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原理讲义
- 格式:rtf
- 大小:477.46 KB
- 文档页数:22
05601园林艺术原理1.园林规划设计的知道思想?1).要搞好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必须贯彻实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原则。
3.继承与创新也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2.什么是园林?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园林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3.什么是绿化?绿化泛指除天然植被以外的,改善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
广义绿化园林范畴。
3.什么是园林四要素?园林四要素是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
名词解释公共园林:包括花园、街心花园、小游园以及道路绿化等。
其中公园包括市公园、区公园、文化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雕塑公园、体育公园、科学公园、交通公园、游乐园、纪念性公园、文物古迹公园以及各种专类性花园等。
4.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三个层次。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园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绘画原则创造的,一类是按建筑原则建造的。
5.什么是园林艺术?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
6.园林美的内容(简答)园林美的内容括规则与不规则的形式。
7.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拨高。
8.园林美是什么?园林美是艺术美和自然美与生活的高度统一。
9.★园林风格(名词解释)园林风格指反映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地点特点和风俗民情的园林艺术形象特征和时代特征。
10、西方园林代表及特点?西方园林代表: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英国:自然风景或景致式园林法国:几何规则图案或园林11、园林风格的类型: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风格——山水造景。
园林风格类型分规则式与自然式,规则不对称式和混合式。
1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力求神似;2、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3、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13、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及时特征?现代园林的特征:1、把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个城市环境。
一、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第一节园林艺术布局基本原则按照《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的解释:园林艺术——在园林创作中,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自然和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园林布局——确定园林各种构成要素的位置和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因此,在园林创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便有不同的布局原则。
从创作的过程看(时间维),园林艺术的布局原则有:功能合理、分区明确;构思与立意(或称意在笔先);空间有序;景观丰富(多样性)。
从创作的结果看(空间维),园林艺术的布局原则有:综合性与统一性;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主题鲜明,主景突出;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
第二节园林布局一、园林布局形式园林布局形式的产生和形成,是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分不开的。
概括地讲,可以把园林布局的形式分为3类: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当然,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园林布局形式层出不穷,其中的代表形式就是自由式园林(抽象式园林)。
1、规则式园林这类园林又可以称之为“几何式”、“整形式”、“对称式”和“建筑式”园林(图2-6、图2-7)。
埃及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的造园也独树一帜。
从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起到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之前,西方园林主要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台地园和19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几何图案式园林为代表。
这类规则式园林有以下主要特征。
(1)中轴线: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抵依中轴线的左右前后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分大都成为几何形体。
(2)地形:在开阔较平坦地段,由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及缓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段,由阶梯式的大小不同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级组成,其剖面均为直线所组成。
(3)水休: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古代神话雕塑与喷泉构成水景的主要内容。
绪论0.1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及主要研究内容0.1.1风景园林的概念园林(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 or Landscape Garden)我国著名学者解释:陈从周《说园》: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的综合组成体。
汪菊渊《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在一定地域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果、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艺术:按照一定艺术构思,利用特殊材料构成的时、空环境.如:扬州个园艺术构思,四季假山园。
特殊材料:建筑、植物、山石、水体、道路,气象要素。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 是研究人类居住的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水系、植物、场地容积、视景、交通、构筑物和居所等因素在内的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
0.2 中西方园林的发展0.2.1传统园林世界园林三大发源系统——中国、西亚、希腊东方园林——中国园林为代表,崇尚自然。
西方园林——法国园林为代表,强调轴线、对称,几何图案美。
*中国---囿、宫苑、自然山水园。
*西方---古埃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
法国:雷.洛特(A n d r e l e N o t r e)几何式园林。
英国:布朗(L a n c e l o t B r o w n)自然风景园。
0.2.1中国古典园林*西周的灵囿——园林的雏形*秦汉的建筑宫苑*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宋时期——写意山水园*明、清时期——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0.2.1中国古典园林1)西周的灵囿——园林的雏形2)秦汉的建筑宫苑3)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园林布局颇有启示。
谢灵运《山居赋》,是其经营山居别业的感受。
4)唐宋时期——写意山水园a.绘画、文学影响园林。
b.园林创作追求诗情画意。
如:王维的辋川别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明、清时期——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a.集园林之大乘。
清代表作: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b.最早的园林专著问世。
明代计成《园冶》:2)西方古典园林的发展* 古埃及的水法园* 中世纪的城堡和庭院* 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台地园*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宫苑和英国的自然风景园* 美国现代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 古埃及的水法园:古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似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
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
用堰堤等调节运河,抽水灌溉植物中世纪:没有大规模的园林营建活动。
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建有庭园。
罗马的中世纪庭院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宫苑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 17世纪下半叶:A·勒诺特→凡尔赛宫勒诺特风格* 17、18世纪,绘画和文学两种艺术热衷自然的倾向影响了英国的造园,* 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英国出现自然风景园:抛弃了轴线、对称、修剪等,以开阔的草地、自然的湖岸、植物等构成的园林。
0.2.2 现代园林“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Frederic Law Omstead)* 1858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奥美斯特F.L.Omsted主持建设纽约中央公园。
* 1885年创造了Landscape Architect一词* 1901年在哈佛大学开创了风景园林专业。
* 1948年成立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
纽约中央公园0.3教材及参考书目1)王晓俊.园林艺术原理与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1)[美]诺曼K.布思著,曹礼昆等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2)唐学山等著,《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3)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明]计成《园冶》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中国建工出版社6)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7)王晓俊.现代西方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8)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工出版社9)期刊:中国园林、建筑学报、城市规划等网站11)http://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12)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3)中国风景园林网第一章园林美概述1.1 园林美概念1.1.1 园林在文明史上的地位1.1.1.1与哲学、宗教、文学、绘画等的联系1)哲学“全能的上帝率先培植了一个花园;的确,它是人类一切乐事中最纯洁的,它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培根2)文学—神话传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帝的天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奇花异草•在西方, “天堂”源出于“花园”。
英语Paradise←希腊文Paradeises←古波斯语Pairdeza (豪华的花园)之中。
3) 宗教•基督教:《圣经》,圣经故事•亚当和夏娃Adam & Eve•生活在果实累累的伊甸园Eden之中。
•佛教:极乐世界充满着园林风光,里边•有玲珑宝树,珍禽异兽,奇花异木•伊斯兰教:《古兰经》:许给众敬神者的天国情形是:“诸河流于其中,果实常时不断……”正是缺水干旱的阿拉伯地区典型的园林绿洲风貌。
1.1.1.2园林是人类最大众化艺术活动•园林被看作是理想的生活场所,人们按照审美理想来构筑园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并不是自然天赐的,而是人们以自己的双手,按照美的规律去建设、去改造得到的。
1.1.2园林美1)园林美兼具自然美与社会美。
2)园林艺术是介于表现与再现之间的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情感为主。
如音乐、舞蹈等。
再现艺术:再现现实和客观事物美为主。
如绘画、雕塑等。
3)园林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综合1.2中西不同的园林审美观1.2.1形式上的差异----规则式和自然式*西亚(中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古希腊(欧洲南部地中海地区)*中国-东方园林的代表古埃及——用堰堤等调节运河,抽水灌溉植物中国园林-追求自然1.2.2文化传统的差异—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1.2.2.1“天人合一”东方哲学-----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古代士大夫对山水自然的态度。
•儒家:孔子提出“知天命”、“天生德于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道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的“无为”。
•佛教:禅宗追求超越是非、有无、生灭、得失的自由境界。
如“顿悟”。
2)“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理学提出,但作为哲学理想则起源于周代。
《易传·乾卦》1.2.2.2.人对自然实践的功利态度-西方哲学人的地位高于自然西方哲学以认识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多处于对立。
•古希腊哲学:从探究自然的本质开始,每认识一点自然规律,就会用来改造自然,力图战胜自然。
•西方人对外在自然美:领悟,比中国人晚。
《伊利亚特》有关审美评价:对人和神374次,对人所创造的事物(如战车、弓箭等)有493次,对自然美评价9次。
米开朗琪罗:“艺术的真正对象是人体”。
1.2.3 不同的园林美显现1)西方园林:是建筑艺术的延伸和相同观念上的加强.中国园林:以自然来补充人工不足,是相辅相成的补充。
2)对自然造景材料的处理----•西方园林:没有去表现其原来的自然美,而是突出人对它们的改造,自然景素完全被人工化了。
如水,植物等。
•中国园林:自然天成.3) 为了突出人的力量,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了直接表现人体美的雕塑1.2.4形式美与意境美1).西方园林:表现外在的形式美.以数和比例的几何形状作为造景基本方法。
2).中国园林:风景形象无具体定式。
(有理而无定式)•景物多样性、步移景异•丰富的文化内涵•灵活应用借景原则思考题1、园林美的概念及特征。
2、中西不同园林审美观的比较。
第二章.造景艺术2. 造景艺术2.1 景与景的观赏2.1.1景观感知1.1 风景、景观1)风景最早见于晋书,已有1700年的使用历史。
景色,风光,风致,风月2)景观古代:景物,景致,景气,景象1979年辞海:地理学名词1999年辞海:增补风光、景色含义,与风景近义。
景●自然之景:●人工之景:●自然与人工结合之景:←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3)景观感知人通过感觉、认知而接收到环境形式给予的实在感受和抽象的信息。
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起作用,通过感知印象、综合分析等主观反映与合作,产生的一系列观念。
人的感知途径:第一信号系统:视觉线索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词视觉:人通过视觉体验到环境所具有的形状、尺度、色彩、肌理等所构成的联系。
绝大多数景观是视觉感知的。
←听觉:以自然界的声音美为主,常来自钟声、水声、风声、雨声等。
(南屏晚钟、柳浪闻莺, 晋·左思“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嗅觉:嗅觉感知为其他艺术类别难有的效果,景物的嗅觉作用多来自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
(鸟语花香,三秋桂子)←味觉:有些景物是通过味觉景感而闻名于世的。
如泉水:济南、崂山“秀色可餐”,“饮绿”5)、触觉:景象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和景物的质感特征等是需要通过接触感知才能体验其风景效果的。
如濯足嬉戏,依石、卧石,抚摸细玩,在铺满松针的山岗上闲坐——“濯缨水阁”6)、联想:当人们看到每一样景物时,都会联想起自己所熟识的某些东西。
7)、其他:人的直观感觉能力和想象推理能力是复杂的的,除上述6种外,如错觉、幻觉、等对人的景感都可能会有一定作用。
2.1.2 动观与静观“园有静观、动观之分,造园之先,首要考虑”-------陈从周景的观赏与人与人的使用有关,非“复写”.按人的活动方式分:动观和静观1)静观:定点观赏,在最佳观赏点组织景物对构,构成以主景、配景、前景、背景的良好构图.2)动观●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人在行进中观赏空间景物,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
动态观赏是利用人的运动知觉使被观察的景物形成动态的连续空间构图,产生步移景换的丰富变化。
●动态空间序列:景观,按照一定的序列,形成音乐般的节奏,有起景、高潮、结景等空间,给人起伏跌荡的感觉,增加景物的感染力。
根据这种观赏规律,在动态景观布置时要综合考虑点、线、面的成景因素。
2.1.3 观赏点与观赏视距观赏点:游人所在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
观赏视距: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间的距离。
1)人的视力及视域:正常视力明视距离约为25厘米。
表视距与视力的关系1)人的视力及视域:视域:水平面与垂直面视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