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观潮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8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一)第28课《观潮》 P202周密一、词语解释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二、理解背诵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答:(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
”(2)写“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声”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三、简答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
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二)第29课《湖心亭看雪》 P206张岱一、词语解释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二、句子翻译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翻译:(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第28课观潮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艨艟méngchōng乘骑jì舸gě泅qiú僦赁jiùlín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
方:当……时。
出:发,起。
(2)仅如银线。
仅:几乎,将近。
(3)弄旗标枪。
弄:舞动。
标:树立、举。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6)虽席地不容闲。
容:许,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与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观潮》的作者是宋朝周密。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一、现代文阅读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7、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注:此教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对象本课是初中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是在语文方面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
2. 学情分析学生在读到《观潮》这篇文学作品时,首先先于认识它是一篇类似散文的文学作品,其次,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
然而,由于这篇文学作品涉及到的现象和道理较为深奥,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何谓‘静水流深’?”等等。
3. 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深奥的“静水流深”亦或是“波澜不惊”等等。
(2)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同时也尝试着自己仿写文学作品,以便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做到“不为失败所惧”的品质。
(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主题思想:观潮(2)写作特点:描写细致,语言生动(3)文学知识: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静水流深、波澜不惊,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2)熟悉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等等,从而更好的进行仿写和自我提高;(3)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如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从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温馨提示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引入课文之前,可以通过询问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一些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文学知识告诉大家。
在课程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举例法、拓展法、智辩法等等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和疑惑。
28.观潮学习目标——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反复诵读课文。
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周密(1232--1308),宋末词人。
字公瑾,号草窗,祖籍济南(今属山东),流寓湖州(今浙江吴兴县)。
尝居弁山,自号弁阳啸翁,又号萧斋、四水潜夫。
周密和吴文英(梦窗)齐名,旧称“二窗”。
2.关于钱塘潮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作者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钱塘观潮是古今盛事,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它的? 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
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描绘又以比喻、《观潮》观潮水:天下伟观气势磅礴 阅水军:军容整饰演习精彩 赞泳者:技术高超大显才能 数观众:没有席位热闹非凡 景象雄伟情景动人技术高超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