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294.57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运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可以为语文教学增添生动、趣味和互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从教材选择、课堂设计、学习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合理选择多媒体教材在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首先应合理选择适用的多媒体教材。
教材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年级、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师可以选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材,如电子课本、教学PPT、教学视频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结合多元的文化资源,如音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多媒体课堂在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多媒体课堂,确保内容有序、逻辑清晰。
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方式,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并获取知识。
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多媒体资源的呈现顺序,使其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技巧,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善于调控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在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结合不同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在课堂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PPT等工具,将教材内容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动教学软件和在线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评估和反思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后,教师应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多媒体教学的反应。
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视频利用视频可以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更加生动地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还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名家讲解或诗歌朗诵,激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热爱。
2. 图片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文学作品的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 动画利用动画展示课文内容或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记忆。
动画可以将生动有趣的情节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 音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音频可以进行课文朗读和名家作品的欣赏。
通过音频,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5. 互动课件利用互动课件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互动课件可以设置问题、闯关、答题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师更加直观地呈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声音和视频,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呈现更加生动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名家诗词、名篇散文、名家讲解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和语言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3. 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文学作品,提高学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的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而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的现象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发展。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逐渐推广使用,引发了一场语文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它具有各种原由的教学技术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开辟了语文教学感受与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广阔空间,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机会和新方法,使语文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提升,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绩效。
它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感染力,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促进记忆,丰富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适应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学,有利于人才成长。
下面就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化语文课堂教育,谈谈本人之管见。
一、借助多媒体强化形象性和直观性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知和感知事物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说明文特别是事物说明文时,可以经常制作一些powerpoint课件,用图像来表现文章的内容,图像的显示使许多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化展现,学生一看就明了,大大简化了教师的阐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譬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事物说明文,文章先说明了它的总体特征:“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接着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特点: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如果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从字面上去讲析,缺少具体可感的形象,就比较抽象,教学效果不会很好。
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逐渐进入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营造视听“盛宴”以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与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视听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受到师生的青睐。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笔者通过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层次的讲解,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进行形象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
二、巧用多媒体,读中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的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抒发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情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而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体会,对“战争之恨”“和平的渴望”更是难以理解。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笔者在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油然而生。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
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
课堂中,笔者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重点语段,配以哀伤的音乐,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出特点;读中悟情,以情感人”,融入情景之中。
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摘要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因而多媒体则是辅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有效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兴趣形象思维能力效率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是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多媒体课件尤其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突破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成功之路,“媒传”较之于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
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景,加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认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
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
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powerpoint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图片。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本文将讨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一、选择适合的多媒体资源在语文课堂中,选择适合的多媒体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多媒体资源可以包括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应的资源来辅助教学。
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使用诗词朗诵的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需要注意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
多媒体工具可以包括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视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展示。
比如,使用电子白板可以进行实时书写和标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美的图片、播放有趣的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在多媒体展示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四、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演示过程、播放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即时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在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获取和利用多媒体资源,如何分析和评估多媒体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多媒体素养。
六、注意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还需要注意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
过多、过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安排和控制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巧妙使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摘要:恰当地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有助于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增强学生自主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知识面,起到事半功倍的特效,从而优化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使用方法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广泛运用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情境更逼真,教学模式更新颖,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探究和研学。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这种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相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少,感性认识相对较差,语文课堂气氛单调而枯燥。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会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但是,就多媒体的运用来说,笔者感觉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
一、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现在的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一般不是很了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常常感到很茫然。
这时,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轻松地搜索查询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增强自主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效果。
例如,在预习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网上搜索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如何弃医从文的,以及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
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掌握与了解课文的内容概况及作品的诞生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让学生借助校园网或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生平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并按预习指导提纲详细了解和整理课文内容的相关时代背景,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况,了解作品中的人物特点,理清课文思路。
合理使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尤其是网络教学的兴起与普及,以其交互性强、资源丰富、以学为主、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优势,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与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网络多媒体设备,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人去探求新知、发展能力的源泉。
小学生具有好奇喜新的特点,教学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新奇的故事和优美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以故事入题,告诉学生这首诗是由四道菜而来的。
据说,安史之乱后,杜甫住在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生活窘迫,经常有上顿没下顿。
有一天,杜甫的好朋友--大诗人王维来访,杜甫非常高兴,要夫人炒几个菜款待客人,可家里只剩下两颗葱、两个鸡蛋,别的什么也没有了,去买吧,家里却一文钱也没有了,但杜甫执意要夫人炒几个菜,于是,妻子就用这两棵葱、两个鸡蛋做了三盘一碗--四个菜,杜甫看到后就吟出了这四句诗,吟罢,和王维哈哈大笑。
那么,这四个菜分别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电脑课件动画显示:)杜夫人端出的四道菜对应诗句及其意境构成的画面第一盘:两根翠绿的葱叶上放着两个蛋黄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盘:一排蛋白上放着两根青葱叶一行白露上青天第三盘:两根葱白窗含西岭千秋雪四:一碗水上面漂着两个蛋壳门泊东吴万里船接着回放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心境的乐观豁达,然后是配乐诗朗诵,最后,播放清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
引人的故事,生动的画面,柔美的音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无意注意被充分激活,这节课结束时,学生不但会背了诗句,也理解了诗意。
2.合理使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小学生知识面较窄,见识少,有些课文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恰当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作者:张翠兰来源:《教育艺术》2012年第12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高效课堂,是许多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语文教学中,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味。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媒体,激情引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电教手段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往往能使语文的导人环节扣人心弦、巧妙自然,从而带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安塞腰鼓是一种承载着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铿锵的鼓点、奔放的舞姿,宣泄生命的力量。
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看《安塞腰鼓》的一段视频录像。
欣赏完了这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我想听听同学们观后的感受。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人: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的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倾听他笔下铿锵的鼓点,欣赏他笔端奔放的舞姿,感受他笔尖宣泄生命的力量。
上课伊始,学生就被热情奔放的安塞腰鼓所感染,陶醉于壮观磅礴的表演场面。
激情飞扬的鼓点声声敲击在学生的心尖,学生的激情立刻被点燃,于是学生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诸如此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这样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精神愉悦、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学习。
二、活用媒体,释难解疑活用多媒体,可以将教学中繁难的内容,教师短时间难以讲解清楚的问题凭借声音和图像很快显示出来。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而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的知识世界,如果仅仅靠教育者的口耳传授,显然不可嫩达到全面快速的传播效果,而当各种现代教学媒体进入教育领域后,人们可以借助各种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古为今、化虚为实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中有很多艺术性、趣味性极强的课文,运用多媒体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1、视觉情境:在教学《颐和园》时,教师首先播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一边观赏一边听录音,仿佛身临其境,不禁心旷神怡,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以利用录音,播放这首歌曲,教师在学生充分领略歌曲的优美旋律的同时,思考:歌词中的“希望的田野”指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让他们带着疑问读课文,很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形,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中有些文章所写的人、事或景、物等,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形,使学生融入其中,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一个直接的参与者。
这就为解决文章的重难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但是,由于学生对圆明园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出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圆明园的原貌。
使学生亲眼目睹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很容易的了解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总体布局。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摘要: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量使用,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二者相互结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自觉的、主动地获取知识,该应用还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教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源于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传统教学中,单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显然教学手段单调、呆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现在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直观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和其内在的联系,以较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静止的语言文学变为动态的、直观的画面,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课堂教学传统教学往往依靠教师的板书、解释和学生大脑的空间想象,再加上学生的一点点实际生活经验,面对空间想象能力尚不足的小学生,教师费了很大的劲儿,学生才勉勉强强、模模糊糊地有了点知识的影子,教学过程呆板。
多媒体的可视性,减少了老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借助动画的方式,还可以将答案随时展示出来。
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都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
新授课时,借助多媒体,可以用不同字体或不同颜色强调字词的音、形、义,还可以更加清晰地梳理课文结构、解决传统黑板容量小等难题;复习课中,多媒体的作用就更大了,如同时展示整个单元的知识要点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同步进行课堂评价等,真正做到了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8-02-08T16:23:16.68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12月作者:蔡春丽[导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内容提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突破难点情景创设课堂外延提高素质一、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突破难点。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因时代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限,若仅借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乏味的文字分析是不会很有效果的。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广,距离现实生活遥远、教学难度大,且不易被学生接受。
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不易观察、不易理解到的事物用模拟的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会使教学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使用现代化的声光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得到事物的信息。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文章难点,我在实践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产生共鸣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
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通过学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与文章的“神”的统一,亦即为共鸣,也只有学生的“心”与文章的“神”得到共鸣,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我们知道许多文章内蕴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深层意义。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而应用电教媒体极易出现这一效果。
语文课上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教学《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等一类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
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
比如我在上《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观看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同学们看着图片,畅所欲言,把自己看后的感受说了出来。
比如有学生说到:我看到了瀑布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真是雄伟壮观。
有的学生谈到:我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就像一匹很宽的布匹,从天上悬挂下来。
还有的学生从“银雨洒金街”想到了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并有感而发:作为一个黄果树小镇上的居民,多么幸福啊。
通过感悟,通过朗读,黄果树瀑布“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特点已经深深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
在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凝神谛听。
等放完后,我让同学们说说你刚才仿佛去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同学们说到:自己仿佛到了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听到了雄浑的交响乐。
听着这种气吞山河的声响,仿佛自己就是瀑布的一分子,浑身充满了活力,并且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老师也不用再补充什么了,同学们都品味到了。
整个一堂课,气氛活跃,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了优美的情境中,此时,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多媒体拉进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扩大学生的知识量,课堂外延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多媒体课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写作平台。
《黄山奇松》这一篇课文中,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三大名松,文章结尾写道:“黄山松千姿百态”。
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欣赏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外,还出示了一组其他黄山松的图片,同学们边欣赏边瞪大了眼睛,有的同学根据它们的姿态,自己给他们取了名字,有“卧龙松”、“壁虎松”、“竖琴松”“孔雀松”等。
我抓住这个契机,“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俨然一副小作家的样子。
那么你们有信心与作家比一比吗?能把它们的样子写得像‘迎客松’、‘陪客松’一样生动形象吗?”同学们兴趣盎然,一个个跃跃欲试。
在第二天批阅他们的小练笔时,我发现有的孩子这样写道:孔雀松如绿色孔雀昂首挺立,一丛松枝向一方伸展,犹如孔雀翘首,后面几枝似孔雀的翅膀和尾羽。
它正欲展羽翼,似乎要与谁比美。
有人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呢。
“松如孔雀向南飞,棋石峰前浴早晖。
头翘屏开迎过客,身披绿翼翠微微。
”称它为“孔雀松”,真是名副其实。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
《多媒体计算技术的教学应用》首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