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化率相关性——以重庆直辖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500.35 KB
- 文档页数:4
论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未来20年内我国城镇化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国土开发空间约束将更加凸显。
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解决不断加剧的土地供需矛盾,只有切实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才能满足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生活、生产与生态等各方面的用地需求。
一、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战略下的城镇化道路选择(一)我国城镇化面临开发空间不足的约束1.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之前,人口、产业向发达区域集聚的趋势不断加快。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4000美元,未来较长时间内,各个先发地区和中心城市,人口增长、产业集聚趋势依然强劲。
然而,建设用地新增空间有限。
据中国科学院研究表明,我国适宜居住的国土面积约为陆地国土的19%,大致是182万平方公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适合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陆地国土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左右。
2.建设用地比例过高危及持续发展。
若用建设用地占比来衡量国土开发程度:从国内情况看,2005至2020年,全国建设用地将由3.36%提升至3.94%,上海将由29%→36%,天津将由29%→34%,北京将由19%→23%,江苏将由17%→19%,广东将由9%→11%,浙江将由9%→11%。
而从国际情况看,2005年一般发达国家建设用地面积约占6%,都市圈一般不超过25%。
如英国6%(英格兰15%),韩国8.2%,德国13%,荷兰15%。
我国东部各省的国土开发程度已经超过或接近15%,高于荷兰、德国、韩国、英国等国家;深圳、广州、苏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以及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已经超过或接近25%,高于英格兰地区、日本三大都市圈、德国斯图加特地区。
过高的建设用地比例,使得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危及到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03-17 16:34:36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2006年1月16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深刻分析重庆特殊市情,客观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内外发展形势,着眼于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基本点,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移民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克服煤电油运紧张、重大疫情和灾害等不利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进基本小康门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同名25090)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2.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第一阶段(1978—1992)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步复苏并得到了初步发展,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复苏。
文化市场领域也取得了初步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大陆首家音乐茶座在广东的诞生,开启了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新时期。
随即,经营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不断涌现,我国的文化市场初具现代意义和形态。
在港台音乐文化的渗透影响下,内地演艺业和音像业迅速发展。
文化产业的兴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显著的社会特征。
然而,在我国文化市场初步发展的暗地里却隐藏着严重的文化体制问题,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人员冗杂、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应的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1985 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份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中。
1987 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在法律上得以确认。
1991 年,《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起用了“文化产业”的说法,这可能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
第二阶段(1993—2002)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市场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了良好的环境,给文化市场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文化产业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逐渐增长,西方歌剧表演艺术、音乐会、网吧、歌舞厅 等营业性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兴起与发展,更是为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新作为呈现新变化——《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重庆市统计局局长蓝庆华《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
统计公报展现了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在新常态下谋求新作为、实现新变化,全市经济平稳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增长《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重庆经济同全国一样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位居全国第1位,高于全国增速3.5个百分点,经济实现了平稳健康增长。
从经济波动幅度看,全年季度累计增速波动幅度在0.1 个百分点以内,总体处于合理范围。
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从要素保障看,用电量、交通运输、存贷款余额等指标平稳运行,与经济增长相匹配。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速放缓适应了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就业、居民收入、物价指标处于良好运行态势。
二、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后,全市相继出台并完善了相关配套措施,各区县也依托自身区位和功能定位要求,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全市各区域初步形成特色发展、差异发展、联动发展新格局,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4 年,都市功能核心区服务业发展加快,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了较快发展,渝东北、渝东南两个生态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经济,取得较好成效。
《统计公报》显示,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重心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2%,占比达78.0%,达到全国服务业先进发达地区的水平。
自然地理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2004年平均气温18.4°C,年总降雨量1182.1毫米。
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
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
重庆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
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
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美丽的"山城"、"江城"著称于世。
特别是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城区万家灯火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灿若星河,蔚为壮观,堪称奇观。
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孕育了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为一体的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观。
最负盛名的立体画廊长江三峡奇峰陡立、峭壁对峙,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而驰名,千姿百态,各具魅力,更有流晶滴翠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
重庆市城市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及特征基于主城九区的实证分析㊀∗㊀收稿日期:2020-01-05ꎻ㊀㊀㊀修订日期:2020-01-1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项目 长江上游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统计刻画及实证研究 (CJSYI-201806)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重庆地区城市生态网络韧性提升及高质量协同研究 (19SKGH230)作者简介:伍度志(1975 )ꎬ男ꎬ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教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区域经济㊁社会网络分析ꎻ斯庭高(1997 )ꎬ男ꎬ安庆市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职员ꎬ研究方向:统计数据分析ꎮ伍度志1ꎬ㊀斯庭高2(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ꎬ重庆401320ꎻ2.安庆市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ꎬ安徽安庆200127)摘㊀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ꎬ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实证研究单元ꎬ通过构建城市中心性指标ꎬ利用熵值法获得城市中心性指数ꎬ利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经济隶属度模型ꎬ研究各区县的经济网络结构和作用机制ꎮ研究发现ꎬ重庆市主城区的发展正呈现 1+2 三核心城市发展驱动模式ꎻ主城区已形成 3+6 城市体系结构ꎻ主城各区已基本形成 8-7-4 三层等级强度轴线网络ꎬ并以此为基点将互通通道构建成三大经济网络ꎬ即中心城区网络㊁产业发展中心网络和区域未来发展网络ꎮ关键词:城市中心性指数ꎻ㊀经济网络ꎻ㊀经济隶属度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0297(2020)03-0067-09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程度的加速ꎬ经济资源的流动打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ꎬ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ꎮ在信息技术㊁交通和物流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ꎬ我国区域经济联系已经步入网络化时代[1]ꎮ城市经济网络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ꎬ对于存在紧密联系的城市群而言更是如此[2]ꎮ和单一经济体的增长相比ꎬ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差异ꎮ对城市群而言ꎬ其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要素投入ꎬ还受到城市群中其他区域的影响ꎮ程玉鸿和程灵云从竞合视角出发ꎬ利用主成分分析ꎬ探究城市网络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ꎬ指出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㊁城市间的合作关系是城市外在竞争力的重要来源[3]ꎮHuggins和Thompson通过构建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ꎬ研究该网络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ꎬ认为网络资本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一ꎬ从而在增长模型中应该增加经济网络的影响作用[4]ꎮ种照辉等基于大数据和网络分析方法ꎬ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网络与经济增长问题[5]ꎮ可见ꎬ在研究城市群经济增长问题时ꎬ考虑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效应具有重要意义ꎮ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ꎬ是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ꎮ在此背景下ꎬ将重庆市主城各区的经济发展和空间信息结合起来构建经济网络ꎬ既能够分析各区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ꎬ打破单一行政区域的限制ꎬ又能够从空间结构上分析区县之间的协同作用ꎬ分析区县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和交互作用ꎮ研究重庆城市空间经济网络ꎬ对于促进我国西部第20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6月Vol.20No.3JOURNALOF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n.ꎬ2020战略的进程㊁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具有重要意义ꎮ在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ꎬ本文拟结合重庆市主城各区发展现状ꎬ优化经济联系强度模型ꎬ构建完善的经济网络评价指标体系ꎬ利用熵值法和引力模型ꎬ研究重庆市主城各区经济网络结构与特征ꎮ一㊁重庆市主城城市中心性指数模型(一)城市中心性指标体系建立对于某一研究区域ꎬ城市中心性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ꎬ其对外辐射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中心性㊁物质要素中心性和服务中心性[6]ꎮ本文首先建立评价指标ꎬ通过计算中心性指数来刻画城市的中心性ꎮ在设计指标体系时ꎬ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㊁物质建设水平㊁公共服务与居民生活水平作为准则层ꎬ并选择12个指标作为指标层ꎬ建立城市中心性刻画指标体系ꎬ见表1ꎮ表1㊀城市中心性指标构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含义城市中心性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的 人均GDP ꎬ通常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除农㊁林㊁牧㊁副㊁渔业以外的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或单位通过交易销售的非生产㊁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ꎬ包括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金额区域物质建设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货币化表现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和实际利用内资本地区以外的企业或个人对本地区的投资总额中实际到位的资金总额区域公共服务与居民生活水平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地方政权行使其职能ꎬ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地区内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城镇职工平均存款地区内企业㊁事业㊁机关单位职工的平均存款额金融机构人均存款余额地区内金融机构存款中人均存款余额㊀㊀对于构建的指标体系ꎬ运用熵值定权法ꎬ测度重庆市主城各区9个研究单元的城市中心性ꎮ熵值定权法计算步骤如下ꎮ第一ꎬ数据标准化ꎮ为了避免求熵时出现无意义的问题ꎬ采用最大最小标准化处理ꎮx∗ij=xij-min{xijꎬi=1ꎬ2ꎬ ꎬm}max{xijꎬi=1ꎬ2ꎬ ꎬm}-min{xijꎬi=1ꎬ2ꎬ ꎬm}+1(i=1ꎬ2ꎬ ꎬmꎻj=1ꎬ2ꎬ ꎬn)ꎬ其中ꎬxij为各指标数据值ꎮ第二ꎬ原始数据的归一化ꎮ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方案指标值的比重Pijꎬ公式为Pij=x∗ijðmi=1x∗ij(i=1ꎬ2ꎬ ꎬmꎻj=1ꎬ2ꎬ ꎬn)ꎮ第三.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ꎬ公式为ej=-kðmi=1Pijln(Pij)(i=1ꎬ2ꎬ ꎬmꎻj=1ꎬ2ꎬ ꎬn)ꎬ其中k=1ln(m)ꎬln为自然对数ꎬ0ɤejɤ1ꎮ第四ꎬ由于熵值为逆指标ꎬ正向化处理ꎬ得到差异性系数djꎮdj=1-ej(j=1ꎬ2ꎬ ꎬn)ꎮ86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第五ꎬ基于差异性系数计算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权重ꎬ计算公式为wj=djðnj=1dj(j=1ꎬ2ꎬ ꎬn)ꎮ第六ꎬ基于熵值定权的评价模型为Ui=ðnj=1x∗ijwjˑ100(i=1ꎬ2ꎬ ꎬm)ꎬ其中ꎬUi为第i个区域的中心性指标值ꎬn为指标层的指标个数ꎬx∗ij为标准化的指标值ꎬ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ꎮ(二)城市中心性指数测算及结果分析查询重庆市2018年统计年鉴ꎬ得到各项评价指标数据ꎬ见表2ꎮ表2㊀2017年重庆市主城各区指标数据指标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合计地区生产总值/万元1897354.188597000.56841776211713906.37976799.71521519713838804.3699523375689786.95人均生产总值/元54571.499114.7973725.7196982.8190389.2565077.4785556.2566037.48799270.83非农产业产值比重/%99.2599.8799.3699.2499.5196.9997.9792.9288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490709.255244440.8338289376180537.424468007.0518123476919112.44343482139915342.94城镇化率/%97.4196.0995.089395.3782.2781.5380.3882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20845554123393637806071514674130198626311012104922732404051689423建筑业总产值/万元1903251.21203000.823691681872206.31789276.420082517154850283259826288103.1实际利用内资/万元1095400350340043108005723200280230045051006061200229230032749600公共预算支出/万元3474241023449935721967402104398756799310583767668307553724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人3361174054104179138693927436238115718488352800472城镇非私营企业年平均工资/元73614.7685490.1375009.446979872810.6474033.138037876022.22689255.1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590.5235884.0634719.8234939.8634946.7832094.7432482.231865.07308698.06㊀㊀借助熵值法模型ꎬ测算重庆市主城各区2017年城市中心化指数并排序ꎬ结果见表3ꎮ由表3可知ꎬ重庆市主城各区城市中心化指数的平均水平为54.35ꎬ有4个区的中心化指数高于该平均水平ꎬ占比44.4%ꎻ低于该平均水平的有5个区ꎬ占比55.6%ꎮ重庆市主城九区的城市中心化指数标准差为20.51ꎬ各区差异较为显著ꎮ96伍度志等:重庆市城市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及特征表3㊀重庆市主城各区2017年城市中心化指数与排名区域渝北区九龙坡区渝中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巴南区北碚区大渡口区城市中心化指数95.0769.1560.9654.8350.1248.9948.9041.4519.71排名123456789㊀㊀为更清楚地从空间上显示各区的中心化指数ꎬ利用ArcGIS10.4软件ꎬ绘制城市中心性强度值分布图ꎬ见图1ꎮ图1㊀2017年重庆市主城区城市中心性强度值分布㊀㊀图1清楚地反映了各区在中心性指数上的差异ꎮ渝北区作为重庆市主城九区中城市中心性强度值指数最高的地区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ꎬ区域面积广阔ꎬ居主城区区域面积第二名ꎬ重庆市内GDP第一名ꎮ其辖区内有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 重庆市江北国际机场ꎬ中国主要铁路枢纽 重庆北站(为特等站)ꎬ交通便利发达ꎬ是重庆市重点发展地区ꎮ渝中区作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所在地ꎬ是重庆市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和商贸流通中心ꎮ九龙坡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ꎬ工业基础深厚ꎬ基础设施较完善ꎮ(三)中心性强度指数的聚类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主城各区在城市中心性指数上的差异ꎬ应用SPSS23.0软件ꎬ对表3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进行聚类ꎬ输出生成的树形图ꎬ见图2ꎮ根据图3ꎬ可以大致确定最佳的分类数ꎬ从而得到重庆市主城区城市中心性指数强度可聚为四类ꎮ表4列出了聚类结果ꎬ对于主城九区ꎬ由中心性指数可以分成四类ꎬ中心性程度最高的一类中心为07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渝北区ꎬ城市中心性强度指数为95.0683ꎮ实际上ꎬ渝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㊁物质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在重庆市各区县中优势明显ꎬ在城市发展的中心性地位上高于其他区县ꎮ二类中心为渝中区和九龙坡区ꎬ城市中心性强度指数均大于60ꎬ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ꎮ三类中心包括巴南区㊁沙坪坝区㊁南岸区㊁北碚区和江北区ꎬ城市中心性强度指数介于41.4535~54.8347ꎬ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边缘地带ꎬ是未来发展的联动地带ꎮ四类中心为大渡口区ꎬ城市中心性强度指数仅为19.7078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ꎮ在此基础上ꎬ通过分析重庆市主城各区的发展变迁及实际情况ꎬ得到重庆市主城区三级中心城市体系ꎬ见表5ꎮ图2㊀聚类分析树状图图3㊀聚类分析碎石图表4㊀重庆市主城区城市中心性聚类中心性等级类别类别行政区个数研究单元一类中心1渝北区二类中心2渝中区㊁九龙坡区三类中心5江北区㊁沙坪坝区㊁南岸区㊁北碚区㊁巴南区四类中心1大渡口区表5㊀重庆市主城区聚类优化中心城市个数区域一级中心3渝北区㊁渝中区㊁九龙坡区二级中心5江北区㊁沙坪坝区㊁南岸区㊁北碚区㊁巴南区三级中心1大渡口区㊀㊀根据表5ꎬ重庆市主城区形成三级中心城市体系ꎮ一级中心为渝北区㊁渝中区和九龙坡区ꎬ对重庆市主城区的经济发展建设起到风向标的作用ꎬ对重庆市区域经济起到支撑作用ꎻ二级中心为江北区㊁沙坪坝区㊁南岸区㊁北碚区和巴南区5个行政区ꎬ承接上一级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ꎬ进而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ꎬ是对重庆市主城区经济发展的巩固和提升ꎮ沙坪坝区和江北区处于渝中区与渝北区两大区域的中间位置ꎬ未来受两江新区的影响ꎬ有望成为一级中心城市ꎻ三级中心为大渡口区ꎬ该区以前为工业重地ꎬ以重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首的工业发展迅速ꎬ但近年因重钢厂址及大量配套工业外迁ꎬ大渡口区经济处于低迷期ꎮ因此ꎬ以渝北区㊁九龙坡区和渝中区的 1+2 三核心区域奠定了重庆市主城区的城市群经济发展驱动模式ꎮ二、重庆市主城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测算及结果分析经济联系强度是测度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指标ꎬ通常采用引力模型来计算ꎮ经济联系强度既能定量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强度ꎬ也能反映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相互作用的程度[7]ꎮ17伍度志等:重庆市城市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及特征27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一)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建立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的构建方面ꎬ已有文献通常从城市人口规模㊁经济总体水平㊁城市行政区域间的交通距离等方面来选择参数ꎮ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ꎬ进一步丰富模型参数的内涵[8]ꎮ通过设置新的引力常数αꎬ得到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为Rij=αijMiMjDijꎬαij=GiGi+Gjꎬ其中ꎬMi㊁Mj分别为i地区和j地区的城市综合质量得分(本文采用城市中心性强度值)ꎻDij为两地之间交通的最短通行时间距离ꎬ根据重庆的地形和交通状况ꎬ本文设定普通公路时速为60公里/小时ꎻαij为i区对i㊁j区的经济贡献率ꎻGi为i区的GDPꎬGj为j区的GDPꎮ(二)主城各区经济联系强度计算将计算得到的重庆市主城各区中心性指数代入经济联系强度模型ꎬ计算出重庆市主城各区的经济联系强度ꎬ见表6ꎮ表6㊀重庆市主城各区2017年经济联系强度值区域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渝中区-71991206068117315148113179933435大渡口区719-1441508815637131872622672973江北区91201441-399953543328128297962356沙坪坝区606850883999-121452959138861552956九龙坡区1173115637535412145-4096128959174654南岸区51481318332829594096-88451232697北碚区1131726128213881289884-51111104渝北区7993226797966155591751235111-2209巴南区34352973235629564654269711042209-㊀㊀由表6可知ꎬ由于各指标层因素的差异ꎬ加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ꎬ重庆市主城各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具有显著差异ꎮ整体来看ꎬ各区间经济联系强度与城市的经济规模㊁人口总量等指标成正相关ꎬ已经形成 1+2 三核心城市发展模式ꎮ渝北区和九龙坡区在整个经济网络中常住人口量居前两名ꎬ渝中区是重庆市行政中心ꎬ经济规模较大ꎮ 三核心 城市之间影响力颇大ꎬ如渝中区 九龙坡区经济联系强度为11730.87㊁渝中区 渝北区为7992.96等ꎮ受人口㊁城区要素建设和公共服务影响ꎬ 三核心 城市与二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较强ꎬ如渝中区 江北区为12144.72ꎬ渝北区 江北区为9796.20等ꎮ受地域空间影响ꎬ经济联系强度与地域距离成负相关ꎮ九龙坡区 大渡口区为15637.46ꎬ是重庆市主城各区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最强的ꎬ九龙坡区 沙坪坝区为12144.72ꎬ而大渡口区 北碚区仅为726.0913ꎮ各区域与北碚区经济联系最强的为渝北区(5111.18)ꎬ是因为北碚区处于主城区的边缘ꎬ区域空间距离较远ꎬ再因其本身经济规模不大ꎬ联动作用较低ꎮ(三)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网络轴线构建构建网络轴线图ꎬ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差异ꎮ借助ArcGIS10.4软件ꎬ利用表6的计算结果ꎬ对重庆市主城各区的网络结构进行空间表达ꎬ得到空间经济联系轴线等级结构图ꎬ见图4ꎮ由图4可知ꎬ重庆市主城区已经形成 8-7-4 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体系ꎬ将此轴线定义为等级联系通道ꎬ可以作为经济联系空间轴线的一种表达形式ꎮ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值大于6000为第一等级联系通道ꎬ包括渝中区 九龙坡区㊁渝中区 渝北区㊁九龙坡区 沙坪坝区等在内的8条第一等级联系通道ꎬ形成联动重庆市一体化发展㊁打造西部大开发及长江经济带渝地中心的最主要通道ꎮ4500~6000为第二等级联系通道ꎬ包括渝北区 九龙坡区㊁渝北区 北碚区㊁九龙坡区 江北区在内的7条第二等级联系通道ꎬ形成以第一等级中心及第二等级中心对外辐射的大通道ꎮ3000~4500为第三等级联系通道ꎬ包括江北区 沙坪坝区㊁江北区 南岸区㊁九龙坡区 南岸区在内的4条第三等级联系通道ꎬ是连接各城市的重要通道ꎮ小于3000是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基础ꎬ本文不纳入等级联系通道ꎮ但是研究中应注意运用经济联系强度轴线作为空间表达时ꎬ只是作为轴线强度值ꎬ并没有表达出经济联系方向ꎬ因此需要优化调整经济联系强度值ꎮ图4㊀重庆市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网络轴线三㊁重庆市主城城市经济隶属度测算及结果分析为了定量研究主城各区经济联系的作用程度和方式ꎬ厘清经济联系的程度和相互作用的方向ꎬ本文进一步建立经济隶属度模型ꎮ(一)经济隶属度模型构建经济隶属度用于刻画某经济中心对次级中心的经济辐射能力ꎬ通过分析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ꎬ可以确定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9]ꎮ本文采用的经济联系隶属度模型为Fij=Rijðmj=1Rijꎬ其中Rij为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ꎬm为次级区域的数量ꎬFij表示经济隶属度(单位为%)ꎮ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ꎬ利用经济联系隶属度模型ꎬ可计算出重庆市主城各区经济联系的强度ꎮ鉴于重庆市主城 1+2 三核心发展的模式ꎬ本文选择渝中区㊁渝北区和九龙坡区3个区为主要研究单元ꎬ分别计算与其他研究单元的经济联系强度ꎬ并得到对外的经济隶属度ꎮ(二)经济隶属度测算结果分析以渝北区为中心的经济隶属度强度关系见图5ꎮ由图5可知ꎬ渝北区的经济发展对江北区的辐射37伍度志等:重庆市城市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及特征能力最高ꎬ达到21.98%ꎬ其次为渝中区17.93%ꎬ最低为巴南区4.96%ꎮ从整体看ꎬ以渝北区为中心的图5㊀渝北区经济隶属度经济隶属度强度均值为12.5%ꎬ方差为0.0034ꎬ在以 三核心 为中心的区域联系中方差最低ꎮ以渝北区为中心的重庆市主城各区接受经济辐射能力较为均衡ꎬ主要原因是依靠渝北区强大的综合经济能力ꎮ在经济联系隶属度强度关系中ꎬ江北区与其空间距离较近ꎬ接受渝北区的辐射能力最强ꎮ以九龙坡区为中心的经济隶属度强度关系见图6ꎮ由图6可知ꎬ九龙坡区的经济发展对大渡口区的辐射能力最大ꎬ达到25.71%ꎬ而对北碚区的辐射能力图6㊀九龙坡区经济隶属度最小ꎬ为2.12%ꎮ整体上以九龙坡区为中心的经济隶属度强度均值为12.5%ꎬ方差为0.0066ꎮ在经济隶属度强度关系中ꎬ大渡口区接受经济辐射能力最强ꎬ主要是因为两地空间距离较近ꎮ以渝中区为中心的经济隶属度强度关系见图7ꎮ由图7可知ꎬ渝中区的经济发展对九龙坡区的辐射能力最大ꎬ达到25.87%ꎬ最低为大渡口区1.59%ꎮ以渝中区为中心的经济隶属强度均值为12.5%ꎬ方差为0.0073ꎬ在以 三核心 为中心的区域联系中方差最高ꎮ以渝中区为中心的重庆市主城各区接受其经济辐射能力较不均衡ꎬ主要原因图7㊀渝中区经济隶属度是渝中区是以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ꎬ且第二产业产值在重庆市主城区中最低ꎬ产业不均衡导致与其他城区的接受经济辐射能力不显著ꎮ渝中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中心位置ꎬ公共交通便利ꎮ渝中区与大渡口区的经济联系隶属度强度值最低ꎬ主要是因为大渡口区的生产总值㊁人均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较低ꎬ而渝中区是以第三产业为中心ꎬ大渡口区接受渝中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差ꎮ四、结语从城市中心体系看ꎬ重庆市主城区城市中心性强度差异极端化明显ꎬ表现出显著的纺锤状ꎬ未来发展空间极大ꎮ同时城市中心性体系具备明显的地域差异规律ꎬ初步形成 1-6-1 三级中心ꎬ构建为以渝北区㊁渝中区和九龙坡区为核心的 1+2 三核心发展模式ꎮ从空间经济联系轴线等级结构来看ꎬ重庆市主城各区的经济联系强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的影响ꎬ总体水平较高ꎬ 三核心 城市发展的对外辐射能力与交通距离成反比ꎬ构成放射式空间网络结构ꎬ已经形成 8-7-4 三层强度等级空间轴线网络模型ꎬ其中8条是以渝北区㊁渝中区和九龙坡区为核心的第一等级联系通道ꎬ7条是以 三核心 对周边辐射的第二等级联系通道ꎬ4条是城市间的第三等级联系通道ꎮ47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0卷从城市群空间联系结构看ꎬ已构成包括九个主城区在内的经济腹地网ꎬ初步形成四大经济网络:以渝中区为首的中心城区网络ꎬ以九龙坡区和渝北区为首的新兴工业网络ꎬ以渝中区㊁沙坪坝区和南岸区为首的旅游经济网络ꎬ以巴南区和大渡口区为首的现代物流经济网络ꎮ参考文献:[1]㊀王方方ꎬ杨焕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网络分析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8(4):110-120.[2]㊀覃成林ꎬ桑曼乘.城市网络与城市经济增长[J].学习与实践ꎬ2015(4):5-11.[3]㊀程玉鸿ꎬ程灵云.基于竞合视角的城市竞争力源泉及其变动:以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实证案例[J].经济学家ꎬ2014(9):50-57.[4]㊀HUGGINSRꎬTHOMPSONP.Anetwork ̄basedviewofregionalgrowth[J].Journalofeconomicgeogra ̄phyꎬ2014(3):511-545.[5]㊀种照辉ꎬ覃成林ꎬ叶信岳.城市群经济网络与经济增长:基于大数据与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ꎬ2018(1):13-21.[6]㊀姚永玲ꎬ唐彦哲.城市群首位城市的联系能级㊁中心度和控制力[J].经济地理ꎬ2015(7):66-71.[7]㊀陈睿山ꎬ叶超ꎬ蔡运龙.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方法述评[J].人文地理ꎬ2013(1):43-47.[8]㊀姚作林ꎬ涂建军ꎬ牛慧敏ꎬ等.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ꎬ2017(1):82-89.[9]㊀杨修志ꎬ潘庆ꎬ张王燕ꎬ等.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与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ꎬ2010(3):29-32.SpatialStructureand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EconomicNetworksAnEmpiricalStudyoftheMainUrbanDistrictsofChongqingWUDuzhi1ꎬSITinggao2(1.RongzhiCollege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ꎬChongqing401320ꎬChinaꎻ2.AnqingYihaijialiFoodMarketingCo.ꎬLtd.ꎬAnqingꎬAnhui200127ꎬChina)Abstract:BasedonsocialnetworkanalysisandclusteringanalysisꎬanempiricalstudyofthemainurbandistrictsofChongqingispresented.Theurbancentralityindexmodelꎬeconomicconnectionintensitymodelandeconomicmembershipdegreemodelareemployedtostudythespatialstructureand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economicnetworksinChongqing.Theconclusionscanbedrawnasfollows.1)ThemaindistrictsofChongqingaredevelopingwiththe 1+2 three ̄coreurbanmodelꎻ2)The 3+6 urbansystemstructureofChongqinghasbeenformedꎻ3)The 8-7-4 three ̄levelaxisnetworkhasbeenbasicallyformedꎬwhichleadstothreemajoreconomicnetworksꎬi.e.ꎬdowntownnetworkꎬindustrialdevelopmentcenternetworkandregionalfu ̄turedevelopmentnetwork.Keywords:urbancentralityindexꎻeconomicnetworksꎻeconomicmembershipdegree(责任编辑:李晓梅)57伍度志等:重庆市城市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及特征。
2017年重庆市荣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荣昌区统计局2018年2月28日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荣昌区委、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实现“三高五新”宏伟蓝图,坚持“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全区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7947万元,比上年增长9.2%。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505771万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638346万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830万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2%,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3.6%,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4.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7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657元,比上年增长8.5%。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1.00万人,比上年增加0.57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8.92万人,增加 1.64万人,城镇化率54.82%,比上年提高1.89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49562人,比上年减少1053人。
其中城镇人口398937人,乡村人口450625人。
分性别看,男性人口433368人,女性人口416194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
户籍户数310873户。
全年出生人口11685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出生率为13.7‰;死亡人口10356人,死亡率为12.2‰;自然增长率为1.6‰。
表1 2017年人口数及其构成指标名称年末数比重(%)常住人口(万人)71.00 100其中:城镇人口(万人)38.92 54.82农村人口(万人)32.08 45.18户籍总人口(人)849562 100其中:城镇人口(人)398937 47.0乡村人口(人)450625 53.0其中:男性(人)433368 51.1女性(人)416194 48.9就业形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