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 格式:docx
- 大小:16.99 KB
- 文档页数:3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第一条总则为了保证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开展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安全生产发展,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和高温。
在施工生产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本规程适用于联合体所属各部门、施工队。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第二条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目录》《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噪声作业分级》《施工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卫生标准(一)粉尘1、产生的原因:高原环境和工程建设。
2、危害程度: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3、主要涉及岗位:爆破作业,开挖作业,其他支护作业、洞内交通。
(二)噪声1、产生原因:主要来源于各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由于振动、碰撞而产生的机械声和由风管、气管中介质的扩容、节流、排汽、漏汽而产生的气体动力噪声以及磁场交变运动产生的电磁性噪声。
主要有引风机、送风机、汽轮机、发电机、磨砼机、空压机、给水泵等。
2、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3、主要涉及岗位:爆破作业、支护作业、开挖作业。
第四条职业病防护措施(一)防尘措施1、在粉尘较多区域佩戴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2、在粉尘较多工作面上洒水。
关于印发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通知尊敬的各位员工:根据国家职业卫生管理法规和公司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保障员工的职业卫生安全,提高工作环境的健康水平,我公司决定印发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现将相关通知如下: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目的和重要性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公司员工的职业卫生行为,落实职业卫生管理责任,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
通过完善的制度措施,公司能够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降低工伤风险,提升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
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依据: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
2.内容要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职业卫生责任制度、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估制度、职业卫生培训制度、职业卫生防护与控制制度、职业卫生应急管理制度等。
3.职责分工:公司领导应明确职业卫生管理的责任分工,指定专门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与监督,各级管理人员应积极配合支持职业卫生工作。
4.管理要求:员工应按照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职业卫生责任,遵守公司职业卫生规定,积极参与职业卫生培训,维护自己的职业卫生权益。
三、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依据: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制定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相应的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岗位工作特点进行细化。
2.内容要点: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将从岗位安全、工作环境、作业操作、卫生设施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明确岗位对职业卫生的要求。
3.实施措施:重点岗位的员工应按照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并参与相应的职业卫生培训,定期检查和维护岗位的职业卫生设施设备,主动报告职业卫生问题。
四、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推行和督促1.推行阶段:公司将通过组织培训、下发文件通知等方式推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员工了解相关制度要求。
2.督促措施:各级管理人员需认真执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对违反职业卫生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并及时上报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1. 引言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是为了保障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健康与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岗位人员,包括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技术人员等。
2. 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范2.1 工作空间准备在开始工作之前,岗位人员需要确保工作空间的清洁和整洁。
具体操作包括:•清理工作台面,确保无杂物和污垢。
•保持通风良好,避免空气污染。
2.2 工作设备准备使用职业卫生工作所需的设备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修理或更换有问题的设备。
•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遵守设备操作规范。
2.3 个人防护措施在从事职业卫生工作过程中,岗位人员需要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常用的个人防护措施:•穿戴适当的防护服装、口罩、手套等,根据工作环境和任务特点进行选择。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之前,需要确保其干净、完好,并进行适当的消毒。
2.4 危险物质管理岗位人员在接触危险物质时需要遵守以下规范:•熟悉危险物质的特性、用途和安全操作方法。
•遵守危化品存储和使用规定,确保危险物质安全管理。
2.5 废弃物处理岗位人员在进行职业卫生工作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废弃物。
具体要求包括:•分类收集废弃物,按照规定进行储存、运输和处理。
•遵守相关废弃物处理法律法规,保障环境安全。
2.6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岗位人员需要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以应对突发事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点:•火灾事故:疏散人员、报警、扑救初期火灾、求助等。
•泄漏事故:迅速切断泄漏源、保护自身、报警、通知相关部门等。
3. 岗位人员培训和考核3.1 岗位人员培训新进岗位人员需要接受相应的职业卫生操作培训,确保其掌握本规程所涉及的操作规范。
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卫生工作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和维护。
3.2 岗位人员考核岗位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目的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中户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特制订本操作规程。
2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员工。
3职责本单位所有员工必须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操作。
4内容和要求4.1进入实验室等涉及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前必须按照现场的防护要求佩戴护目镜、手套、耳塞、穿实验服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2作业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
4.3下班前将工作服等生产现场所使用的各类劳保用品进行更换后离开工作岗位,预防将污染源带离工作岗位后传播给其它人员。
4.4离开岗位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对身体及衣服上粘附的污染物进行彻底清理,并及时清洗身体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各个部位,避免污染物进入体内。
4.5如通风设施出现故障时,致使岗位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要及时报告本单位相关领导,及时安排对通风设施进行维修处理故障,确保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浓度正常后,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4.6工作时尽量站在上风侧,减少吸入有毒有害气体。
配置有毒有害试剂时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并将通风橱调节门拉至指定位置。
4.7不得拆除或停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实施,如必须停用或拆除必须与安全部门,工程部门协商达成一致,采取对应措施后实施。
4.8作业现场废液桶、试剂瓶等可能有挥发的容器均须进行密封处理,避免有毒有害气体挥发。
4.9实验室内急救箱、洗眼器、冲淋设备附近不得堆放杂物,确保一旦意外发生可以立即使用。
5注释无6引用文件无7附件无。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为了保证职工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安全开展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施工生产发展,公司建立了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请各单位在参考本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时,优先根据各自合同及建设单位相关安全管理要求,结合项目部所涉有害工种、防护设备实际情况及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工作要求进行修订。
1、涂装岗位(含调料)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病危害,结合各岗位实际,特制定本操作规程:1)涂装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对使用的涂料性能及卫生措施应有基本了解。
熟悉掌握本岗位职业病危害的特性、危害后果、预防和应急措施。
2)涂装作业人员在进行涂装作业之前必须佩戴符合相关标准的防毒面罩和防护衣才可以进行涂装作业。
3)涂装作业必须在先打开通风装置的情况下再作业,涂装作业结束后通风装置应继续运行5至10分钟后关闭。
4)完成每批的涂装作业后,必须搞好所在岗位的清洁工作,将用完的废旧物品集中放置在专用器具内,不得乱扔乱放。
涂料存放器皿必须盖实密封。
5)涂料储存必须密封,并存放在专门的仓库内。
不应直接将残余的或废弃的涂料倒入下水道,废弃物的处置时应符合环保标准的要求。
6)涂装作业人员如发现头晕恶心,应立即停止作业,到户外通风处换气休息,如情况较为严重者应立即送往医院检查。
7)涂料如不慎溅入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必要时应立即就医。
与皮肤接触后应立即用肥皂加清水清洁。
2、有毒有害气体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病危害,结合各岗位实际,特制定本操作规程:1)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熟悉掌握本岗位职业病危害的特性、危害后果、预防和应急措施。
2)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正确佩戴防毒口罩(面具)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3)进入岗位后要认真对岗位配置的通风设施进行检查,确认通风设施正常运转时,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工作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卫生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会危害员工的身体健康,还会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成为企业必须要重视的事项。
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管理责任体系企业应当在职业卫生管理中建立以高层领导为核心,中层主管为支持,职业卫生专职人员为具体落实的职业卫生管理责任体系。
2.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企业应当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以管理职业卫生工作为职责,部署卫生防护措施和职业健康监测。
3.安全生产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明确各级责任,加强职业卫生工作安排。
4.二级保护技术措施企业应当在作业环境中采取二级保护技术措施,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5.职业卫生设施企业应当设置职业卫生设施,配备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装备和检测设备,对岗位卫生状况进行监测。
三、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 车间操作岗位针对车间操作人员,企业应当制定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强制执行。
1.衣着在车间进行作业时,操作人员应当穿戴齐全,防护服必须穿戴到位,保证水、气和亲贴性。
2.通风企业应当为车间操作环境建立良好的通风设施,减少吸入有害气体的风险。
3.防护操作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使用相应防护手套、鞋和护目镜等。
2. 环保检测岗位环保检测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较高的卫生风险,企业应当加强对环保检测人员的职业卫生保护。
1.岗位操作规程环保检测人员应当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随时关注工作环境是否安全。
2.定期健康检查环保检测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职业病早期症状及时治疗。
3.病因分析如果环保检测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职业病,企业应当做出病因分析并在工作中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职业卫生防护水平。
四、总结职业卫生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认真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 引言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为了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而制定的。
该操作规程将阐述岗位职业卫生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旨在对岗位职业卫生事宜进行规范。
2. 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特定工种,受危害因素影响的员工群体。
3. 岗位职业卫生管理3.1 职业病防治1.根据员工职业卫生检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措施;2.员工在职期间每年进行一次职业病检查,且必要时进行强制的职业病检查;3.根据职业病防治规定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
3.2 职业健康监测1.安排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测;2.每次检测完成后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3.持续监测员工职业健康状况,保障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
3.3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价1.根据员工工作环境及职业特点,识别并评价职业危害因素;2.制定相应的基本控制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3.采取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保障员工职业安全与健康。
4. 岗位卫生管理4.1 岗位卫生条件1.员工工作场所应保持清洁;2.控制危险有害物质的使用,防止对员工造成伤害;3.为员工提供干净的饮用水,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4.2 卫生设施1.员工使用的卫生设施应保持干净卫生;2.定期清洗卫生间设施,保障员工卫生;3.配置相应的卫生设施,保障员工健康。
5. 其他以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推广和执行,可以保证员工的职业安全和健康,企业将减少不必要的赔偿和诉讼,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员工满意度。
以上为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建议相关岗位将其纳入常规操作流程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确保员工职业安全与健康。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企业制定的一套关于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操作规范的文件,目的是为了确保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健康和安全。
这些规程通常由职业卫生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并严格执行。
首先,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包括了对各类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和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化学品的接触,规程会规定必须进行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眼镜和口罩等。
对于噪音、振动等物理因素也会制定相应的防护要求,如佩戴耳塞、使用防振手套等。
其次,在规程中也会对岗位操作流程、特殊作业方式等进行详细描述,并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操作规范。
比如在高温环境下的操作人员,在规程中会说明必须定时休息、补充水分,避免中暑等措施。
另外,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还包括了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一旦发生职业卫生事故,员工必须按照规程中的应急处置流程进行操作,以减少事故的损害。
最后,企业必须确保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全面宣传和培训。
员工必须了解并严格执行规程中的各项要求,同时企业也要对员工进行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总之,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企业保障员工职业健康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规程的实施效果。
只有通过规范的职业卫生操作,才能保障员工的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一、导言
为了保障员工岗位的健康、安全和高效运转,制定本操作规程,规范岗位职业卫生的操作流程。
二、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岗位职业卫生需要的工作场所。
三、操作流程
3.1 卫生检查
所有员工每天上班前需要进行卫生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后方可进行工作。
3.2 环境清洁
工作区域需要保持整洁干净,垃圾应及时清理,并配备必要的清洁工具。
3.3 器材消毒
工作所需的器材应定期消毒,避免器材对员工健康产生危害。
3.4 食品卫生
如有需要,员工可在指定地点进食,食品需要在规定的食品供应商处购买,严格遵守食品卫生规定。
3.5 预防职业病
员工需按照规定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3.6 危险物品防护
如需要接触危险物品,需严格佩戴防护用品,必要时要进行特殊卫生检查。
3.7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需及时处理,否则会影响员工的健康,同时也影响环境卫生。
3.8 紧急处理
在档案中应有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员工需熟记应急处理程序。
四、责任和义务
公司应定期对以上操作流程进行检查和审查,并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员工对职业卫生的规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员工需认真学习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不得有违规操作,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五、结尾
本操作规程是针对现行职业卫生标准制定的规程,旨在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的安全稳定进行。
希望公司员工认真遵守相关规定,做好职业卫生保障工作。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有毒有害气体岗位)标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有毒有害气体岗位)引言概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指在特定岗位上从事工作时,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制定的操作规程。
有毒有害气体岗位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岗位,员工在此岗位工作需要遵守一定的操作规程以确保自身安全。
一、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制定1.1 制定背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需要制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1.2 制定流程:由企业的职业卫生专家、安全生产部门等相关人员共同制定,经过审批后正式执行。
1.3 内容要求: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需要包括岗位描述、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与浓度要求、防护措施、紧急处理等内容。
二、有毒有害气体岗位的特点2.1 潜在危(wei)险性:有毒有害气体岗位存在潜在的危(wei)险性,员工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职业病。
2.2 防护要求:员工在有毒有害气体岗位需要严格遵守防护要求,如佩戴防护面具、通风设备等。
2.3 安全措施: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措施,定期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确保员工的安全。
三、员工在有毒有害气体岗位的操作规程3.1 岗位描述:员工需要了解自己所在岗位的具体情况,包括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浓度等。
3.2 防护措施:员工需要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如防护面具、防护服等,确保自身安全。
3.3 紧急处理:员工需要了解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的症状和紧急处理方法,及时采取措施。
四、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执行与监督4.1 培训教育: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有毒有害气体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知识。
4.2 监督检查:企业需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检查有毒有害气体岗位的操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3 紧急演练:企业需要定期组织有毒有害气体岗位的紧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
五、结语有毒有害气体岗位的操作规程是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严格遵守规程,共同维护工作环境的安全。
重点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粉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 粉尘
2 术语
2.1生产性粉尘: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2作业场所: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2.3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作在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场所,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2.4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指工人在1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实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2.5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度浓度超过该作业地点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2.6致癌性:生产性粉尘具有致癌作用的特性。
2.7尘肺病: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8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
3 危害程度: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4 职业健康卫生标准
10%≤游离SiO2含量≤50%;50%<游离SiO2含量≤80%
5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5.2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5.3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
5.4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5.5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6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7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8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5.9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10应经常在岗位进行喷水增湿,减少粉尘危害。
(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 噪声
2 术语
2.1 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2.2 噪声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
3 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4 工作场所接触噪声限值标准
职业接触8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5dB(A)
职业接触4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8dB(A)
职业接触2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1dB(A)
职业接触1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4dB(A)
职业接触0.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7dB(A)
职业接触0.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0dB(A)
职业接触0.1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3dB(A)
但最高不能超过115 dB(A)
5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5.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3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4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5各值班室噪音超标时,应采用适当的隔音措施。
5.6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
5.7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5.8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5.9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或按《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规定的时间,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
5.10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应采取个体防护;对职工并不经常停留的噪声作业场所,应根据不同要求建立作为控制、观察、休息的隔声室,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吸声衬面,以减少混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