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中秋诗句
- 格式:docx
- 大小:25.96 KB
- 文档页数:4
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中秋赏⽉,是指⼋⽉⼗五观看满⽉,民间中秋赏⽉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起来看看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欢迎查阅!中秋节⼈们为什么要赏⽉1“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声;平分秋⾊⼀轮满,长伴云衢千⾥明。
”宋代诗⼈李朴的《中秋》描写了在⼴袤⽆垠的⽉夜⾥赏⽉的情景。
在远古时代,是祭⽉的⽇⼦,⽽中秋赏⽉的源头正是在秋分祭⽉那⾥。
秋分祭⽉由来已久祭⽉是⼀种古⽼的祭祀礼仪,祭⽉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皇家祀典、例⾏祭祀。
先⼈认为,“⽇者,阳之主”,“⽉者,阴之宗也”。
⽇⽉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蓬勃⽣长的保证。
《礼记·祭义》中记载:“⽇出于东,⽉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天下之和。
”所以先⼈⼗分重视祭祀⽇⽉。
⽇和⽉是天地之神,皇家称⽉神为夜明之神,只有天⼦才能与之沟通,所以祭⽉就成为皇家的“专利”。
古有“春祭⽇,秋祭⽉”之说。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祭⽇、祭地、秋分祭⽉、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坛、地坛、⽉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向。
《礼记》载:“天⼦春朝⽇,秋⼣⽉。
朝⽇之朝,⼣⽉之⼣。
”这⾥的⼣⽉之⼣,指的正是夜晚祭祀⽉亮。
《管⼦·轻重⼰》说:“秋⾄⽽⽲熟,天⼦祀於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坛,服⽩⽽絻⽩,搢⽟揔,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之⾳。
朝诸侯卿⼤夫列⼠,循於百姓,号⽈祭⽉,牺牲以彘。
”《史记·封禅书》记载:“祭⽇以⽜,祭⽉以⽺彘特。
”即⽤⽜祭⽇,⽤⽺猪祭⽉。
秦汉两朝传承了皇室祭⽉礼仪,并在各地均建有⽇⽉祠。
史载,秦始皇祭⽇于成⼭,祭⽉于莱⼭。
汉武帝则“⼣⼣⽉则揖”,即⾏朝⽇⼣⽉之礼。
北魏、隋唐直⾄明清历代沿⽤秋分祭⽉礼仪。
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坛,专供天⼦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神。
规定每三年⼀⼤祭,遇丑、⾠、未、戌年皇帝亲⾃在⽉坛祭⽉。
其他年份则派⽂⾂代祭⽇,遣武⾂代祭⽉。
⽇⽉如梭,沧海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皇家祭⽉礼仪也流传到了民间,并逐渐成为⼀种民俗流传下来,⼈们祈求⽉神降福⼈间,表达⼀种美好的⼼愿。
中秋节古诗20首1. 《月下独酌》月明星稀,清风不暇,塞鸿归去,谁人共我佳节。
青衫短焉,梦中花落,只愿此情常在,醉心酒绿。
2. 《诗经·秋风辞》秋风送爽,月光如水,中秋佳节自非常。
喜欢当令之时,与亲朋好友共团圆,畅叙愿望,实为人生最美妙时刻。
3. 《广陵散·月》含情凝结,杯中月,惊起半夜无眠。
中秋佳节,月光如水,花月两依然。
4. 《杂曲歌辞·明月几时有》人语自凭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今夜将晓,月亮垂下,边关何处?思亲心切。
相隔千里,中秋之夜分外思念,寄语家人平安。
6. 《竹里馆》一轮明月照竹亭,醉卧美人念家乡。
中秋佳节,远离故园,思念家人,寄托相思之情。
7. 《南乡子·登京司馆有感》古今多少事,悠悠赋纵横。
中秋佳节,念家乡之情,浓浓岁月重瞳。
8. 《古风二首·邀月》七宝花盆里,火树银花颗颗垂。
中秋时节,花好月圆之际,愿同饮美酒,畅叙人生乐事。
9. 《满江红·众里寻她千百度》月泽莹莹,影如轮。
中秋佳节,思念之心,寄予远方亲人。
10. 《满江红·庐山谣》秋风萧瑟,月色如霜。
佳节胜好时,遥望故乡梦中。
11. 《雨霖铃》一别音书倍悬垂,遥在郊原泪已垂。
中秋之夜,思绪万千,念及久远的情谊。
1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夜半清凉,中秋佳节,且把思念洒满江湖。
13.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中秋佳节之时,将忧愁抛诸脑后,展望未来的美好。
1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即事,念家人,酒杯中的满月如何问青天?15. 《江城子·九月十六》九月黄花垂楼月,千里暮云陵水濆。
中秋夜晚,明月高悬,思念家乡之情于心。
16.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秋佳节,回首往事,心头涌起丝丝思念之情。
17. 《南歌子·十八首》月亮可爱,月中有灵。
中秋节的起源、食俗、古诗佳句中秋节的起源、食俗、古诗佳句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
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
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菡萏露水诗句“蒹葭露下晚,菡萏水中秋。
”诗句出处:《寄赠虢州张参军》;是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
三十事诸侯,贤豪冠北州。
桃花迎骏马,苏合染轻裘。
观妓将军第,题诗关尹楼。
青林朝送客,绿屿晚回舟。
好栗分通子,名香赠莫愁。
洗杯新酒熟,把烛故人留。
百雉归云过,千峰宿雨收。
蒹葭露下晚,菡萏水中秋。
忆昨陪行乐,常时接献酬。
佳期虽雾散,惠问亦川流。
开卷酲堪解,含毫思苦抽。
无因达情意,西望日悠悠。
《寄赠虢州张参军》唐朝诗人韩翃的作品。
【注释】:蒹:没长穗的芦苇。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jiā)苍苍,白露为霜。
”(葭:初生的芦苇。
)葭:①未长穗的芦苇。
《诗经·秦风·蒹葭》:“蒹(jiān)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芦类。
)②通“笳”。
胡笳,古代一种乐器。
杜甫《小至》:“吹葭六琯(guǎn)动飞灰。
”(琯:同“管”。
乐器名。
)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鸣葭戾朱宫。
”露:①露水。
《诗经·召南·行露》:“畏行多露。
”白居易《暮江吟》:“露似真珠月似弓。
”引申为润泽。
《汉书·晁错传》:“覆露万民。
”②露天;在屋外。
《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太仓:京都谷仓。
陈:指陈旧的谷物。
因:积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③显露;泄露。
《论衡·对作》:“文露而旨直。
”《后汉书·蔡邕传》:“事遂漏露。
”④败坏。
《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
”⑤羸弱;疲惫。
《左传·昭公元年》:“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湫底:闭塞不通。
)《战国策·秦策三》:“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
”⑥通“辂”。
车子。
《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蒌,以处草莽。
”(辟:避。
《诗经》中最经典的43句话及其出处第1篇:《诗经》中最经典的43句话及其出处0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0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03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诗经·周南·兔?》04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05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召南·草虫》06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07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08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0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10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诗经·邶风·凯风》11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12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1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14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诗经·?风·君子偕老》15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1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1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经。
卫风。
氓》1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
卫风。
氓》2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木瓜》2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22一日不见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新编国学经典名句出处及其意思国学庞杂,经、子、史、集都是国学,且有精华也有糟粕。
诗经里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里面也有一些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中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吧。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诗句,这些诗句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古人对中秋节的美好祝愿和对亲友团聚的思念之情。
首先,在《诗经·卫风·硕鼠》中有一句:“居予独不殷,众予其欢欣”。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中秋节的喜庆气氛和欢乐心情。
人们团聚在一起,庆祝丰收的到来,互相祝贺,分享属于这个节日的快乐。
这句诗使用了“居”和“众”这两个词,巧妙地传达了人们的欢乐和团结。
其次,在《诗经·卫风·硕鼠》中还有一句:“宜民宜人,受福之言。
”这句诗强调了中秋节的喜乐与祝福。
当人们相聚在一起,共度中秋节时,他们互相祝福,表达对朋友和亲人的美好祝愿。
这句诗所体现的是中国人重视团圆和传递祝福的习俗。
此外,《诗经·秦风·白驹》中的一句:“彼姝者也,安歌而舞。
”也是描述了中秋团圆时的欢庆氛围。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形象地表现了人们载歌载舞、团聚欢庆的场景。
正是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诗经·豳风·兔爰》中的一句:“兔爰先戕,告之以揺。
”这句诗表达了对中秋节月亮的崇敬之情。
古人将月亮看作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为了纪念丰收和富饶,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赏月,将月亮作为团圆的象征。
这句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敬仰和珍视。
总的来说,在诗经中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中秋节的热爱与祝福。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中秋佳节的美好向往,表达对亲人、朋友以及整个社会的美好祝愿。
这些诗句不仅富有艺术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概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国古代诗人苏轼的名篇之一,该诗描绘了中秋圆月,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思念的深情祝愿。
其中“千里共婵娟”一句中的“婵娟”一词,是对月亮的雅称,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一直被视为吉祥、圆满和团圆的象征,因此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赞美之词,而“婵娟”便是其中的一种雅称。
二、婵娟的涵义1. 婵娟一词最初出现在《诗经》中,“婵娟独立,长在河之洲”一句中,形容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
从文字直观上看,“婵娟”两个字形似女子俏丽的行走姿态,所以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语代表了女性的美丽动人之姿。
2. 由于月亮的圆润明亮和女性的柔美动人有些相似之处,古代文人墨客就将月亮的形象与女性的容颜通联起来,用“婵娟”来形容美丽的月亮,从而创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诗意表达,使得赞美月亮的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三、婵娟的文学价值1. “婵娟”的雅致和高贵,使得在古代诗词中被频繁使用。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曾有“君若逢春时矣,婵娟柳眼荧煌”的写照,可见此词语的文学价值。
如此雅致之词可以提升诗词的文学价值,使得诗句更加高雅、有韵味、富有诗情画意。
2. “婵娟”不仅仅代表了月亮的美丽动人,也代表了诗人对祖国河山、对亲人思念的深情赞美。
当诗人表达“千里共婵娟”时,不仅仅是对月亮的赞美,更是对离别的亲人的思念。
这样的雅致词语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重要价值,也从情感表达上具有了深远的内涵。
四、婵娟的影响1. 在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中,“婵娟”一词被广泛运用,成为诗词中形容月亮的常用雅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月亮的美好祝愿和思念之情。
2. 随着时间的推移,“婵娟”一词已经渐渐融入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中,成为文学作品和民间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代表着月亮美丽动人的形象。
3. 值得一提的是,“婵娟”一词无论在现代文学作品还是在民间歌谣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传承。
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句中,诗人苏轼用“婵娟”来形容月亮,也成为了后人对月亮赞美的经典之作。
中秋思念的诗句中秋思念的诗句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秋思念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思念的诗句11、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3、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4、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9、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10、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1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1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14、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15、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6、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1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9、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20、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21、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中秋节是中国有着非常悠久历史也是非常的传统的一个节日。
你知道中秋节的历史演变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由就给大家介绍中秋节的历史演变,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中秋节频道!1.中秋节的起源历史演变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开始出现,到明清,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虽然晚出,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如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体崇拜。
《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在古人看来,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赏月玩月成为唐朝文人的时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
月神的神话在唐朝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吴刚。
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宫似乎是天地之间的第三界,月亮的高远清凉在唐人那儿唤起的是宇宙空阔与人心交感的美学意绪。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
明清后,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上升为与年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
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如拜月与赏月,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具有柔和与光明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
”与西方社会对太阳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国人的许多节日都考虑了与月亮的对应关系,中秋佳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
关于8月的诗句古诗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4.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
——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诗经》6.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7.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8.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李白《送别》9.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10.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百忧集行》11.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卓文君《怨郎诗》1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1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1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诗经》15.八月十八钱塘时,潮头搅海雷怒飞。
——释宝昙《观潮行》16.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白居易《南湖晚秋》17.两家合奏洞房夜,八月连阴秋雨时。
——白居易《与牛家妓乐雨后合宴》18.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涛水秋风惊。
——江总《宛转歌》19.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20.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崔峒《清江曲内一绝》21.江城八月枫叶凋,城头哦诗江动摇。
——陈与义《欲离均阳而雨不止书八句寄何子应》22.何人不赏中秋闰,几度能逢八月双。
——王穉登《十三夜莲蓉湖与周锡臣张鸣教对月有怀安茂卿》23.八月十五中秋节,人皆竞赏天边月。
——释绍昙《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八月十五中秋节》24.中秋八月祥风遍,慢上东轮云游转。
——赵光义《缘识·中秋八月祥风遍》25.年年八月中秋节,赏尽诗翁酒几缸。
中秋有关的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中秋有关的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一、引言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将中秋节视为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以赏月、吃月饼和享受家人间的欢乐为主要特征。
然而,中秋节不仅仅是对阖家团圆的庆祝,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历史的一次追溯与探究。
在本次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好词好句,并探讨中秋节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
二、文化传承与文学经典1.月亮与中秋《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将月亮比作守护着人们的神灵,描述了月亮升起的壮丽景象。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崇拜和爱戴,也奠定了月亮与中秋节的深厚关系。
2.中秋与家庭团聚《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曾说:“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想佳期、共献时光。
”这段描写了黛玉思念与心碎,同时也表达了对中秋节与家庭团聚的向往和珍视。
三、经典作品中的好词好句1.《恶水》作者:朱自清好词好句:“月儿弯弯照九州,地上人家小如州。
”2.《月光下的凤尾竹》作者:巴金好词好句:“凤尾竹儿茂盛的枝叶仿佛抖动起来,有一种蠢动的野草似的。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对阖家团圆的庆祝,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一次传承与挖掘。
读书是一种善待自己的方式,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秋节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读书笔记中的好词好句,不仅展示了中秋节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与思考的启示。
作为现代读书笔记的创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具有深意的句子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的方式去感受中秋节的美好和价值。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次中秋节的读书笔记,我们深入探讨并理解了中秋节与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通过摘录好词好句,我们品味了中秋节的浪漫与美好。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团聚,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为更多人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做出了贡献。
诗经里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又称为月夕、月夜或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人们对团聚、祈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用文字将对中秋节的情感表达出来,其中许多诗句被载入《诗经》,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带您一起赏析《诗经》中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感受古人对这个节日的独特情感。
1. 《蓼莪》若风吹我衣,飞将归故里。
秋实于菽薮,予从彭蠡湖。
夕方何所止,落日召归车。
非邦非容薮,不得上归渔。
这是《诗经·小雅·蓼莪》中的诗句,以描绘中秋节夜晚的归乡情景为主题。
诗中以风吹动衣袂的形象写出了迫切归乡的愿望,又通过描述蓼莪茂盛的菽薮和彭蠡湖的景色,表现出回到故乡团聚的期盼之情。
2. 《角弓》角弓其觩,振振其羽。
角弓其觩,振振其裕。
角弓其觩,振振其容。
角弓其觩,振振其颙。
这是《诗经·小雅·角弓》中的诗句,描绘了中秋夜晚的宴会场景。
诗中以弓箭比喻乐舞欢歌,赞美了中秋节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通过反复描绘角弓的动态和振奋的羽毛,表达了人们心情舒畅,欢聚一堂的愉悦之感。
3. 《葛生》我从乡来,宅于乡右。
自予及君,自予田猎。
君君疾无多,云云心疾。
我已觏之,其车虽迟,誉云易。
车填马靡,云何萧萧。
君子至止,言觏其家,云何车所。
这是《诗经·小雅·葛生》中的诗句,描写了中秋节时期诗人离开乡村,来到他人乡间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乡村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借着中秋节的背景,强调了诗人对家园和亲人的眷恋。
4.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巷。
阅之阑干,彼其兄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君子之车,言四其辐。
这是《诗经·周南·静女》中的诗句,描绘了中秋夜晚男子访求女子之情景。
诗人以中秋之夜、姑苏之巷为背景,表现了男子追求女子的柔情和浪漫,以及对女子的美貌赞美之情。
《中秋月夜》古诗赏析 夜半归来月正中,满身香带桂花风。
流萤数点楼台静,孤雁一声天地空。
沽酒唤醒茅店梦,狂歌惊起石潭龙。
倚栏试看……,万丈寒光透九重。
广西玉林,南有江头村,北有高山村,素以淳厚的文风流芳后世。
其中的高 山村又名“进士村,”明朝天顺年间(1476 年)随宦迁至玉林的易、李、牟诸 姓氏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地方建构了如今尚存的 “一村多祠”的“空心村。
”村子命名的典故出自《诗经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之言, 《列子》 “高山流水”之语。
《中秋月夜》 诗便是题于高山村清末日语私塾墙壁上的飞来神品,书法高绝,惊世骇俗,堪称 诗书双绝。
笔墨千秋横一古,万载东流赋秋诗,诗出于何时何人之手却不得而知。
古色 古香的高山村人杰地灵,俊采星驰,繁盛的文风至今犹存。
山中高士逸兴遄飞, 挥毫笔墨亦殊未可知。
何况徐霞客(1463 年旅居村中“松城逆旅”客栈)者流 曾寄情于山水和古榕之间。
中。
中秋佳节,何故迟迟归去来兮?或许为桂花浓郁 的香风沉醉得不知归路。
醉而不忘归,归来亦是醉,满身馨香洗涤身心,人世间 滚滚红尘中的烦忧已荡然无存,心灵返璞归真那空灵惬意的净土。
最是文人不寂寞,寂寞非文人。
目之所及,情之所至,任何不经意间的触动 都将引发不可收拾的心湖涟漪, 一圈圈荡漾开去的是湖光山色的柔波随着风之影 舞之灵漫天而去。
深夜的宁静被数点流萤点破,楼台静得很,流光亦无声。
怎奈,雁,孤雁, 雁声,仅仅一声,道破“空荡荡的天际。
”天地之间似乎因此而置换了时空,心 灵深处的淡泊宁静顿然沸腾起来喧闹起来。
以文会友,为客赏花,花天酒地,沉 醉于暗香浮动的浓郁桂花风中, 极尽奢华地享受着时光的美妙, 但是终究还得回 归孤寂,回归沉郁。
数点流萤,孤雁一声,令人难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念天地之悠悠,怎不使人怆然泪下? 并非沽名钓誉之人,也非醉生梦死之辈,却也借酒浇愁起来。
“沽酒唤醒茅 店梦”,愁更愁,醉不成醉,梦不入梦。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中秋节的到来,不仅仅是人们享受美食的时刻,更是体现人情思绪和诗意的时刻。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中秋月明清净夜,芦花深处弄青篱。
把酒窗前望渐远,江上孤帆随浩浩。
明朝起来将琼露,结满白苹两三树。
——杨万里《中秋月明·清净夜》3. 秋空明月悬,长亭万里人。
单于征战苦,中见一夜云。
白草攒成碧,青苔转为文。
千年共绮翰,此夕忆河梁。
——卢纶《中秋月/观梁州夜泊》4. 月色皎洁时分,祥云如织婵娟中秋节至,月儿充满了照耀。
人人欢庆同堂的日子,辞旧迎新月光下,我想念着家乡和亲人月饼香甜美味又满座,喜庆热闹团圆。
——佚名《中秋晚会赞》5. 月亮满天团圆夜,青秧笑语听阡陌。
皓月当空照大地,中秋佳节事千秋。
划龙舟下河竞速,放烟火展示技秀。
带着心愿拜月仙,庆贺团圆美好时。
——佚名《中秋佳节》6. 月儿圆,人儿圆,祝福同乐关心远。
家家户户认真味,举杯共饮展欢颜。
月饼飘香暖心窝,桂花开放甜蜜多。
中秋节,心更圆,美满幸福乐逍遥。
——佚名《中秋欢歌》7. 中秋夜,好月儿圆。
万家灯火燃亮宵,团圆的日子真美妙。
黄中秋,月中秋,明月的光影寄思念。
赏花灯,撞花灯,喜庆的氛围乐成双。
——佚名《中秋夜赏月儿圆》8. 月圆城市人团圆,月似银盘世间美。
中秋时节合家欢,月光洒在你我间。
跟家人朋友共品尝,中秋夜月饼甜。
祈求的心愿多成全,中秋佳节是个盛宴。
——佚名《中秋庆团圆》9. 东篱菊犹嫩,千里雁已秋。
此夕添寒意,中心与月心。
前程皆是梦,终此是何人?自古多离别,送君非一时。
诗经里中秋节的名句《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诗题:《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作者:白居易(唐)诗文: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题:《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作者:皮日休(唐)诗文: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月》诗题:《中秋月》作者:苏轼(宋)诗文: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登楼望月》诗题:《中秋登楼望月》作者:米芾(宋)诗文: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题:《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王建(唐)诗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诗题:《中秋》作者:李朴(宋)诗文: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题:《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作者:刘禹锡(唐)诗文: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对月》诗题:《中秋对月》作者:曹松(唐)诗文: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月二首·其二》诗题:《中秋月二首·其二》作者:李峤(唐)诗文: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待月》诗题:《中秋待月》作者:陆龟蒙(唐)诗文: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吴婷婷来源:《中国收藏》2014年第09期“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面对中秋佳节之圆月美景,南宋词人范成大发出过这样的感悟。
中秋赏月,成就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共鸣。
自南北朝萌发赏月习俗伊始,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这些情景,在自古以来的中国古画中就有鲜明的体现。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过赏月的诗句,“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而在唐李白的《月下独酌》中,赏月的诗句有了更生动的意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由此可知,赏月之风古往今来就已存在。
有竹庄里感叹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从明朝开始流行。
传说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给臣民。
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因此,明朝时期中秋赏月的习俗已初具规模。
明朝时期,中秋也被称为“团圆节”。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中最年长者,对此也更深有体会。
沈周(1427年至1508年),字启南,晚号石田、石田翁,江苏长洲(今苏州)相城镇人。
父辈皆隐居不仕,均工诗文,能书画。
本文所介绍的画卷名为《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有竹庄”,即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
沈周不仅继承了他的父辈隐居不仕的家风,诗文书画之艺亦为家学渊源。
他早年也曾跟杜琼学画。
杜琼的画法基本上完全传承了元人,因此沈周早年的画风也未能脱出宋元文人山水画的窠臼;40岁之后才逐步显现出他个人的独特风格——早岁较细谨,晚年则粗犷。
58岁时始号“白石翁”,此时才开始在画上钤“白石翁”之印。
这幅《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即钤有此印,可证是他的晚年杰作无疑。
诗经中中秋节的句子以下是 8 条关于诗经中中秋节的句子及例子:1. “‘月出皎兮’,那诗经里的明月啊,不正像中秋节时挂在天上的圆盘吗?”例子:我和小伙伴们在中秋节的夜晚坐在院子里,看着天空中那明亮的月亮,我不由得说:“看呐,这月亮多像诗经里说的‘月出皎兮’啊。
”2. “诗经中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像不像中秋之夜家人团聚的美好啊?”例子: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爸爸笑着说:“哎呀,这场景让我想起诗经里的那句‘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可不就是咱一家人嘛!”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秋节的思念是不是就如这般遥远且美好呀?”例子:姥姥望着明月叹了口气:“这中秋节啊,让我想起年轻时的老友,就像诗经里说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不知道啥时候还能再见一面呢。
”4.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这和中秋节时的热闹氛围多契合啊!”例子:我们在中秋节的聚会上欢声笑语,我开心地说:“大家这么高兴,不正像诗经里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的欢快。
”5. “诗经里说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不就是中秋节时对远方亲人的挂念吗?”例子:我给远在他乡的哥哥打电话:“哥,中秋节了,我这儿看着月亮就想起诗经里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特别想你呢。
”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多像那中秋月下的清冷景色啊!”例子:我们漫步在中秋夜晚的河边,我指着芦苇说:“你们看,这多像诗经里描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呀。
”7. “诗经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中秋的月光不也如此温润细腻吗?”例子:看着洒在地上的月光,爷爷感慨道:“这月光哟,让我想到诗经里说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么柔和。
”8.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中秋节有时也会遇到些小波折呀,但依旧美好不是吗?。
《诗经》中中秋诗句
导读:《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皓兮,佼人浏兮,舒忧受兮。
劳心蚤兮。
月出照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皎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无从考证这首到底是不是描写中秋的诗歌,但是拜月、咏月诗中,这首应该是相当早的时间。
月光如水,美人如花,迷一离的意境,委婉缠一绵的情感,人月互相映, “巧笑倩兮、美一目盼兮”的佳人形象活灵活现在读者面前。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论《月出》:“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
《诗经·宛丘》之中秋之赏
夜读《诗经·宛丘》,每有疑惑。
诗云:“悟其多矣,维其嘉矣。
悟其多矣,维其偕矣。
悟其多矣,维其时矣。
”人类总爱触景生情,平常的鼓声,听起来总有些模糊,那是心不在时。
中秋佳节,伊人卷怀,所以有善始善终。
立秋之初,我家有女初长成,养在闺房人不知;中秋之时,有女如玉,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时节,然而,中秋之后就是晚秋,离坚冰来临的`日子也就不遥远了。
中秋,乾在九五,坤在六三,《乾》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坤》曰“含章可贞”。
中秋十五,就是怎样决策‘善始善终’之时,这是中秋之夜留给人类永恒的话题,孔子制诗《宛丘》,并在《论语》中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值此中秋佳节,再读《宛丘》,悟婉秋诗四首。
婉秋之一
今夕何夕,鼓击中流?
嫦娥玉兔,邂逅仲秋。
风铃吟唱,有欲有逑。
坎其击鼓,天凉好个秋。
婉秋之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有凤来仪。
我歌且遥,达于故里。
玉兔媛媛,熟我院梨。
婉秋之三
温其如玉,河水涟漪。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坎其击缶,共婵娟兮。
岁月如歌,卷而怀伊。
婉秋之四
瞻彼秋月,悠悠思伊。
怀哉怀哉,壮心不已。
执子之手,清扬婉兮。
与子谐老,归去藏兮。
附录:《诗经陈风宛丘》原经
子之汤兮①,
宛丘之上兮②。
洵有情兮③,
而无望兮④。
坎其击鼓⑤,
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⑥,
值其鹭羽⑦。
坎其击缶⑧,
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
值其鹭翿⑨。
【注释】
①汤(shāng):广大貌;浩茫貌。
形而上为‘尚’,形而下为‘殇’。
②宛丘:四周高中间平坦的土山。
形而上为‘婉逑’,形而下为‘晚秋’。
③洵:确实,实在是。
形而上为‘舜春’,形而下为‘殉情’。
有情:尽情欢乐。
④望:德望。
一说希望;一说向往。
⑤坎:击鼓声。
⑥无:不管,不论。
⑦值:持。
鹭羽:用白鹭羽一毛一做成的舞蹈道具。
⑧缶(楚音读hǒu吼):瓦盆,可敲击发声。
形而上为‘否’,否卦;形而下为‘殕’,东西fu败生长白膜。
⑨翿(d&agra一ve;o):伞形舞蹈道具。
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倒’
【《诗经》中关于中秋诗句大全】
1.诗经中关于中秋的诗句
2.诗经中关于爱情名句
3.诗经中关于母爱的诗句
4.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句
5.诗经中关于亲情的诗句
6.诗经中关于男女爱情的诗
7.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
8.诗经中关于爱情的名句
上文是关于《诗经》中中秋诗句,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