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中谏讽诗的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诗经》全文《诗经》与先秦两汉劝谏文化劝谏文化兴起于先秦时代,它非但对于中国的政治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同样影响巨大。
《诗经》里劝谏作品的浮现,以及汉代《诗经》学“美刺讽喻说”的形成,乃至中国诗歌讽喻传统的最终形成,都与劝谏文化息息相关。
要了解中国文学里的讽喻传统,就不能不了解劝谏文化。
一、先秦世卿制与《诗经》的劝谏诗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以一定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为前提的。
这两者一经一纬,构成为了社会的基本框架。
但是,它们在早期人类社会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在各个民族里却是不一样的。
如古希腊的每一个城邦,作为一个地域组织,有着共同的利益,人们对这种地域组织的重视大于对家庭血缘组织的重视,由之产生了古老的民主制度。
而我国的情况则不一样。
“在我国早期社会历史中血缘组织的家庭、宗族非常发达,而地缘组织社区相对较弱。
因此,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血缘气氛浓厚,血缘组织对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影响之深是世所罕见的。
”夏、商两代,文献不足,情况不是特殊明了,但是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还是可以发现,在这两个朝代里,血缘性的宗族集团向来是社会组织的主体,而且其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族权逐渐与王权结合,构成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而到了西周的时候,则形成为了彻底成熟的宗法制度。
周人的宗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比商代更加密切,周王和各国诸侯都是集君统与宗统于一身,家天下的特征更加明显了。
一个君主,既是一国之君,又是一族之长;既承担着管理国家的任务,又承担着“鸠合宗族”的义务。
“君统”与“宗统,’二者之中,前者虽然是从后者发展而来的,但是地位却己经更加重要了。
也就是说,宗统应该服从于君统。
《礼记大传》“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
”《谷梁传?隐公七年》“诸侯之尊,兄弟不得以属通。
”国君与和他同姓的贵族之间,首先是君臣关系,然后才是亲戚关系。
同姓贵族不得以亲情来影响或者妨碍国君对政治权力的施展。
这样,当氏族解体,国家的利益上升到第一位的时候,原本混于一体的“宗统”与“君统”,开始分化为两个既各司其职又联系密切的系统,以君统为主干,以宗统为枝叶,使得血缘组织国家化,国家组织血缘化。
从艺术手法浅谈《诗经》中的讽刺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其中不乏深远的讽刺诗。
它们以集中简洁的形式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腐败,抨击君臣统治者的权力腐败,以及当时社会的成见和虚伪的行为。
本文以《诗经》的讽刺诗为例,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探讨其形成背景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诗经》的讽刺诗,细细梳理起来,要么是针对政治的,要么是针对其他文化的,有时还会涉及宗教问题。
这些讽刺诗的内容深刻,语言简洁,作用明显。
一方面,它们揭示了封建宰辅政治中的腐败。
比如《大宛赋》中关于王室腐败的内容,以及《大仲马》中对权贵腐败的批判等等。
另一方面,它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虚伪行为。
比如《大唐节》中关于朝臣们浮夸行为的描写,以及《大禹谟》中关于宗教虚伪行为的批判等等。
《诗经》的讽刺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其詹言包藏。
它们借用了诗歌的夸张性,使得作者的思想表达更为凝练;借用了比喻、拟人等技巧,使其谏言更具震撼力;借用了符号,来表达政治不满;同时运用了象征性的语言,使诗歌的意义更为深远。
《诗经》的讽刺诗虽然出自古代,可其内容仍有着今天的社会意义。
它们抨击君臣统治者的权力腐败,树立了反对权贵霸权的社会正义;抨击当时虚伪的行为,提醒着我们不要被金钱和功绩蒙蔽双眼;反映出社会的成见,勉励着我们不要简单地接受外界的构想,而要从客观的角度推测事物。
《从艺术手法浅谈《诗经》中的讽刺诗》,本文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诗经》中讽刺诗的形成背景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这些讽刺诗用简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抨击了权贵霸权以及虚伪的行为,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普遍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借鉴作用,提醒着人们不能被金钱功绩蒙蔽双眼,应重拾社会正义的精神,求真务实,做到“朴实无华,诚实信用”。
谈谈《诗经》中的讽喻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闻名于世。
在《诗经》中,有许多揭示社会矛盾和寄托感情的诗歌,其中讽喻诗更是其中之一。
讽喻诗以夸张和隐喻的形式,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批评和讽刺,揭示出社会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本文将以议论文的形式,谈论《诗经》中的讽喻诗,探讨其特点及意义。
首先,讽喻诗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夸张和隐喻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喻诗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弊病和人性的丑恶放大,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
同时,通过隐喻的手法,讽喻诗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进行相互映射,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其次,讽喻诗通过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描绘来进行社会批判。
在《诗经》中,有许多讽刺贵族阶层的诗歌,如《有女同车》中的女子嘲讽“张于湖之雍兮,瞻彼中林”等。
这些诗歌通过对特定个体的描绘,暗示了整个阶层的道德堕落和荒诞行为,以此来批判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同时,也有些讽刺个人行为的诗歌,如《岂曰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些诗歌通过对个人欺骗行为的讽刺,揭示出了人性的负面一面。
再次,讽喻诗在揭示社会弊病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讽喻诗往往以具体的现象为载体,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为目的。
通过将社会弊病进行批判,诗人可以借此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希望。
同时,也可以借此探索人性的奥秘和价值观的追求。
如《黄鸟》中的“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等,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和向往。
最后,讽喻诗的意义在于警示社会和人们珍惜现有的幸福。
通过对社会弊病和人性的揭示,讽喻诗向读者提出了对社会过往和当下的深刻思考。
它告诫人们不要被表面的虚假迷惑,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珍惜当下的幸福和美好生活。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拒绝道德的沦陷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总之,《诗经》中的讽喻诗以其夸张和隐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社会弊病和人性的揭露,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作者:常丁祎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1期摘要:《诗经》作为四书五经的其一,可谓是凝结了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其写作及构思大部分取自民间歌谣,然后经由太师进行谱曲,最终整理出来的也就是现今的《诗经》了。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多战乱纷争,致使很大一部分主要意在反映对统治者或者时局的担忧,利用反讽的手法加上优美的语句来间接地抒发自己的见解。
《诗经》中所包括的风、雅、颂中其一的风也就是讽,可知其讽刺艺术的精湛。
所以其文章不仅美,只要你仔细阅读,会发现其美中藏着许多的“刺”,也就是蕴含着众多的讽刺艺术。
接下来就来讨论下《诗经》中蕴藏的讽刺艺术吧。
关键词:诗经;讽刺艺术;影响深远1 《詩经》讽刺艺术的社会根源1.1《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诗经》最早是由周代的采诗官深入民间去聆听百姓哼唱的歌谣,然后经过整理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交给太师进行谱曲,最后收录到诗经当中。
而现在的《诗经》则是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几百年时间创作出来的所有优秀诗曲。
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光辉灿烂的西周灭纣的安居乐业阶段直到春秋诸侯纷争的战乱阶段,使得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吟唱、也有对时局动乱的悲鸣,还有对行役的苦怨之情。
这就是时代造就诗经的创作原因。
1.2《诗经》的简介及其创作者《诗经》其中的诗曲共有305篇,包含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其中有15篇国风。
风于古时即为讽,正如有人对风的归纳所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因而《风》诗中多为讽刺政治时弊或抑郁不得志的抒情。
《雅》则是贵族祭祀的正乐,主要为分为大雅和小雅,用于农作物祈求丰收、歌颂祖辈的美德。
虽然其取材多为达官贵族,但是会对当时的政治有所意见,因此其中也多有讽刺艺术的存在。
而《颂》则多是大型宗庙祭祀的诗曲,相对严肃、宏伟。
其内容多是诵读统治者的乐歌,因而讽刺的诗并不在其内。
诗经中讽刺时政的诗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仅有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和颂歌,还有一些讽刺时政和社会弊端的诗篇。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民的痛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诗经》中,讽刺时政的诗篇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比如《卫风·硕人》就是一首讽刺贵族腐败和社会不公的诗篇。
诗中写道:“硕人其颀不扬,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这里的“硕人”指的是那些富有权势的贵族,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却不顾百姓的疾苦,只顾自己享乐。
这种社会现象引起了诗人的不满和愤慨,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一首著名的讽刺时政的诗篇是《小雅·节南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贪官污吏的形象,他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最终遭到了天谴。
诗中写道:“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这里的“师尹”指的是当时的官员,他们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让百姓深受其害。
诗人通过这首诗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要反对腐败和不公。
总之,《诗经》中的讽刺时政的诗篇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民的痛苦,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面。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反思社会现实、追求公正正义的重要参考。
浅谈《诗经》的讽刺艺术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但它从来都不只是消极、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作者对所描写的人或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褒贬。
正因如此,民族文学一经产生,便会渗透到民族生活、习俗和意识的各个方面,又反过来成为民族文化的引人瞩目的表征物和聚焦点。
在这方面,讽刺文学尤为突出地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而《诗经》中的讽刺诗,即那些多出自劳动人民和社会中下层士人之手的以各种嘲讽的态度和手法描述被否定事物的诗篇,堪称为我国讽刺文学的源头。
《诗经》多为言志抒怀之作,言志则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就是美与刺。
美是颂美,刺是讽刺。
《诗经》中有些诗歌的作者在其作品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美刺态度。
如《大雅?崧高》末章说: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民》末章说: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两诗是尹吉甫分别赠给周宣王母舅申伯和宣王大臣仲山甫,颂扬其功德的作品,作者将写作意图明白地写入诗中,从中可看出把诗用于美的自觉意识。
然而《诗经》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较多的倒是以诗为刺的所谓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作品。
一些诗篇的作者在其作品中直接地道出了写诗就是为了达到讽刺目的的主观情志,如: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陈风?墓门》);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诗经》中的刺诗,实际上因内容、形式、艺术风格和作者层次的差异,形成了各有本质特征的两大部分,这就是以规谏讽谕为主调的贵族阶级的政治批判诗和民间诗歌中的无情揭露腐朽落后事物或现象的辛辣的讽刺诗。
《诗经》的讽刺艺术主要不是体现在各级贵族文人创作的慷慨激昂的政治批判诗上,因为这些作品多是长篇巨制,侧重于直言不讳地剖析义理,敢于犯颜强谏,针砭时弊;语匀整饬,词藻典雅,音节呆板,缺乏讽刺艺术的辛辣而婉转的风格。
这也就是说,《诗经》的讽刺艺术主要还是体现于民间诗人创作的颇有独特之处的讽刺诗中。
《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讽刺周王用太师尹氏,以致天下大乱,太师尹执掌国柄,却为政不善,做事不公,不亲临国事,而委之于姻亚,欺君罔民,无所忌惮,以致天怒人怨,祸乱迭起,民怨沸腾,而他却仍不鉴察和警戒。
《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谓山盖卑,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瞻彼阪田,有菀其特。
天之杌我,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无弃尔辅,员于尔辐。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浅析《诗经》的讽刺艺术【摘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讽刺艺术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诗经》讽刺的意义和手法入手,深入探讨了该书中的讽刺对象、表现形式、效果,以及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还探讨了《诗经》的讽刺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结指出,《诗经》的讽刺艺术对文学创作和当代社会都具有启示意义,让人们反思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诗经》的讽刺艺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当代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诗经》、讽刺艺术、意义、手法、对象、表现形式、效果、社会现实、影响、古代文学史、文学创作、启示、当代社会。
1. 引言1.1 浅析《诗经》的讽刺艺术的意义浅析《诗经》的讽刺艺术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的各种弊端和腐败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伦理风貌。
通过对不同阶层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讽刺,诗人们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这种讽刺艺术也体现了诗人们对正义、公平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呼吁。
在《诗经》中,讽刺艺术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对权力者、贪官污吏、纨绔子弟等人物的讽刺,诗人们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和道德沦丧,引导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析《诗经》的讽刺艺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文学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更在于其对古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对正义、公平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诗经》中的讽刺艺术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风貌,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启示。
1.2 浅析《诗经》中的讽刺手法《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其中不乏讽刺之作。
在《诗经》中的讽刺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既有直接刻薄的批评,也有委婉含蓄的讽刺。
《诗经》与先秦两汉劝谏文化《诗经》与先秦两汉劝谏文化在秦汉官僚体系中,出现了专司进谏的官员。
⑤虽然正式的谏官出现了,但是他们在进谏时候的表现,并不比别的官员更好。
虽然皇帝们多次下诏鼓励人臣进言,西汉的大臣中也颇有几个敢于直谏的人,如贾山、晁错、汲黯,但就整体来说,是不太愿意直谏的。
究其原因,大概有二:第一,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行,政治上,追求无为而治;个人生活上,讲究保养长生,不被刑戮。
惠帝时,丞相曹参“择郡国吏长大,讷于文辞,谨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辄斥去之。
”《汉书?曹参传》)景帝时丞相卫绾“醇谨无他”,“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
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万石君石奋一家更是“恭谨无与比”。
石庆于武帝元鼎五年拜丞相后,“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醇谨而巳。
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虽然也有不少人以“直谏”自我标榜,但是真正敢于冒死为国,匡正君过的人,少之又少。
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被下狱处以腐刑,残缺身体,遭遇不幸,结果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重为天下观笑”、“重为乡党戮笑”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以,与此相关的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亡秦暴政给人留下的可怕回忆,一直在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
至尊的皇帝对进言者的迫害,也始终没有从汉代的现实政治中消失。
晁错建议景帝削夺诸侯封地,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之名反,景帝乃将晁错腰斩于市。
晁错死后,七国并未收兵,与中央军激战后,才被消灭。
这件事情成为那些想要为朝廷进献忠言的大臣的一个前车之鉴,使得“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其不良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武帝的刻薄寡恩是史上有名的。
《汉书?公孙贺传》“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
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而大农颜异竟被张汤奏以“腹诽”之罪而诛死丨“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
诗经里的讽刺诗《诗经》中的诗篇,除三颂全是宗庙祝颂乐歌外,国风和二雅部分主要可分为情、赞、怨、刺四体,刺体,即讽刺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诗经里的讽刺诗,希望你喜欢!1、《国风·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彊彊,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译文: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
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
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
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
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谴责、讽刺卫国国君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女子责怪男人的诗。
2、《国风·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
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
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译文:穿着镶豹皮的袖子,对我们却一脸骄气。
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情义。
豹皮袖口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腔调。
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旧交。
此诗讽刺了那些穿着羔羊皮袄豹袖、抛弃故旧的人,突出了官员的傲慢态度和虚伪的高贵下,浅薄的德行。
3、《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此诗讽刺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4、《国风·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关于诗经中谏讽诗的综述*
09财经新闻0901******** 徐欣
摘要:在这个社会上,人们愈发重视人际之间的关系,当人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的时候,特别是当人们意见不合时,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的意见,委婉的指出对方不足的地方,这就是一门深刻而重要的学问了。
此文将从古代人理性的思维出发,探索诗经源头,以研究诗经中的讽刺诗为手段,综合前人对讽刺诗的看法与见解,来总结出深奥的待人处事的经验。
关键词:讽刺诗经为人处世
在当今社会上,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可以让人处之泰然,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你飞黄腾达。
人际关系,更主要的体现在你对一些矛盾,冲突的处理上。
如何是你更好的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委婉的劝谏别人,而让其欣然接受。
正如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于是,笔者希望从对古人最为现实主义的诗经源头出发来谈论下当代人的说话方式与人际文化。
首先,是谏讽诗的产生背景。
谏讽诗大多与当时的政治相关,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这段时间,正是处于分崩离析,政治动荡的时候。
当时士大夫贵族以诗言政,通过更好的讽谏方式来向君王表达自己的建议。
在刘毓庆和杨文娟主编的《诗经讲读》里,作者认为谏讽诗树立了诗预时政的诗歌典范,还将其归结于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之一,有的是从肯定的角度正面参与的,有些事以否定的态度干预政治的,这部分诗为“谏讽诗”,其占到《雅》诗的三分之一,其对象王公庶人皆有之,诗歌形式各样,有冷嘲热讽,直刺无隐,而其目的不在单纯发泄,而是望其一反于正,《诗经》这种政治情怀与干预时政的创造倾向,为中国是个树立了以天下创生为怀的典范,而形成了中国诗歌思想的主流。
而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教育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对诗经作用的一个综述,孔子把诗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诗里面的内容已经全然可以形成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修养了。
自然,也有刘冬颖在《诗经变风变雅考论》中提出学《诗》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好的引类比喻,通过交流切磋而产生的凝聚力,也会形成委婉的谏讽,《诗》的文学性是从属的从属于礼和政治。
《毛诗序》正是从这一理论生发,强调诗的社会作用,以诗达成“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感化谏讽功能,由此形成“美刺说”,还强调《诗》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它还有要求谏讽要“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
”
在洪湛侯的《诗经学史》中也有提到,谏讽诗的产生,与政治有密切关系。
《汉书·礼
乐志》说:“周道始缺,谏讽之始也。
”周满江说:“在大雅和小雅里,一共有二十二首贵族诗人的政治谏讽诗。
”张西堂说:“关于政治上的诗,一般的是以为在《雅》中比《风》中多,但《风》中的诗具有很强烈的人民性。
”这些作品,大多出于劳动人民之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反抗意识强烈,这是可想而知。
《小雅·正月》这是一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政治诗,讽刺的目标并不局限幽王一人,而是对整个黑暗时代的控诉,国风中的民间歌手,运用反诘,直叙,描写,衬托,对比,借喻等修辞方法,取得很好的讽刺效果。
诗经中的谏讽诗多在雅中,是贵族政治谏讽诗,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好的认识,对本阶级掌权者的昏庸误国表示不满,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暴露当时的暴政弊端,劝谕当政者任用贤良,刷新政治。
这些诗对政治的反映有一定的深度,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朝政日非,世衰人乱的社会现实中的悲哀,愤怒,迷茫,和恐惧的情感。
在艺术上也显示出了较高的造诣,规模较大,叙事抒情条理井然,语言生动。
他开创了政治诗的传统。
诗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总是要首先站在“正确”的,也就是社会公认的道德立场上批评而避免张扬个人的传统对后世政治诗影响较大,有名的有《北山》等。
诗歌,借以时事而发,借于政治而感,深深表露出了人们心中的呼声与想法。
但是《诗经》却以诗歌为载体,来表现出这种情感的倾诉,本身就可以体现出这些批判中独具的一种的艺术手法,他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手段与方法,例如比喻,对比,赋比兴就是最好也是最简单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在国风的很多文章中,劳动人民的诗歌手法没有很多修饰成分,但是在直接的表达中他也有独树一帜的特色。
《国风》中也有统治者的贪婪重敛,使得老百姓困苦无告,如魏国地隘民贫,农民伐木,稼穑,狩猎,终年勤劳,仍难温饱,然而统治阶层重敛农民,不劳而获,却过著安逸而丰衣足食的生活,可以在〈魏风伐檀〉及〈魏风硕鼠〉中得知。
从这些具体的谏讽诗中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其中的运用手法,有些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有一些是直接的愤懑的呼喊与批判。
认真考察这些运用手法与语言特点,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从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说法方式,与待人处事,劝谏别人的方式。
研究古人的语言情感表现方式,是我们对古代文化深入认识的一种途径,也是探索源头最为现实精神的最佳手段。
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诗经真的可以成为我们说话行事的一种最佳效仿方式,作为立人立身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毓庆和杨文娟;《诗经讲读》
[2] 孔子及其弟子;《论语》
[3] 刘冬颖;《诗经变风变雅考论》
[4] 洪湛侯;《诗经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