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文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31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尔比尔吉和克哲(一)《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尔比尔吉和克哲,是一本介绍彝族民间文学的专著。
该书由彝族学者尔比尔吉和克哲共同编写,被广泛认为是目前研究彝族民间文学最权威的专著之一。
以下将就该书的内容、特点和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内容该书从彝族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彝族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彝族民间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书中不仅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传统神话、传说、歌谣、舞蹈、戏剧等作品,而且还探讨了彝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探讨了一些传统习俗、信仰和宗教的相关内容。
二、特点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1. 以彝族视角展开探讨。
该书的作者是彝族学者,从彝族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语言和信仰背景。
2. 文学类型齐全。
该书不仅涉及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还将彝族传统舞蹈、戏剧、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涵盖了彝族全部民间文学类型。
3. 语言通俗易懂。
该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图表,辅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彝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涵。
三、意义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彝族民间文学、了解彝族文化、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跨民族文化交流。
该书不仅向本民族的人们介绍自己的文化,也向其他民族的人们介绍了彝族民间文学;同时,该书为其他民族的学者提供了了解、研究彝族文化的参考。
2. 有助于保护彝族文化遗产。
通过对彝族民间文学的深入研究和介绍,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彝族民间文学的认识,从而促进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 有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
该书的出版,对于彝族人们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都具有巨大的正面作用。
综上所述,《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尔比尔吉和克哲,是介绍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专著之一。
该书的出版对于彝族民间文学的研究、了解、保护和传承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七章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选、研究一、历史概况我国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有悠久的历史,有优良的传统和极为丰富的遗产。
远古两、三千年前的周代即已有了自觉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
古代的历史学家、哲学家、阴阳家、地理学家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记录下不少谣谚、神话传说、寓言笑话、童话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在许多野史笔记、各地方志、诸子百家以及农医杂著之中保存了很多零散的民间文学原料,其中有不少真品。
以科学的方法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明确了向工农兵学习、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始自觉地、大规模地学习和搜集民间文艺作品。
二、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目的与任务1.为党政领导部门和各类社会研究人员、哲学、文艺学研究工作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2.调查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经过选择、整理,再推广到群众中去,使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发挥更广大的教育作用。
3.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推广,可以活跃群众的文艺生活,促进民间文学的健康发展。
三、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
第一、全面搜集。
就是要求搜集的作品在时代上包括当代、现代、近代乃至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在地区上从南到北、各个民族都要在内容上,从革命的、进步的到落后的乃至某些反动的伪造品;在体裁上,从长诗、戏曲到谚语、俗语,不分长短,只要是群众中流传的都要进行搜集。
第二、忠实记录。
这是搜集工作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1.韵文作品要一字不动地记录下来。
不能在记录时擅自改动、增删。
如果是唱的,最好记下曲谱。
2. 散文作品应尽可能按原来的语言风格进行记录,如不逐字记录而改述则非原貌,只剩下骨架子。
第三、慎重整理。
原始记录是庞杂的。
抄写誊清之后,要集中分类,并印成资料本,以作为研究或整理的基础原料。
但是资料本并不能作为向群众普遍推广的文学读物。
这就要进一步进行慎重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恢复劳动人民创作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大量印行。
第一章绪论彝族大都居住在祖国西南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地处北纬22-29度、东经98-108度之间,面积约50多万平方公里,国内人口约650多万(1999年止)国外约有100多万散住在越南、缅甸、老挝及东南亚。
彝族支系繁多,自称和他称相当复杂,自称如“诺苏、诺苏濮、聂苏、纳苏、罗罗濮”等35种,他称为彝族、黑彝、倮彝、红彝、青彝、白彝、阿细等44种。
这些称谓有的是彝语方言的差异所造成,有的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等各种重要原因所至。
解放后统称为彝族。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大约在商代,古代羌族部落的一支沿四川、云南间的横断山脉南下,至希幕时居“邛之卤”,活动在金沙江北及安宁河流域。
希幕遮的后裔传30代到笃幕(笃幕俄??阿普笃牟??仲牟由)才南渡金沙江至滇。
后因洪水泛滥笃幕避实至罗宜山“仙女(他氏之女)结婚生六子,史称“六祖分支”,形成六个支系即武、咋、糯、恒、布、默。
彝族先民在定居西南以后,不断和其他的民族融合,因此,使得今天彝族与古代羌人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彝族是许多羌部落与别的部落经过长期融合,在西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体。
彝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尤其是彝族文学遗产十分丰富。
云、贵、川、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诗人歌手,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故事和歌谣。
丰富的民间文学歌颂了原始人类的创造能力。
曲折地反映了阶级社会人民的现实生活。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它们在内容上一般都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在语言上善于应用比兴手法。
正如《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昆明人和叟人)夷中有桀黔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
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
”一部彝族文学史大部分是民间文学史,正因为如此,学习、研究民间文学显得更加重要,一部中国文学史,少了民族民间文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有理由说,民间文学是彝族文学的源头,是彝族文学的母体,我们应该记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四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
摘要:
1.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概述
2.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特点
3.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主题与内容
4.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意义与价值
5.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传承与发展
正文: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是我国彝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彝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彝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内容丰富,涉及历史、神话、传说、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实践和智慧。
其次,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形式多样,有说唱、对唱、合唱等多种表现形式,独具特色。
再次,彝族民间叙事长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主题与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对彝族历史事件的描绘,也有对彝族神话传说的演绎;既有对彝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对彝族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体现。
这些长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对于彝族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这些长诗
是彝族人民传承历史、传播知识、教育后代的重要载体。
其次,这些长诗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独特的瑰宝。
为了传承和发展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开展全面调查,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为研究、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料。
其次,加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普及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A-PDF OFFICE TO PDF DEMO: Purchase from to remove the watermark第二章尔比尔吉第一节尔比尔吉的概念一、概念尔比尔吉是在彝族人们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易懂而具有一定格式和含义深刻、短小精悍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
彝语“尔”即“智慧”之意,“比”即“具有”、“拥有”、“掌握”之意。
“尔吉”是指对“尔比”的筛选、探索和解释。
一词的本体意义是龙的声音、龙的语言。
对于表现事物对象的精炼的,或有教育意义的言语,称之为“尔比尔吉”。
二、尔比尔吉的特点和作用(一)特点从内容上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从表现形式上看,最长不超过四行,最短一句。
用生动的形象来说明道理,既有着诗一样的抒情,又有写意画般的含蓄。
(二)作用“尔比”被彝族人们视为生活的准则,是非的标准,行为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节社会作用。
第二节尔比尔吉的来源和分类一、尔比尔吉的来源尔比尔吉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来源于民间。
它和彝族人们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等有密切关系。
(一)产生于生产凉山彝族尔吉有相当一部分劳动中产生的族人们在长期同界作斗争中总结括出来的,这种有着道德教育教育等深刻意义于生产劳动彝族尔比尔一部分是在生的,是彝长期同自然中总结和概这种尔比教育、科学刻意义。
(二)产生于社会生活彝族尔比尔吉中最基本的成份,是彝族先民在世世代代阶级斗争中,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状况创造、流传,而发展起来的。
(三)来源于典故此类尔比最早是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和传说,由于在民众中影响极大,后来人们把它概括为简练的尔比。
(四)来源于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它是调解民间社会矛盾的典型实例的集中体现,后来演化为尔比。
如:“偷公羊赔十一,偷母羊赔十二。
”“偷猫赔黄金九两。
”“纠纷重挑拨,偷盗重里应。
”二、尔比尔吉的分类 A.反方面:“麦地反复麦,燕麦胡”。
B.反映气候“蚯蚓地上爬,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