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园林史与园林艺术原理- 07 清中叶、清末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53
1.园林史:是一门综合科目,既是科学又是文化艺术。
内容涉及历史文化背景、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园林水体等。
2.曲水流觞:3.行宫御苑:建在都城远效、近效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的地方。
4.离宫御苑:建于远离京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
5.君子比德思想:将大自然的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相联系。
6.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
7.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8.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一池指太液。
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9.文人园林:士流园林经进一步发展以赏心悦目为重点,形成侧重于寄托理想、陶冶情操和表现隐逸的风格。
广义上不仅指文人经营或拥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10.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11.天然山水园: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多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如果选址得当,则能以少量花费获得天然风景之真趣。
12.园林的四个发展阶段:○1狩猎社会的园林:自然从属型社会特点:认识水平不高,以宗教信仰园林空间(处于萌芽状态)为主。
○2农业社会的园林:自然顺应型社会特点:世界各地园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园林的三个共同特点:园林为统治者、贵族、宗教者等少数人所有与享用;园林空间为封闭的,内向型;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多忽视生态与环境效益。
○3工业社会的园林:自然征服型社会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0世纪,自然征服型(工业)社会的后果导致了地球环境极具恶化,主要表现在地球温暖化、酸雨性以及野生生物的灭绝等。
中国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以时间轴为框架,整理中国园林发展史1.绪论首先来看绪论部分,第一需要了解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对于各分类下的园林类型概念需要熟练辨别和牢记,能够列举出相关代表园林并展开叙述。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最后是四个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理解这四个特点的内涵并能结合自己的观点展开相关论述。
2.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这一时期主要了解囿(为了狩猎)、台(为了求仙)、园圃(为了生产)的形成,三大意识形态因素的概念,“一池三山“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重点记忆兰池宫——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建章宫——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3.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由于该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有识之士厌倦官场的黑暗,纷纷选择筑园隐居于山林,促进了南方山水园林的开发。
关于这个时期首先一定要把时代背景了解清楚,这是影响该时期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然后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几个类型中去学习该时期的代表性园林,了解其起源、园林特点、布局规划,以及造园代表人物和他们的造园思想。
这时期的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要重点关注这方面造园活动的成就。
4.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
该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完全形成,皇家园林已趋于规范化,重点了解唐长安城“三大内”宫苑布置的格局和特点。
另外,唐时山水文学兴旺发达,文人园林开始兴起,要掌握浣花溪草堂、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几个重点园林。
同时也要关注在佛道盛行的背景下寺观园林的发展和特点。
5.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宋代文人园林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文人园林的兴盛,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园林史及园林艺术原理》平时作业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1.简述五维空间的艺术范畴。
答: 园林属于五维空间的艺术范畴,一般有两种提法,一曰长、宽、高、时间空间和联想空间(意境);一曰时间空间、平面空间、静态立体空间、动态流动空间和心理思维空间:都说明园林是物质与精神空间的总和。
园林美具有多元性,表现在构成园林的多元素和各元素的不同组合形式之中。
园林美也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历史、民族、地域、时代性的多样统一之中。
2.园林的色彩归纳起来有哪几大类?答: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通过光的反射,色彩能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感应,从而获得美感。
色彩表现的基本要求是对比与和谐,人们在风景园林空间里,面对色彩的冷暖和感情联系,必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精神满足。
3.简述多样统一法则。
答: 多样统一法则(又称为统一与变化原则)各类艺术都要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统一用在园林中所指的方面很多,例如形式与风格,造园材料、色彩、线条等。
(1).形式与内容的变化统一在自然式和规整式园林中,各种形式都是比较统一的,混合式园林主要是指局部形式是统一的,而整体上两种形式都存在。
但园内两种形式的交接处不能太突然,应有一个逐步过渡的空间。
公园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园内道路,其规整式多用直路,自然式多用曲路。
由直变曲可借助于规整式中弧形或折线形道路,使其不知不觉中转入曲径。
(2).局部与整体的多样统一在同一园林中,景区景点各具特色,但就全园总体而言,其风格造型、色彩变化均应保持与全园整体基本协调,在变化中求完整。
如儿童游乐场全园建筑五花八门,但其风格色彩均带有浓厚的童话神奇气氛。
总之,寓变化于整体之中,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局部与整体在变化中求协调,这是现代艺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3).风格多样与统一风格是因人、因地而逐渐演进形成的。
一种风格的形成,除了与气候、国别、民族差异、文化及历史背景有关外,同时还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1)园林生成期:商、周、秦、汉(2)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园林”一词)(3)园林全盛期:隋唐(4)园林成熟期(一):宋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5)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园林的定义: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类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2.研究园林史的意义:研究我国及国外各国园林的发生和发展及其特色,系统地总结园林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发展现代园林,使其为人类精神文明服务,更好地使人有美和艺术上的享受。
3.构成园林4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PS:植被:1)古典园林植物一律采用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不必规范化,也无需行列式;2)更注重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而植物配制有助于环境气氛的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按照植物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植的一贯手法(春来看柳,踏雪赏梅,夏日荷蒲熏风,秋景桂香四溢=>直接利用树木花卉的生长规律来造景)PS:1).“理水”:包括对原有水体利用改造和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引泉蓄池;2).叠石假山:写意/相形~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是王室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其建置与帝王狩猎活动也有直接的关系,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其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其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后修筑高台、模拟圣天。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
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种菜的地方。
台、囿、园圃都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2.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游,观)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中国生成期先秦至西汉(前11世纪-220年)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全盛期隋唐(589-960)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960-1736)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736-1911)生成期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1,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
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功能多样,驳杂,造园极不规范,体现皇家气派。
私家园林甚少而且大多是模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身,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观赏游憩为主。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似乎并无密切关系。
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经营设计。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感。
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以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
园林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商周时期沙丘苑台灵台灵诏灵囿章华台(楚)姑苏台(吴)秦上林苑(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范围辽阔山木环绕,集锦式总体布局,多功能)建章宫(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仙苑式皇家园林)兔园(又称梁园)东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园圃(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奢华的私家园林)隐士庄园(张衡,仲长统)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的功能已经退化或保留象征意义,主要以有赏活动为其主要功能,并纳入都城总体规划之中。
2.私家类型更丰富,庄园别墅得到较大发展,私家园林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出现。
3.寺观园林出现,形成了三大类型园林并行发展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略具雏形。
4.造园活动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
5.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6.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以初具形式,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一个建景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协同融合。
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特点1.规模小,规划的更趋于精密细致2.有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追求皇家气派,但透露自然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园林艺术原理部份第一章形式美法则自然界常以其形式美取胜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各种景物都是由外形式和内形式组成的。
外形式由景物的材料,质地,体态,线条,光泽,色彩和声响等因素构成的;内形式是上述因素按不同的规律而组织起来的结构形式或结构特征。
如一般植物都是由根,干,冠,叶,花果组成的,然而它们由于其各自的特点和组成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植物个体和群体,构成了乔,灌,藤,花卉等的不同的形态。
园林建筑是由基础,柱梁,墙体,门窗,屋面组成,但是运用不同的建筑材料,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使用不同的色彩配合,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风景建筑形式。
形式美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发现和积累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普遍行,规定性和共同性。
但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和意识形态在不断改变着,并且还存在着民族,地域性及阶级,阶层的差别。
因此,形式美又带有变移性,相对性和差异性。
但是,形式美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的提炼与升华的,表现出人类健康,向上,创新和进步的愿望。
任何单纯追求刺激,怪诞,畸形,杂乱,美丑颠倒的颓废主义都必将为人类所唾弃。
一形式美的表现形态从形式美的外形式方面加以描述,其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条美线条是构成景物外观的基本因素。
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了各种线型的性格特征,长条横直线代表水平线的广阔宁静;竖直线给人以上升,挺拔之感;短直线表现阻断与停顿;虚线产生延续,跳动的感觉;斜线使人自然联想到山坡,滑梯的动势和危机感。
用直线类组合成的图案和道路,表现出梗直,刚强,秩序,规则和理性,而弧形弯曲线则代表着柔和,流畅,细腻和活泼。
如圆弧线的丰满,抛物线的动势,波浪线的起伏,悬链线的稳定,螺旋线的飞舞,双曲线的优美等。
线条是造园家的语言,用它可以表现起伏的地形线,曲折的道路线,婉转的河岸线,美丽的拱桥线,丰富的林冠线,严整的广场线,挺拔的峭壁线,简洁的屋面线等。
2.图形美图形是由各种线条围合而成的平面形,一般分为规则图形和自然式图形两类。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及园林特点?一、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概述: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概述: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特点: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2.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
3.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城,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