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图文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会分析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会分析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绘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图【学习内容】一、地质作用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和、地壳运动1.岩浆活动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或留在地层,或喷出地表,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留在地层的又称为,喷出地表的又称为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分类按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对地壳表面形态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地起伏和海陆变迁实例(2)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构造地貌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褶曲背斜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未侵蚀的背斜顶部有时成为山岭,,两翼岩层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岩层向拱起向斜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岩层岩层向弯曲未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部分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地垒形态对地形的影响实例华山、庐山、泰山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对,两边的岩块相对地堑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两边的岩块相对(3)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①岩层向上拱起的是______,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打隧道较好。
②________是适合地下水的含水层构造.此外______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③建筑、工程、隧道等选址应避开断层应避开______构造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4)、板块构造学说(图见课本P55)(1)全球岩石圈分为____大板块,即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在图中标注出来。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2课时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设计者:
中关村中学刘文静、马珏、黄爽、王为民、娄春娟、
一、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具体要求:运用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示意图,描绘其主要天气特点,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情况。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概念。
2.运用简易天气图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天气系统及其形成原因。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方式:指导观察法、探究法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气团 锋。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上下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上下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拟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局部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上下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试标准】一、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①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③选择性吸收、散射和④反射。
臭氧层中的臭氧和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⑤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⑥红外线;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⑦越强。
2.地面辐射:从波长看,地面辐射属于⑧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⑨直接能量来源。
3.大气辐射:大气吸收⑩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它属于长波辐射。
4.大气逆辐射:射向⑪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⑫保温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⑬强。
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⑭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其他因素。
其中⑮纬度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
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⑯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越⑰强。
地面反射率越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越⑱少,地面辐射越⑲弱。
其他因素以⑳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必考a) [方法技巧] 图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学以致用]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解析第(1)题,①曲线所示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过于剧烈,最低温过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②曲线正确。
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电离层(在80~500千米高空),其带电粒子会反射无线电短波。
答案(1)B (2)D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必考b)为何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却比晴天高?提示:白天多云,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得多(吸收、反射多),故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多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空气中湿度比较大,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练习之二 1.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矿物是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在地质条件下形成单质或化合物)●常见的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其中 是自然界最多的矿物。
1.2岩石三大成因类型:1.岩浆岩因岩浆活动形成。
(上升冷却凝固——分喷出活动与侵入活动)1)喷出岩如 岩、流纹岩 ②侵入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
●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 1.质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1)A. B. C. D. (2)在A 、B 、C 三类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 。
(3)图中数字的含义,① ② ③④ 。
3.2.2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放射能),它表现为 、岩浆活动、 作用、地震等。
总趋势是地表趋向高低起伏。
2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使地表趋向和缓。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可能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总体讲地质作用以 作用为主导、 2.3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和巨大构造地貌 1①大陆与大陆碰撞挤压带:褶皱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大陆与大洋碰撞挤压(俯冲)带:海沟、山脉或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科迪勒拉山系) 东非裂谷带、红海、大西洋 2●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包括 和 两种基本类型1)褶皱是岩层碰撞和水平挤压形成的波状弯曲。
分为 和 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①断裂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常形成陡崖、沟谷、地下水丰富(泉水出露)但地层不稳常会出现滑坡、崩塌;不宜修隧道、筑坝修水库等工程。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二)难点: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教学软件(二)学生准备: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
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
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
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人一组),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
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答略)〖教师〗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板书〗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展示课件〗图片:①建筑工人在盖高楼②农民在田地里收割水稻③杨利伟在太空中遨游④劈波斩浪的油轮〖教师〗上面这些图片所展示的人类活动哪些是在陆地进行的?说明陆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答略)〖教师〗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和主要活动场所,人类自起源以来就居住、生活在陆地环境中,与陆地环境之间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即使现在,人类在迎接海洋时代、太空时代的到来,但陆地仍然是人类的唯一依托,人类对陆地环境施加的影响也是最明显、最强烈。
地壳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那么,地壳到底由什么组成的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板书)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师生互动〗师:在初三的化学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生:(化学元素)师:我们的地壳也不例外,它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共有90多种。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矿物。
(一)矿物(板书)师:我们通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已经知道,同种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我们称其为什么?生:(单质)师: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的物质我们称其为什么?生:(化合物)。
地球上的矿物中也有元素的两种结合情况,即单质和化合物。
这说明了无论是什么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份。
师:玻璃和盐的化学成分分别是什么?生:(玻璃由二氧化硅,盐由钠和氯组成)师:不同的化学成份形成了不同的矿物,相同的化学成份能否形成不同的矿物?生:(石墨和金刚石同是“C”-碳,形成了不同的矿物)师: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矿物标本,思考:你通过什么方法区别这些矿物?请各组派代表阐述本组的看法。
生:(形态、光泽、硬度、密度等)师:(总结学生回答)我们区别矿物主要从结晶形状(如块状、六棱柱、片状等)、透明度、颜色、光泽(金属、玻璃、油脂等)、密度、态度和条痕等进行。
请同学们对矿物标本进行识别后,每组完成下表中任选三种矿物的属性:(解释各种物理属性的特点)〖学生活动〗(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教师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要求学生分工协作)导入本章内容导入陆地环境与地壳使学生从关键词上理解和掌握矿物的概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实践操作和分工协长石〖师生互动〗师:(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上面我们区别矿物的各种指标,都是根据矿物的什么属性进行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理)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矿物的情况,请同学们将其归纳其概念。
生:矿物是具有确定的化学成份、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师:目前地球上确认的天然矿物已经超过了3000多种,是不是每种矿物都能开采利用呢?同学们看看桌面上的岩石标本中都含有矿物,它们是不是都具有开采价值?生:(有的具备、有的不具备)。
师:矿物在自然界中富集起来,具有开采价值的我们称其为矿产(板书)。
[注意“产”指的是生产,也就是矿物富集达到生产的最低要求]。
往往用品位表示矿产的富集程度。
不同的矿产品位要求的是不同的,如铁矿在30%以下一般不开采,而铜矿在15%以上就相当好了。
师: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具有气、液和固态,矿物也不例外。
象煤、铁、铜、铝等属于固态,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矿物属于固态,其中数量大、分布广的是石英。
请举出属于液态和气态的矿物。
生:(石油、水银――液态,天然气――气态)。
师:这是从物态上进行划分的,但通常我们用的是另外的分类方法。
请同学们阅读P30页“阅读”,回答下列矿物属于什么类型:赤铁矿、方铅矿、石英、长石。
生:(金属矿、非金属矿)师:金属矿中又可分为哪些类型?非金属矿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生: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
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
师:地球上的矿物有些是单独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有几种矿物集合在一起,这种集合体我们称其为什么呢?生:岩石。
(二)岩石(板书)〖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岩石,并说明在石材店里的名称,你的家里是否有岩石,它主要用在什么方面?你了解的岩石有哪些用途?〖师生互动〗师:同学们已经感觉到了岩石的多种用途,但并不是所有的岩石都具备这些功能,这与岩石的属性有关,而岩石的属性与其成因又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板书)。
它们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岩石的成因》看完后每小组完成下面的表格。
〖播放录相带〗(在播放视频时,教师给每小组发一张问题表)〖课后小结〗(略)作能力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明确矿产概念简单介绍矿物的分类导入岩石内容将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岩石成因的内容比较抽象,用直观的方法演示,也可做成动画课件演示。
另是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
名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按组发放表是希望学生在讨论中完成。
1.请同学们将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地壳之间的关系填在下面的关联图中2.将下列矿物与岩石的对应关系与直线连接起来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石灰岩花岗岩3.将下面的岩石与变质后形成的变质岩用直线连接起来石灰岩页岩〖布置活动〗家庭装修选择岩石的技巧或如何区别各种石材?参考网站:/(中国石材网)第二课时〖学生活动〗请学生讲述家庭装修时如何选择石材三、岩石的转化地质循环(板书)〖点击课件〗三、岩石的转化地质循环(设计思路: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地理事物的发展观念:三类岩石间相互转化)教师讲述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其与岩浆的关系,并用图表表示出来(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师〗从前面所学的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而岩浆岩经过变质也可以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随地壳的隆起,突出地表,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岩浆岩沉积岩上变变风化升熔质质侵蚀冷融作作搬运凝熔融用用沉积岩浆变质岩熔融作用〖教师〗同学们阅读这张图,我们会发现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形成一个循环,不断循环下去,这就是常说的地质循环。
〖提问〗同学们阅读课文33页的第四段,思考地质循环发生在哪里?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
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
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
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
我国天然装饰石材的命名方法我国目前已探明自然界的石材品种有1000多种,它们被广泛用于建筑、装饰装修、雕刻、工艺品领域。
其中已成规模的品种有大理石400多种,花岗石200多种,板石30多种。
像大理石有红、黑、绿、黄、白、蓝、紫、杂色、彩色等多种颜色。
大理石中的颜色是由于岩石中含有微量金属、非金属的缘故。
如含三氧化二铁的大理石呈红色,含褐铁矿的呈黄色,含锰呈棕色,含铜、铬呈绿色,含碳则呈黑色或灰色,同时含有几种金属或非金属,大理石就会呈现五颜六色,含较纯的方解石多就成了雪白色。
花岗石也有色彩斑斓颜色,这和花岗石中含矿物有关,含钾长石呈红色,含斜长石呈白色,含云母多了呈黑色,含石英多了则呈浅灰色⋯⋯同样,如果几种矿物混合存在一种矿体,就会出现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均匀混合在一起的色泽,石材的色彩很是好看。
在这绚丽多彩的石材世界里,究竟怎样对它们命名呢?长期以来,我国和世界石材界形成了几种约定俗成的命名方法。
(1)地名加颜色即石材产地加颜色。
如印度红、卡拉拉白(意大利)、莱阳绿、天山蓝、石棉红。
(2)形象命名即以石材颜色、花纹的特征比喻出自然界里的实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