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变异的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生物变异现象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生物变异现象,并能够举例说明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物变异的图片,询问学生对这些图片有何看法或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变异的定义及可能的原因。
二、讲解(15分钟)
1. 解释生物变异的概念以及变异的形式:外观、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异。
2. 分析变异的原因:基因突变、环境因素、自然选择等。
3. 描述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可能带来优势、劣势或中立效应。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生物变异的案例,要求学生描述该案例的变异现象、原因和影响。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小组探讨(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一个他们选择的生物变异案例,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鼓励学生多观察和探索生物世界中的变异现象。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行选取一个生物变异现象,写一篇短文描述该变异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七、复习与展望(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生物变异现象,并提出问题。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进行优化教学方案。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一、谈话引入师:这节课,我们讨论相关生物的话题,先从我们人类开始。
我们谁生的?生:爸爸、妈妈。
师:爸爸、妈妈又是谁生的?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我们现在是爸爸妈妈的儿子或女儿,也是爷爷奶奶的孙子或孙女。
再过一二十多年,我们当中很多人就会生下儿子或女儿。
再过四五十年,我们当中有些人还会有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整个人类像这样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已有上百万年了。
不光人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这样一代一代繁衍下来的。
我们这节课研究生物繁衍过程中的问题。
评析:我们是谁生的?执教者从学生最熟悉的话题开始,简单几句话,把学生的视角引入生命传承的链条中,既交待了本课的研究方向,又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主题探究(一)研究术语的约定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来看看两代生物的关系。
(指着课件)这是人类;这是豌豆,代表植物;这是果蝇,代表动物。
我们人类怎么叫称呼自己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生:爸爸、妈妈,儿子、女儿。
师:豌豆或果蝇的上一代或下一代怎么称呼呀?生:豌豆爸妈、果蝇爸妈、豌豆儿女、果蝇儿女、大豌豆、老豌豆、小豌豆、大果蝇、老果蝇、小果蝇……师:对于这些称呼,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别扭、不方便、不科学、麻烦……师:对!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把父母这个代统一叫“亲代”,把子女这个代,统一叫做“子代”。
在后面的研讨中,我们就都用“亲代”、“子代”这样科学、统一的称呼,好不好?评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形成“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而概念的形成是“语言和思维交互作用”(维果茨基)的结果,所以,在探究之前,对语言实行规范是必要的。
(二)“相对特征”的建立和巩固师:(出示一相貌及其相似的父子照片)他们是什么关系?生:父子关系。
师:为什么?生:他们长得像……师:哪些地方长得像?生:头发、牙齿、嘴唇、鼻子、脸型……师:同学们刚才说了这么多地方,但太凌乱,研究起来不方便。
初中生物变异优质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知道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性。
2.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3. 能够分析变异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原因,变异对种群的影响。
难点:理解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理解变异如何促进生物的进化。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工具:显微镜、实验动植物标本3. PPT课件和电子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变异,并让学生讨论他们对变异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动植物长得不一样?为什么同一个物种的个体看起来也不完全相同?二、讲解生物变异(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
2. 举例说明生物变异的类型:突变、杂交、同源染色体转移等。
三、实验展示(10分钟)1. 展示不同植物的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的细胞形态,让学生体会生物变异的表现形式。
2. 通过观察动植物的标本,让学生自己找出标本之间的变异差异。
四、讨论变异对种群的影响(10分钟)1. 讨论生物变异对种群丰富度和生存能力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变异如何推动生物种群的进化。
五、课堂练习和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学习内容。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此堂生物变异的课程设计,学生对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观察中。
同时,课堂实验和讨论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优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及实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及实例。
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分。
2.变异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视频3.实验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进化内容,提问: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什么?二、讲解生物变异的概念1.教师通过PPT展示生物变异的定义:生物变异是指生物个体在遗传和发育过程中,由于基因或染色体的改变,导致表型发生改变的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生物变异,如:同卵双胞胎的表型差异、植物的多倍体等。
三、讲解生物变异的类型1.教师通过PPT展示生物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讲解基因突变:a.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
b.基因突变的实例:镰状细胞性贫血、基因编辑技术等。
c.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3.讲解染色体变异:a.染色体变异的概念: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改变的现象。
b.染色体变异的实例:唐氏综合症、染色体缺失等。
c.染色体变异的意义: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生物表型的显著变化。
四、实例分析1.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实例,如:基因编辑技术、染色体缺失等。
2.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变异类型及其影响。
五、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果蝇的染色体变异。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七、课后作业1.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收集生物变异的相关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了生物变异的概念、类型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是得益于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
法的学习,在它的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在大量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具体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引领下,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究,获取事实信息----研讨综合,概括具体概念----分析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实践运用,深化科学概念”五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本课的概念教学。
《生物课堂实录遗传与变异》在生物的世界里,遗传与变异如同两位神秘的舞者,在生命的舞台上演绎着精彩而又复杂的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生物课堂,揭开遗传与变异的神秘面纱。
上课铃声响起,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老师身上,期待着这一堂关于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盛宴。
老师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可爱的宝宝和他父母的照片。
“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宝宝和他的父母长得是不是很像?这就是遗传的魅力所在。
”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那什么是遗传呢?”老师抛出了这个问题,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陷入了思考。
老师接着说道:“遗传,简单来说,就是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比如,你们的眼睛、鼻子、嘴巴等外貌特征,很多都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遗传物质,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细胞结构图,并指着细胞核说道:“在细胞核里,有一种叫做染色体的物质,它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而染色体主要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 DNA 才是真正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那 DNA 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有同学好奇地问道。
老师笑了笑,拿出一个模型,展示给大家看:“DNA 是一种双螺旋结构,就像一个旋转的楼梯。
它由四种碱基组成,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这些碱基的排列顺序就决定了遗传信息。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又接着说:“遗传的规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定律的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那变异又是怎么回事呢?”又有同学迫不及待地问道。
老师说:“变异,就是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比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不可遗传变异则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比如晒黑的皮肤、锻炼后强壮的肌肉等,这些变异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
使学生能够描述:(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究的实验”,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尤为侧重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变异的现象很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很爱进行探究实验,但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做曲线图有困难。
三、教学资源大、小花生种子若干,坐标纸,直尺,一副三角板。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物的变异》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师生讨论,教师讲解。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欢迎来到生物学课堂,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
播放图片,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的生物图片。
大自然丰富多彩,不同种生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种生物也各有千秋,这都是因为生物变异的缘故。
[板书课题:第四节生物的变异]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探究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模拟游戏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规律;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模拟游戏探讨深刻的生物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理解遗传物质是如何改变从而引起变异的产生
三、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四、解决重难点的途径
1.通过布置让每两个学生去寻找两个一模一样苹果,并在课上进行比较交流的活动,使学生在寻找和比较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变异的普遍性。
2.通过“模拟遗传物质的传递的游戏”,使学生明白遗传物质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原因。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寻找相同苹果;2.准备标记上不同颜色的黄豆,培养皿,药匙。
六、教学过程
师:导入:[出示幻灯片:有显著遗传特征的自己一家子的照片]猜猜照片上的四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有亲戚关系。
一家人吧?
师:为什么你们会认为他们是一家人呢?
生:因为长得像。
男孩和爸爸像。
女孩和妈妈像。
师:对了,这就是我的一家人,向大家介绍一下:爸爸、妈妈和弟弟。
这种子女和父母之间长得像的现象在我们生物学上称为…..
生:遗传。
师:我和妈妈是一模一样吗?我和弟弟呢?
师:这种不同我们在生物学上称为……
生:变异。
师:[幻灯:遗传和变异的定义]这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遗传和变异。
同学们掌握的不错。
遗传现象和遗传物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继续回顾,遗传物质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给子代的?父方和母方各占多少?
生:生殖细胞。
子代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
师: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所以亲子间有相似性,即有遗传现象产生。
那变异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我们先从哪里入手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呢?
生:遗传物质。
师:那我们就先来探究: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是否产生了差异?产生了什么样的差异?[幻灯:探究题目] 生物的变异和其他生物问题一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会有许多干扰。
在科学研究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找到事物的基本规律。
这就是给所研究的问题创设一个理想环境,排除无关条件的影响。
我们称之为:创设理想条件。
今天这个实验中,我们就得创设一个理想条件之后,才能够进行研究。
下面我介绍一下实验的过程。
[幻灯:实验原理,过程。
见后面《遗传物质模拟实验》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进行实验,小组讨论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实验数据,各组发现了哪些规律?
生:亲代的遗传物质越往后传,后面子代所得到得越少。
生:每一代的配偶传给下一代的遗传物质数量都是20。
生:我觉得配偶的遗传物质不可能只有一种颜色,它也应该是由多种颜色组成的。
师: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之所以配偶颜色一样,是我们设的理想条件之一。
其实,它也应该是多种遗传物质组成。
生:越到后来,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的差异越大。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颜色越来越多了,颜色分配不一样。
师:为什么颜色会越来越多?
生:不断有亲代的新的遗传物质加入。
师:可见遗传物质都是从祖辈上一代代传递下来,而不是自己制造的。
生:每一代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物质数量都是相同的。
师:为什么?
生:这样才能保证稳定遗传。
师:可是还有变异。
生:所以变异是在遗传中发生的。
师:刚才我们的实验过程是在一个理想条件下,没有任何外界影响的封闭条件下进行的,可见在遗传过程中,由于遗传物质的重组,产生了变异现象。
抛去理想条件,在自然界中,这个过程还会受到什么影响吗?
生:会。
比如说以前我们学过,青蛙受到除草剂的影响,会生出阴阳蛙。
生:孕妇怀孕的时候不能受到射线的辐射,否则会产出畸形的胎儿。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生:这些物质改变了遗传物质。
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变异的产生有两个因素:一是遗传物质发生重组;一是遗传物质发生了突变。
那么,如果遗传物质在亲代和子代之间或是子代和子代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变异是否还能够发生呢?
生:[疑惑,议论,拿不准。
意见不同]
师:课前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同学们去找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同学们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呀?
生:没找到,不可能有。
师:怎么会呢?我们以前学过,现在怎么繁殖优良品种的水果?
生:嫁接。
师:嫁接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否改变了呢?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现在同一品种的苹果的遗传物质都是相同的。
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苹果应该很容易呀?
生:那也不一定。
就算长在一棵树上,还有的能晒着太阳,就会红一些,有的晒不着,就会浅。
有的得到的营养多,就大;得营养少的就小。
还有环境的影响呢。
师:哦。
看来真的是难为大家了。
是每个人找的苹果都不一样吗?
生:是。
师:这种现象是不是变异呢?
生:当然是。
性状发生改变了嘛。
师:对。
那么同学还能举出几个遗传物质相同但还发生变异的例子吗?
生: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物质一样,但是他们有差别。
比如说指纹就不一样。
生:同一棵树上的叶片的遗传物质一样,但是不可能找出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
师:我们总结一下,引起生物发生变异的因素有哪些?
生:遗传物质改变会引起变异;生活环境不同会引起变异。
就两个。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总结的很好,言简意赅。
下面我们看一张图片[幻灯:有字苹果]。
请问我们把苹果核种下去之后,会长出什么样的苹果来?
生:还是和它差不多,但是没有字。
师:为什么和它差不多?
生:因为遗传物质遗传下去了。
师:那为什么字没了呢?
生:字是人工后来做上去的,没有改变遗传物质,所以不能遗传下去。
师:可见有些变异能够遗传,有些变异不能遗传。
[幻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二者最根本的差异在哪?
生:遗传物质改变了的变异可以遗传,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的变异不可以遗传。
师:总结的非常好。
下面我检测一下大家对知识应用的情况。
[幻灯:判断下列变异能否遗传,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正是因为有了变异,生物才会如此地多姿多彩,我们也可以从丰富的生物世界中选择人类所需,加以培育,并为人类服务。
这就是我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人工育种工作。
请问,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利用的是哪一种变异呢?
生:可遗传变异。
师:对了。
怎么利用可遗传变异进行育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变异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同学在笔记本上列出要点。
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探讨]生物的变异由两种因素引起。
附:
遗传模拟游戏
游戏原理:子代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
实验方法:设置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遗传物质传递过程,即亲代的遗传物质和子代配偶的遗传物质相同,来观察在传递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
游戏过程:
1.学生分成6组,每组7个人。
2. 用不同颜色的豆粒代表不同个体的遗传物质。
3.每组七个培养皿,分别盛放40个红色豆(亲代),40 个黄色豆(亲代),40 粒蓝色豆(第一代配偶),40粒紫色豆(第二代配偶)。
空3个(分别标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4.从两个亲代中随机各取一半,传给子一代;子一代与其配偶随机各取一半,穿给子二代;子二代与其配偶各自随机取一半,传给子三代。
将各组的情况记录于下表中,回答表下面的问题:
1.子一代遗传物质分配情况
各组子一代的遗传物质之间是否有差异?
各组子二代的遗传物质之间是否有差异?
各组子三代的遗传物质之间是否有差异?
进一步思考
观察以上三个表格中的数据,请设想,如果继续下去,子四代,子五代……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从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呢?
2005-04-26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