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5年制)神经系统第6讲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0
教案首页【教学章节】第一章绪论【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以及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熟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
【教学重点】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
【教学难点】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只有活的机体、活的器官、活的细胞才具有功能。
所以,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活体(有生命的物体)。
二、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功能,就是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如呼吸、消化、循环等的产生原理、发生条件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它的影响。
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都是正常功能发生改变的结果。
只有掌握了正常的,才能区分和鉴别异常的。
所以,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三、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科学实验是创立和发展生理学的源泉。
但它真正成为实验性科学,是从17世纪开始的。
17世纪初英国的William Harvey在研究古典医学著作时,发现先辈们对于心脏及血液运动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
于是用动物活体实验的方法,对青蛙、兔、羊、狗等八十余种动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1628年发表了论著《心与血液的运动》(DeMotuCordis),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规律,揭开了现代生理学的序幕。
恩格斯对Harvey的发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Harvey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
”四、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以细胞及构成细胞的分子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亚微结构的功能和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这方面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神经、精神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用)教学进度与时间分配神经精神病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神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
20世纪末生命科学的进展引人注目,神经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神经病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因此神经病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是临床分析诊断的依据,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先进的诊断技术仪器为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CT、MRI、DSA、SPECT、PET、rCBF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神经介入放射治疗、r-刀技术为神经疾病的治疗增添了新手段,这些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疾病等,但重点内容我们在每一章,每一节课上都会强调。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分别列出重点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决定,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
教材为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版)。
本课程为必修课,考试形式为笔试。
二、神经病学课程基本要求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
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的血液循环。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
掌握下列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病毒性脑炎(急性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癫痫、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英文名称:General Biology课程编码:0241001学分:4学分总学时:92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2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先修课程:无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生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生长与发育的一般规律,生物的基本类群。
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理解普通生物学在生物技术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生物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生物学的发展。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理论学时为72学时。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绪论(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理解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重点:生命的基本特征难点:无第一节生命的特征(1学时)第三节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学时)第四节生物学分科第五节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一章细胞(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掌握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胞的分化、衰老与死亡;掌握细胞细胞周期的定义和细胞分裂的过程。
重点:1.细胞器的组成、结构、功能2.细胞周期3.细胞分裂难点:1.细胞器的功能2.周期调控第一节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一、细胞的发现二、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二节细胞的物质基础(1学时)一、细胞的元素组成二、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三节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学时)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三、细胞外被与膜系统四、细胞的主要细胞器五、细胞骨架系统六、细胞连接七、细胞间的信号转导第四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2学时)一、细胞周期二、细胞分裂三、细胞分化四、细胞的衰老与死亡五、癌细胞第二章组织、器官和系统(20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了解植物器官的分类;掌握植物各类器官的结构特点;了解花的结构特点;了解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分类;了解高等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掌握动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掌握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植物各类器官的结构特点;动物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动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难点:植物组织的结构特点;植物各类器官的结构特点;动物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动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植物组织、器官和系统(7学时)一、植物组织(2学时)(一)植物的组织的类型(二)植物组织的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二、植物的器官、系统与功能(5学时)(一)植物的营养器官(二)植物的生殖器官(三)植物系统第二节高等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13学时)一、动物组织的基本特征与功能(4学时)(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肉组织(四)神经组织二、动物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9学时)(一)皮肤系统(二)运动系统(三)消化系统(四)呼吸系统(五)循环系统(六)免疫系统(七)排泄系统(八)生殖系统(九)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十)内分泌系统第三章生物营养与代谢(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物的营养类型、了解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掌握能量代谢的类型、了解生命活动的调控。
《精神病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0110课程名称:精神病学英文名称:Psychiatry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33学时(理论学时:18学时),(实验、实践、讨论学时:15学时)学分:2.0 学分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预修课程:生理学(0102010)、病理生理学(010203Y)、系统解剖学(0101010)、局部解剖学(0101030)建议教材:精神病学(第7版),郝伟、于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概括:精神病学的概念。
各精神障碍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临床晤谈与治疗。
目标:(一)基本知识1.熟悉精神病学的概念、任务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了解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精神卫生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2.熟悉精神障碍的分类原则。
了解主要分类系统:如ICD-10,DSM-Ⅳ,CCMD-3。
了解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使用诊断标准的意义。
3.掌握常见精神症状的特点及其主要临床意义并能识别。
4.掌握下列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方法,熟悉其病因、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
5.掌握下列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分离性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神经性厌食与贪食症,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6.掌握常见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及抗焦虑药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常见副作用的识别与处理;了解其作用机理。
了解心理治疗、电抽搐治疗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1.掌握精神疾病病史采集及精神状况检查的程序与内容,熟悉精神状况检查的技巧。
2.了解对精神症状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的临床思维方法。
3.了解脑电图、脑CT、脑MRI、脑脊液检查及常用精神科量表评定在精神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了解电抽搐治疗的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及见习、讨论结合的方法。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仅供临床医学 5 年制大学生教学用。
神经病学教学必须应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有系统地阐述本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教学时应尽量结合我国资料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 1 门分支学科,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其他各学科关系极为密切,并且具有极高的理论性。
神经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防治原则。
神经病学作为目前医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而活跃的学科,不单有本学科自已的体系,而且与很多其他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如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神经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流行病学、老年神经病学和儿童神经病学等。
而基因检查手段、急诊医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对神经内科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神经病学作为 1 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工作领域广阔,是临床医学 5 年制硕士生必须掌握的 1 门学科。
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讲授及临床实习,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
对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能初步掌握,为医科学生今后在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具备全面知识打好基础。
总学时数为 58 学时,其中讲课 30 学时,实习 28 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要求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二、主要内容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三、教学方法: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