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加工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31.79 KB
- 文档页数:6
猪用各膳食纤维饲料原料的成分及优劣分析综述与探讨作者:肖真明,刘涛来源:《湖南饲料》 2017年第2期肖真明刘涛(湖南伟业动物营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3)膳食纤维的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下脚料和废弃物中,如小麦麸皮、豆皮、豆渣、果渣皮、甘蔗渣、荞麦皮、茶渣及食用菌下脚料等。
我国幅员辽阔,农作物和植物种类繁多,除大量农副产品的种皮、外壳之外,还有许多野生植物、海藻和各种食用菌、微生物以及合成类等。
含有膳食纤维的原料种类很多,但由于这些原料的来源、价格、可溶性纤维的含量、常规营养浓度及霉菌毒素等相关指标的差异化,导致了很多膳食纤维原料在猪日粮中的应用较少。
本文从这些原料的来源、供应量、在猪日粮中应用等方面来阐述它们的优劣势。
1 日粮粗纤维的来源及常规营养成分2 常见日粮粗纤维原料的优劣势2.1小麦麸小麦麸是小麦深加工面粉后一种副产物,占小麦子粒的22-25%、麦麸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外,还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
小麦麸是优质活性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化学组成特性是含有很多亲水基团,有很高的持水能力,大致是自身重量的1.5~25倍,有很好的胶效应。
由于其产量大,供应足,价格便宜,目前是应用在猪日粮中最广泛的膳食纤维原料。
但小麦麸由于粗纤维含量相对大豆皮等原料要低的多,且其霉菌毒素经常超标,在母猪日粮中大量使用会引起母猪假发情,畸形等疾病,而且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母猪便秘的问题。
2.2玉米皮玉米皮是玉米加工玉米淀粉后的一种副产物,营养价值不高,利用率低,霉菌毒素不好控制,一般应用在反刍日粮和家禽日粮中,猪日粮很少应用。
2.3大麦麸大麦麸具有小麦麸的一系列营养优点,而且霉素毒素一般不超标。
如果货源稳定,可以在猪日粮中使用。
但目前在猪日粮中一般是直接应用皮大麦,很少脱皮。
一般是啤酒厂应用大麦来生产啤酒时会把大麦脱皮,产生大麦麸,但是供应量较少,不能广泛使用。
饲料原料DDGS生产工艺
摘要随着玉米在酒精生产中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副产物-玉米酒糟,商品名为DDGS (distillers dried grain with solubles);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饲料组分,因为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谷物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并且还融入了糖化曲和酵母的营养成分和活性因子,所以说DDGS是一种高蛋白、高营养、无任何抗营养因子的优质蛋白饲料原料。
该文主要是对DDGS的组成、加工工艺、研究利用现状以及它的应用加以综述。
1 DDGS的组成
DDGS主要由两部分组成:①DDG(干酒精糟),是玉米发酵提出酒精后馀留的谷物碎片处理的产物。
其浓缩了玉米中除了淀粉和糖的其他营养成分,如蛋白、脂肪、维生素等;②DDS,发酵提取酒精后的稀薄馀留物中的酒精糟的可容物干燥处理的产物。
其包含了玉米中一些可溶性营养物质,发酵中产生的未知生长因子、糖化物、酵母等。
2 DDGS的生产工艺
当前DDGS的生产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干法加工(比较方便),另一种就是湿法加工(整体效益较好),两种工艺的主要步骤如下:
干法加工主要步骤为:玉米处理→粉碎投料→发酵蒸馏,产物主要是酒精、DDG和DDGS。
具体加工流程如下:
湿法加工的主要步骤为:玉米清理→浸泡→除皮→分离胚芽、蛋白、粗淀粉浆→生产酒精,主要产物是酒精、玉米油、玉米蛋白粉、
玉米胚芽粕和玉米蛋白饲料。
具体加工流程如下:。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摘要】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加工和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分析了该领域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对玉米加工技术现状、产业化发展现状、关键问题、新技术及新模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
在总结了文献综述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玉米加工、产业化、发展、技术、问题、新模式、趋势、总结、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背景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种植和应用。
玉米加工产业化发展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玉米加工及产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文献研究也逐渐增多。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背景是一项系统性的研究,旨在通过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揭示玉米加工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玉米加工产业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加工技术现状、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关键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也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玉米加工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进行综合性文献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探讨,全面了解玉米加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分析玉米加工技术的现状,探讨现有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揭示玉米加工及产业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分析新技术和新模式在玉米加工中的应用以及展望玉米加工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食品生产加工技术》—“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学习心得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我国食品工业的组成我国食品工业由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所组成。
其中,食品加工业包括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盐加工业和其它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包括糕点糖果制造业、乳品制造业、罐头食品制造业、发酵制品业、调味品制造业和其他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包括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软饮料制造业、制茶业等,我国也将中药材中成药制造业划在此行业。
(2)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经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均居工业部门前列,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世界食品工业总产值约达30000亿美元,其中美国6000亿美元、欧洲4000亿美元、日本2500亿美元。
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食品工业产值均居制造业之首。
2.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我国食品加工和保藏的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大量的食品加工经验,开发了许多国际知名产品及其生产技术。
例如,白酒固体发酵、固态蒸馏技术;豆豉、酱油等生产技术;饴糖生产技术、球糖生产技术;蔬菜的腌(泡)制加工技术;肉类的烟熏保藏技术等。
许多名特产品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香、味俱佳,深受欢迎,食品加工技艺已有相当水平。
但一直是手工作坊,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建立食品加工厂。
榨油工业开始于1895年,是英商太1942年建立浙江瑞安宁康炼乳厂,生产炼乳和奶油。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加大投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古洋行在辽宁营口设厂;1906年成立上海泰丰食品公司,开创了我国的罐头工业;1996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现值),居国民经济第一位;2002年我国食品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等四大类、62个小类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反刍动物对饲草不同加工产品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潘晓辉(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人民武装部,新疆喀什844900)摘要:饲草作为反刍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关乎动物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等。
因此,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常常对饲草进行加工调制以提高其品质和利用率,并制成多种形式的草产品。
文章综述了关于不同饲草产品及反刍动物对其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饲草;加工调制;反刍动物;高效利用中图分类号:S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084(2024)01-0020-05Research Progress on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Products of Forage Grass in RuminantsPAN Xiaohui(Yecheng County People '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Kashi 844900,Xinjiang China)Abstract:The quality of forage grass,as the primary feed source for ruminants,directly impacts the growth,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animals.Consequently,during animal breeding processes,forage grass undergoes frequent processing and modulation to enhance its quality and utilization,resulting in a wide range of grass products.The advancements made in research on forage grass products and their efficient utilization by ruminants were summarized,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towards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imal husbandry.Key words:forage grass;processing;ruminant;efficient utilization作者简介:潘晓辉(1988—),男,农艺师,研究方向为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关于国内教槽料的探讨综述教槽料(俗称:代乳料、入工乳),是—种为代替全乳而配制的饲料,其主要原料是乳业副产品。
代乳料的营养指标为蛋白质不低于20%,脂肪不低于6%。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兴起使用教槽料,90 年代,教槽料全面普及,乳猪断奶期从30 多天—下子降为21 天,被誉为养猪业的革命。
90 年代末,教槽料被引进我国。
2002 年后市场培育、配置技术才日趋成熟(广东饲料,2011年9月)。
仔猪早期断奶是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关注的先进技术,能有效减少和阻断—些疾病由母猪向仔猪的水平传播、提高母猪繁殖率和栏舍利用率,能提高仔猪生长期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
近年来畜牧发达国家率先尝试14日龄断奶,称之为早期隔离断奶(Segregated Early Weaning,SEw),但仔猪断奶后受营养、心理、环境等应激因素的影响,常出现腹泻、采食量低、生长受阻、免疫力降低、死亡率高的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Pluske等,1997),此外,断奶仔猪教槽料配制因技术原因而难以取得很好效果,严重限制早期隔离断奶技术的应用。
尽管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已较多使用教槽料,但所用原料和添加剂种类不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成本过高等原因而难为我国应用。
在国内市场上的教槽料应用效果不是很理,且存在添加剂安全隐患。
因此,研究提出安全高效的仔猪教槽料生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到养猪业和饲料业,提供优质安全和低成本断奶仔猪教槽料,为仔猪早期断奶技术的成功实施和有效控制净化疾病提供保障,是当前我国养猪业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哺乳仔猪的生理特征及教槽料的选用材料和配制技术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予以阐述。
1、哺乳仔猪的生理特征新生仔猪出生时就具有了所有的消化能力,开始适应子宫外生活,但出生后消化系统的结构形态和功能需要经过—个特定的演变和激活过程。
新生仔猪的消化道上皮在出生后48h 前有很高的通透性,可完整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从而获得免疫力,但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变成能拒绝细菌、病毒等通过的完整的成熟型上皮,这种演变是仔猪通过采食初乳获得的多种活化信号激活消化系统的结果。
饲料加工学B结课综述授课老师:艾合买提******学号:********班级:动物科学3班时间:2013年5月1日配合饲料加工工艺之混合技术综述摘要:混合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各种物料相互掺合,使之在任何容积里每种组分的微粒均匀分布。
混合的目的在于保证饲料原料混合均匀,使产品的营养成分分布均匀、质量稳定。
【1】关键字:饲料加工、混合、均匀度、混合机械引言:混合是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关键工序之一,是确保配合饲料质量和提高饲料饲喂效果的主要环节。
若饲料均匀度不好,动物采食后就会出现某些营养成分过剩,而另一些营养成分不足的现象。
特别是微量组分差异就更加明显。
混合的目的是将按配方的比例要求配制的各种饲料原料组分混合均匀,使动物能采食到符合配方比例要求的各组分饲料。
饲料混合是确保配合饲料质量和提高饲料报酬的重要环节。
饲料混合机的生产能力决定着饲料厂的生产规模。
1.混合工艺类型1.1分批混合将多种混合组分根据配方的比例要求配置在一起,并将其送入周期性工作的“批量混合机”进行混合。
【2】混合一个周期,即生产出一个批次混合好的饲料,这就是分批混合工艺。
其包括配料(称重)、混合机装载、混合、混合机下载及空间转运时间。
分批式混合的优点:配方改变方便,批次间混杂少,交叉污染少,宜采用自动程序控制。
多数饲料厂军采用此混合工艺。
常见的分批混合机有:【2】卧式螺带混合机卧式桨叶混合机立式混合机圆锥行星混合机V型混合机1.2连续混合各种物料分别同时连续计量,并按配方的比例配置成一股含有各种组分的料流。
【2】当这股料流进入连续混合机后,则连续混合而成一股均匀的料流,这就是连续混合工艺。
连续混合的优点:连续进行,生产速度快;与粉料和质粒衔接较好。
其缺点:配方更换时流料调节不好;批次间交叉污染多。
此工艺应用逐渐减少。
常见的连续混合机有:【2】卧式滚筒混合机(壳体转动的连续混合机)水平搅拌杆型连续混合机(壳体固定)绞带型连续混合机(壳体固定)行星搅拌器型连续混合机(壳体固定)连续混合机运动状态无规则,除扩散和对流外,保持一定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分为横向混合和纵向混合。
横向混合为垂直于料流前进方向的混合,把流入混合机中的各种物料,变成均匀混合料的瞬间混合。
纵向混合为平行于料流前进方向的混合,作用是消除或缓冲配料计量中随时间而变化的计量误差所导致的混合均匀度降低的现象。
【2】2.混合的工序【2、3】一般饲料工厂中有两道工序需要混合:2.1 预混合。
是将各种动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抗菌素、氨基酸、药物等,与载体预先混合,达到在不影响微量原料均匀分布的前提下,缩短配合饲料的混合周期。
2.2 最后阶段的混合。
各种饲料组分,按原料配比的要求,由计量器计量进料,进入混合机,制成动物生长所需要的配合饲料。
3. 混合过程饲料的混合过程根据不同的外力作用,主要有3 种方式:扩散混合、对流混合和剪切混合。
另外还有物料与机壁壳碰击造成单个物料颗粒分散的冲击混合及物料颗粒变形和搓碎的粉碎混合。
无论采用何种混合设备,这三种方式总是同时存在,不过使用的混合机的类型不同,三种混合方式所起的混合作用的强弱程度也不同。
以间隙式混合机为例,其混合过程可分为3 个阶段:首先颗粒成团地由物料中的一个部位呈层状向另一个部位渗透滑移,发生对流混合或者形成剪切面发生剪切混合;其次,不同配料颗粒越过新形成的分界面逐渐离散,进行扩散混合;最后在自重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形状、大小和密度近似的颗粒将积聚于混合机内的不同部位,称为颗粒积聚。
前两种作用有助于混合,后者则有碍颗粒均匀分布的分离作用。
混合过程中造成颗粒集聚的最重要因素:物料粒度的差异;物料密度的差异;物料形状的差异。
4.混合均匀度的测定方法混合均匀度是检测饲料加工工艺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通过成品中各组分含量差异性的测定可以反映饲料成品的质量。
饲料混合均匀度的测定方法较多,从分析成分可分为内源法和外源法,从分析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仪器法等,每种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视具体情况选用,现分别概述如下。
【4、5】4.1沉淀法本方法是利用比重为1.59以上的四氯化碳(100ml)处理样品(10-15g),使饲料中有机物同矿物质等无机物分离,将沉淀物回收、烘干、称重,根据10个样品矿物质等无机物含量差异来反映饲料的混合均匀度,详细操作见国家标准GB5918-86。
它不适用于矿物质预混剂混合均匀度的测定。
沉淀法所需仪器简单,但分析成分损因素。
4.2甲基紫法甲基紫法(GB5918-86) 是以甲基紫色素作为示踪物,将其预先混合于饲料中,再用比色法测定出样品中甲基紫的含量,作为反应饲料混均匀度的依据。
方法是准确称取5-10g 样品,放入150ml烧杯中,加入30ml无水乙醇,摇匀,沉淀,过滤,于分光光度计590nm处测出吸光度,计算出变异系数。
本法操作比较简单,影响因素少,具有较好的精确度;但甲基紫须专门外加,故无法用于对产品的抽检,仅实用于生产厂家的实验室,且甲基紫须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在研磨过程中大量的细粉污染生产及分析设备,不易清洗。
由于甲基紫添加方式不同,分析结果相差悬殊,不适宜相互比较。
此外,若在饲料中添加干草粉等含有叶绿素的成分,则不能用本法测定。
甲基紫是非营养物质,是为了测定而添加到饲料中去的,因而有一定的浪费。
4.3粒度法饲料原料经粉碎后,形成各种不同规格大小的颗粒,数种原料混合后,各颗粒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及其它作用,各不同成分成规律性地分布在各物料中。
因此,用某一规格的标准筛,采用同一操作方法,对样品进行测定,把筛上残留物进行称重,根据各样品间残留物的重量可求出混合均匀度,详细操作见国家标准(GB5918-86)本法简便可行,准确度较高,分析机理与沉淀法相似,可推广应用。
4.4摩尔法饲料中可溶性氯化物中的氯,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PH值6.5-10.5),以K2CrO4作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若有铵盐存在,溶液PH值控制在6.5-7.2之间。
方法是准确称取样品2-5g于烧杯中,加水浸泡,过滤至100ml容量瓶中,定容,取25.00ml溶液,加入K2CrO4溶液作指示剂,用0.05mol/L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刚出现砖红色为终点,从而计算出NaCl的百分含量,计算10个样品的变异系数。
本法不需贵重仪器设备,操作方便,一切实验室均可用此法测定,易于推广。
但若含有大量Cu2+、Co2+等有色离子将影响终点的观察,凡能与CrO4生成难溶化合物的阳离子也干扰测定,饲料中含有较多鱼粉或干草粉也将影响终点的观察。
4.5钙测定法饲料经高温灰化和浓酸处理后,在碱性条件下用三乙醇胺与盐酸羟胺消除其它阳离子的干扰,用EDTA作标准溶液,钙红为指示剂,测定出样品中钙的含量,从而求出其变异系数,详细操作见国家标准(GB6436-86)。
此法简便快速,分析成本低,但需严格控制分析条件,以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
4.6粗蛋白分析法饲料在催化剂与浓硫酸作用下消化,使其中的氮转变为(NH4)2SO4,在强碱作用下蒸馏出其中的氨,并用硼酸吸收,用HCL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求出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和反映混合均匀度的变异系数,详细操作见国家标准GB6432-86。
此法准确度较高,设备简单,易推广,但要求分析者严格控制分析条件,否则误差较大。
4.7电位滴定法本法一般是测定氯离子含量,以氯电极作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用AgNO3 标准溶液滴定饲料中的Cl-,用电位计或酸度计测定溶液的电位变化,从而确定滴定终点,计算出氯的含量和变异系数。
本法不需太贵重的仪器设备,可获得较高的精确度,但费时,一般实验室均可采用。
此法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终点电位的选择,因而必须仔细确定终点电位,在调换指示电极或参比电极以及同时调换二者时,终点电位均须重新确定。
4.8比色法常用于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混合均匀度的测定,常测定的元素有铁、磷、碘等。
4.8.1铁比色法一般各类矿物质预混合料均添加铁,而邻二氮菲比色法是相当灵敏而简便的铁测定方法。
称取1-10g样品于烧杯中,加20Ml浓HCl,充分混匀后用蒸馏水稀至100ml,使样品中无机铁溶解于水中,吸取上清液1ml进行测定。
用盐酸羟胺将样品液中的铁还原为二价铁,用HAc-NaAc 缓冲溶液控制pH值,二价铁再与显色剂邻二氮菲反应生成红色的配合物,于510nm 处测定其吸光度,并求出变异系数。
此法操作简便,所需试剂均为常用试剂,即使预测剂中添加较多石粉载体,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
方法比较适用于基层生产厂家,测定快速,结果可靠,易推广。
4.8.2磷比色法准确称取试样0.5g 左右于100ml烧杯中,用1:1HCl和浓HNO3溶解,煮沸3-5min,过滤,将所有滤液收集于100ml容量瓶中,冷却至室温,定容,摇匀后为试样分解液。
准确移取分解液2-40ml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钒钼酸铵显色剂,定容后摇匀,放置10min以上,于420nm处测定吸光度,并对照标准曲线计算磷含量和变异系数。
具体可参见国家标准GB6437-86。
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能满足均匀度的测定要求。
4.8.3碘比色法样品处理成溶液后,用苯萃取碘—碘离子—孔雀绿配合物,比色测碘酸根,于640nm处测定吸光度。
该法显色溶液稳定性强,至少可稳定100h,准确性、重现性好。
4.9电极法各种饲料均需添加无机元素,无论是常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在水溶液中均有一定的离解度,呈离子状态,产生不同的离子强度,通过选择特定的电极,测量溶液中的电极电位,并计算测定值的变异系数来反映饲料的混合均匀度。
其操作是:称取!1 试样于烧杯中,准确加入100ml 蒸馏水,用玻璃棒间歇搅拌10min,使样品中无机盐充分溶解,静置10min,使溶液澄清;于150ml烧杯中准确加100ml蒸馏水,测出空白电位值,然后加入1ml上述样的上清液,混匀后测出电位值,分别测定10个样品,减去空白电位值后计算变异系数。
本法不用任何化学试剂,操作方面,省时,重复性好,精确度高,比沉淀法提高工作效率10倍,测定结果与沉淀法结果吻合,是一种新型的饲料混合均匀度测定方法,宜推广使用。
氯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饲料混合均匀度,是以氯离子选择电极为指示电极,双盐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测定时控制pH值为1-3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离子强度用KNO3调节,控制其浓度为0.5mol/L,搅拌3min,在离子计上读取mV数。
常采用工作曲线法确定氯离子含量。
测定时称取10g样品,准确加入100mL水,搅拌10min,静置10min,干过滤,准确移取10mL 滤液于50mL 容量瓶中,加入5mL0.5mol/LHNO3、10mL2.5mol/LKNO3,用水稀至刻度,摇匀后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