产量,高于80%时易引起贪青晚熟。
冬小麦生长中后期管理技术冬小麦中后期管理一般是指在小麦拔节以后到成熟前这段时期的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因地因苗进行管理是获取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别就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管理技术建议,以适应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各地小麦生态区的具体情况,分类进行肥水处理,积极应对并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危害,以期为基层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及广阔种麦农民提供参考,实现小麦增产、增收、增效。
一、肥水管理技术小麦进入拔节期以后,其生长发育随之进入快速开展阶段,这时也是小麦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各地应当根据苗情长势,抓紧肥水管理。
对于早春已施过返青肥水的麦田,拔节期应该再次进行肥水管理,但施肥数量可酌情减少,一般每667平方米〔一亩〕随水施入尿素10公斤即可;在返青期未追肥灌水的麦田,拔节期要重施肥水,一般每667平方米可随水施入尿素20公斤左右,以促进分蘖成穗;对于南方麦田,尤其是稻茬麦,春季降水相对较多,假设土壤墒情良好,那么无需灌水,可掌握在雨前适当追施氮素化肥,以满足小麦拔节期的需要;对于旱地小麦,无灌水条件,可把施肥时期前移至返青期,开沟施肥或趁雨适当追肥。
小麦进入开花灌浆期,仍需要肥料供给,各地可根据苗情和以前追肥的情况,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
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象的麦田,每667平方米可随灌水施2~3公斤尿素,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还可改善品质。
南方冬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降水较多,所以经常遇到渍害威胁。
因此要随时注意清理麦田三沟,保证排水通畅,做到雨过田干,不存积水,防止或减轻渍害造成的损失。
各类麦区在小麦生长后期,如需灌水,要特别注意当时的天气,遇到大风天气,切勿灌水,以防止后期倒伏。
二、“一喷三防”“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到达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小麦中后期管理小麦生长后期指从抽穗到成熟,包括抽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生育过程,历时约40天左右,占全生育期的1/6左右,是产量形成的最后时期,直接影响到收成的高低。
但此期常有高温、干旱、风、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并且还经常发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粘虫、蚜虫等病虫,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
因此,必须克服松懈侥幸心理,坚持不懈,继续加强管理,达到粒多粒饱,丰产丰收。
一、主攻目标养根护叶,保持根的活力,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协调碳氮营养,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防止早衰和青干,最大限度地将储存的养分转运到籽粒中去,实现粒多粒饱。
二、管理措施1、适时早浇灌浆水小麦生长后期耗水量一般占到总耗水量的1/3以上,每亩日耗水量达1立方米左右。
适宜的土壤水分能保证植株生育后期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这一时期,即使短时间缺水,也会造成叶片暂时凋萎,光合强度迅速下降,呼吸作用上升,消耗已合成的有机物质。
浇水时间:在开花后15天左右。
浇水注意事项:关注天气预报,大风不浇,微风细浇,无风抢浇,禁止大水漫灌,防止小麦倒伏。
2、根外追肥对生长正常的麦田,每亩叶面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对于旗叶叶色变淡、呈现早衰的麦田,加喷1—2%的尿素溶液。
3、防治病虫害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及时进行防治。
对于白粉病、锈病,可用12.5%禾果利、15%粉锈宁、20%三唑酮等进行防治。
对于蚜虫,可用10%吡虫啉等进行防治。
对于粘虫,可用4.5%氯氰菊酯等进行防治。
对于赤霉病,采取“准备在先,防治在天”的原则,一般当小麦扬花株率达到10%以上,气温高于15℃,气象预报连续3天有雨,或在10天内有5天以上的降雨天气,或有大雾、重雾,就开始喷药防治,对重病区,隔7天左右再打一次药。
喷药时将喷雾器头对准麦穗进行侧喷。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50克。
无论防病、治虫还是喷叶面肥,用水量一定要足,每亩50—60公斤为宜,药(肥)液要喷均匀。
小麦生育后期,是指小麦从抽穗开花,历经灌浆到小麦成熟收获这一段时间,约40天左右,时间虽短,但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保护叶片功能小麦抽穗以后,主要是旗叶、倒二叶和穗下节间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碳水化合物供给籽粒灌浆。
因此,保护好旗叶和倒二叶,延长它们的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延缓根系衰老小麦拔节期后,次生根的增加率显著下降,根系生长一般持续至抽穗时为止,根系功能可延续到成熟期。
在花后,根系的活力就开始衰退,对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
通过叶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缓根系衰老,使小麦根系具有较长时间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同时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直接的影响。
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是吸浆虫、麦蜘蛛、蚜虫等,若未及时防治,对产量影响极大。
小麦后期管理技术早浇灌浆水俗话说:“灌浆有墒,籽饱穗方”,充分说明充足的水分对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必要性。
充足的水分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利于贮存在茎叶中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
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
灌浆水可提高籽粒灌浆强度,提高饱满度,增加粒重。
浇灌浆水的的注意事项灌浆水一般应在孕穗期至灌浆初期选择晴天无风时进行。
● 早浇灌浆水,籽粒尚未灌浆,不易倒伏,小麦扬花后一周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
小麦成熟前15天要停止浇水,不宜浇麦黄水。
● 做到无风快浇,有风停浇,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不在温度过高的天气状况下浇水;切忌在风雨天气来临前浇水,以防倒伏。
● 浇水不宜过大,但要使底墒得到补充,保护深层根系不早衰。
及时防治病虫害主要虫害: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小麦蚜虫蚜虫是影响小麦灌浆的最主要的害虫,繁殖很快,多雨时易爆发。
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
种小麦后期管理措施简介种植小麦需要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前期准备、种植过程以及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是小麦生长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种小麦后期管理的一些常用措施,以帮助农民提高小麦产量和提质增收。
灌溉管理适时而充分的灌溉是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在小麦后期生长过程中,灌水量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小麦的灌溉需求在抽雄期特别重要,此阶段需要增加土壤湿度,以提高小麦的坐穗率和减少颖实不实。
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适当减少灌溉水量,以避免小麦生病。
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种植小麦后期,一般需要在小麦拔节期进行追肥。
追肥的目的是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施肥时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需求进行,建议使用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进行追肥。
此外,还可以结合土壤测试结果来科学施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病虫害防治小麦后期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因此病虫害防治也是后期管理的重要一环。
常见的小麦病虫害有赤霉病、叶锈病、蚜虫等。
为了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阶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合理调整作物间距,减少病虫害传播。
•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采收管理小麦种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采收。
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收获期。
小麦的收获期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的生长周期来决定。
•采用科学的收获方法。
在收获小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收获机械,避免小麦的机械损伤和落粒现象。
•储存和运输。
小麦采收后,要进行储存,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以保持小麦的新鲜度和质量。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晒和防震。
结论小麦后期管理是种植小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灌溉、适时的施肥、科学的病虫害防治以及正确的采收管理措施,都能够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种小麦后期管理制度范文小麦后期管理制度范一、播种后期管理1. 种植密度控制: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小麦的播种密度。
一般来说,播种密度过大会导致小麦苗期竞争激烈,影响生长发育;而播种密度过小则会降低单株产量。
因此,农民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播种密度。
2. 土壤养分补给:在播种后,农民应合理施肥,以保证小麦的生长所需的养分。
通常情况下,在播种后的第一个月内进行一次底肥,然后在苗期开始后进行追肥。
追肥时,可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施肥剂的种类和用量,以满足作物的需要。
3. 病虫害防治:小麦的播种后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因此,农民应密切关注小麦田的病虫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小麦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等,农民可以选用相应的药剂进行农药喷雾。
同时,还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的发生。
二、拔节期管理1. 剪除或摘心:在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农民应及时剪除或摘除小麦的顶芽,以促使早出穗和增加分蘖,提高产量。
剪除或摘除顶芽时,要选择健壮的植株,并注意操作的正确性,避免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2. 适时追肥:拔节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养分需求的高峰期。
因此,农民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追肥。
追肥时,可选择氮、磷、钾等元素的复合肥进行施用,以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
三、抽穗期管理1. 灌溉管理:抽穗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水分需求的高峰期。
因此,农民要确保小麦田的充分灌溉,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进行灌溉。
2. 氮肥补充:抽穗期是小麦对氮肥需求最大的时期,因此,农民要及时补充氮肥,以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
补充氮肥时,可选择适宜的氮肥种类,并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进行合理的施肥。
四、灌浆期管理1. 除草处理: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杂草生长的高峰期。
因此,农民应及时对小麦田进行除草处理,以减少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初探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产量高。
为了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加强其中后期的管理工作。
下面将从苗期管理、灌浆期管理、成熟期管理、收割后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详细介绍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的技术措施。
苗期管理是小麦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保证后期发育的基础。
在苗期,我们要注重做好除草工作。
除草不仅可以减少杂草对小麦的竞争,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湿润的环境中多喷洒水分,保持土壤湿润,有助于小麦的生长。
还应适当施用胡敬字样的生长调节剂,促使小麦健壮生长。
灌浆期是小麦的关键时期,也是结果形成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灌浆期,我们要注重浇水和覆盖物措施。
要根据小麦的水分需求,科学浇水,避免出现干旱或过湿的情况。
可以采取覆盖物措施,如覆盖草帘、覆盖塑料膜等,减少蒸发,增加土壤湿度。
还可以适时喷施保护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掌握良好的灌浆期农艺措施,如合理施肥、疏穗、修剪到位等,也是加强中后期管理的关键。
成熟期是小麦开始籽粒形成和颗粒质量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成熟期,我们要注重干湿交替和恰当的打顶。
通过合理的干湿交替,可以促进小麦籽粒的发育和颗粒质量的形成。
通过及时的打顶,可以使小麦茬期更长,籽粒更饱满,提高产量。
还应注重施肥和防治害虫和病害。
适时施肥可以提供小麦成熟所需的养分,而防治害虫和病害可以保护小麦的健康生长。
收割后管理是小麦种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保证小麦品质的重要环节。
在收割后,我们要及时收割小麦,并避免出现大规模失收。
要注意小麦的贮存和防虫防霉处理,在储存过程中掌握好温湿度等条件,以防止麦粒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还应及时清理田间秸秆,避免麦薄病的扩散。
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对于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施肥、科学浇水、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生长质量,提高产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收益。
农民在实际种植中要注意加强中后期管理,提高种植效益。
小麦后期管理制度一、小麦后期管理概述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粮食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后期管理是指在小麦生长期末期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目的是为了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做好小麦的后期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增加小麦产值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后期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管理等方面,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介绍。
二、小麦后期管理的田间管理1、追肥保苗:小麦生长到后期,营养需求增加,此时要适量施加氮、磷、钾等肥料,补充小麦生长所需养分,保证小麦健康生长。
同时,还要及时浇灌,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小麦生长。
2、田间醇化:小麦生长期末期,要适时进行醇化,保证土壤松软,水分充足,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保护小麦茎叶。
3、田间间套作物:小麦生长期末期,可以在小麦田间适时种植一些常规矮秆蔬菜或早熟菜、青贮玉米等作物,既可补充农机服务,又可增加农民收入。
三、小麦后期管理的病虫害防治1、小麦条锈病防治: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期末期易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因为温度湿度适宜,病菌易繁殖。
此时要定期喷洒抗病剂,防止小麦受病害侵害。
2、小麦斑病预防:小麦斑病是小麦末期易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因为气温高湿度大,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此时要进行药剂防治,每周喷洒一次,有效防治小麦斑病。
3、小麦纹枯病防治:小麦纹枯病是小麦末期主要的一种病害,此时要及时进行除草、病害防治,保证小麦茎叶健康生长。
四、小麦后期机械管理1、小麦收获前的机械管理:小麦生长末期,要对小麦收获前的机械进行检修,保证收割机械的正常运行,确保小麦的顺利收获。
2、小麦收获机械的使用:小麦生长期末期,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合理安排小麦的收割时间,确保小麦收割的及时性和质量。
3、小麦收获后机械管理:小麦收获后,要对收割机械进行清洁、保养和维护,做到及时清理秸秆,保证机械的正常使用。
五、小麦后期管理的总结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小麦后期管理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做好小麦生长期末期的管理工作,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作者简介张智(1963—),安徽界首人,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农业执法工作。
收稿日期2023-03-20界首市小麦中后期管理措施张智(界首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安徽界首236500)摘要本文介绍了2023年界首市小麦苗情长势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小麦控旺防倒、化学除草、早追施返青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合理追施拔节肥、预防晚霜冻害、适时浇好扬花灌浆水、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工作、适时收获等方面提出了小麦中后期苗情管理措施,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为高产丰收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麦;中后期管理;措施;界首市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1-0024-041小麦苗情长势情况2023年,界首市小麦总播种面积32400.0hm 2。
从2月23日苗情监测情况看,全市小麦处于返青-起身期,整体长势较好,叶色浓绿,根系发达,病虫害极轻。
平均叶龄8.1叶,单株茎蘖3.8个,次生根8.1条,茎蘖数1230.0万/hm 2,略少于2022年同期。
按淮北地区苗情分类标准划分:一类苗面积25466.6hm 2,占比78.6%,较2022年同期增加7.38%;二类苗面积4066.6hm 2,占比12.55%,较2022年同期减少6.91%;三类苗面积1200.0hm 2,占比4.12%,较2022年同期略微减少;旺苗面积(主要是群体偏大引起的假旺苗)1666.6hm 2,占比5.14%,较2022年同期基本持平。
2苗情存在的问题个别田块选用了弱春性品种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由于播种偏早,3~5叶期时温度偏高,小麦生育进程明显加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假旺苗。
受2022年11月28日急剧降温的影响,麦苗匍匐地面,越冬期天气晴好,小麦叶片严重失水干枯。
部分镇压不实漏风的田块,小麦根系受冻,黄苗、死苗严重。
个别田块因玉米秸秆还田量大,秸秆未彻底粉碎,抢时、枪墒旋耕播种,有个别种子在玉米秸秆的包裹之中,根系难以下扎,出现吊死苗现象。
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后期麦田管理要点一、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2024年的小麦生产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异常。
2024年的天气异常干旱,特别是春季降水偏少,导致小麦生长期间缺水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病虫害频发。
由于干旱天气的影响,小麦生长迟缓,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尤其是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害在2024年较为严重,对小麦产量造成了较大损失。
3.高温天气。
2024年夏季气温持续偏高,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高温使小麦地上部分生长速度加快,而地下的根系生长受限,导致根系不发达,影响了小麦的灌浆和籽粒饱满度。
二、后期麦田管理要点针对2024年小麦生产的特点和困难,进行科学合理的后期麦田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后期麦田管理的要点:1.加强灌溉管理。
鉴于2024年干旱情况严重,及时进行灌溉是保证小麦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要根据小麦的需水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措施,确保小麦的水分供应充足。
2.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后期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除了合理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外,还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3.控制高温伤害。
夏季高温天气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不利,因此要采取措施控制高温对小麦的伤害。
可以在小麦地面覆盖草木灰、秸秆等物质,减少地面的温度。
同时加强通风和降温措施,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积极应对异常天气。
遇到异常天气,如旱情、雨情等,要及时调整麦田管理措施。
对于干旱天气,要加强灌溉,保持麦田土壤湿润;对于多雨天气,要及时剪去高秧,保证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
5.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合理施肥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后期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保证小麦养分的供应和平衡。
6.注意田间管理。
后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杂草的生长和繁殖,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清洁和充足的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