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3、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4、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一、引入师:描述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时刻离不开的空气。
二、新课讲解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板书课题)2、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3、生:阅读课文,回答(1)课本介绍了哪一位化学家?他有哪些贡献?(2)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4、介绍: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个)5、生:阅读实验2 –1,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6、教师:演示实验2-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的填写。
7、学生:思考问题: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不足;③、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④、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8、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找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板书)9、练习在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师生: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1、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2、在做实验时,红磷的量有什么要求?四、课外作业1、整理笔记,识记3、课本P33练习五、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并上升约至1/5的地方。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内容。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其重要,却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科学思维: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根据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相关用途。
科学态度与责任: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重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空气的成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其他成分吗?思考回忆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空气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成分的多少如何划分?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石蜡、空学生思考讨论,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气、土壤、海水、地下水、井水、湖水、矿泉水、溶液等。
2.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红磷、五氧化二磷、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提醒】:1.纯净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2.带“混合”字样的不一定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纯净物);带“纯净”字样的不一定为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混合物)。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5课时)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
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难点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交流反思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准确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以及对相关实验现象进得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 知道空气污染物及危害教学重点1、掌握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2、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难点 1.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2、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实验探究、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红磷大集气瓶燃烧匙烧杯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第一课时课时数1课时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一、引入新课:我们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质——空气。
二、讲解新课(一)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1.空气的组成【引导】:空气充满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却看不到、闻不着、抓不住它,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又是谁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这个隐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呢?讲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图,学生阅读两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怎样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提问】:1、在上述实验中,汞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化学变化是什么?2、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讲解】: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今天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板书: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讲解】:并介绍所需仪器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步骤: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一、温故知新:1.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哪些?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二、讲解新课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是什么?【归纳】: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定标自学】(温馨提示:阅读教材P26~27后填空)1.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答:。
2.二百多年前,法国的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
3.稀有气体包括、、、氪气、氙气、氡气等。
4.空气中最多的成分是,其次是。
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 78%, 21%, 0.94%,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
5.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冬天房间玻璃会变得模糊说明空气中含有__ _。
【合作探究】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⑪已知拉瓦锡加热至12天时发生的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如下:加热汞+氧气氧化汞(红色固体粉末)⑫汞加热时要消耗,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简单测定⑪将图2-3所示集气瓶水面上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⑫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红磷燃烧的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⑬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至室温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2.药品的选择:为什么不能用铁、木炭、硫等代替红磷?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什么?3.为什么红磷要足量或过量?4.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若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5.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6.如果测量的结果偏低,或水面上升不足1/5,其原因有哪些?7.完成书中29页讨论题,此实验还说明氮气有什么性质?(包括物理和化学性质)【实验结论】。
新人教初三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a了解空气的要紧成分。
B初步明白得什么纯洁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②过程与方法:a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和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b培养学生注意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3、重点、难点和关键:a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B混合物和纯洁物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要紧采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看、分析、讨论。
2、学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二、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展现一只空塑料袋、问学生袋中有什么?学生摸索并回答。
连续向学生提问“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它有哪些性质,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从学生的回答中再引出另一个问题“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到,那你能不能想方法证明它的存在?”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2、实验探究:提出问题:两百多年前拉瓦锡就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那么我们如何用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呢?设计实验:讨论探究→选择用品→组装装置讨论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能显现的方法:①直截了当测定氧气的体积(要想测氧气的体积,就要想方法把氧气分离出来)。
②是把氧气以外的物质消耗掉,剩下的确实是氧气。
③是把氧气消耗掉,看少了多少。
讨论探究二:消耗氧气的最佳方法。
学生可能显现的方法:①用动物呼吸消耗氧气。
②用可燃物的燃烧消耗氧气。
讨论探究三:燃烧终止后,如何样才能证明气体少了多少呢?选择用品:红磷、水、酒精灯、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水槽等。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篇一」一、课程标准: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习成果评价(一)概念发展: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探究能力:1.能够描述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五、教学材料: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六、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集中话题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
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植物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1.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互相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第一部分,从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入手,让学生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并说明空气的成分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杂质。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的物理性质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从我们身边的空气污染入手,分析空气是如何受到污染的,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来防止空气污染;为使学生知道身边的空气质量如何,教材还特意介绍了气质量日报、预报。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后遇到的第一个课题,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便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2.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3.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探究。
6.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1)投影仪、挂图(O2、N2、稀有气体的用途);(2)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2.学生用具: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大气污染的漫画等等(详细内容见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提出问题]1.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一些)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2.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4.不同的环境,空气有所不同。
如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空气污浊。
5.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6.桌子上的空杯子中有空气。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它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单元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
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
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实验2-1[注意]①装置不能漏气;②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可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回答]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讲解]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过渡]请大家根据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内容,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投影展示]讨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请学生代表说出讨论结果][回答]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
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
[过渡]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的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表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
实验表明:[讲解并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讲解过渡]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
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们叫做纯净物。
[板书]纯净物和混合物[讲解]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如氧气O2、氮气N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
[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师]根据你的理解,你能举出一些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评价][师]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纯净物和混合物。
[讲解并板书]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补充]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
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
[过渡]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板书]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讲解]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设问]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图2�5][总结]综观氧气的各种应用领域,可知氧气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
[板书]1.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展示充氮食品袋][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评价]乙的回答也有道理,可我说的是正规厂家的。
甲、丙的回答符合客观实际。
[讲解]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由于氮气性质不活泼之故。
灯泡中充氮以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这一性质。
[设问]氮气除了可用作保护气外。
还可用作什么呢?[学生看书并对氮气的用途进行总结][板书]2.氮气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过渡]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知,物质的用途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悉氮气的性质吗?[投影]讨论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
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小燃烧,但却不能能在氮气中燃烧)。
[注:(3)问可能有同学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如空气不溶于水,氮气也不溶于水。
对此,教师要做出解释][师]请大家总结氮气的性质。
[生]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不易溶于水。
[补充]许多实验事实表明。
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如食物放置在含有氧气的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氮气则能使食物在长时间内不变质。
[讲解]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质的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而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其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板书]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师]通过日常生活对空气的观察及上面的讨论,并结合物理性质的概念,你能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吗?[学生描述并填写下表]颜色状态气味标准状况①下的密度熔点沸点是否易溶于水氮气 1.251g·L-1-209.9℃-195.8℃[过渡]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3.稀有气体[讲解]稀有气体曾叫做“隋性气体”。
这是由于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作为稀有气体。
通过“惰性气体”→“稀有气休”名称改变的事实。
可使我们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领域总是在不断扩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