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19.75 KB
- 文档页数:8
主位推进模式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以China Daily为例摘要:功能语法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分析中十分有效,主位结构以及主位推进模式能够有效地呈现出语篇的主题以及篇章的结构框架。
新闻语篇是一种典型的语篇类型,而China Daily是中国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
本文选取了China Daily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新闻,从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的主位结构理论出发,探讨了主位推进模式的4种基本模式。
结合China Daily中具体的新闻语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论证主位推进模式在新闻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主位述位主位推进模式新闻语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立德逐步建立起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
系统功能语法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
主位结构理论包含于语篇功能之内,主位推进模式是在主位和述位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在语篇分析中非常重要。
语篇是指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主位结构是语言组织的普遍规律,存在于语篇组织的各个层次(胡壮麟,1994: 68)。
通过主位推进模式分析语篇,能够更好地理解语篇的主题,明确语篇的结构框架,从而更加准确地解读语篇。
一、主位和述位的概述主位推进模式是在主位和述位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布拉格派创始人Mathesius 最早提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这一术语。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对这一术语进行了划分。
主位结构由主位和述位构成。
主位是一则消息中起出发点作用的成分,是相关小句关涉的对象。
消息中余下的部分,也就是发展主位的部分,叫做述位(Halliday, 2000: 37)。
他曾比喻说, 主位就好像墙上的木钉, 信息就如同一串东西挂在这个木钉上。
意思是说,主位是信息安排的“纲”,述位是传达新信息的“目”(Halliday, 1976: 38)。
二、主位推进模式很多英语语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
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作者:付诗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醉翁亭记》原文及英译本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以期从语篇分析角度丰富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方法。
笔者运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和复项主位划分法进行分析,经过具体的古文原文主述位同译本主述位比较,对译文信息出现层次梳理,认为好的译作需保证语篇衔接连贯,但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信息的铺成模式。
关键词:主位推进模式;复项主位;翻译;《醉翁亭记》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21-03《醉翁亭记》是我国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欧阳修受贬谪期间寄情于山水所作的一篇精湛散文。
笔触细腻、隽永流畅的原文超越时间和空间,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与追捧,诸多翻译大家如杨宪益、戴乃迭、谢百魁、罗经国等都进行了复译。
在众多版本译文中,笔者选取英国翟理斯教授(Herbert A. Giles,1845-1935)在华期间所作译本,也是《醉翁亭记》最早的译本来进行分析。
译文流畅自然,形神俱似,得益于它结构性的语篇特征(即主位结构)对信息高效的传达。
本文欲结合语篇分析对译作进行分析。
一、主位——述位研究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语篇分析理论的研究十分热烈,并将其运用于翻译研究中,弱化了仅注重翻译技巧讨论的传统翻译评价体系,开始起主导地位。
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并发展以韩礼德(Halliday, M.A.K.)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中主述位观。
主位——述位(Theme-Rheme)模式最早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休斯(Vilém Mathesius)提出,在小句构成语篇时,小句中的主位及述位产生联系并发生变化,推动整个语篇的发展,清晰体现文章结构的框架,使信息有序地衔接。
句中主位有不同结构,由此形成复杂的主位。
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
在语言学中,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是比较重要的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探究语言的机制和表达模式,对于语篇体裁也同样如此。
主位推进模式指的是语篇中最重要的内容被放置在最前面,而其余的内容随之推进。
一般说来,主位推进模式是以主题词或句子作为开始,并逐渐展开,最后是结论性的内容。
这种模式,表达的语义容易被读者理解,而且也比较容易有条理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与之相对的是语篇体裁,它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它的本质是语言的特定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习惯和特色。
比如,语篇体裁可以是抒情、白话文以及戏剧等。
不同的体裁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说体裁是表达内容的集大成者。
正确的理解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体裁,对于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主位推进模式可以让文章有条理性,让读者清楚明白,而语篇体裁可以让文章更有表现力,让读者在不同的文体中得到回味。
要把握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体裁,一方面我们可以多读报刊、书籍,多学习不同的表达风格,另一方面可以多进行自我测试,多写几次自己认为理想的文章,以此总结其中的规律,尽快掌握。
综上所述,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是一个大的话题,正确掌握它们,可以让文章更加凝聚、流畅,而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也会更为准确。
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英语语篇的解读近年来,由于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有了一些相应的理论来解释语言的本质。
其中的一种理论是“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它假定语言表达是一种“主位推进”的过程,借助它来对英语语篇的解读也将有助于理解英语的格式和表达能力。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如果想让一句话表达出清晰、完整的意思,就必须从其核心信息,即“主位”推进。
“主位”是指句子的主语,也是句子中重要的语义成分,若要将句子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就必须以“主位”作为开始,在主位之后继续列出相关的成分,这样才可能将句子表达出完整的、有意义的信息。
通过应用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来分析英语语篇,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首先,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认为英语应该以主语为起点,从中抽取出相关的信息构成语篇,这对于把握英语表达能力很有帮助,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语言的本质。
此外,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英语语篇的结构,即所谓的“动词词组的内部结构”。
比如,“I have a pencil”,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主位词组+动词+宾语”的结构,从而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句子中的主语、谓语以及宾语之间的关系。
最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英语语篇的句法,比如根据主位推进模式的思想,我们可以把“I have eaten three apples”分解成“I + have eaten + three apples”,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把握句子的句法结构,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在解读英语语篇,尤其是对语篇结构和句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英语表达能力,更清楚地看到语言的本质,并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完整地理解英语语篇和句子的结构。
因此,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理论能够为我们理解英语语篇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英语表达能力,从而更加容易地完成各种英语任务。
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英语语篇的解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位推进模型理论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而深受关注的研究理论。
主位推进模型理论是由Knapp and Miller于1987年提出的,他们将其描述为文本中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表示形式。
他们认为,文本中存在着一种主位机制,其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文本中暗含的信息,从而理解语篇的真实含义,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
主位推进模型的主要理论是词汇提示、形象层次和偏向,以及因果延伸。
词汇提示表明读者从英语篇章中抽取出潜在意义的词汇提示。
例如,词汇“游戏”可以提示读者联想到玩耍和乐趣,而“黑暗”可以提示读者联想到恐惧和不安。
形象层次和偏向则是指读者对文本中的话语进行整体理解的两个关键因素,读者仅通过文本中的细节概念而产生内部抽象的过程。
最后,因果延伸则是指读者根据文本中的先行事件即早前的文字表达的信息来做出结论、判断的过程。
用主位推进模型理论解读英语语篇,就是要从它的不同维度来发掘和了解文本中暗含的信息。
首先,读者要细致地解读文本中所出现的词汇,分析词汇的暗示,从而理解文本中所含的意义。
其次,读者也要注意文本中形象层次和偏向的变化,以便了解文本的整体脉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隐含信息。
最后,读者还需要特别关注文本中的因果延伸,将其应用于文本表达之中,以便更加深入地分析文本。
在实际应用中,主位推进模型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利用词汇提示,找出文章中潜在的意义;他们可以注意形象层次和偏向,从而理解文本的整体脉络;他们也可以分析文中的因果关系,改善自己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之,主位推进模型理论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读者领会文本中隐含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语篇理解和表达能力。
因此,对主位推进模型理论的研究也许会帮助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表达文本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
浅谈主位推进与语篇分析作者:郭佳来源:《现代企业》2012年第11期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关注,该理论提出的语言的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其核心所在。
近年来,语篇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得到重视,与传统的字词层面的翻译相比,语篇层面上的翻译在承载作者美学意图、保持原文与译文意义和形式上的一致等方面显得更胜一筹。
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生成的重要形式手段,体现了语篇的谋篇意义,反映了语篇对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组织方式。
一、主位与述位的概述较早提出主位和述位概念的是布拉格学派创始人Mathesius。
他提出这对概念的目的在于研究句子中不同成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的作用有何不同。
他发现位于句首的成分在交际过程中有着一种特殊的作用。
这个作用就是引出话题,他把这类话题的成分称为主位,把其他部分称为述位,并指出,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一般表示新信息。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接受了布拉格学派提出的这对术语,但在主位划分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布拉格学派看来,主位是一个句子的话题,或者说是句子叙述的对象,在韩礼德看来,主位这一概念大于话题,因为它既包含话题,也可以包含不表示话题的其它位于句首的成分。
基于这个观点,韩礼德提出了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的概念。
二、主位推进模式每一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当某个句子单独存在时,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已确定的,不再变化的。
正因为没有上下文,它的主位和述位又是孤立的,没有发展的。
但是,当我们接触语篇时,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
这时候,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
这种联系和变化就叫推进(progression)。
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
语篇是多种多样的,题材不同,话题各异篇幅不同,有长有短;体裁不同,结构变化难度不同,有深有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