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定义、性质、以及比的运算规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比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比的运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的比的运算案例,让学生掌握比的运算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比的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比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1.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2. 板书内容:比的定义比的性质比的运算方法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布置一些比的运算题目,让学生巩固比的运算方法。
2. 思考题: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性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性质,再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的运算方法。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比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比的运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1. 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理解比的概念是本节课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点。
比的概念涉及到两个量的比较,它是一种相对大小的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比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例如比较两个人的身高、比较两个水果的重量等。
【导语】⽐的基本性质是在学⽣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公约数、最⼩公倍数以及⽐的意义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做⼀做,练习⼗⼀第4-6题。
教学⽬标: 1、掌握⽐的基本性质,能根据⽐的基本性质化简⽐。
2、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的基本性质化简⽐。
教学过程: ⼀、激趣定标 1、20÷5=(20×10)÷( × )=() 2、 想⼀想: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3、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想:在⽐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的问题。
⼆、⾃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的基本性质 学习⽅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启发诱导,发现问题:6:8和12:16这两个⽐不同,可是它们的⽐值却相同,这⾥⾯有什么规律呢?。
6:8=6÷8=6/8=3/4 12:16=12÷16=12/16=3/4 2、观察⽐较,发现规律。
(1)利⽤⽐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中的规律。
(商不变的规律) (2)利⽤⽐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中的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总结:⽐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值不变,这叫做⽐的基本性质。
(2)追问:这⾥“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活动⼆】化简⽐ 学习⽅式:尝试训练、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
(1)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 (2)归纳:最简单的整数⽐要满⾜两个条件,⼀是⽐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是⽐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3)指出⼏个最简单的整数⽐。
2、运⽤性质,掌握化简⽐的⽅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教授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将学习比的性质,包括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以及比值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性质进行比的计算和化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是理解比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同时也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同学们了解比的意义。
2. 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以及比值的概念。
我会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3. 练习:在讲解完比的性质后,我会让同学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我会利用板书,清晰地展示比的性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2. 小明有20块巧克力,他要把这些巧克力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多少块巧克力?答案:1. 2/3 : 4/5 = 10/12 : 12/15 = 25/362. 20 / 4 = 5,所以每个朋友会得到5块巧克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比的性质的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性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介绍,我特别强调了比的性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是因为在小学数学中,比的性质是基础也是重要的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比的概念,还与除法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详细地解释了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希望通过这些讲解,让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盛会,知道是什么吗(世博会)对,老师也去参观了,参观中,老师还拍下了我最喜欢的建筑(出示:中国馆),知道这是什么吗(中国馆)对,中国馆的造型很独特,寓意也很深刻,老师想把他放大放到家里做装饰品,看看,哪一副图是按比例放大后的照片,为什么生:第二幅只扩大了长,宽没变,第三幅图只扩大了宽,长没变,第三幅图长和宽都扩大了。
二、探索新知师:通过观察选择了第三幅图,如果给出相应的数据,你能结合前面学习的比例知识和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选第三幅图吗(给出数据:20cm、10cm,30cm、15cm)师:有道理,根据这两幅图,你还能写出哪些比例(生独立写)反馈板书:20∶30=10∶1530∶15=20∶1010∶15=20∶3020∶10=30∶15讲解:内项与外项刚才我们用四个数组成了多个比例,在数学里,我们把组成了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其中中间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内项,外面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外项。
(板书)观察:组成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你有什么发现,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反馈: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师:同意吗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板书:20×15=30×10)师:每一个人再写一个比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写并小组内交流。
谁再来说一说这一发现师:PPT出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a×d=b×c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结果怎样说一说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例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学案例是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比的基本性质》。
该课程主要涉及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和除法的基础知识,因此可以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比的概念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比的意义。
2. 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和除法的相关知识。
他们对分数和除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比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
在解决比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惑,特别是在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大家好!请举手,谁能回顾一下分数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呢?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很好!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请举例说明一下。
学生1:分数是用来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概念,比如1/2表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我拿了一份。
学生2:除法是用来计算一个数被另一个数平均分成多少份的运算,比如10÷2=5,表示10被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
学生3: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数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比如3比2表示3和2的大小关系。
老师:非常好!你们已经回忆起了分数、除法和比的基本概念。
现在,我们将更深入地学习比的性质。
第二环节:概念讲解老师:比是用来比较两个或多个数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说"3比2"表示3和2之间的大小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7)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将在前一课时学习比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定义、比的表达方式、比的性质以及比的运算规则。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将围绕比的性质展开,通过实例讲解、问题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达方式和比的性质,并能运用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问题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比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比的倒数和等比性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比的运算,并运用比的性质进行解答。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
2. 新课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定义、表达方式和比的性质。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比的性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比的运算,并运用比的性质进行解答。
板书设计1. 比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2. 比的性质,特别是比的倒数和等比性质。
3. 实际问题的解答步骤。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比的性质的练习题。
2. 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性质进行解答。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进行课后反思,包括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的性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88页的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需要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重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如果小明每天步行速度为4千米/小时,小红每天步行速度为3千米/小时,那么小明和小红一起步行1小时后,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 讲解比的概念: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将进一步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比的意义。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
3.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将会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 例题讲解:我将出示一些典型的例题,如“已知比值为6:4,求前项和后项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8页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
6. 小组合作: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一家电器店销售电视和洗衣机,电视的售价是洗衣机的1.5倍,如果洗衣机售价为2000元,那么电视的售价是多少?”六、板书设计1. 比的概念。
2. 比的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4.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88页练习题。
2. 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家水果店销售苹果和香蕉,苹果的价格是香蕉的2倍,如果香蕉的价格为10元/斤,那么苹果的价格是多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会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2节《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进行比的比较,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注重合作和积极思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学生课堂参与度高的教学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的概念,如使用水果、玩具等进行比较。
2. 概念讲解1.比的概念: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
2.比的性质:简明扼要地介绍比的基本性质。
3. 练习环节1.放映PPT,提供多个比的例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比较,并给予解释。
2.出示比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答,通过小组讨论梳理解题思路。
4. 拓展应用1.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打折问题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2.加大难度,提高思考深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应用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做简要总结,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比的基本性质。
2.研究生活中的比例问题,编写一组题目并解答。
六、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得对比的基本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 2.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对比的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深入探究。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学习单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跑500米,用了4分钟,小华跑500米,用了3分钟,他们谁跑得快?”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比的基本性质的定义,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解释和演示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如填写学习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巩固。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5.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运用,如“已知一个数的2/3是6,求这个数。
”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具体内容为: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发现并证明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幅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照片,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回答:“运动员们正在进行比赛,他们的速度不同,跑过的路程也不同。
”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速度和路程呢?”学生回答:“可以用比来表示,比如运动员A的速度是运动员B 的2倍。
”2. 比的基本性质探究(1)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学生回答:“比值不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证明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通过举例、计算,证明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已知比值为3:4,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2后的比值。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解答过程如下:原比值:3:4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2:6:8新比值:6:8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题1:已知比值为5:6,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3后的比值。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科书第50、51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1.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一、自主预习
1.什么叫做比和比值?
2.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呢?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合作探究
1.猜想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0.75
↓↓↓
被除数除数同时乘2,商不变
6∶8=(6×2)∶(8×2)=12∶16=0.75
↓↓↓
前项后项同时乘2,比值不变
6÷8=(6÷2)÷(8÷2)=3÷4=0.75
↓↓↓
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2,商不变
6∶8=(6÷2)∶(8÷2)=3∶4=0.75
↓↓↓
前项后项同时除以2,比值不变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4.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
基本性质。
5.课件展示例1。
(1)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的整数比。
15∶10180∶1201
6∶
2
90.75÷2
(2)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
(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4)师生共同小结:
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分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把比化为整数比再化简。
三、应用反馈
1.完成教科书第51页“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第53页第6题。
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数量关系,说说所求的比的具体意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疑问或新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3、4、5、7、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