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四班级教科书第58页例4.教学目标:1.使同学经受积的变化规律的发觉过程,感受发觉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非常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育初步的概括和表达力量。
3.初步取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阅历,进展同学的推理力量。
重难点: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状况。
难点:自主思索探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师:我们在上课前玩一个对对子的嬉戏,看谁反应最快!师出:1只青蛙,()条腿。
(并拍手)生对:1只表蛙, 4条腿。
师:你们的脑子转得真快,其实在这个嬉戏中藏着许多的数学学问,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刚才同学们说2只青蛙8条腿,谁能列式?6只呢?18只呢?24=864=24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师:观看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其中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另一个因数没变。
师: 把第一个算式的因数同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比较,扩大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生:扩大了3倍,积也扩大3倍。
师:第二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师: 第一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师:假如一个因数扩大10倍,20倍,100倍呢?积会怎么样?生:也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这里你发觉什么规律?总结:(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运用这个规律练习24 5=120 145=702410=() 14()=2102420=()()30=420同学填写,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分页代码3.科学家都擅长猜想,今日咱们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想,你又会有什么发觉?405=200205=100小结:两个因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4.运用规律练习4520=900 1630=4804510=() 1615=()452 =()()15=120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5.整体概括规律师:谁能用一句话将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让语言更简洁。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积的变化规律的相关案例、PPT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节二:自主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环节三:课堂讲解环节四:练习巩固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环节五: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
作业包括课后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应用题。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习成绩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九、教学资源:PPT、相关案例、练习题、实际问题应用题等。
十、教学时间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展示,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现象。
2. 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苏教版数学四下《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包括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
这些规律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分数、小数乘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因数扩大或缩小0倍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规律。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打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实际支付的金额。
通过实例引入积的变化规律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运用刚总结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本节课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为例。
2.2 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现象。
(2)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现象。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2 探究积的变化规律(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3.3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解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设计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5.2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与积的变化规律相关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2 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游戏教学:设计一些与积的变化规律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3)课后实践: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操作,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运算操作,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例题、练习题和相关的生活情境。
2.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道具:如计数器、卡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买两个苹果,每个苹果3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用乘法运算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两个例题,分别是:例题1:2 × 3 = 6例题2:4 × 5 = 20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如:5 × 4 = 206 ×7 = 423 × 8 = 244.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板书:观察发现)。
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板书: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板书:举例验证)(6)两人一组举例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7)汇报。
(8)回忆一下,我们归纳这条规律经过了哪几个环节?(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结论。
)2.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1)由此你能猜到,在乘法算式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2)两人一组,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个猜想。
另一个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为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积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思考。
3.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分析积的变化规律。
3.3 合作交流3.4 教师讲解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彻底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3.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数学教材》5.2 辅助材料多媒体课件、练习题、黑板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6.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3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强调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规律的内涵。
7.2 注重数学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7.3 关注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的变化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与理解。
(2)运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积的变化规律的相关案例和实例。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练习题和答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积的变化现象呢?2. 探究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发现和心得。
(3)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 应用规律:(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分享经验。
4. 巩固知识:(1)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课后作业:(1)妈妈买了一些水果,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妈妈一共花了42元,问妈妈买了多少斤苹果和香蕉?(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长方形的面积。
2. 探究题:(1)你能找出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吗?请举例说明。
(2)假设你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进货时供应商给你打9折,你想知道打折后的利润率。
请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设计一个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运算,但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2.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问题:“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小丽又有3个苹果,他们三人的苹果总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实例,如:1×2=2,2×3=6,3×4=12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实例中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时,积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些实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如:4×5=20,5×6=30等,观察并解释积的变化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第【1】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说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这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揭示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变与不变”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看天平,比反应。
1.师出题,生猜。
师:看天平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果4只鸡会和几只鸭一样重?你是怎样想的?如果6鸭和几只鸡一样重?为什么?……2.生出题,生猜。
说教学过程:一、计算面积,初步感受师:刚才同学们玩了鸡鸭变化的游戏,大家的反应可真快!在乘法算式里,也有这样的秘密。
今天的数学探索活动从计算长方形面积开始。
请大家直接口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6× 4=24 6× 5=30 6× 8=48 6×16=96师:在刚才的面积口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长不变,宽增大,面积也增大)师:你的发现很重要!我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些算式,果然如此!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大),积也(变大)。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能发现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吗?(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也变小)师:刚才通过口算长方形面积,我们发现积与因数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二、观察算式,再次探索(一)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就乘几”的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依据本次国培学习的对四种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培
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培养小学生统计观念的教学策略)的认识、体会,下面我说一说在教授《积的变化规律》时所采用
的一些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标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分为四个(知识铺垫-自主探究-复习巩固-拓展延伸)部分,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一:知识铺垫
通过准备题让学生复习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从而引入新课。
作用: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
有效地从学生的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了探底,了解了学生的起点,把握了教学起点,准确地找出新旧知识的迁移点与生长点,为学生知识的迁移提供了方便。
教学策略二:自主探究
10×2=20 10×20=200 10×200=2000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观察下一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20×4=80 10×4=40 5×4=20你能把数积的变化规律结合在一起吗
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缩小)若干倍。
作用:这一环节是本节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
在第一组算式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重难点进行师生探究验证,引导学生从算前估算、算理辨析、结果验算进行验证。
在第二组算式中,仍采用上述三个层次的方法。
加入的“设问”,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算式的不同,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策略三:巩固内化(练习)
a、基本练习:练一练1、3。
b、综合练习:练习3
c、提高练习:让学生试编式题。
作用: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本练习---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综合练习---主要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思维,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的机智必与灵活性;提高练习---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对这节内容进行梳理
作用: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