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综合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煦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棉田里,看上去静悄悄的。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面,一只只狡猾的虫子,在繁茂的花蕾和花铃中,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寻找着稚嫩的棉铃作为它们的美食。
这就是棉农们最憎恨的害虫——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
它危害棉花、玉米、麦类、辣椒、番茄等多种作物,但以危害棉花为主。
棉铃虫从形态发育上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棉铃虫以蛹的形式在棉田里过冬,大致分布在地表2.5厘米至6 厘米的土壤中。
第二年三月份以后,日平均气温上升到6摄氏度以上时,蛹羽化成成虫,也就是我们说的“棉蛾子”。
当温度上升到23摄氏度以上时,狡猾的棉蛾子在晚上出来觅偶交配,一头雌蛾可产500到1000粒卵,而且,它们会把卵产在幼嫩的叶子上和花蕾上,以便幼虫一经孵化便有食物可以享用。
对棉花产生危害的,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棉铃虫幼虫。
幼虫有多种体色,有绿色、黄色、淡红色等等,体表有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的小刺。
棉铃虫幼虫有取食棉花顶尖、花蕾、花铃的习性,棉花的顶尖往往是棉花的生长点,生长点被棉铃虫幼虫吃掉,就变成了无头棉,不会再长出新芽,棉农称为“公棉花”或“无头棉”。
随着棉铃虫幼虫的长大,又开始啃噬花蕾和花铃,一只幼虫,可以钻蛀10到20个花蕾或花铃,受害的花蕾不能正常开放成花铃,严重时枯黄脱落;受害的花铃,为黑褐色水浸状斑,严重时布满黑点,僵化脱落。
由于棉铃虫幼虫的危害,棉花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给棉农们带来了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害曾经造成长江流域棉区20%~30%减产,黄河流域曾经造成过绝收的损害。
棉铃虫对于棉花的危害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棉铃虫不像其他的害虫一样,一年只发生一代,在适合的温度下,棉铃虫可以发生三代到七代。
棉铃虫卵的孵化期3到7天左右,幼虫期15-20天,蛹期18天左右,成虫期一般为7-10天,这样一个周期算下来,大约45天到55天左右,这一个周期,我们也称作一个世代,一年中,棉铃虫可以经过几个世代。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给棉农的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下面是棉铃虫综合防治措施:
1. 生态防治:通过人工和天敌等手段,维持一定的生态平衡,防止棉铃虫的繁殖和危害。
比如在种植棉花的土地上保护并发展一些天敌昆虫,譬如蜘蛛、天蚕等。
2. 农业措施:通过改变种植模式、调整时期等方式控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减轻其危害。
比如早栽、早收等增加地力措施。
3. 化学防治:采用农药喷洒、熏蒸等化学手段控制棉铃虫,减少其危害。
但需要加强调查、测定药剂量和频次,并注意安全用药和合理施药的方式。
4. 生物技术防治:目前,生物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了诸多农害防治手段中一种新的手段,其利用基因技术、天敌等增强棉铃虫的防御作用,降低其危害。
通过基因编辑、基因修饰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棉铃虫的防治。
总之,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结合防治,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防治棉花上的棉铃虫害的有效措施棉花上的棉铃虫害是棉花生产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给棉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害,减轻棉农的负担,科学家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措施,并详细阐述其操作方法和预防效果。
一、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具有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特点。
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释放天敌、利用昆虫病原菌和使用病毒杀虫剂。
1. 释放天敌棉铃虫的天敌有蜘蛛、寄生蜂等。
蜘蛛是天然的捕食者,能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使用蜘蛛为天敌的方法是在棉田周围种植金银花、百威等植物,吸引蜘蛛为其提供栖息和食物。
寄生蜂也是可以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天敌,通过购买并释放寄生蜂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2. 利用昆虫病原菌昆虫病原菌可以感染和杀死棉铃虫,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杀虫剂。
使用昆虫病原菌的方法是将其喷洒在棉花上或投放特制的病原菌包,使害虫感染并死亡。
3. 使用病毒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是利用病毒感染害虫来控制其数量的方法。
病毒杀虫剂不仅能有效控制棉铃虫,还对其他害虫具有一定的作用。
使用病毒杀虫剂的方法是将其喷洒在棉花上,使害虫感染并死亡。
二、合理选择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是防治棉铃虫害的传统措施,其具有速效、广谱性和易操作等特点。
但是使用化学防治方法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1. 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针对棉铃虫害,可以选择防治效果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化学农药。
常用的农药包括氯氰菊酯、吡虫啉、苯噻虫等。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该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正确施药。
2. 合理用药量和施药时间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根据棉花生长发育期和害虫的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用药量。
通常,施药应在害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并按照标准剂量进行喷洒。
三、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农业生态环境调控是利用生态原理和技术手段,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害虫的孳生和繁殖条件,达到防治的目的。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棉铃虫(名称: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作物为食,给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繁殖和损害,我们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综合防治方法。
一、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棉铃虫是一种夜间活动的昆虫,老熟的幼虫体长可达35毫米左右。
它的卵形状像圆顶,偏黄白色,通常在农作物的叶片上产卵。
幼虫则是最主要的危害阶段,它们以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导致株高度减少。
棉铃虫的寿命一般为30至50天,成虫体型较大,翅膀为褐色,前翅有深色圆斑和菱形深色斑点,翅膀展开约为40至50毫米。
成虫主要活动于傍晚至清晨,在这个时间段对其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二、综合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棉铃虫的天敌和天才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昆虫蚂蚁,蚂蚁会寻找并捕食棉铃虫的卵和幼虫。
此外,一些寄生昆虫如小蜂也可以寄生在棉铃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
在选择农药时,应综合考虑对害虫的毒杀效果、环境友好性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等因素。
使用农药前需详细阅读产品说明,并按照建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3. 栽培管理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也能够有效地减少棉铃虫的危害。
例如,选择抗虫品种,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和病虫基源,以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4. 诱捕监测诱捕监测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可以用来了解棉铃虫的发生和活动情况。
通过设置黄板、粘虫球等诱捕装置,可以吸引并捕获成虫,从而判断其数量以及危害程度。
定期检查和监测诱捕装置,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文化措施文化措施包括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及时清除残茬等。
通过合理的文化措施,可以减少棉铃虫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其危害程度。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棉铃虫取食棉花的铃、子、籽等部位,导致棉铃变小、掉落、受伤等,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下面将介绍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1.棉铃虫发生规律:棉铃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湿的环境是其繁殖和发生的有利条件。
在南方地区,一般在7月份开始出现棉铃虫的危害,8月份达到高峰期,然后逐渐减少,11月份基本结束。
2.棉铃虫防治技术措施:(1)合理耕作措施:及时翻耕,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
(2)选择抗虫棉种: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如免疫系列的棉花品种。
这些品种对棉铃虫的抵抗力更强,抗虫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细菌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
常用的天敌包括益虫昆虫、蜘蛛等。
也可以引入天敌细菌来消灭棉铃虫。
(4)化学防治:根据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恶虫净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药害。
3.具体防治措施:(1)定期巡田观察:及时发现棉铃虫危害的迹象,比如叶片被咬食、叶片上的粪便等。
巡田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及早防治。
(2)黄板监测:在棉田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引和捕杀害虫。
黄板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虫口的密度和分布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天敌昆虫,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也可以使用天敌细菌来杀灭棉铃虫,如苦杏树细菌等。
(4)适时化学防治:在棉铃虫的危害高峰期,根据虫口密度和经济损失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施药时,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5)清除秧苗、采棉垃圾:清理棉田中的秧苗和采棉垃圾,减少棉铃虫的滋生环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综上所述,防治棉铃虫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选择抗虫棉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棉铃虫如何进行防治?这几个方法要记牢棉花是我国重要的一种农作物,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在种植棉花时经常会出现棉铃虫虫害,棉铃虫的幼虫会啃食、钻蛀棉花的蕾、花、铃,使棉花的产量受到影响,那么面对棉铃虫我们该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棉铃虫的防治方法。
1、适时用药棉铃虫的卵多分散产于棉花嫩头、花蕾和嫩叶上,因而,从棉花现蕾开始至9月份,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棉田定点查卵,根据卵产后头天白色、第2天黑色、第3天褐色、第4天开始孵化的特点,以及孵化后的第2天开始危害棉花生长点,第4天开始转移时,针对每百株棉株有卵20-30粒的棉田,抓住晴天上午8-11时或下午3时后适时用药防治。
同时,在这段时间用药,还可避免早晨露水多冲淡药液或随露水流失药液而降低防效。
2、选用杀幼虫兼杀卵的新农药针对棉铃虫产卵分散,卵期仅3-4天的特性,若使用乐果、对硫磷、久效磷等常规农药,是难以控制棉铃虫危害的。
必须选用杀幼虫兼杀卵的新农药。
根据我们目前使用的情况,效果较好的为:10%灭百可乳剂或10%盖天磷乳剂,每亩用药5-10克,对水50公斤喷雾,防效可达90%以上;或每亩用杀灭菊酯15-20克或敌杀死20克,加入内吸性较好的辛硫磷25-30克,对水50公斤,混合喷杀,防效可达80%左右。
以上农药应交替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3、采用不同喷药方式由于各代棉铃虫产卵危害的侧重点不同,采用不同喷药方式,可充分发挥药剂效果。
如第2代有65%的卵产在上部嫩叶上,喷药的重点即在棉株上部枝叶,应采用点点划圈的喷药方式,使药液大都喷在上部枝叶上;第3代、第4代棉铃虫的卵多产在棉株顶心,旁心及其周围的嫩叶上,喷药重点即在这些部位上,应采用四面打透的喷药方式,使药液触及虫、卵的机会增多,以提高防效。
用药时注意药液浓度不要配制过高,药量不能任意增加或减少,以免造成棉株药害,或降低药剂防治效果。
以上就是棉铃虫的防治方法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棉铃虫在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都有出现,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放松对其的警惕,出咯额棉花外,棉铃虫也会对一些蔬菜造成危害。
棉铃虫危害与防治技术总结:应对措施精要归纳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它具有繁殖速度快、危害严重、传播迅速等特点。
在棉田中,棉铃虫的危害不仅会导致棉花受损失,还会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为此,采取有效的棉铃虫防治措施,可以降低棉田损失,保证棉花顺利产出。
本文将对棉铃虫危害和防治技术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棉铃虫的危害1. 导致棉花受损棉铃虫会吸食棉花,导致棉花出现脱落、凋萎、变形等情况,从而降低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2. 传播病毒棉铃虫还会传播棉花黄萎病、棉花红蜘蛛和棉铃虫黄萎叶病等病毒,导致棉花感染病毒,从而产生更多的损失。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棉铃虫的大量繁殖会导致野生鸟类、有益昆虫等生物的数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二、棉铃虫的防治技术1.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棉铃虫防治技术。
机械方法包括采用竹签、手指等工具将棉铃虫直接扫除,或者使用尘埃粘板、黄板、蓝板、黑板等粘虫板将棉铃虫捕杀。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杀虫剂对棉铃虫进行杀灭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杀虫剂有氨基甲酸酯类、氯氟氢甲酸酯类、氟虫腈类等。
3. 病毒防治病毒防治是通过利用嗜酸性颗粒体病毒、红眼棉铃虫病毒等病毒对棉铃虫进行杀灭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棉铃虫数量,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寄生生物对棉铃虫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其中常见的天敌有寄蝇、草蜢、飞虱等昆虫,寄生生物有蜘蛛、寄生植物等。
5.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棉铃虫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清除野草和杂草,减少棉田内的虫害密度。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棉铃虫的危害。
(3)选择抗病、抗虫的棉花品种进行种植。
(4)适当施肥,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减少棉铃虫的危害。
三、总结棉铃虫危害严重,给棉花产业带来了重大损失。
为了减少棉铃虫的危害,应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如机械、化学、病毒、生物和预防措施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选择防治方法的同时,还应根据棉铃虫的危害程度、防治效果、经济性和环保要求等,综合考虑选用相应的防治技术。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一、农业措施1.秋耕冬灌、中耕灭蛹改变现有的耕作制度,棉田秋后及时拔除棉柴,进行秋耕冬灌,破坏棉铃虫的越冬环境,减少越冬基数。
麦收后棉田及时进行中耕灭蛹。
2.大面积连片种植玉米诱集带利用棉铃虫喜欢在玉米上栖息、产卵的特点,种植春玉米,即在棉田中按8行:1行种植玉米,3米-5米种一穴,每穴2株-3株,每亩100穴。
使玉米抽雄与棉花现蕾相一致。
玉米株诱集棉铃虫成虫及卵,便于及时捕蛾灭卵。
3.杨树枝把诱杀成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枝叶的趋性,插把诱蛾人工捕杀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综防措施之一,可降低孵化率达20%左右。
二、物理措施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在棉田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或其它灯具诱捕成虫。
特别是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效果显著,可降低落卵量30%-40%。
对2代棉铃虫的诱杀效果最好,一盏高压汞灯日平均诱蛾量3068头,最高量达9000头,比一台黑光灯日平均诱蛾量高24倍,控制效果达50%-60%。
据我们试验,距高压汞灯越近,落卵量越低,诱杀效果越好。
因此,大片棉田内灯距以200米-250米为好。
三、生物防治生物制剂防冶棉铃虫对人类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使棉铃虫产生抗药性,但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可根据气候、虫情与其它措施配合运用。
在2代棉铃虫中等发生年或春套棉田的棉铃虫卵盛期,用Bt一781乳剂200倍液与有机磷农药混合使用,3天喷一次。
也可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四、化学防治棉铃虫的化学防治仍是当前棉铃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化防工作中存在的用药单一、盲目、乱用、滥用现象,应推行“四统一”,即:统一测报、统一标准、统一配方、统一防冶,提高防治效果。
并在具体防治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掌握防治指标在系统调查、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对不同田块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施药防治。
同时不能见虫就治,以免浪费药剂,增加成本、降低防效。
具体防治指标为:对于麦田1代棉铃虫,当每平方米麦田有虫0.5头时进行防治,以降低2代基数;对于2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防治;对于3代棉铃虫,当百株累汁卵量40粒或初孵幼虫5头时防治;对于4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150粒或初孵幼虫10头时施药除治。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
吴帅
(徐州市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
幼虫5~6龄。
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
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
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关键词:1.趋光性,2.捕食性天敌,3.化学防治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tton boll worm
Wu Shuai
(Xuzhou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 AgroBio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6).
Abstract: the place such as adult hidden in the back during the day, evening started activity, feeding on nectar, have phototaxis, eggs produced in rval age of 5 ~ 6.Early instar larvae feed on leaves, followed by acute bud, flower, bell, more decayed into grey, bell, from the base, feeding, and can transfer to harm.Vulnerable young bud bracts open, fall off, be decayed blue bell vulnerable to pollution and decay.Instar larvae produce silk prolapse, most of the grave soil chamber pupation, pupa.Are known as follows, the ichneumon wasp, send flies and other parasitic natural enemies and lacewing flies, New Orleans, assassin bugs and other predatory natural enemy.In addition to using chemical method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branches can be luring, establishing corn trap with traps, etc. Keywords: 1. The phototropism, 2. Predatory natural enemies, (3) chemical control
1.棉铃虫的简介
1.1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鳞翅目,夜蛾科,[1] 属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
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
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
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2.形态特征
2.1成虫,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5~20mm,翅展31~40mm,复眼球形,绿色(近缘种烟青虫复眼黑色)。
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色,棉铃虫的前后翅,可作为夜蛾科成虫的模式,其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纹,环纹暗褐色。
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
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2.2卵:半球形,高0.52mm,0.46mm,顶部微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纵纹从顶部看有12条,中部2纵纹这间夹有1~2条短纹且多2~3岔,所以从中部看有26~29条纵纹。
2.3幼虫:共有6龄,有时5龄(取食豌豆苗,向日葵花盘的),老熟6龄虫长约40~50mm,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幼虫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1)体色淡红,背线,亚背线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
2)体色黄白,背线,亚背线淡绿,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
3)体色淡绿,背线,亚背线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
4)体色深
绿,背线,亚背线不太明显,气门淡黄色。
气门上方有一褐色纵带,是由尖锐微刺排列而成(烟青虫的微刺钝圆,不排成线)。
幼虫腹部第1,2,5节各有2个毛突特别明显。
2.4蛹:长17~20mm,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有一对臀刺,刺的基部分开。
气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起较高,腹部第5~7节的点刻半圆形,较粗而稀(烟青虫气孔小,刺的基部合拢,围孔片不高,第5~7节点刻细密,有半圆,也有圆形的)。
入土5~15cm化蛹,外被土茧。
3.生活习性
3.1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
幼虫5~6龄。
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
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
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3.2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3.3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2]
4.防治措施
4.1防治策略
4.1.1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基数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一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二、三代密度。
4.2技术措施
4.2.1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
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4.2.2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
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
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有利于棉田生态的改善。
4.2.3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
在棉铃虫成虫产卵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
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3]
4.3诱杀棉铃虫
4.3.1 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4.3.2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4.4防治方法
4.4.1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
4.4.2
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效果最好。
二代卵多在顶部嫩叶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仅喷棉株顶部,三、四代卵较分散,可喷棉株四周。
4.4.3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
棉铃虫发生较重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前,局部喷洒拉维因、卡死克、赛丹、BT制剂等防治。
关键是抓住防治时期。
5.开发价值
棉铃虫的幼虫体色多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因而可以通过饲喂不同的食物来改变其体色来实现其观赏价值。
而且,棉铃虫体内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以开发为经济动物批量饲养,从而供人、啮齿动物、鸟类、鱼类等食用,由此变害为宝。
参考文献:
1.仵均祥.农业昆虫学.西北农业大学印刷厂印刷:兴界用书出版公司,1999-1 :234 .
2.棉铃虫防治技术.内蒙古牧业厅[引用日期2013-12-7] .
3.范贤林,卢美光.棉铃虫室内饲养技术的改进.昆虫知识,2003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