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观潮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一)第28课《观潮》 P202周密一、词语解释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二、理解背诵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答:(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
”(2)写“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声”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三、简答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
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二)第29课《湖心亭看雪》 P206张岱一、词语解释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
白:指酒杯。
二、句子翻译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翻译:(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8 观潮周密课前活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查出文中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学习目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师生解决文中的难词难句,并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重难点:重点: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难点: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揭题: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
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
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师生解决文中的难词难句,并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自学指导(一)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3、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自学指导(二)1、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注:此教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对象本课是初中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是在语文方面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
2. 学情分析学生在读到《观潮》这篇文学作品时,首先先于认识它是一篇类似散文的文学作品,其次,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
然而,由于这篇文学作品涉及到的现象和道理较为深奥,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何谓‘静水流深’?”等等。
3. 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深奥的“静水流深”亦或是“波澜不惊”等等。
(2)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同时也尝试着自己仿写文学作品,以便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做到“不为失败所惧”的品质。
(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主题思想:观潮(2)写作特点:描写细致,语言生动(3)文学知识: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静水流深、波澜不惊,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2)熟悉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等等,从而更好的进行仿写和自我提高;(3)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如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从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温馨提示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引入课文之前,可以通过询问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一些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文学知识告诉大家。
在课程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举例法、拓展法、智辩法等等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和疑惑。
28 观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
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活动与探究一、说话训练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请你展开想像,把文中的四幅画面改写成四个场景描写的片断,用第一人称改写。
三、开放探究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右溪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以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荒秽,俾为亭宇。
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增添,补助)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为加粗的字注音。
徘徊铭彰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悉皆怪石③植松与桂④遂命之曰“右溪”3.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请选原文的句子回答。
28.观潮学习目标——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反复诵读课文。
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周密(1232--1308),宋末词人。
字公瑾,号草窗,祖籍济南(今属山东),流寓湖州(今浙江吴兴县)。
尝居弁山,自号弁阳啸翁,又号萧斋、四水潜夫。
周密和吴文英(梦窗)齐名,旧称“二窗”。
2.关于钱塘潮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作者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钱塘观潮是古今盛事,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它的? 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
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描绘又以比喻、《观潮》观潮水:天下伟观气势磅礴 阅水军:军容整饰演习精彩 赞泳者:技术高超大显才能 数观众:没有席位热闹非凡 景象雄伟情景动人技术高超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28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
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