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16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 夏日绝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71 KB
- 文档页数:5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1、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2、理解“清白”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强调“吟”的写法)2、你知道什么是石灰吗?3、理解“吟” 。
(“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子吟》。
4、请同学们把诗句读一读吧!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古诗。
2、这首诗难读吗?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1、你能读懂这首诗的意思吗?2、指名回答。
四、感知石灰品质。
1、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吟”在这里还可以怎么理解?(颂、赞等等)2、你是从哪读出来的呢?3、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石灰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吧。
(图片出示石灰的制作过程。
)(师作讲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①千和万红色强调②锤和凿红色强调)(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再读。
(3)让我们一笔一划地再写一写“锤”和“凿”,再一次地感受石灰石所受的磨难吧!(指导书写“锤”和“凿”)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凿吗?(引出烈火焚烧)烈火焚烧若等闲(1)石灰石烧制的火焰温度可是6000度啊!指导生再读。
(2)理解“若等闲”。
(结合长征中的诗句)(3)看到这个词语,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等)(4)师生配合读这一句。
过渡:这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石灰畏惧了吗?引读最后两句。
(5)让我们也用一句诗来赞美石灰。
(坚强不屈为清白、从容不迫为清白等等)4、配乐读全诗。
五、初识“托物言志”,理解“清白”。
1、投影“只留青白在人间”,让学生发现“青白”和课文中的“清白”不同。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领悟这首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于谦的生平资料,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准备预习提示。
教学步骤:一、理解诗歌的意思1.猜诗谜导入(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猜诗谜,看看谁先猜出来。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打一节日用品(爆竹)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打一动物(雄鸡)(2)这两首小诗都是(咏物)诗,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于谦的咏物诗《石灰吟》。
(板书:石灰吟)(翻开书本,播放朗读课件)。
(3)诗的题目读作……(学生齐读诗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游子吟》等。
“吟”是什么意思?(吟咏、吟诵、歌颂、赞美、歌唱……)导:普普通通的石灰有什么可称赞的呢?于谦想赞美石灰的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句的节奏。
2.读通诗句(1)学生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诗句的节奏。
(2)屏幕出示全诗,齐读。
(3)大家觉得刚才读得好吗?为什么?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齐读----小组读。
(4)哪个同学敢于挑战,愿意试一试?引导评价: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过渡:读通了诗句,我们接着来了解诗的内容。
3.理解诗意(1)出示预习提示A、重点词的理解:“吟”:“千”、“万”:“锤”:“击”:“若”:“等闲”:“粉骨碎身”“烈火焚烧”“千锤万击”:“怕”:“清白”:B、诗句意思:(2)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3)引导质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
A、诗中哪些词语写了石灰的烧制过程?(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石灰吟》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语句。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诵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过程
1. 导入
-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石灰,引导他们思考石灰的特点和用途。
2. 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词汇学习
- 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语句,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
4. 内容理解
-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艺术特色分析
-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6. 朗诵与体会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7. 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
- 要求学生背诵《石灰吟》,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石灰吟》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其中的生词和语句。
同时,学生也通过讨论和朗诵活动,提高了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十六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内容:《石灰吟》教学流程:一、导入: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3 抓字眼明诗意4 想意境悟诗情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读好1.自由读诗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
自由读。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
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教学设计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教学设计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篇一」石灰吟《夏日绝句》《竹石》《石灰吟》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六年级上册课文:16 古诗三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理念:根据古诗的特点,本教学以情为主线,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升华、拓展;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感悟诗中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默写《石灰吟》。
2.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3.学会“锤、凿、焚”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如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搜集有关竹的诗句和项羽的资料。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冰心的语言清新朴实,细腻动人。
文中所描绘的也是孩子游玩时的景象,写得真实,一读就懂,但如何在阅读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心里的反应,读懂作者的心,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中间架设起桥梁。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1.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成功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身心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2.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六年级语文上16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教案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能够背诵古诗。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石灰吟赏析: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石灰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赏析:这两句表面上是说石灰,实际上是比喻一个人要正直、纯洁,要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为人民谋一些利益,就必须无所畏惧,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
竹石赏析:诗人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赏析:前一句说竹子在成长中受到千万次折磨、打击,仍呈现一种顽强拼搏的状态。
后一句补充说明对竹子千磨万击的狂风、暴雨、雷电、冰雪等事物中,风只是代表而已。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既指自然界,也指人类社会。
写竹子坚韧,就是写人的骨气。
诗人用“坚劲”“任尔”等词语,充分表现了竹子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抒写了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夏日绝句赏析:一、二句言理,借古代英雄议论人生的哲理。
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不论生死,都应该坦坦荡荡,铁骨铮铮。
赏析: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来鞭挞南宋当权者的无耻,借古讽今。
1.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焚”字,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
3.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作者的相关资料;生字、新词卡片;重点句的幻灯片。
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 本文要学的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板书课文题目。
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古诗,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画出生字、新词,以自学、汇报为主。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捶打。
等闲:平常。
清白:指人高尚的情操。
破岩:破裂的岩石,指石缝。
坚劲:坚韧劲拔。
三学习古诗《石灰吟》 1.逐句理解,出示诗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将烈火的烧炼看得平平常常,一点儿也不在乎。
这句诗写出了石灰的烧制过程,突出表现了石灰可贵的品质。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浑”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又怎样理解? “浑”是全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这世界上,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2.师:这仅仅是在说石灰吗? 学生:不是,作者是在借石灰表明自己的志向。
师小结:是啊,作者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永垂青史的伟大志向。
3.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学习古诗《竹石》 1.逐句理解,出示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的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
这首诗其实是作者的题画诗,你知道吗? 教师相机出示于谦和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3.感悟诗歌情感。
(1)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表现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石灰吟》: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作者拿石灰自喻。
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涵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学生可以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五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
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2.学生试着背诵这两首古诗。
1.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便于体会作者的情感。
2.注意一些字比如“凿、焚”的写法,有的学生会写错笔顺,教师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教学。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相关历史背景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习。
1.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2.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古诗,会默写《石灰吟》。
李清照的相关资料;诗句的幻灯片。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诗人吗?(学生回答) 提到李清照时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2.今天,我们就要学李清照的一首诗,请大家齐读课文题目。
(出示李清照的资料) 3.学生朗读古诗。
二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画出生字词。
2.学生汇报交流。
3.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秦末下相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4.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
)板书:有韵味。
5.出示古诗投影: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自己读,指名读。
(2)明诗意,悟诗情。
(3)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请一两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4)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请你边读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至今、思”。
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
) 学生质疑: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 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
引导学生感悟:在动荡的年代,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
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
你能把诗中隐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听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意的?(先疏通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意。
) 三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1.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你会怎样读以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 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1.让学生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女诗人的资料,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学习古诗,教师可向学生详细讲解项羽的英雄事迹以及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这可以让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3.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做一个小练笔。
1.看拼音,写字词。
2.补全诗句。
(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石灰和竹子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人?4.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垂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
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
1457年,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后由婿朱骥葬于杭州。
成化初追复原官。
万历间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郑燮(1693~1765) 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有《板桥全集》。
李清照(1084~约1151) 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夏日绝句》写作背景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漂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
叛乱平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