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方剂学—治风剂
- 格式:doc
- 大小:408.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十四单元治风剂(一)概述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
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人体,病变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及其他如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从伤处侵入人体所致的破伤风等。
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斜,甚则角弓反张等。
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足废不用,甚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2.治风剂的使用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风病属性。
外风宜疏散,不宜平息;内风宜平息,而忌用辛散。
(2)应分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适当的配伍,才能切合病情。
(3)外风与内风,亦常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又可兼夹外风,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该分清主次,全面兼顾。
(二)疏散外风剂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薄荷叶八两川芎荆芥各四两细辛一两防风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两【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颠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是为外感风邪头痛而设,重用辛温之血中气药川芎为君,祛风活血而止头痛,尤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痛),乃治诸经头痛之要药。
薄荷、荆芥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为臣药。
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羌活、白芷均能疏风止头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牵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心痛),细辛散寒止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防风辛散上部风邪,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效,均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方剂学治风剂课件一、方剂学概述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方剂组成、功效、应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
方剂,又称处方,是中医药用以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
治风剂,是方剂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针对风邪所致的疾病进行治疗。
本课件旨在介绍治风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常用药物及方剂,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治风剂。
二、治风剂的基本概念1.风邪:中医理论认为,风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容易侵袭人体,导致各种疾病。
2.治风剂:治风剂,顾名思义,是针对风邪所致疾病的治疗方剂。
治风剂具有疏散风邪、调和营卫、通络止痛等作用,适用于风邪所致的头痛、身痛、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三、治风剂的分类1.疏散风邪剂:具有疏散风邪、解表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邪侵袭所致的表证。
如:桂枝汤、银翘散等。
2.祛风除湿剂: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邪夹湿所致的痹证。
如:独活寄生汤、防己黄芪汤等。
3.平肝息风剂:具有平肝息风、镇痉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抽搐等症状。
如:天麻钩藤饮、羚角钩藤汤等。
4.祛风解毒剂:具有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邪所致的热毒病症。
如: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等。
四、治风剂的常用药物治风剂中常用的药物有:1.祛风药:如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白芷等,具有疏散风邪、解表散寒的作用。
2.除湿药:如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等,具有祛湿通络、利水消肿的作用。
3.息风药:如天麻、钩藤、羚羊角、珍珠母等,具有平肝息风、镇痉止痛的作用。
4.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五、治风剂的常用方剂1.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等症状。
2.银翘散:具有疏散风邪、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3.独活寄生汤: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关节疼痛等症状。
方剂学——第十四单元治风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治风剂的适用范围治风剂适用于外风侵袭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风病。
外风证,症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及破伤风等;内风证,症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卒然昏倒,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
要点二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当辨别风病属内、属外。
应分清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
外风与内风常相互影响,应分清主次,全面兼顾。
细目二疏散外风要点一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川芎荆芥各四两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细辛一两防风一两半薄荷叶八两【用法】为细末,饭后清茶调服。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组方原理】君:川芎—善祛风止痛,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
臣: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头痛。
佐:薄荷—辛凉散风,荆芥、防风、细辛——疏散风邪,祛风止痛。
使:甘草—调药和中,使升散不致耗气;清茶—上清头目,可监制风药之辛燥。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趣记:川兄细心防止老伯抢金戒川芎细辛防芷老薄羌荆芥老:国老,甘草【鉴别】九味羌活汤与川芎茶调散均有祛风散邪之功。
九味羌活汤以发汗解表,祛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兼有里热之证。
川芎茶调散长于发散头面部位之风邪,具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之功,主治外感风邪之偏正头痛。
要点二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组成】秦艽三两川芎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甘草各二两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细辛半两【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
【组方原理】君:秦艽—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臣:羌活、防风—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独活、细辛—搜少阴之风。
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熟地—养血白术、茯苓、甘草—益气;石膏、黄芩—清风阳所化之热。
方歌:大秦艽汤羌独防,辛芷芎芍二地当,苓术石膏黄芩草,风邪初中经络康趣记:大秦帝都(无人)防止抢八珍,高薪请。
大秦地独(无人参)防芷羌八珍,膏辛芩。
【鉴别】大秦艽汤与地黄饮子均可治舌强不能言语,肢体痿废不用之病症。
大秦艽汤重用诸祛风药祛风通络,佐以补益气血之品,主治正气亏虚,风邪初中经络证。
地黄饮子则滋肾阴、补肾阳,佐以化痰开窍,主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阻清窍之喑痱证。
要点三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等分【用法】为末,温酒送服。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斜。
【组方原理】君:白附子—善祛头面之风痰。
臣:全蝎、僵蚕—搜风通络,祛风止痉。
热酒调服,可宣通血脉,助药势以直达病所。
要点四小活络丹(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川乌草乌天南星地龙各六两乳香没药各二两二钱【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
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
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组方原理】制川乌、制草乌—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并长于止痛。
天南星—祛风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的风湿顽痰。
乳香、没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地龙—通经活络。
陈酒—助药势,引药直达病所。
方歌:小活络祛风湿寒,化痰活血三者兼,二乌南星乳没龙,寒湿痰瘀痹痛蠲趣记:(活络),汝要弄南星二乌酒。
(活络),乳药龙南星二乌酒。
要点五消风散《外科正宗》【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生地胡麻各一钱木通生甘草各五分【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
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组方原理】君: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
臣:苍术—散风祛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佐:当归、生地、胡麻—养血活血,滋阴润燥,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方歌: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趣记:萧峰通知胡妈,谨防草地馋牛归石仓库消风通知胡麻,荆防草地蝉牛归石苍苦【鉴别】防风通圣散与消风散均有疏风清热止痒之功,可治风热隐疹瘙痒。
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清热通里并用,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隐疹瘙痒。
消风疏散风邪,清热祛湿,养血活血同用,善治风疹、湿疹。
疏散外风功效主治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大秦艽汤疏风清热,养血活血风邪初中经络证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风中经络,口眼斜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寒湿痹。
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风疹、湿疹。
细目三平息内风要点一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组成】羚羊角片一钱半双钩藤三钱霜桑叶二钱滁菊花三钱鲜生地五钱生白芍三钱京川贝四钱淡竹茹五钱茯神木三钱生甘草八分【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热生风证。
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组方原理】君:羚羊角—凉肝息风,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臣:桑叶、菊花—疏散肝热,平肝息风。
佐:鲜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增液缓急;川贝、竹茹—清热化痰;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
使:生甘草——调和诸药。
方歌: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趣记:岭脚钩藤如被菊花伤,要敷地草。
羚角钩藤汤茹贝菊花伤,药茯地草。
【鉴别】紫雪与羚角钩藤汤均有清热凉肝、息风解痉之功。
紫雪重在清热开窍醒神,兼以凉肝息风,主治热闭心包,引动肝风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等。
羚角钩藤汤以凉肝息风为主,兼以增液化痰,舒筋通络,主治肝热生风之高热不退,烦躁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等。
要点二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怀牛膝生赭石各一两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二钱甘草钱半【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组方原理】君:怀牛膝—引血下行以治标,补益肝肾以治本。
臣:代赭石、龙骨、牡蛎—降逆潜阳,镇肝息风。
佐: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阳亢;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条达肝气。
使:甘草调—和诸药。
方歌:镇肝熄风赭牛膝,龙牡龟芍玄冬齐,川楝麦芽茵陈草,阴虚风动此方绕趣记:真敢恋龙母,带着(去)天涯吵牛龟要姻缘镇肝楝龙牡,代赭(去)天芽草牛龟药茵元【鉴别】镇肝熄风汤与建瓴汤均具镇肝息风、滋阴潜阳、引血下行之功。
镇肝熄风汤镇潜清降之力较强,且能条达肝气,适于阳亢风动,气血逆乱之证;建瓴汤镇肝养阴之力稍逊,而宁心安神之力略优,适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之病情较轻者。
要点三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组成】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组方原理】君:天麻、钩藤—平肝阳,息肝风,清肝热。
臣: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栀、黄芩—清热泻火。
佐:益母草—活血利水;川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药。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夜藤茯神益母草,平肝熄风此方神趣记:天麻钩藤夜教母侄绝技,擒牛服毒。
天麻钩藤夜交母栀决寄,芩牛茯杜。
【鉴别】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均具平肝息风之功。
镇肝熄风汤镇潜降逆之力较强,兼能条达肝气,多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之类中风证。
天麻钩藤饮镇潜平肝息风之力较缓,但兼有清热活血安神之效,适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眩晕,头痛等。
要点四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组成】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生龟板四钱干地黄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钱生牡蛎四钱麦冬六钱炙甘草四钱鸡子黄二枚鳖甲(生)四钱【功用】滋阴息风。
【主治】阴虚风动证。
手足瘈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组方原理】君:生地、麦冬、白芍—滋阴柔肝,壮水涵木。
臣:龟板、鳖甲、牡蛎—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佐:阿胶、鸡子黄—滋阴润燥,养血息风。
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敛阴生津,使:甘草—调药。
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桑,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趣记:弟吵要大定风珠,阿妈卖三甲、五鸡子。
地草药大定风珠,阿麻麦三甲、五鸡子。
【鉴别】大定风珠与三甲复脉汤同属滋阴息风、养血舒筋之剂。
三甲复脉汤以滋阴潜阳、养血复脉为功,息风之力略逊。
大定风珠较三甲复脉汤滋阴息风之力强,兼能收敛阴气,适用于阴虚风动之重证。
平息内风功效主治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增液舒筋肝热生风证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类中风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阴虚风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