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历史文化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177.01 KB
- 文档页数:5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赤峰历史沿革收藏人:xuenizi2011-02-05 | 阅:483 转:13| 来源| 分享赤峰概况和历史沿革及文化《内蒙古晨报》提供资料: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接壤,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毗邻,北西与锡林郭勒盟相连,距首都北京和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均在500公里左右,全市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
"赤峰"是因城区东北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两面为燕山山地与辽西山地的边缘,中、东部为西辽河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多山,西部最高海拔2067米,东部海拔不足300米。
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
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河谷平川。
既有浩瀚的坨沼沙地,又有广袤无垠的天然森林、草原和肥沃的良田。
中低山和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3.3%。
高平原占13.5%,平原占13.2%。
七老图山脉至亿合公熔台地至克什克腾旗西部高平原至黄岗梁至北大山至小罕山至乌兰坝至大罕山一线,构成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中游至努鲁虎儿山脉一线,构成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带,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下游、乌力吉沐沦河中游,构成海拔280米至400米左右的平原地带。
综合各地理因素,赤峰可分为四个地貌区,即:北部大兴安岭西南段石质中低山丘陵区、南部燕山北麓山地丘陵区、东部西辽河上游平原区、西部高原区。
赤峰市除周围一些大山外,市内还有红山、马鞍山、罕山、天山等,这些山有着著名的古迹、动人的传说和秀丽的景色,现都已开发为旅游区,各山之间均有隘口,可通四邻。
赤峰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全市年平均最高气温11.6℃,年平均最低气温-1.8℃,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至7℃。
全市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南北温差为9℃。
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小时,光能总辐射量为5700-6100焦耳/平方米;绝大部分地区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1毫米,蒸发量达2000-2300毫米,降水70%集中于6-7月份,雨热同季,年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内蒙古赤峰市名胜古迹介绍
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中心城市。
赤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后因古鲜卑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朝文化成为赤峰地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特征。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遗址在赤峰分布比较集中,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其中敖汉旗约有100平方公里。
红山文化遗址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文化、早期铁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文明的发展轨迹。
赤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从公元七世纪开始,这里就有了“三燕古都”之称。
这里是契丹王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等三位杰出帝王的故乡;这里有“中国唯一以红山文化为主线而形成的民族发祥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红山文化;
—— 1 —1 —。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6,800多处。
有史文明以后,赤峰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
“八五”时期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敖汉“兴隆洼聚落遗址”,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被史学界定名为“华夏第一村”。
在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玉龙,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
赤峰资源较为丰富,贵重金属、有色金属储量均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草原、沙漠、冰臼、石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和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
赤峰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很容易接受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
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鸡血石其中叶腊石(已定名为巴林石)储量约12 000吨,是雕刻工艺品的优质原料,产于巴林右旗沙布尔台苏木牙乌图山,其含千分之五鸡血石,被誉为稀世之宝,中外闻名西拉姆论和赤峰主要旅游景点: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大明塔梵宗寺辽太祖陵喀喇沁王府龙泉寺荟福寺辽“真寂之寺” 辽祖州城遗址荣宪公主墓乌兰布统古战场兴源寺巴拉奇如德庙百岔川岩画根丕庙后召庙辽石窟寺辽庆陵奈曼王府喀喇沁亲王府城子山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宝山墓群释迦佛舍利塔阿斯哈图冰石林大青沟玉龙景区冰臼奇观贡格尔草原勃隆克沙漠其甘沙漠达里诺尔湖第四纪冰川遗迹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生态园赛罕乌拉巴彦他拉草原响水玉瀑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打虎石水库罕山自然风光沙地云杉巴彦花水上游乐园百兴图达拉哈草原翁旗红山水库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锡伯河赤峰市乌兰布统达里湖花山公园黑里河自然保护区宁城法轮寺特色活动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论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里,蒙古族人民保留了大量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赤峰最亮眼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探讨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起源、传承、实践与表演,以及它的价值和特点。
一、起源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源自古老的蒙古帝国时期。
13世纪,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崛起,统一了蒙古各部。
随着帝国的扩张,蒙古文化逐渐传入赤峰地区。
到了明代,蒙古族在赤峰地区形成了稳定的部落,逐渐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传承1、家庭传承在赤峰蒙古族中,家庭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古老的习俗和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例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蒙古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礼仪和歌曲。
这种家庭传承方式,使得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2、社区传承社区传承是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传承方式。
每年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那达慕节、祭敖包等。
在这些活动中,蒙古族群众穿着传统服饰,参加各种传统活动,如摔跤、射箭、歌舞表演等。
这种社区传承方式,使得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在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
三、实践与表演1、节日习俗赤峰蒙古族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节日习俗。
那达慕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
此外,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人们聚集在敖包前,进行祈福和祭祀。
这些节日习俗不仅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服饰风貌赤峰蒙古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色。
男子通常穿着短款皮袍、长款大衣和宽腿裤子,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坎肩和绣花围巾。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实用性,可以抵御赤峰地区寒冷的气候。
3、饮食文化赤峰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同样具有特色。
蒙古族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食,还喜欢食用各种糕点、炒米、茶饮等。
其中,烤全羊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选用肥嫩的绵羊,经过腌制和烤制,口感酥脆,肉质鲜美。
赤峰历史文化与文物精品(一):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赤峰历史文化与文物精品(一):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内蒙古赤峰市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北方文化的摇篮和中心、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拥有近万年的文明史。
可惭愧得很,作为赤峰人的儿媳妇,自诩酷爱历史人文的我,还是第一次回来。
这个春节呆在夫家,除了帮婆婆做家务,就是泡赤峰市博物馆,看在馆内买的几本考古和历史专业书,恶补辽金蒙元历史知识。
虽室外温度只有-20°,但在洒满阳光、暖气融融的屋里,专心致志在浩瀚史海和美轮美奂的文物图片里陶醉了几天,实在幸福透了。
赤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上层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特色鲜明,拥有“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凤”、“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重量级文化遗产。
现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6800多处。
国务院公布的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赤峰有25处——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辽陵及奉陵邑(含祖陵祖州、庆陵庆州、怀陵怀州)、兴隆洼遗址、大甸子遗址、缸瓦窑遗址、架子山遗址群、大井古铜矿遗址、城子山遗址、金界壕遗址、应昌路故城遗址、宝山罕苏木墓群、福会寺、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赵宝沟遗址、红山遗址群、夏家店遗址群、汉代黑城城址、辽知明代查干浩特城址、清代宝善寺、元代张应瑞墓地、清代灵悦寺、元代龙泉寺、辽代真寂之寺、辽代韩匡嗣家族墓地。
另外,赤峰市境内的战国至明长城被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项目。
赤峰博物馆虽只是全国171个国家二级博物馆之一,但国宝级文物精品数量却是蛰声海内外的。
落成只有两年多的博物馆新馆是典型的宋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从赤峰文明发展长河中撷取了四个精彩时段,再现了赤峰历史的辉煌:日出红山——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古韵青铜——以夏家店上、下层文化为代表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契丹王朝——系统阐释契丹文化和辽国历史;黄金长河——赤峰地区金元明清文化及民族风情。
赤峰古遗址、古建筑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
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
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
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辽释迦佛舍利塔俗称辽庆州白塔,牧民们称“金金察罕索布尔嘎”。
史籍记载(庆州)“塔庙廛庐,略似燕中”。
辽庆州白塔通称白塔子,是一座造型玲珑秀美、浮雕精湛细腻、规模宏伟壮观,为八角七级,砖木结构拱阁式塔。
为辽兴宗耶律宗真之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
塔的外观整体洁白如玉,挺拔秀美,座置平原,直插蓝天,背靠青山,面对白水(查干沐沦)地址:内蒙古赤峰市辽庆州城遗址内西北角景区喀喇沁亲王府是清朝贡亲王的府邸,是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贡桑诺尔布的故居,现已被辟为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
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召庙始建于辽王朝,由石窟和外殿两部分组成,石窟开凿于辽代,史称——真寂之寺,外殿建于清代,名为善福寺(前殿)及千佛殿。
召庙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南20公里处,这里群山耸立,庙宇成群,古木丛生,龙泉溅玉,既有千年石窟古刹之深邃,又有山峰幽谷之奇妙,自古就有北五台之称。
法轮寺原系元臣济拉玛之后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庙。
为清代较著名的十大黄教寺庙之一。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政府西院华夏第一村这里还发现世界最早的玉器,出现世界最为奇特的葬俗——居室墓及人猪合葬,首次发现中国最早的服饰——蚌裙,并出土数千件珍贵的文物。
兴隆洼文化的年代距今约8000年,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
由于面积大、时代早、保存好,被专家定为“华夏第一村”。
关于内蒙古赤峰的介绍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之一,位于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
该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下辖3区7旗2县,总人口约万,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
赤峰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蒙古语中称为“乌兰哈达”。
赤峰地区历史悠久,在秦、汉时期属于燕、东胡、鲜卑等民族的活动区域,隋唐时期设立了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在明朝时期,赤峰地区先后隶属于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和兀良哈三卫。
清朝时期,赤峰大部分地区属于昭乌达盟。
民国时期,赤峰属于热河特别区。
新中国成立后,赤峰先后隶属于热河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1969年至1979年间,赤峰曾划归辽宁省管辖,1979年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撤销昭乌达盟设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赤峰市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温差较大,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该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矿产、水资源等。
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
赤峰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蒙、汉、回、满等30多个民族。
其中蒙古族人口约万。
该市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红山文化遗址、辽文化遗址等,这些文化遗产为赤峰市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此外,赤峰市还是内蒙古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
该市还是内蒙古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主要产业包括能源、化工、农牧业等。
近年来,赤峰市的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赤峰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潜力。
未来的赤峰市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赤峰的历史文化遗产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这里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着这个地方的沧桑变迁。
首先来说一下赤峰的城墙。
城墙是一座古代城市的标志,它的存在不仅能够保护城内的安全,也能够保留下城市的历史脉络。
赤峰的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后经多次修缮,成为了现在的规模。
这座城墙高约12米,底部宽约20米,周长约7.5公里,内含有北门、中门、南门等多个门楼,很好地保存了古代城市建筑的风貌。
在城墙上漫步,尽情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要说的是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汗陵位于赤峰市杭锦旗阴山峪乡。
这座陵墓地势险要,墓义高大,气势磅礴。
成吉思汗陵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陵内有成吉思汗和他的妻妾、手下领将的陵墓。
由于曾多次被盗,现在的墓穴内已没有什么珍宝,但它仍然是蒙古族民众的重要朝圣地。
再来说一说亿利沟。
这是赤峰乌拉山脉南段的一条沟谷,也是鄂尔多斯高原与渤海之间的著名陆路交通枢纽。
亿利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夏、商、周时期,有着重要的商道和驿站的作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代人们留下来的石柱、石碑,更可以听到亿利沟流传下来的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这里的风景秀美,是爱好自然风光的朋友们不能错过的一处景点。
最后要说的是赤峰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让人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赤峰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建筑面积达到3万余平方米。
其中展厅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收藏着各类历史文化文物、石刻、壁画、织锦、牌匾等等丰富多彩的珍品。
馆内更有马蹄铁、“天河”铜鼓、汉代金、明代定陵陶石器等800多件国家级文物,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赤峰,这个深藏着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这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座城市过去的缩影,更是今天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激励。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历史的魅力,品味文化的芬芳。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解读红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遗址更是该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
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可以对红山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解读。
一、红山文化概述红山文化是指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代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
它因为最早在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遗址发现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特点是使用红陶制作的陶器,以及石器、骨器等工艺品的制作和使用。
二、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位于赤峰市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地之一。
通过对该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了大量有关红山文化的重要信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以及一些建筑遗址。
1. 陶器:红山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用红陶制作的陶器。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红陶陶片,这些陶片形式多样,包括罐、盆、碗等。
这些陶器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表面光滑,外形简洁,展示出红山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
2. 石器:除了陶器外,红山文化中的石器制作也十分发达。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工具,包括石斧、石刀、石锛等。
这些石器工具普遍经过精心打磨,形状规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 建筑遗址:除了陶器和石器,红山文化遗址中还保存了一些建筑遗址。
这些建筑遗址往往呈方形或圆形,采用黏土、木材等材料建造。
这些建筑遗址的存在,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
三、红山文化遗址的意义和价值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文化起源: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追溯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
红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组织:红山文化遗址中保存的建筑遗址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
这对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3. 艺术风格:红山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
说说赤峰的来历
赤峰因为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为红山之意,蒙古语乌兰哈达。
赤峰市原为昭乌达盟,昭乌达为蒙语,汉译百柳之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东部与内蒙古通辽市相连,西北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交界;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6,800多处。
有史文明以后,赤峰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
“八五”时期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敖汉“兴隆洼聚落遗址”,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被史学界定名为“华夏第一村”。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历史沿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历史沿革来源:赤峰旅游网赤峰市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
新时期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是“天下第一龙”--玉龙的故乡,是辽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 - - 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
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据历史记载,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
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
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时,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时属北京路。
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
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
赤峰的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行政区域设置主要有州、郡、道、府、路、军、监、省、司、卫、厅、县等名称。
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的有:州、郡、道、路、省等各种建制。
州:州的名称始建于《尚书·禹贡》,古代有禹治九州之说。
九州指的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
当时只是大约相指,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可是后来人们常用九州作为中国的别称延续至今。
据《左传》引西周《虞人之符》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当时赤峰市地区在九州之中的冀州之境。
商因夏制,西周分冀为并州、幽州,当时赤峰市南部地区属并州地。
郡:郡的名称可以远溯到春秋末年,当时各诸候国在边地置郡,但不属一级地方行政设置。
郡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是秦统一中国后起用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秦汉时期赤峰市大部分地方隶属于右北平郡,右北平郡的境界是:北至赤峰以北,西抵围场、承德以东,东及东南为辽西郡,南到河北蓟运河下游。
右北平郡都尉治所在资县,即今赤峰(劳贞一:《秦汉帝国的领域及其边界》现代学报卷一)。
三国时期匈奴人宇文部基本控制了经赤峰市全境。
官渡之战后,曹魏控制了辽西郡、右北平郡。
当时赤峰市南部分属辽西,右北平二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沿袭了秦汉制度。
由于中原战端四起,政权更替频繁,对赤峰市地区的控制,往往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之中。
赤峰市先后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这些地区政权。
州、郡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自秦汉一直延续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道的名称始于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根据山川形势之便,把全国划为15道。
道下统领府、州、县。
唐在赤峰地区设置府州,即:饶乐都督府(领五州)、松漠都督府(领八州),管辖奚、霫、契丹等民族。
辽代统治者在华北、东北和赤峰市地区,设置了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5个道,道以下设府、州、县。
同时在上京道,还设置了头下州军。
上京道最多时候下设32个州,四城(边防城)。
赤峰历史文化与文物精品(三):蒙元黄金封地和满蒙姻盟赤峰历史文化与文物精品(三):蒙元黄金封地和满蒙姻盟(2013-02-15 17:01:35)公元1125年,完颜阿骨打率金国覆灭了辽国。
为遏制北方蒙古势力南下,金用了七十年的时间,修建了总长3800公里的金长城,是我国古代长城史上的丰碑。
赤峰作为为金朝北部军事重镇,金长城经过赤峰北部五个旗县,境内长560公里。
赤峰博物馆展示的金长城图,宛如一条巨龙,莽莽苍苍地蜿蜒在中国北方大地。
赤峰博物馆的金代文物中有四幅孝子石刻,生动形象,引人注目。
金代工艺崇尚朴素,回归自然。
这对金三彩兔纹长颈瓶,造型和刻画法朴拙形象。
这件青釉雕花三足炉属金代的耀州窑品,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划花、镂空、浮雕、模印等多种技术综合应用,是国家一级文物。
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自始他和子孙们带领铁骑开始了大规模的西征,他子孙建立的辉煌的四大汗国曾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公元1211年平定西夏后,蒙军突破金界壕进入赤峰,为奖励皇后孛儿帖的父亲、弘吉刺部落首领特薛禅的赫赫战功,成吉思汗将赤峰地区作为弘吉刺子孙及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们的封地,享有很多特权。
自此蒙古族一直是赤峰地区的主体民族,城邑繁华,蒙元文化异彩纷呈。
蒙古大汗窝阔台时下诏:“弘吉刺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世世不绝。
”成吉思汗、蒙哥汗、元朝创建者忽必烈以及之后七位皇帝的皇后均出自赤峰弘吉刺部氏,元世祖时封地鲁王,使赤峰地区在蒙元时代政治地位空前高涨。
此时赤峰出现了应昌城、大宁城、全宁城、宁昌城等繁华城市,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盛,应昌曾是元朝政府在北方的粮食收购聚集地之一。
明太祖攻陷大都后,元灭亡,元顺帝病逝于赤峰的克什克腾旗,元昭帝在赤峰的应昌继位,史称“北元”,持续了260多年,几经起落分裂,历史几与整个明朝平行。
明中晚期东部蒙古崛起,曾一度统一漠南蒙古,其汗庭就设在赤峰境内的白城。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关于内蒙古赤峰市历史探析)
课程名称《中国城市规划史》
作者陈洋
学号1215100303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城乡规划1001班
指导教师张轶群
2014年4月3日
关于内蒙古赤峰市历史探析
【摘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
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三区、七旗、二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城市,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
赤峰也是公认的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是闻名中外的红山文化中心。
赤峰地处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腹地,是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也是内蒙古第四大城市。
【关键词】:赤峰、玉龙文化、
一、赤峰简介
赤峰建城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的痕迹。
新时期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即“华夏第一龙”—玉龙的故乡,赤峰曾是是辽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 - - 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
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据历史记载,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
胡。
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
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时,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时属北京路。
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
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
民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日伪时期南部属伪热河省,北部属伪兴安西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赤峰境内分别建立了热中、热北、热辽、乌丹4个专署,隶属热河省。
1949年5月,将克什克腾旗、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2月热河省撤消,又将赤峰县、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北部五个旗县合并为昭乌达盟。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
1979年,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盟建市,现实行市管县体制。
赤峰市市花是玫瑰、大丽花,油松为市树,百灵鸟为市鸟,《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为赤峰市市歌。
赤峰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
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11]
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
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
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
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辽时,契丹族建立了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时属北京路。
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
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
中华民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后改制为热河省,属东北四省之一;伪满洲国成立后南部属伪热河省,北部属伪兴安西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赤峰境内分别建立了热中、热北、热辽、乌丹4个专署,隶属热河省。
1947年中共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5月,将克什克腾旗、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2月热河省撤消,又将赤峰县、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北部五个旗县合并为昭乌达盟。
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
1979年,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昭乌达盟建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