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于文化方面影响力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530.50 KB
- 文档页数:30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摘要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实际上是一场体现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人文素质的一次伟大盛会。
本文旨在定量评估2010 年上海世博会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把世博会分为三个阶段:前世博阶段、世博会举办阶段和后世博阶段。
我们用世博会阶段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上海市2010年GDP的贡献率来衡量世博会短期内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用世博会在后世博阶段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量来衡量它在长期内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
首先利用上海市2000年在2009 年各年度的GDP,建立灰色模型,预测出上海市在不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下2010 年度的GDP。
然后从门票收入、餐饮收入等八个方面预测出上海世博会所能带来的GDP增长量. 最后计算出世博会阶段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量对上海市2010年GDP 的贡献率为4.52%,从而判断出世博会在短期内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比较大。
由于世博会的各项投资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上海市的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我们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定量计算出世博会的各项投资在长期内带来的GDP增长量。
首先利用1990年至2008 年上海市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估算出上海市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08 ,之后根据乘数效应理论算出投资乘数为3.425 ,进而求得上海世博会的各项投资在长期内将给上海市带来3849.7 亿元的增长,从而判断出世博会长期内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比较大。
最后,客观地评价了模型的优缺点,并给出了模型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灰色模型回归模型乘数效应变参数模型一、问题重述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 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
请你们选择感兴趣的某个侧面,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互联网数据,定量评估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二、问题分析世博会既是每个时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中国全方位展示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的象征和国际地位提升的最好标志。
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评估 ——从历史文化交流方面进行讨论摘要本文从各国人民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交流评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根据题意以及互联网收集到的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定量估计了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突出上海世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基本理念。
首先,运用灰色聚类法对互联网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灰类等级划分,再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其次,建立各灰类白化函数,再对各组数据进行聚类权运算,进而得出各因素的相应数据。
最后,通过白化函数得到的F 矩阵和聚类权运算得到的η函数,应用求聚类公式()1*nLj jL Lj jL j f d ση==∑,求得各聚类对象的各灰色聚类系数及结果。
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推导出一种进行加权分析的方法,利用本方法对影响世博会的各个因素进行加权,得出了各个世博城市关于影响力的组合权重数据为(0.3634,0.3620,0.2743)T ,通过比较得到上海世博会影响力均高于爱知、汉诺威世博会。
合适的评估体系是本课题的关键。
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及统计,并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
通过组合权重数据,得到了三个世博城市关于影响力的权重。
由于此模型不受指数的影响,有很好的灵活性,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取指数,减少模型的工作量,增加模型精度。
关键字:定量估计、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法一、问题重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
可以从我们感兴趣的某个侧面,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互联网数据,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二、问题的提出和分析1.1 对问题的初步分析现在我们通过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这个侧面,来讨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评估。
(1)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这个方面为对上海世博影响力分析的影响因素:品牌推广、民俗交流、城市知名度、旅游推广、工艺品展;(2)影响准则层的尺度因素:场地面积、游客的流量、举办的时长、展馆数;1.2 应用灰色聚类的方法求权应用灰色聚类的方法判断聚类的对象所属的级别,通过分析对象的级别,对其客观定量的因数进行相应的加权,然后求出各个影响因素的权数。
上海世博会影响评估一、引言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国际展览会,举办于202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
本文将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经济影响评估1. 经济增长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
世博会期间,各类商业活动和旅游业繁荣,大量游客涌入上海,促进了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发展。
同时,世博会的举办也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和投资者前来参展和投资,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2. 就业机会世博会的举办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世博会期间,上海暂时性聘用了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包括安保人员、志愿者、导游等。
此外,世博会的举办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就业增长,如建造、物流、旅游等行业。
3. 增加外汇收入世博会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他们的消费为中国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世博会期间,外国游客的消费包括酒店住宿、餐饮、购物等,这些消费额度的增加对于中国的外汇收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社会影响评估1. 提升城市形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
世博会期间,上海的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得到了大力改善和提升,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此外,世博会期间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2. 文化交流世博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展览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国家和组织。
这为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世博会期间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使得参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
3. 社会融合世博会的举办促进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融合。
志愿者是世博会期间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年龄段,通过共同参预世博会的志愿服务,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融合。
四、文化影响评估1. 传播本土文化上海世博会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中国馆和各个参展国家的馆展示了各自国家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摘要】为了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我们建立了两个模型:第一个是建立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第二个是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建立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可以揭示某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固有趋势,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统计线又可作为指示旅游业兴衰的“晴雨表”,对本底趋势线的自然延伸还可预测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旅游业的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旅游业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旅游本底趋势线是指在不受境内外重大事件冲击和干扰的情况下所呈现的固有趋势方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天然而稳定的趋势和时间规律,是旅游目的地及其与客源市场在旅游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上海市是我国入境旅游业最发达的热点城市之一,其接待的客流量和旅游外汇收入一直处于全国热点城市排行榜的前三位,由于成功地举办了世博会,为旅游业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业在本市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相关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本文依据2001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国际入泸客流量(包括华侨)、台湾入泸客流量、港澳入泸客流量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条本底趋势线,对这四项统计数据先做散点图,再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出线性综合评价函数。
并利用其自然延伸的预测功能对2010年上海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通过分析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对比来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发展的影响,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此前提下预计出2008年上海GDP总额,与08年上海实际GDP总额进行对比,从而可得到世博会的影响力。
同时,以该模型为基础,可以分别算出世博会第n年后,是否举办世博会对该地区所产生的持续性影响。
通过两个模型的细致分析,可以更加定量的分析了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关键词:入泸旅游;本底趋势线;预测一、问题重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评估作者:马原龙,高艺博,胡帆帆,翟建业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14期摘要:通过已掌握的数据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对未来情况作出相应的预测,此方法已在众多的行业和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公布的相应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多项式拟合、BP神经网络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等方法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了的预测,并综合根据所预测结果从入境旅游人数、上海世博会游园总人数和世博会的召开对当地外商投资的影响等方面对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做出了相应的评估,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最后还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综合的评价,提出了对模型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多项式拟合;BP神经网络;灰色预测GM(1,1)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414-041 问题的提出略2 基本假设略3 符号约定xi 第i年。
(0)(xi) xi年上海使用外资预测值。
x (0)(xi) xi年上海使用外资实际值。
4 模型的建立与评价4.1 模型一:多项式拟合方法预测上海市入境旅游人数4.1.1 对模型一的分析在实验中,常常要处理由实验或测量所得到的一批离散数据。
拟合方法就是通过这些数据去确定某一类已知函数的参数或寻找某个近似函数,使所得到的近似函数与已知数据有较高的拟合精度。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入境旅游者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非是线性的关系,用MATLAB作图可以看出其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采用多项式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较为合理。
而拟合多项式的阶数要适当,阶数过高,会拟合曲线畸变;过低过高都是不合理的,经过多次拟合发现,采用四次多项式拟合要比其它拟合好得多。
4.1.2 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如表1所示。
4.1.3 多项式拟合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根据表1的数据画出2010年1至8月份的上海入境旅游人数如图1。
根据程序得出的多项式拟合方程是:y=105*(0.0104x4-0.2206x3+1.5457x2-3.5948x+7.6165)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5、6、7、8月份的旅游人数较前几个月份有明显的增加。
上海世博会活动分析报告1. 引言上海世博会是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国际博览会,自185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平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首次主办的世博会,吸引了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展商和观众。
本报告将对上海世博会的活动进行分析,以评估其对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2. 活动概述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活动地点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占地面积为5.28平方公里。
世博会期间,共有193个国家和组织参展,展示了各自国家的城市规划、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
3. 经济影响分析上海世博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世博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为上海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就业市场的发展。
据统计,世博会期间,共有超过10万人参与其中,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世博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展商,带动了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此外,世博会期间,各国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发展。
4. 科技创新影响分析上海世博会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各国参展商纷纷展示了各自国家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
世博会期间,参展商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成为一大亮点。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同时,世博会也为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
5. 文化交流影响分析上海世博会是一个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
各国参展商通过展示自己的文化遗产、艺术品和传统手工艺等,展示了各自国家的独特魅力。
观众可以在世博园区内体验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增加了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同时,世博会期间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吸引了大量参观者,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6. 总结通过对上海世博会的活动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在经济文化方面影响力评估——三种数学方法的比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上海世博会是这个世纪最大规模的国际博览会,被称为“世界的舞台、中国的机遇”。
作为全球500强企业、上海本土知名企业和国际知名学府的重要支持者,上海世博会影响了全球各国政府及企业的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同时也对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
因此,在评估上海世博会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时,需要对其影响的具体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上海世博会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利用三种数学方法(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对上海世博会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比较三种方法的预测效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评估上海世博会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力;(2)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力;(3)上海世博会对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影响力;(4)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力。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三种数学方法分析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因素和效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收集与处理:采集上海世博会相关数据,包括展览面积、参观人数、经济政策和贸易数据等,并进行清理和整合处理。
(2)变量选择:从收集的数据中选择影响上海世博会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包括展览规模、参展国家和企业、展品种类和质量等。
(3)模型构建:使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三种数学方法构建上海世博会影响因素预测模型。
(4)模型评估:比较三种模型的预测结果,选择最优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上海世博会对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为上海市和中国推动经济和文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支持。
预期成果包括:(1)掌握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数据和影响因素;(2)构建上海世博会影响因素预测模型;(3)比较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三种模型的预测效果;(4)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模型课件 (一)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模型课件是基于数据和分析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这次盛大的国际活动对上海以及全球的影响力。
首先,这个模型需要明确我们所需要衡量的影响因素。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以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就是城市的改变,包括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其次,我们还需要考虑上海世博会对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参展国家和地区的商业贸易和旅游收入、展览会场的运营成本和收益、航空和旅游业的增长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上海世博会对当地或全球经济的贡献程度。
在文化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参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输出、展览的访客数、全球媒体覆盖范围和对展览内容的反响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上海世博会对全球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贡献程度。
在环境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上海世博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
最后,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设计出一个评价模型来量化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这个定量评价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上海世博会对全球和上海的影响程度。
此外,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海世博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影响程度。
总而言之,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模型课件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这个盛大活动对世界的影响程度,同时也为未来的活动和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中国矿业大学曹正正、薛熠、刘姗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较全面的分析了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横向地将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在经济效应方面作比较分析。
本文将“会展经济周期”分为筹备,举办,后会展三个阶段,根据每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对其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评价。
对于第一阶段:筹备阶段,我们认为其主要是依靠相关投资拉动经济,对此我们基于凯恩斯的乘数理论,结合近2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Matlab对其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GDP增长与投资增长间的线性关系,并结合北京奥运会比较性地分析了世博筹备阶段的经济效应,得出在此阶段,上海市较高的“投资乘数”2.93能更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
对于第二阶段:举办阶段,我们认为其对经济的拉动主要由举办期间产生的大量消费增长产生,我们依据消费函数公式,结合历史数据,建立GDP与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关系,并由此估算出世了博举办阶段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对比北京奥运会,我们得出世博会长周期、大客流的性质能带来更多的消费增长,举办阶段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为2034.3—2188亿元的GDP提升。
对于第三阶段,后世博阶段,我们从旅游就业人数方面对其可能引发的“低谷效应”进行分析,利用历年上海旅游数据拟合出指数回归方程,采用基于常态与基于世博的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数差额比较的方法,较准确地计算了世博会对旅游直接就业的影响增量,后世博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就业过剩总数将可能达26万人。
另一方面,我们纵向地将上海世博会与日本大阪和爱知世博会进行对比分析。
从主题、时间、展馆规模、参观人数及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运用相关数据说明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得到了上海世博会可能成为比日本两届注册世博会更加成功的世博会。
不管从会期时间的长短、会馆的总面积、参与国家与组织数目、参观者数目及创造的经济效益来讲,上海世博会都可能成为世博之最。
关键词:乘数理论回归分析GDP增长低谷效应对比分析法1目录一、问题重述 (3)二、问题背景 (3)三、模型的假设与符号的说明 (3)3.1模型的假设 (3)3.2符号说明 (4)四、问题分析 (4)五、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5)5.1对筹备阶段的分析 (5)5.1.1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5)5.1.2用乘数理论测算世博投资经济效应 (5)5.2对举办阶段的分析 (8)5.3对后世博阶段的分析 (10)5.3.1上海世博会基于回归分析的旅游从业人数估计 (12)5.3.1.1上海世博会对旅游就业的影晌分析 (12)5.3.1.2后世博旅游就业人数分析 (13)5.4上海市世博会与日本大阪和爱知世博会的影响力分析比较 (14)5.4.1时间跨度、面积 (14)5.4.2展出国(地区)、企业和组织 (15)5.4.3参观人数 (15)5.4.4经济影响力 (15)5.4.5对其他相关产业影响力 (16)六、结论及建议 (16)七、模型的优缺点 (18)7.1优点: (18)7.2缺点: (18)八、参考文献 (19)九、附录 (20)2一、问题重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摘要本文是一个对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量化评估问题。
对于影响力的理解,在深度上,可以理解为相关指标受影响的深浅;在时间广度上,可考虑为同类型世博会的比较;在空间广度上,可考虑为影响力随区域扩展的变化情况。
首先,在影响力的深度层面上,针对世博会对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进行量化评估,选取上海市生产总值、上海市居民消费指数、上海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的投资额、入境旅游人数和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七个受影响较为直接的指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利用世博申办成功即2002年(包括2002年)以前的数据预测2002年以后在无世博会影响下各指标各年的本底值,再与2002年后实际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实际统计数据与模型预测的本底值(“空白对照”)之差相对于实际统计数据的比例值,即作为世博会对各因素指标影响力的量化值。
通过计算可得各指标受世博会影响力大小γ分别为0.1661,0.1054,0.5236,0.4587,0.2402,0.4448,0.4875。
i其次,在影响力的时间广度上,针对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综合和量化评估问题,本文将塞维利亚、爱知县、汉诺威和里斯本世博会同上海世博会进行比较。
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建立了参观的实际人数、参加国家及地区数目、游客中外国游客所占比例和参与报道记者数量四个指标,通过隶属度处理,得到模糊评价矩阵,并根据熵权赋值法得到权重系数。
求解得到了最终综合评价为B=,上海市在影响力评价体系中位居第一。
(0.4237,0.234,0.3309,0.1848,0.4455)再次,在影响力的空间广度上,针对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辐射问题,本文对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做了定量的评价。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影响模型和烟羽模型,分别得到了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范围函数以及对周边城市影响力指标同距离的函数关系,随着周边城市同上海距离的增加,影响力逐渐降低。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张念(统计Q0841)2. 杨俊(物流Q0942)3. 胡沛(物流Q0942)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上海市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四个模型定量分析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力和世博会对长三角经济区其他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从而定量评估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模型Ⅰ(回归模型、影响力系数模型):根据1995-2002年上海历史GDP 数据拟合出回归曲线:'()456.4152022.123y x x =+,观测预测值'()y x 与实际值y(x)的差异程度,引入影响力系数()'()()()y x y x l x y x -=,分别求出2003—2010年影响力系数为0.0843,0.1841…0.4568。
模型Ⅱ(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回归模型):将库仑力模型进行引用、改进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研究长三角经济区(除上海外)与上海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基本思想同于模型Ⅰ,求出2002-2009年上海世博会对经济强度的影响力系数为0.047,0.110…0.315。
B题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20XX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世博会。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盛会,其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本文将对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进行定量评估,以揭示其在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一、经济影响力1. 投资额据统计,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总投资额达到了X亿元。
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展馆建设、参展国家的投资等。
这些投资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 GDP增长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的GDP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据研究机构预测,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的GDP增长率将达到XX%以上。
这主要是由于世博会带动了旅游、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消费增长。
3. 贸易促进上海世博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国的参展商和游客,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大量的国际商务洽谈、订单签署和相关产业链合作,为中国的贸易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文化影响力1. 文化交流上海世博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活动平台,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绝佳机会。
不同国家的展馆展示了各自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使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全球多元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对于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2. 文化遗产保护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许多国家得以展示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中的文化遗产展览,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各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提高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环境影响力1. 绿色发展上海世博会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世博园区内绿化面积达到了X平方公里,各国参展馆也都注重了环保和节能设计。
这对于推动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城市绿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 节能减排世博会期间,各国的参展馆都采用了多种节能减排的技术和设备。
世博园区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推动了整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
这对于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和城市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上海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力的综合评价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摘要本文利用筛选整理后的互联网数据,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依次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文化方面定量地评估了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首先,我们创造性地将文化这一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
针对上海世博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文化细分为:旅游文化、建筑文化和历史交流文化三个方面。
然后,依据各个方面的特点和与世博会的关系,确定了参展国家数、展馆数、人均GDP、文化活动次数、参展天数、参观人数和投资金额等定量指标来衡量上海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了文化评价指标的定量化。
在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依次建立三个环环相扣的数学模型:模型一——阶段效应的参观人数预测模型通过考虑阶段效应、节假日等因素对世博参观人数影响,依据已有数据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此模型对剩余时间内的参观人数进行了预测。
得出上海世博会预计总参观人数为7491.4万人,这为模型二和模型三的建立提供了数据依据。
模型二——文化影响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通过确定参展天数、人均GDP和投资金额为输入指标,参观人数、参展国家数和展馆数为输出指标,建立了世博会对文化影响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并通过所得的有效度确定了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
同时也为模型三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模型三——化影响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确定世博会的确能对文化产生影响力后,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联系起来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首先,从纵向角度考虑,选取历届世博会的参展国家数等定量指标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计算并比较了历届世博会对文化影响力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发现上海世博会对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然后,从横向角度考虑,比较分析了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和昆明园艺世博会等国内大型活动对文化的影响,得到上海世博会对文化影响力较后两者的影响力大的结论。
关键字: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有效度数据包络分析一、问题重述1.1 问题背景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博览会。
关于上海世博会社会影响力的调查报告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凝聚国人期待,展现我国国力的世界盛事。
对于这一吸引了十分关注,最近全世界各色目光的省会,我也是十分关注。
近日正逢世博开始,世博背后所体现的国人素质,以及它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笔者搜集资料,写了以下的调查报告:一:世博前的积极准备2003年以来,作为世博场馆所在区的上海卢湾区以世博会为时间指针,在上海市文明办的指导下,连续八年开展卢湾区公民道德建设问卷调查,受访对象涵盖社区居民、青少年、外企白领、窗口服务业职工等不同人群,累计达3.2万人次。
八年办博,上海城市的“精、气、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市民的精神风貌也有了新的变化;八年调查,见证了上海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过程,指引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向,更成为了上海卢湾市民了解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共享世博的缩影。
二:上海市民有信心东道主成功办博信心充足。
调查表明,有95.2%的受访者表示对成功举办世博会有信心,其中,更有60.9%的受访者认同“世博,上海准备好了!”,这表明经过了多年“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的艰辛筹办,特别是经过全市上下大力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世博筹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上海市民对此充分肯定。
市民的心声,体现了对成功办博的足够信心。
各界市民祝福中国祝福上海。
世博会即将召开,“成功、精彩、难忘”成为了包括卢湾市民在内的所有世博东道主的共同愿望。
调查中,有97.1%的市民给世博送上自己的祝福,其中选择“祝福中国,祝福上海”的比例最高,占43.8%,体现了市民希望祖国强盛、上海腾飞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市民期盼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的强烈愿望,以及作为世博会东道主的强烈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世博,让上海更美好感受一: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比起公共设施升级、市容市貌改善等某一方面的变化,城市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所带来的主观感受更强烈,更能激发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