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6年禹城市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3.20 KB
- 文档页数:2
河南省农村法定传染病报告干预试验效果分析
王爱英;李颖琰;李海超;吴建;曾军杰
【期刊名称】《现代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8(35)11
【摘要】[目的]评价河南省农村法定传染病报告干预试验的效果,为课题的推广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两县的4个试验乡和4个对照乡共8个样本乡镇,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与非试点乡相比,试点乡的疫情责任报告人的法定传染报告知识明显提高,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显著增加。
[结论]河南省农村法定传染病报告干预试验效果明显,达到了课题的预期要求,可考虑进一步推广。
【总页数】3页(P2116-2117)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干预试验;效果分析
【作者】王爱英;李颖琰;李海超;吴建;曾军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郑州450001;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肿瘤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
【相关文献】
1.影响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报告法定传染病的因素分析 [J], 张文静;王轶;魏红霞;李颖琰
2.河南省2县农村法定传染病报告干预效果评价 [J], 王爱英;李颖琰;李海超
3.1980~2003年河南省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J], 张更荣;李自钊;马桂芳;陈益洲;李瑞兰
4.1991年河南省疾病监测系统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分析 [J], 马桂芳;崔长法;申振元;王歆宇;何家龙
5.2006年河南省获嘉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J], 崔荣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了解洋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完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
结果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49%;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69.98%;乙类传染病中居前五位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麻疹,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7.93%;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发病数最多,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316.99%。
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是今后防治的重点传染病,应不断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特征洋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部,下辖26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206km2,常住人口39万,流动人口5万。
为及时掌握洋县传染病疫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指导今后的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洋县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洋县2010年传染病报告系统常规疫情监测数据。
人口资料来源于洋县统计局。
1.2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类,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概况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2010年全县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
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发病率为257.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209.67/10万)相比下降了11.49 %。
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一、引言法定乙类传染病是指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具有传播性和危害性的某些传染病,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监测和控制的疾病。
对于这些传染病的疫情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传播趋势、高发地区以及可能的防控措施,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二、疫情分析方法1. 数据收集疫情分析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的数据。
可以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部门、医院等渠道获取疫情数据。
数据包括疾病报告数、感染人数、死亡人数、病例分布情况等。
2. 数据清洗和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错误或者不完整的情况,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
清洗数据包括删除重复数据、修正错误数据等操作。
整理数据包括对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合,以便后续的分析。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疫情分析的核心环节。
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数据进行分析。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 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分析疫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了解疫情的周期性、趋势性等规律。
- 空间分析:通过分析疫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了解疫情的地域特点、传播途径等。
- 关联分析:通过分析疫情与其他因素(如气候、人口密度等)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疫情传播的因素。
- 预测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疫情的发展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为例,对疫情分析的具体步骤和结果进行说明。
1. 数据收集通过该地区卫生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收集了近几年该地区法定乙类传染病的疫情数据,包括报告数、感染人数、死亡人数等数据。
2. 数据清洗和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删除了重复数据,修正了错误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类和整合,以便后续的分析。
3. 数据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该地区法定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数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的夏季和冬季是疫情高发期。
通过空间分析发现,该地区某县的疫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可能与该县的人口密度和卫生条件有关。
20XX年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年分析疫情概况20XX年全中心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法定传染病0例,其中甲类0报告;乙类0例;丙类0例,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本街道共发生140例传染病,较去年减少21例。
其中甲类0报告,乙类47例,丙类79例,其他法定传染病14例。
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趋势:1,肠道传染病报告7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5.6%,较去年同期增加2%。
其中霍乱、脊灰、甲肝无发病死亡报告,乙肝4例,未分型3例,与去年相比相差不多。
2,呼吸道传染病,报告20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4.4%,较去年相比减少了6例。
其中非典,甲流、百日咳、白喉、流脑、麻疹无发病死亡报告。
猩红热8例,比去年减少4例。
肺结核12例,较去年减少2例。
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17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8%,较同期相比增加了6.25%,其中艾滋1例,淋病7例,梅毒9例,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丙类传染病疫情趋势:全年报告79例,占甲乙丙总数的63.7%,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25%,其中手足口病报告71例,占丙类传染病的89.9%,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6%。
出血性眼结膜炎报告1例,比去年减少7例,无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麻风病等发病死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7例,较去年增加3例。
水痘报告12,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其他疾病较同期持平。
重点疫情分析手足口病今年手足口病报告人数减少,共报告71例,无死亡报告,报告数居本街道传染病报告之首。
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在春夏季,重症病例集中在婴幼儿,目前到秋冬季手足口病仍高发,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高警惕,切实做好重症病例早期发现和临床救治,努力降低病死率,继续加强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以有效方式防止手足口病在我街道蔓延。
水痘今年本街道水痘报告12例,与肺结核并列第二,属于其他法定传染病和重点监测传染病。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原发感染,是以全身出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
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一、引言法定乙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疫情分析是对法定乙类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操纵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详细分析。
二、疫情背景法定乙类传染病包括但不限于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范围内法定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给各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数据分析1. 病例统计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去年报告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总数为XXXX例,其中病毒性肝炎占XX%,肺结核占XX%,艾滋病占XX%等。
从病例数量来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的主要疾病类型。
2. 疫情趋势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定乙类传染病的疫情呈现出以下趋势: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肺结核的发病率基本稳定,艾滋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这些趋势的变化与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3. 地域分布不同地区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北方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南方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这与地区的气候、饮食习惯、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
四、疫情原因分析1. 病原体特点不同的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病原体特点。
例如,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肺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艾滋病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病原体的特点直接影响着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策略。
2. 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法定乙类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途径,不良的注射行为和不安全的性行为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途径,不使用安全套和共用注射器等行为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法定乙类传染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2020年6月份疫情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1、本月共报告法定乙、丙类传染病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总数为67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2、报告乙类传染病3种27 例:其中梅毒7例(隐性梅毒7例);肝炎10例(乙型肝炎6例,丙型肝炎4例);疑似肺结核10例(无病原学结果10例)3、报告丙类传染病1种37例,其他感染性腹泻37例。
4、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3例,水痘3例。
5月份与6月份上报传染病对比图2020年6月份我院报告传染病病例共67例。
2020年6月份与2020年5月份相比,传染病报告总数稍微增加。
6月份病毒性肝炎病例有所上升,梅毒病例和疑似肺结核病例有所下降,水痘病例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上下浮动,无细菌性痢疾病例、手足口、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报告。
二、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本月本院所报的传染病病例中依然以肠道传染病为主,望各科室医护人员要不断加强肠道传染病知识的学习,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及蔓延。
就诊的肝炎病例大幅度增加,请各位临床医生注意肝炎的诊断及治疗,早发现、早规范治疗,避免发生肝炎的暴发及流行。
三、传染病预防措施充分认清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严峻性、长期性,慎终如始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
近期应高度关注的人员是北京等高中风险地区入商返商人员,高度关注的场所是农贸海产市场、超市及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
进一步提高防控意识,发挥医院哨点作用,加强病例识别与检测,做好医院职工、就诊患者及家属人员管理,监测体温并登记。
注意房间开窗通风、勤洗手、戴口罩,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集中消杀,消除卫生死角,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严防每一道关口,切实把院感防控工作做到实处。
开展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坚决杜绝院内聚集性疫情发生。
四、医生报卡存在问题:本月传染病报卡情况整体较好,无迟报、漏报现象,传主任组织学习下发的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规范,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疾控科2020年7月8日。
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了解2010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
方法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2010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010年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2个高新区、1个科学城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国家甲乙丙法定管理传染病32种,报告发病总数301975例(居全国第7位),报告死亡总数1209人;年报告发病率368.94/10万(居全国第26位),死亡率1.48/10万,病死率0.40%。
结论2010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肠道传染病为主; 人群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丙类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是近年影响法定传染病总体疫情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对丙类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加强监测工作。
1 材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据来自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统计规则为“发病日期”、“现住地址”、“临床诊断或者实验室诊断病例”。
人口数据来自于国家基本信息系统。
1.2 分析方法用流行病学中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这进行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死亡情况2010年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2个高新区、1个科学城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甲乙丙法定管理传染病32种,报告发病总数301975例(居全国第7位),报告死亡总数1209人;年报告发病率368.94/10万(居全国第26位),死亡率1.48/10万,病死率0.40%。
2.1.1 类型别发病死亡情况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报告22种传染病,发病总数184509(居全国第3位)例,报告死亡总数1179人;年报告发病率225.42/10万(居全国第19位),死亡率1.44/10万,病死率0.64%。
丙类报告10种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117466例(居全国第10位),报告死亡总数30人;年报告发病率143.51/10万(居全国第23位),死亡率0.04/10万,病死率0.03%。
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简介(乙类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我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40种。
此外,还包括国家卫健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一、《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二、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简介(二)乙类传染病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称SARS。
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4.艾滋病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AIDS)。
XX镇2010年度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一、疫情概况2010年1月1日0时至2010年12月31日24时,本院通过传染病网报系统共报告法定传染病X种X例,较去年上升(或下降)X例。
报告病例中无甲类病例报告,乙类X种X例,较去年增加(或减少)X例,丙类X种X例,较去年增加(或减少X例)。
全年无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信息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特点1、2010年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与2009年相比,新增病种X种,X例;发病数上升的病种有X种,按上升幅度依次为XX、XX、XX;发病数下降的病种有X种,按下降幅度依次为XX、XX。
2、2010年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与2009年相比,新增病种X种,X例;发病数上升的病种有X种,按上升幅度依次为XX、XX、XX;发病数下降的病种有X种,按下降幅度依次为XX、XX。
3、2010年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位次2010年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是XX(n例)、XX (n例)、XX(n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
4、地区分布2010年度传染病报告发病例数居前三位的是XX镇(村)、XX镇(村)、XX镇(村),合计占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
(此处可附一2010年度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地区分布直方图,就更形象)5、人群分布性别分布:2010年度报告的X例病例中,男性X1例,女性X2例,男女性别比为a:1。
年龄分布:2010年度报告的传染病中,0-10岁年龄组X例,10-岁年龄组X例,20-岁年龄组X例,30-岁年龄组X例,……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
职业分布:2010年报告的传染病中,农民X例,学生X例,散居儿童X例,工人X例,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发病主要集中在某某职业。
6、时间分布2010年共报告传染病多少例,其中以某月最多,占全年的%。
附2010年1-12月分月报告传染病数直方统计图。
7、疫情总体趋势2010年度疫情态势总体平稳,无重大或突发传染病疫情发生与流行。
三、存在的不足和下年工作建议各单位可总结一年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以及疫情分布的特点,下年怎样加强或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来年防控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