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诗词的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343.24 KB
- 文档页数:67
《红楼梦》英译本诗歌翻译对比赏析作者:程欣瑜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11期摘要:《红楼梦》翻译研究在翻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内容丰富,涉及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它的翻译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翻译工作者们不懈地努力。
本文通过对比《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的异同。
关键字:《红楼梦》诗歌翻译霍译杨译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翻译者将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人们心理等介绍给异国的读者,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反响。
本文通过对比杨宪益与霍克斯对于《红楼梦》中诗歌的不同翻译方法和风格,讨论如何使诗歌翻译更加形神兼备。
二、霍译和杨译的不同风格对比两个译本,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二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的。
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时,将“忠实”摆在首要地位,更多地采取直译的方法,其目的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
霍克斯则更加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更关照西方读者的认知模式、社交语言及宗教信仰,主张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一切皆译”。
三、两种译本的比较《红楼梦》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对联、戏文等,它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诗词讲究意境、韵律、修辞、句式等,对形式和内容的要求都很严格。
诗歌翻译既具有语言信息传达的功能,又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质。
本文仅就《红楼梦》中诗歌的翻译进行比较,看看两种译本分别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如: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惦记着他。
两个人形容俊俏都难描画,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荼蘼架。
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
杨译:Two lovers have I,From both I’m loath to part,For while I think of one,The other’s in my heart,……霍译: Two lovely boysAre both in love with meAnd I can’t get either from my mind……这首词曲是由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弹唱的,语言风格活泼大胆,虽然格调并不高,却在短短的几句里道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人物心理的描写,与云儿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很契合。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成为一种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的书名英译。
一、“红楼梦”一词的含义“红楼梦”一词是由“红楼”和“梦”两个词组成。
“红楼”指的是小说中的贾府,而“梦”则是意味着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示了小说中所描述的人物和情境是虚构的。
二、以“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为例分析“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是《红楼梦》的常见英译名。
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译名相对准确的传达了原著的意思。
总之,“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的译名成功地传达了中文原意,同时翻译者在译名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语境和文化因素。
三、以其他英译名为例分析除了“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之外,还有其他数个常见的英译名。
接下来我们将以“Story of the Stone”和“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例进行分析。
“Story of the Stone”直接将“石头记”的意思传达出来。
石头在小说中代表的是作为神奇物品的元素。
作为小说中主要的角色之一,石头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要。
但这个译名并没有体现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境,可能会导致读者的认识上的偏差。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与“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相比,更加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但是,这个译名却忽略了“红楼”的意义,因此有一定的失真。
与此同时,这个译名同时也把“梦”换成了“mansions”,结果转移了中文原文中“梦”所代表的精神层面。
总结来看,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英译名传达了小说中不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信息。
而“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则承载了最接近中文原意的传达方式。
英译版《红楼梦》唯美诗词今天西外君给大家分享《红楼梦》中的部分诗词,英文译本分别参考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版本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版本,喜欢的朋友记得收藏哦!【红楼梦引子】Prologue to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宪益戴乃迭译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At the dawn of creationWho sowed the seeds of love?From the strong passion of breeze and moonlight they came.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So in this world of sweet longingOn a day of distress, in an hour of loneliness, Fain would I impart my senseless griefBy singing this Dream of Red MansionsTo mourn the Gold and the Jade.【枉凝眉】Vain Longing杨宪益戴乃迭译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One is an immortal flower of fairyland,The other fair flawless jade,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And were it not predestinedWhy should they meet again in this existence?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Yet, if predestined,Why does their love come to nothing?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One sighs to no purpose,The other yearns in vain;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第8卷第2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8,No .22006年4月J.of W uhan Uni .of Sci .&Tech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Ap r 12006 收稿日期:2005-10-12 作者简介:张慧兴(1980-),女,安徽颍上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论《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张慧兴 张映先(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要:“忠实性”一直被视为翻译的第一要务,原语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然而有些翻译家则坚持译语主体,以通顺、地道的文字来愉悦读者。
本文从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两种各具特色的翻译策略着手,探讨目前《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译者关于原语主体和译语主体的不同倾向问题,以及未来翻译方向的定位问题。
关键词:原语;译语;忠实性;语义原则;交际原则;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06)02-0064-05Two English Versi on s of H ong L ou M eng :A Co m para ti ve Study i n Tran sl a ti on Stra tegyZHAN G Hui 2xing ZHAN G Ying 2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5,China )Abstract:Faithfulness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first require ment in translati on;and the s ource text,the start 2ing point .Yet,not all translat ors agree on this,and s ome insist on the do m inant r ole of the target language,trying t o p lease the readers with s mooth,idi omatic translati ons .This paper,aided by the theory of se 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 ons p r oposed by Peter Ne wmark,compares the t w o English versi ons of Hong L ouM eng ,one of which is other s ource 2text 2oriented and the target 2oriented,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directi on oftranslati on .Key words:s ource language;target language;faithfulness;se mantic app r oach;communicative app r oach;Hong L ou M eng一、引言翻译是原语(s ource language )与译语(亦称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之间的信息转换与交流活动。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习语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汉语和英语的习语,都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
而《红楼梦》从头到尾俯拾皆是成语、俗语、歇后语、粗俗语等,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本文将对《红楼梦》影响最为广泛的两个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一些习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帮助读者对习语翻译有所启发。
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红楼梦》的不同翻译:基于解构主义的系统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然而,由于其题材复杂、文字冗长、意象深奥等原因,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不同的翻译版本存在。
这些版本在传播和接受中,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和理解,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选择《红楼梦》的不同翻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解构主义的系统分析方法,探讨这些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译者的立场,以及对于文本的呈现和解读所带来的影响。
二、选题意义1. 探究《红楼梦》不同译本的异同之处,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理念,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化翻译需求。
同时,也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构建出更具有共性的语境。
2. 借助解构主义分析理论,探讨《红楼梦》的内在结构与意义,建立不同译本的人文认识和研究方法。
3. 促进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惠,增进不同地域读者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和跨文化开放思考。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和历代译本,分析其语言表达和特色。
了解《红楼梦》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梳理不同版本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借用解构主义的理论,对《红楼梦》不同译本的翻译风格和意译进行系统的解读。
突破传统文本分析思路,实现‘文字的挖掘’,揭示文本内部的”得失“。
3. 分析结果的总结与归纳: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性和共性性。
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提供数据和资料基础。
四、研究预期和贡献本文所选研究对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研究其不同翻译版本的差异性和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运用解构主义的理论,对不同版本的翻译风格和意译进行系统的解读和比较,结果将展示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译者立场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同时深度剖析文本内部的意义,这对于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他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贡献。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2019年文档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评析杨宪益的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在他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新概念对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译语表达形式上。
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
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那些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研究者们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把翻译过程看得太过理想化了。
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但Newmark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该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
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但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后的译文只能将原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翻译出来,虽然符合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未考虑原语用语的语境因素和使用场合。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服从原语文化,只在对原语文本的内涵意义理解出现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因此,语义翻译有时更倾向于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相比较而言,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
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
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的读者,要求原语服从目标语的文化,不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诗词的翻译姓名:贺继联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王建平20080504Descriptive Chinese Abstract摘要本论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以《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诗词的翻译为个案,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本多译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课题。
随着《红楼梦》文本及其研究不断走向世界,对于《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研讨的热点。
当前,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原先仅局限于比较译本得失的窠臼,而越来越注重文化交流及译者文化身份的认同上来。
这当然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到目前为止,从翻译文化方向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比较分散。
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试图对《红楼梦》诗词的翻译作一梳理。
根据解构主义观点,符号不存在同一性,意义在差异中播散,文本在延异中发展。
翻译过程中不存在中心意义,也不存在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
符号的意义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终极的意义,随着语境的变换,意义也会发生延异。
翻译活动固然需要挖掘语言内部的结构性与规律性,但起制约作用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
译者是作为翻译主体介入到翻译过程中的,作为主体的人是无法摆脱客观历史环境,尤其是文化的影响的,因此翻译也就成为一种与文化密不可分的译者的主体性行为。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译作是原作的继续,但却不是一承不变的继续,而是在原作基础上的一个提高。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演绎的方式进行个案分析,将《红楼梦》这两个译本中的具体译例放在“三美”理论的框架之中,以这些译例作为语料来源,具体论证解构主义在诗歌的意美、音美及形美的跨文化传递中所起的作用,以期说明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证明用西方翻译理论来解决中国具体翻译问题的可能性,为文学翻译批评寻求新的思路和视角,为一本多译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诗词的翻译从解构主义视角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红楼梦》诗词的不同翻译是与译者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的。
翻译不应像结构主义所主张的那样,在翻译时只能选择亦步亦趋地“忠实”于原文,而是在文化取向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译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做出带有自己主观印记的解构与重构。
毕竟,翻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延异的过程。
关键词:《红楼梦》;诗歌翻译;解构主义;延异AbstractThis thesis seek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poems in the two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deep reason behind varied translations through analyzing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ranslation.Research on Hong Lou Meng has always been an ever-lasting academic subject. In the course of embracing the outside world, its translation also becomes a focus of research. By now, research on Hong Lou Meng’s translation is being liberated from its previous limitation to translation comparison, and more emphasis is being given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ranslatorship, which is naturally inseparable from the “Cultural Turn”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y. Up to now, researches in this direction are still few and unsystematic.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thesis startes from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t theory, and trie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According to deconstructionists, symbol is not static, its significance disseminates in difference, and its text develops in differance延异. Text has no central meaning;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s are not in binary opposition. The meaning of a symbol is never complete and final; it changes with contexts and always differs. Although the structure and rules of language need to be studied, the outer element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r is always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at of culture. Translation thus become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e action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author are equal, so are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original text. Translation is the afterlife of the original. It is a succession of the original on the basis of elevation.This thesis adoptes deductive method for individual case study. It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ranslation examples of poems from Hong Lou Meng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ree Beauties”, and clarifies the effects of deconstruction on sense beauty transmission, sound beauty transmission, and form beauty transmission in respect of poetry translation, aiming at illustrat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deconstruction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estify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western theories on settling Chinese translation problems, exploiting new method and perspectiv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laying a sound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henomena of “Many Versions for the Same Source Text”.Through above analysis, this thesis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Hong Lou Meng poems by Yang Xianyi 杨宪益and Hawkes are basically attributed to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inclinations. Translation is not a faithful follower of the origina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uter elements of politics, ideology,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thics, translators can fully exert their subjectivity, and leave behind their invisible traces印记in the course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fter all,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is also a course of differance 延异.Key words: Hong Lou Meng; poetry translation; deconstruction; differance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