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理论和实践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1.46 MB
- 文档页数:15
第1章:感觉统合训练概述1.1 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1.2 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性1.3 感觉统合训练的目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二)第2章: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基础2.1 感觉统合理论的发展2.2 大脑神经发育与感觉统合2.3 感觉统合训练与儿童发展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三)第3章: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与技巧3.1 视觉统合训练3.2 听觉统合训练3.3 触觉统合训练3.4 本体感觉统合训练3.5 前庭感觉统合训练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四)第4章:感觉统合训练活动设计4.1 感觉统合训练活动的原则4.2 感觉统合训练活动实例4.3 感觉统合训练活动的实施步骤第5章:感觉统合训练的评估与调整5.1 感觉统合训练效果的评估方法5.2 感觉统合训练效果的评估指标5.3 感觉统合训练的调整策略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六)第6章:感觉统合训练的教案设计6.1 教案设计的要点6.2 教案设计的基本结构6.3 教案设计实例解析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七)第7章: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与指导7.1 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步骤7.2 感觉统合训练的指导策略7.3 感觉统合训练的注意事项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八)第8章:感觉统合训练的家长沟通与合作8.1 与家长的有效沟通8.2 家长在家乡的辅助训练8.3 家长反馈意见的收集与处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九)第9章:感觉统合训练的特殊情况处理9.1 儿童的特殊需求9.2 感觉统合训练的调整与适应9.3 特殊情况下感觉统合训练的安全保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十)10.1 成功案例分析10.2 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与重要性(第一章)2. 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基础(第二章)3.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与技巧(第三章)4. 感觉统合训练活动设计(第四章)5. 感觉统合训练的评估与调整(第五章)6. 感觉统合训练的教案设计(第六章)7. 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与指导(第七章)8. 感觉统合训练的家长沟通与合作(第八章)9. 感觉统合训练的特殊情况处理(第九章)对于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与重要性:本环节重点解释感觉统合训练的定义,以及它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基于家庭的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11、不同模式的感统实施情况分析模式核心思想一1、密集式的量化治疗过程;2、特别强调滑板为主要活动器材;3、鼓励家长在家或老师在学校实施二1、由专业的治疗师主导治疗过程;2、根据受训对象的反应调整适度训练量;3、诱导受训对象的主动参与动机;4、有的强调一对一治疗,有的强调采用小团体进行三通过讲座或杂志传递相关理念,鼓励幼教老师与家长留意孩子的感觉统合发展,并及早训练,以利于后续的学业发展四1、结合治疗师、特教老师与家长进行治疗;2、结合相关理论设计训练方案五1、依据感统理论自行设计活动或游戏;2、由家长或老师具体实施2语言发展障碍智力发育迟缓/障碍脑性瘫痪自闭症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症/抽动症感觉统合失调2、感觉统合训练的应用范畴33、感觉统合训练的对象感统训练的对象年龄阶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参训目的不同青春期之前的儿童青春期之后的成人单纯感统失调儿童学业不良/ 超常普通儿童问题干预型受训儿童辅助干预型受训儿童存在感统失调特殊儿童3岁前的婴幼儿3-6岁学龄前儿童6岁后学龄期儿童预防型受训儿童发展型受训儿童44、本的课程定位1、理性看待感觉统合2、换个角度看待孩子3、?5您属于哪一类家长?3、纠正日常教养误区67“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任性冲动紧张爱哭胆小退缩不合群说话不流畅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事拖拉吃饭挑食暴饮暴食多动。
89感统功能失调10感统课程内容提要感觉统合的概述感统失调干预或训练感统失调及评估内容概要感觉统合失调的调适11基础理论实操应用•1800年,法国一位叫伊塔德(Itard )的医生,尝试采用系统感官训练教导一位被遗弃在阿韦龙森林中好几年的“阿韦龙野孩”,启发其心智并使他重返社会〈姚明燕译,1995〉。
& # @ ?% *&#*1.1 感觉统合理论的发展1)伊塔德发明“感觉训练法”一、感觉统合的概述12•伊塔德的学生、法国精神科医生谢根( Edouard Seguin ,1812~1880)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弱智者训练教育学校,使用感觉运动训练的方法,训练弱智儿童并取得成功。
感统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理解感觉统合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感觉统合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感觉统合理论简介2.感觉统合训练方法3.感觉统合训练实践4.感觉统合训练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感觉统合理论的基本概念、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2.教学难点:感觉统合训练实践、感觉统合训练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感觉统合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感觉统合训练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实践。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感觉统合训练的感受和心得。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感觉统合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感觉统合理论:讲解感觉统合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3.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4.感觉统合训练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实践,如平衡木、蹦床等。
5.感觉统合训练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感觉统合训练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运动、学习等。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感觉统合训练的感受和心得,分享彼此的经验。
7.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感觉统合训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践表现和小组讨论情况。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感觉统合训练实践的成果,如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
3.学生自评: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感觉统合训练的收获和不足。
4.家长评价:了解家长对孩子感觉统合训练效果的反馈。
七、教学资源1.教材:感觉统合训练相关教材。
2.教学用具:平衡木、蹦床、感觉统合训练器材等。
3.多媒体资源:感觉统合训练视频、图片等。
八、教学建议1.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感觉统合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一、实训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完成复杂的动作和认知活动。
感觉统合失调可能导致儿童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
为了提高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本实训以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为主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有效的训练方法。
二、实训目标1. 了解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基本概念、成因和表现。
2. 掌握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和方法。
3.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4.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理论课程(1)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基本概念、成因和表现(2)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基础(3)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和技巧2. 实践操作(1)感统训练器材的使用(2)感统训练课程的实施(3)观察和评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了解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基本概念、成因和表现,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操作(1)熟悉感统训练器材,如感统平衡板、感统滑板、感统跳床等。
(2)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感统训练课程。
(3)在实训过程中,观察儿童在训练中的表现,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技巧。
3. 评估与反馈通过观察和评估,了解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实训成果1. 成功掌握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和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3. 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训体会1.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干预。
2. 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
3. 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七、建议1. 加强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社会的认识。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王妮(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摘要:感觉统合理论是一套集理论与技术于矫治儿童学习障碍的学说。
由于社会发展,儿童的生存空间与以往相比,大为改观,相当程度上剥夺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需的刺激,因而造成孩子后天神经系统发育不良。
目前,国内的的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区感觉统合失调的流行率、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效等方面。
关键词: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神经生理过程近年来,国内引进了感觉统合训练新技术,用于某些儿童特殊问题的矫治。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了解甚少。
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存在问题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孩子们越来越弱不禁风了!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求,人们逐渐找到了问题的原因,那就是高度的都市化生活与现代小家庭制度的不断扩大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生性好动的孩子们,渐渐失去了传统的生活环境,缺少了交互式的生活方法,缺少了在游戏中成长、在自然中学习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发现,梦想中活泼可爱的宝宝并不如愿,或笨手笨脚,或说话困难,或反应迟钝,或顽皮无度,或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们出现了学习上的障碍!事实上,这就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恶果!一、认识“感觉统合”“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研究人员从神经生物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自我组织的过程。
后来,赫博(Hebb)(1949)通过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的脑部,随着感觉与动作系统的交互作用,塑造、组织了神经系统的联结,并进而发展出有功能性的行为(如:思考、知觉、观念构成等)。
这种神经系统的塑造及组织是环环相扣、持续进行的过程:前一步的过程影响着下一步的信息的传递,从而决定了与外界互动的行为方式。
因此,感觉统合在正常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自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早期感觉与动作经验,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
感统训练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协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技巧,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感觉统合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挑战的信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感觉统合的基本理论、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和感觉统合训练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感觉统合的基本理论,包括感觉统合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
第3-4课时: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训练方法。
第5-6课时:感觉统合训练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感觉统合训练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感觉统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觉统合训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感觉统合训练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应用。
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觉统合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感觉统合训练教材,用于向学生传授感觉统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参考书:提供更多的感觉统合训练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觉统合训练。
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形象地展示感觉统合训练的实践方法。
实验设备:感觉统合训练所需的器材,如平衡木、跳绳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觉统合训练。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实训背景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简称SI)是指个体对来自身体内外各种感觉信息进行有效的接收、加工、整合和处理的过程。
感觉统合能力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个体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我国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展感觉统合实训,提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训目的1. 理解感觉统合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和方法;3. 培养实训人员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识别、评估和干预能力;4. 提高实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三、实训内容1. 感觉统合基础知识(1)感觉统合的定义、分类和功能;(2)感觉系统的发展过程;(3)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和表现;(4)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基础。
2.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1)前庭觉训练:旋转、摇晃、跳跃、荡秋千等;(2)本体感觉训练:平衡、协调、力量、柔韧性等;(3)触觉训练:按摩、拍打、摩擦、水温等;(4)视觉训练:颜色、形状、空间、视觉追踪等;(5)听觉训练:音量、音调、节奏、听觉记忆等。
3. 感觉统合训练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诊断、评估和干预方法。
4. 实训课程设计根据儿童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设计合理的感觉统合训练课程。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学习感觉统合基础知识、训练方法和相关理论;2. 实践操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实践,包括游戏、活动、案例分析等;3. 教学观摩:观摩优秀的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学习借鉴经验;4. 交流分享:与其他实训人员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实训经验。
五、实训成果1. 实训人员对感觉统合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 实训人员具备了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识别、评估和干预能力;3. 实训人员提高了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4. 为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事业培养了专业人才。
六、实训总结1. 感觉统合实训对于提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 实训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训人员的综合能力;3. 加强实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事业贡献力量。
第1篇一、活动背景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器官,通过复杂而精确的协调,使个体能够有效地接收、解释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感觉统合训练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儿童和特殊需求人士改善感觉整合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适应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对感觉统合训练的认识和教学水平,我们特此开展了此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感觉统合训练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丰富教师开展感觉统合训练活动的经验和方法。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理论讲座-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理论的讲座,内容包括感觉统合的定义、类型、发展过程以及感觉统合障碍的表现和影响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感觉统合特点和发展需求。
2. 实践操作- 组织教师参观感觉统合训练室,了解各类训练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开展分组实践活动,让教师亲身体验感觉统合训练,如平衡木、滑梯、荡秋千等,感受不同活动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3. 经验分享- 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他们在开展感觉统合训练活动中的成功案例和心得体会。
- 鼓励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感觉统合训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4. 教学设计-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比赛,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符合感觉统合训练原则的教学方案。
- 评选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并组织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
四、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 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 邀请专家、优秀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活动。
- 准备感觉统合训练室、器材和教学资源。
2. 活动实施- 按照活动方案,有序开展各项活动。
- 记录活动过程,包括教师参与情况、学生反应、活动效果等。
3. 总结反思- 活动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反思,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
- 收集教师反馈意见,为今后的教研活动提供参考。
五、活动效果1. 教师对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觉统合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掌握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在认知和学习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感官信息的处理过程,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掌握至少三种提高感觉统合能力的方法,并了解其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感觉统合的特点,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 学生通过参与团队合作活动,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促进感觉统合的协调发展。
3.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案,提升自身感觉统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感觉统合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同伴,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感觉统合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
学生特点: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动手操作能力逐步提高,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同时,教师需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感觉统合基本概念:介绍感觉统合的定义,感官的种类(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它们在认知和学习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认识感觉统合》2. 感觉统合处理过程:讲解感官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和反馈过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感觉统合的处理过程》3.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介绍视觉追踪、听觉辨识、触觉认知等训练方法,分析其原理和效果。
教材章节:第三章《感觉统合训练方法》4. 感觉统合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感觉统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感觉统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团队合作与感觉统合:设计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感觉统合的重要性。
感觉统合训练学习计划第一节:学习目标的设定1.明确学习目的:确保训练生提高专业基本技巧水平,掌握了解相关理论知识,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
2.明确学习目标: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训练计划内容1.训练项目(专业课程、技能提升、实践操作):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技能提升的训练、实践操作的演练,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
2.学习方法(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实践训练):因材施教,根据训练生不同的情况,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实践训练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时间(日常安排、周末加强):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醒加强周末的学习和训练。
第三节:学习步骤1.理论学习(课堂听讲、课后自习):通过课堂听讲,调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利用课后自习时间,巩固和加深记忆。
2.实践操作(实验课、实习训练):通过实验课和实习训练,巩固和增强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综合测试、综合应用):通过综合测试和综合应用的演练,检验和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四节:学习考核1.日常考核:考察学员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考察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核:检查整个训练学习情况,并对学员进行全面评估,对学员的技能、知识、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第五节:学习反馈和总结1.学习反馈:通过学习反馈,了解学员在学习和训练中的不足之处,并适时进行补充和弥补。
2.学习总结:通过学习总结,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下一阶段学习和训练提供指导。
通过以上学习计划,一个完整的感觉统合训练学习计划就此诞生了。
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让训练生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感统训练幼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掌握至少3种感统训练方法。
2. 学生能描述感统训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列举2个实际案例。
3. 学生掌握感统训练的分类及适应年龄段,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设计合适的活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感统训练方法,设计并组织一堂幼儿感统训练课程。
2. 学生具备观察和分析幼儿在感统训练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针对幼儿在感统训练中的问题,给予合适的指导和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认识到感统训练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3. 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感统训练,增强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理解,树立关爱幼儿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感统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分析、设计及组织感统训练活动的能力,同时强化关爱幼儿、为人师表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感觉统合理论- 感觉统合定义及重要性- 感觉统合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及影响2. 感统训练方法- 触觉训练- 前庭觉训练- 本体觉训练- 视觉、听觉及嗅觉训练3. 感统训练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原则与步骤- 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设计- 活动实施与指导技巧4. 感统训练实践- 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 观察与分析幼儿在感统训练中的表现- 案例分析与讨论5.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方法与标准-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 教学总结与分享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进行实践操作,提高感统训练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实训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
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康复训练方法,旨在通过调整和优化儿童的感知觉、运动、认知、情绪等方面,提高其整体功能。
为了深入了解感觉统合训练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统合训练实训。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实训期间,我们系统学习了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理论,包括感觉统合的定义、发展过程、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以及训练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感觉统合训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实践操作(1)评估: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评估,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评估技巧和注意事项。
(2)训练: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实训期间,我们进行了以下训练:① 视觉训练:通过拼图、找不同、绘画等活动,提高儿童的视觉分辨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② 听觉训练:通过听辨声音、音乐节奏、语言表达等活动,提高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 触觉训练:通过抓握、揉捏、按摩等活动,提高儿童的触觉感知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④ 前庭觉训练:通过旋转、摇摆、跳跃等活动,提高儿童的前庭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⑤ 本体觉训练:通过平衡木、滑板、攀爬等活动,提高儿童的本体感觉能力和运动能力。
3. 案例分析实训期间,我们分析了多个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案例,总结出以下经验:(1)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注重个体差异。
(2)注重家庭训练,鼓励家长参与,提高家庭训练效果。
(3)训练过程中,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训练方法。
(4)训练目标明确,注重短期和长期效果的评估。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了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了与同事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深入了解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儿童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感统训练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早期教育手段,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了解感统课程,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我于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在xx市xx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感统课程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感统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感统课程的实施流程和技巧。
3.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1. 感统训练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培训等方式,学习了感统训练的基本理论。
感统训练,即感觉统合训练,是指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儿童改善感觉统合能力,提高其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2. 感统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实习期间,我担任了xx班感统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1)感统评估:对幼儿进行感统评估,了解其感统发展水平。
(2)感统游戏:根据幼儿的感统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感统游戏,如平衡木、滑梯、跳床等。
(3)感统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感统活动,如抓握、投掷、跳跃、旋转等。
(4)感统家庭作业:指导家长在家中为幼儿进行感统训练。
3. 感统课程的教学反思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感统训练需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
(2)感统游戏和活动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
(3)感统训练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对感统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实践能力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感统课程的实施流程和技巧,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 沟通能力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幼儿、家长、同事等进行了有效沟通,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共同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感统课程实习,我收获颇丰。
儿童感觉统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五种感觉系统。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感觉系统对个体学习、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3. 学生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潜在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感觉统合活动,提高自身感官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性。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适合儿童的感觉统合游戏,以促进其感官发展。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儿童在感觉统合方面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责任感,关注感觉统合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关爱的品质,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感觉统合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关注儿童身心发展。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对儿童教育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感觉统合知识,关注儿童发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感觉统合基本理论:- 感觉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感觉统合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型及表现2.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的训练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策略- 感觉统合训练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3. 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练:-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案例分析- 感觉统合游戏设计与实施- 实操演练:感觉统合训练活动组织与指导4.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感觉统合基本理论及感觉系统功能介绍- 第二周:感觉统合失调类型及表现、训练方法- 第三周:感觉统合训练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第四周:实操演练与总结评价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儿童感觉统合的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涉及教材中感觉统合基本概念、训练方法、案例分析和实操演练等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