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第五课
- 格式:ppt
- 大小:31.03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政治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点:对今天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古琴演奏的音乐,展示故宫图片,让学生猜猜今天上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以一名外国青年的旅行为线索展开。
约翰的中国之旅一、约翰拍下了三X居民照猜猜他去了我国哪三个地方。
他在当地吃到什么风味小吃?看到什么特色娱乐?约翰的疑问: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奇特的房子?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二、约翰品尝了三种中国传统食品(1)说出这些食品的名称,猜猜约翰过了我国哪三个传统节日?(2)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三、约翰继续旅行,他看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东西。
小游戏:最佳拍挡规则:1、两位配合默契的同学组成1队;2、1位同学选择你认为最能让队友直接猜出答案的陈述,另外一位同学背对屏幕,根据队友陈述,猜出答案;3、陈述内容不得含有答案本身,比如“雨伞”,可以这样表述:两个字,一种用具,撑起来的,防天上落下来的水的……(不得包含“雨”和“伞”字)。
4、每队限时2分钟。
四、小游戏:挑战五年级规则:1、连续答对五题挑战成功。
2、答错即挑战失败。
3、有两次机会求助现场同学。
4、每题限时一分钟。
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 )。
A.仁、义、礼、智、信B.宫、商、角、徵、羽C.天、地、君、亲、师D.麻、黍、稷、麦、菽请说出我国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我国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首篇《关雎》就有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风雨如晦,鸡鸣不已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学习要求1、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2、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基本问题预习提纲1、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的原因2、中华文化的构成、特点、地位、影响、精髓分别是什么?3、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和品质4、关于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1)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丰富和发展(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如何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框练习一、判断。
1、中华文化是汉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的。
( B )2、我们要全面继承中华传统道德。
( B )3、传统美德在各个时代的表现一样。
( B )4、中华文化是优秀的,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将取代世界文化。
( B )5、中华文化总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A )二、选择1、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纪念标志”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 D )①丰富多彩、光辉灿烂②回荡着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③如同悠久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④是世界性的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A.①B.①③C.①④D.①②③④2、“负荆请罪”的寓意是( A )A.知错必改、君子坦荡荡的宽广胸怀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C.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3、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公安局长任长霞,亲民爱民、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说明(D )①中华民族冲突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冲突美德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③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薪火相传A.①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4、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古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节灿烂的中华文化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民族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P64-1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P65-13、中华文化内容及表现(6类)P65-24、中华文化的地位 P66-1-15、中华文化的影响 P66-1-3(1)国内影响(2)国际影响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内容及构成?(6类)6、中华文化的影响?(1)国内影响:影响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中国发展道路(2)国际影响: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中国:针灸、春节、昆曲、京剧、古琴艺术、农历二十四节气、清明节、格萨尔(民间文学)(2)广西:桂剧、壮锦、采茶戏、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8、列举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必须抄写并背诵)(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安阳殷墟、故宫、周口店遗址、孔庙、拉萨布达拉宫(2)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3)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1)有利于我们更加珍重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加强中外文化的交融(3)使世界文化百花园多姿多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2)继承、发展和弘扬其积极方面;(3)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1)增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珍惜学习优秀民族文化的机会,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做中华文化的践行者。
(2)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向来我国观光旅游的外国游客大力宣传我们中华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第五课少年的担当第一课时走向世界大舞台1.我们走向世界的经历(P54)(1)交往范围发生变化:家、学校、社会、世界(2)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2、走向世界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P55)(1)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越来越多的事,遇见越来越多的人。
(2)我们会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3)我们要珍视每一次交往的经历,努力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
3、我们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收获有哪些?(P56)(1)我们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
(2)我们学会关爱,相互理解,赢得尊重,获得成长的力量。
(3)面对困难时,我们勤于沟通,真诚合作,更加理性、智慧地解决问题。
(4)我们一路历练、成熟,不断自我更新,逐渐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4、我们要为世界添光彩的原因(P56)(1)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始终与这个世界彼此互动,同呼吸,共命运。
(2)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所做的事都有可能对世界发展产生影响。
5、我们怎样为世界添光彩(P57)(1)我们要从普通的事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2)我们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要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第二课时少年当自强1.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的关系(P60)(1)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青少年在新时代应承担的重任(P61)(1)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必将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
(2)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
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作者VX:免费范文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懂得新时期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②理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懂得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④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能力目标①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时政分析法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5.教学难点: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在全面了解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后,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事物认知和理解能力,对国情国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水平有差异,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有一定的欠缺。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由教师讲解会显得很枯燥,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时政新闻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分析时政热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一、教学过程(一)时政热点钓鱼岛事件导入新课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同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发生相撞。
我国被撞渔船“闽晋渔5179号”遭到日方扣押。
船长詹其雄及14名船员被日方逮捕,中华儿女群起抗议…(二)讲授新课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环节一】:民族精神我感知(内涵)列举五千年发展中,”中国脊梁”以及他们身上流淌着什么品质和气节? 注:1.学生列举并感知,师生共同归纳完成p69表格;2.根据师生共同归纳完成p69表格后, 能否概括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内容名言历史典故热点事例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69爱国主义(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过渡) 不同时期,民族精神有着不同表现,尤其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者VX:免费范文。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说课稿(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为主要目标,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守望精神家园的意义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法治观念,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但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如何让他们在尊重外来文化的同时,树立起守望精神家园的意识,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和传承与创新,掌握守望精神家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守望精神家园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传承与创新以及守望精神家园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接纳外来文化,同时树立起守望精神家园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和传承与创新。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守望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过程与方法: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体会中华文化的构成与魅力。
教学难点: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及我们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后记: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以奥运会开幕式为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欣赏,让每一个学生对中华文化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特点,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
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是由它在本节课的地位决定的。
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在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撑性作用,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激励青年一代肩负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决定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现实生活水平较远,使其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节灿烂的中华文化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民族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P64-1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P65-13、中华文化内容及表现(6类)P65-24、中华文化的地位 P66-1-15、中华文化的影响 P66-1-3(1)国内影响(2)国际影响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内容及构成?(6类)6、中华文化的影响?(1)国内影响:影响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中国发展道路(2)国际影响: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中国:针灸、春节、昆曲、京剧、古琴艺术、农历二十四节气、清明节、格萨尔(民间文学)(2)广西:桂剧、壮锦、采茶戏、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8、列举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必须抄写并背诵)(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安阳殷墟、故宫、周口店遗址、孔庙、拉萨布达拉宫(2)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3)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1)有利于我们更加珍重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加强中外文化的交融(3)使世界文化百花园多姿多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2)继承、发展和弘扬其积极方面;(3)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1)增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珍惜学习优秀民族文化的机会,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做中华文化的践行者。
(2)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向来我国观光旅游的外国游客大力宣传我们中华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交流的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