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连续梁桥横向减隔震支座参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9.29 KB
- 文档页数:5
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与优化方法铁路桥梁作为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和稳定。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对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一)桥梁结构形式不同的桥梁结构形式在抗震性能上存在差异。
例如,简支梁桥结构简单,但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相对较弱;连续梁桥和刚构桥整体性较好,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
(二)桥梁材料桥梁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对其抗震能力有着关键影响。
高强度、高韧性的材料能够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从而增强抗震性能。
(三)墩柱的设计墩柱是桥梁结构中承受地震力的主要构件。
墩柱的高度、直径、配筋等设计参数直接影响其抗震能力。
(四)基础类型基础的稳定性对于桥梁在地震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良好的基础能够有效地传递地震力,减少桥梁结构的振动。
二、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方法(一)理论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力学原理和结构动力学知识,对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实验研究包括振动台实验和拟静力实验。
振动台实验可以模拟真实的地震作用,观察桥梁结构的动态响应;拟静力实验则用于研究桥梁构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
(三)数值模拟利用有限元软件等工具,对桥梁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预测其在地震中的行为。
三、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的优化策略(一)优化结构设计合理选择桥梁的结构形式,如采用减隔震设计,通过设置减隔震装置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二)改进材料性能研发和应用新型高性能材料,提高桥梁结构的强度和韧性。
(三)加强墩柱设计优化墩柱的尺寸、配筋和构造,提高墩柱的抗弯、抗剪能力。
(四)优化基础设计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确保基础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五)设置抗震防线在桥梁结构中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当第一道防线失效时,后续防线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保证桥梁的整体安全。
四、实际案例分析以某铁路桥梁为例,该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抗震性能。
减振支座研究与优化设计减振支座是一种用于减少结构振动的装置,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和机械设备等领域。
减振支座的研究与优化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延长结构寿命,并减少结构的运行噪音。
减振支座的研究主要涉及材料性能、结构形式、减振原理等方面。
首先,材料性能是减振支座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减振支座的材料需要具备较好的弹性和耐磨性,以保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
常见的材料有橡胶、彩钢板等,其中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减震性能,适用于大多数减振支座的制作。
其次,结构形式对减振支座的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常见的减振支座形式有金属弹簧、橡胶支座、阻尼器等。
金属弹簧具有较高的刚度,适用于较大荷载情况下的减振,但其减振性能相对较差;橡胶支座则在刚度和减振性能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适用于桥梁等领域;而阻尼器则通过减少结构的振幅来降低结构振动,适用于高速铁路等领域。
再次,减振原理也是减振支座研究中的重点。
常见的减振原理有质量阻尼和损耗能量减振原理。
质量阻尼是通过增加结构质量以增加阻尼比,从而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值;而损耗能量减振则是通过引入能量耗散机制,将结构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从而降低结构振动幅值。
优化设计是减振支座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优化设计可以通过改变减振支座的材料、结构形式和减振原理等来提高减振支座的性能。
具体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优化算法、模型优化技术等。
结构优化算法主要通过数值方法进行计算,包括有限元方法、模态分析等;模型优化技术则是针对特定的结构进行设计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减振效果。
在减振支座的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结构的要求和限制,如抗震性能、运行噪音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经济性和可行性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最后,优化设计需要进行模型验证和实验测试,以确保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减振支座的研究与优化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考虑材料性能、结构形式和减振原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减振支座的性能,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延长结构寿命,并减少结构的运行噪音。
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分析铁路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其桥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铁路桥梁需要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以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对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分析进行详细探讨。
一、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铁路桥梁通常跨越河流、山谷等地形,是铁路线路中的关键节点。
一旦在地震中受损,不仅会导致铁路运输中断,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例如,强烈的地震可能导致桥梁坍塌,使列车脱轨,威胁乘客生命安全;也可能损坏桥梁的基础和支撑结构,影响桥梁的长期稳定性。
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是确保铁路桥梁在地震中安全可靠的关键。
二、地震对铁路桥梁的影响地震作用下,铁路桥梁可能会受到多种形式的破坏。
首先是水平地震力引起的桥梁结构的位移和变形。
桥梁的梁体、墩柱等部件可能会因水平力而发生相对位移,导致连接部位的破坏,如支座的损坏、伸缩缝的失效等。
其次,竖向地震力也不可忽视。
它可能会增加桥梁结构的竖向荷载,导致桥墩的受压破坏,或者使梁体与桥墩之间的接触面产生过大的压力,影响结构的整体性。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地基的液化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削弱桥梁基础的承载能力,导致桥梁倾斜甚至倒塌。
三、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则1、多防线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应设置多重抗震防线,避免因单一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倒塌。
例如,除了主要的承载构件外,还应考虑次要构件和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形成相互协同的抗震体系。
2、能力设计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结构中的关键构件和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能够在地震中承受较大的变形而不发生脆性破坏。
3、整体性原则注重桥梁结构的整体性,使各个构件之间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加强连接部位的设计,确保力的传递顺畅。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实现经济与安全的平衡。
铁路钢筋混凝土桥梁抗震延性及隔震设计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铁路钢筋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基本原理和延性的概念,以及影响结构延性抗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一种提高结构廷性能力的桥墩减隔震设计。
关键词:延性抗震延性减隔震我国正处于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在建和待建的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达到上万公里。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采用了以桥代路,桥梁比例已达到线路总长度的70%-80%,根据以往的经验表明,地震对桥梁造成严重的破坏,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铁路既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工程,又是抗展救灾中的关键所在。
故如何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使桥梁在地展时能起到安全疏散的作用,地震后确保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需要,是桥梁工程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新颁布的铁路抗震规范[1],提出了三水准两阶段设计的原则,在多遇地震下,桥梁结构按弹性理论设计,不允许结构产生大的损伤和破坏;罕遇地震下,桥梁结构按弹塑性理论设计,引入延性设计方法,允许结构产生可修复的损伤和破坏,但结构物不得倒塌。
从而使“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在规范标准体系中得以体现。
1 抗震设计参数桥梁结构的刚度、强度和延性,是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三个主要参数。
1.1 刚度为了正确可靠地计算结构在地震侧向力作用下的变形,进而控制其变形,工程师必须估算出结构的实际刚度。
这个量值把荷载或作用力与结构的变形联系起来。
对结构刚度的估计值将直接影响到对结构地震反应位移的预期值。
过去往往使用全截面刚度代替开裂截面刚度,因而人为低估了结构的地震反应位移,导致地震中出现落梁震害的严重后果。
1.2 强度如果要保证桥梁结构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免遭破坏,结构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结构在其弹性地震反应时所产生的内力。
p(3)采用有利于提高结构整体性的连接方式。
(4)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隔震、耗能装置,减少构筑物的地震反应。
(5)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修复加固的抗震措施。
(6)采用对抗震有利的延性结构或材料。
浅析铁路桥梁减隔震支座设计作者:谭敏聪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6期【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桥梁减隔震支座的发展现状,减隔震支座的基本性能要求及其相关性能的检测要求。
【关键词】:桥梁减隔震支座;相关问题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一、桥梁减隔震支座的主要要求桥梁支座的功能是:(1)均匀稳妥地传递支反力;(2)固定桥跨结构的正确位置;(3)保证梁端自由转动或移动。
目前普遍使用的有球型支座、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等。
而桥梁抗震支座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应有以下功能:(1)在地震发生且水平力超过给定值时,支座水平方向应能滑动,并消耗能量;(2)在支座滑动时,支座应具有一定刚度,且滑移刚度(即屈后刚度)与滑移位移(即屈后位移)相适应;(3)在支座滑动过程中,传递到墩台上的水平力不得过大;(4)在地震过后,支座应能够自动恢复;(5)支座的选材及表面防护体系应满足桥梁使用寿命要求。
二、桥梁减隔震支座的发展现状自汶川地震后,桥梁的减、隔震设计得到重视,我国先后修订了公、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规程,对桥梁支座的减隔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为我国桥梁减隔震支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铁路桥梁的减隔震支座应满足以下安全性要求: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抗震安全应满足GB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程的要求,减隔震支座的耗能机构不应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2、在设计地震作用下,桥梁连接构件的抗震安全应满足GB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程的要求,减隔震支座的位移锁定装置得到释放,耗能作用在地震中得到有效发挥,支座的地震位移小于容许位移;3、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1)桥墩的延性比μu满足GB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程的相关要求,隔震桥梁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容许延性比μu 取2.4;(2)减、隔震支座的最大位移必须小于装置的容许位移;(3)减、隔震支座与桥梁之间连接构件的强度满足安全要求。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及减隔震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及减隔震研究一、研究背景现代铁路交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安全、可靠的桥梁建设。
在桥梁设计中,地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地震能对桥梁结构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导致严重的灾害。
因此,针对地震对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的影响和加固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以隔震技术为代表的结构减隔震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应用,为铁路桥梁抗震加固提供了新思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研究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在地震中的响应规律,并探讨减隔震技术在其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本研究对于提高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和高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对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建立数值模型。
(2)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
(3)介绍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选取适当的隔震支座对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进行减隔震加固。
(4)对减隔震加固后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比较减隔震前后其受地震作用的响应规律和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
四、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探索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减震结构的性能特点、影响因素和加固措施,为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设计方案。
同时,为铁路交通的安全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础。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拟于3个月内完成。
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收集文献、查阅资料,研究建立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的数值模型。
第二周-第三周: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和模拟,并分析其响应规律。
第四周-第五周:介绍减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进行减隔震加固。
第六周-第七周:对减隔震加固后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比较减隔震前后其受地震作用的响应规律和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
桥梁减隔震支座设计性能探讨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桥梁抗震支座快速发展。
在影响桥梁安全性的因素中都免不了地震,地震时刻威胁着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桥梁因地震而出现的事故越来越多,人们对桥梁在地震下的反应认识也越来越多。
桥梁支座的发展有部分是适应了抗震理念和抗震手段的发展。
桥梁抗震支座正朝着更加合理化、更加巧妙化、更加成熟化的方向发展。
0 引言在桥梁的抗震设计中抗震支座的设计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桥梁体系中抗震性能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1]。
在地震过程中桥梁的支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上部结构和桥墩相继出现破坏,继而出现梁体滑移或者落梁[2]。
当地震导致的支座剪力超过了支座的承受范围时就会出现支座的被拉坏或者被剪坏或者支座周围混凝土裂开等情况。
在中国的5.12汶川大地震的调查中发现众多的桥梁破坏当中都有支座的因素[3]。
支座的破坏会导致结构体系内的传力路径发生改变,对桥梁的影响极大。
近年来,支座减震隔震控制技术发展极快。
鉴于以前的对于支座抗震采用“硬抗”的方式不再适用,因而采用减震隔震的新思维诞生。
利用能量的概念采用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控制方式[4],设法通过延长结构的基本周期,避开地震能量的集中范围等方式将结构尽可能地与可引起结构破坏的地面运动分离开来,以减少地震的输入能量,增大结构耗能能力来抵御强震的作用。
1 几种典型抗震支座探讨1.1 铅芯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是在叠层橡胶支座的中部垂直的插入铅芯而形成的。
铅芯具有良好的弹塑性性能,因此在地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铅的屈服强度只有10MPa,相对较低,但其又具有130MPa的高的初始剪切刚度,并且其在塑性变形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疲劳特性。
铅芯橡胶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刚度分初始刚度和屈服刚度两种,为铅芯的剪切刚度和橡胶的剪切刚度之和,只为橡胶的剪切刚度。
铅芯橡胶支座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其初始刚度很大(可以达到普通叠层橡胶支座的10倍以上),但其在温度变化及徐变等作用下引起的支座抗力却很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