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表格资料全
- 格式:doc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32
元厚小学科学学科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教课要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1、种子抽芽实验(一)执教时间8月30日第4节种子抽芽需要必定的条件。
经历设计种子抽芽实验的过程,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察看、记录影响种子抽芽的条件。
养成对实验察看的兴趣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照书 3 面)实验记录表。
第1单元总8课时第8课时教学过程一、议论种子抽芽的条件:1、讲话导入:植物的一世是从种子抽芽开始的。
那么,你感觉种子抽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议论,教师纲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取养料,需要浇水需要适合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赐予弃取,保存学生的各样看法)3、进一步指引二、设计种子抽芽实验:1、师:该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谈谈要注意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以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实时进行统计。
4、以此中一个组为典范,集体议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5、散发实验计划单,学生达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舞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相互沟通。
三、阅念书 4 面种子抽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指引关注此中的注意点,比方绿豆的大小应当差不多,为何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 颗绿豆,为何要垫纸巾等。
2、教师供给表格,共同议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部署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作业板书部署设计教课反省课题、种子抽芽实验(二)执教时间9月日第节2教课目的绿豆种子抽芽需要水和适合的温度。
教课要点学习整理采集到的数据,依照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认识到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课时安排第1单元总8 课时第 2课时教学过程一、沟通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抽芽了吗?其余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剖析实验信息:1、教师散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采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 第2章《光与影》: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以及影子、凸透镜成像等。
3. 第3章《电与磁》:了解电的产生、电路、磁现象及其应用。
4. 第4章《地球与宇宙》:学习地球的运动、构造、自然资源及宇宙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电路的组成与作用,地球的运动与构造。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影子现象,电与磁的应用,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凸透镜、电路实验箱、地球仪、磁铁等。
2. 学具:放大镜、手电筒、电池、导线、小磁针、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故事、实验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例题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进行反馈。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以图示、表格、文字等形式呈现。
2. 板书布局:合理布局,清晰明了,方便学生记录和回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与环境:列举生活中的生物与环境实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如植物的生长与阳光、水分、土壤的关系。
(2)光与影: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利用光和影进行物体成像。
答案: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成像可以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
(3)电与磁: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解释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答案: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作用是提供电能。
(4)地球与宇宙: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以及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是根据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内容编制而成。
该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2.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教材,共包括以下内容:1. 单元一:实验与观察2. 单元二:物质的性质3. 单元三:物质的变化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置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五、教学步骤1. 预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研究科学的欲望。
2. 知识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点知识和实验步骤。
3.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讨论。
4.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归纳知识点。
5. 拓展延伸: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进一步探究。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讨论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
2. 组织小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仪等。
以上为《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的简要内容介绍。
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Chapter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010*******01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共28课时的教学内容,各单元主题和课时安排如下02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共7课时03第二单元《光》共8课时04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共8课时05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共5课时06另外还有机动课时2课时,用于复习和巩固各单元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与时间02植物的生长与变化Chapter01020304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种子萌发根不断伸长,茎逐渐长高,叶逐渐增多,植物体逐渐长大。
幼苗生长植物长到一定阶段会开花,花经过传粉受精后结出果实。
开花结果植物体逐渐衰老,器官功能衰退,最终死亡。
衰老死亡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营养01020304种子萌发实验植物生长记录植物生长条件实验植物生长图谱植物生长的实验与观察03动物的行为与环境Chapter多样性适应性学习性030201动物的行为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理适应动物通过生理机能的调整来适应环境,如调节体温、改变代谢速率等。
形态适应动物的形态结构能够适应其生活的环境,如喙的形状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如迁徙、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等。
动物行为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04天气与气候Chapter天气的类型与特征天气特征天气类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天气变化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气候特点、气候影响因素等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气候的地区差异天气与气候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环境变化、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生长情况等观察记录记录天气变化数据、观察气候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等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互关系,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05物质的变化与性质Chapter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性质与特点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活动一:利用光进行“打地鼠”闯关游戏。
1.准备实验物品。
同学们,请你准备一个手电筒、一面小镜子。
2.小试牛刀第一关:用一面镜子将光准确的投射到地鼠身上。
经验分享:
有同学发现:手电筒发出的光从一边射到小镜子上,又从另一边射出去。
还有同学发现,光源和光斑在小镜子的两侧。
3.大显身手第二关:用一面镜子将光准确并快速的投射到地鼠身上。
经验分享:
有同学发现:镜子基本上处在光斑和光源的中间。
有的同学发现:入射光、镜子、反射光基本在同一平面上。
还有的同学发现,入射光、反射光、镜子、光斑,链接起来特别像等边三角形。
4.画一画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
三幅图。
5.归纳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镜面两侧。
并且三者在同一平面上。
6.资料卡。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他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活动二:挑战任务。
如何用手电筒发出的光,照亮被纸屏挡住的小盒子?请你画一画光的传播路线。
1.你能画出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吗?。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5《风的作用》(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5.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课题5.风的作用_____ 课时]核心概念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10.3岩石与土壤5〜6年级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模拟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结合查阅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到风的作用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进行的。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能推测解释风蚀拱门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模拟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中,能观察和记录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会对“风对地形变化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态度责任通过模拟实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并对风对地形变化的作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模拟实验及阅读分析图文资料,探究“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探究结果推测并解释“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风蚀地貌(戈壁、沙漠)照片、雅丹地貌的资料。
学生:1.岩石(砂岩)、砂纸、放大镜;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大家坐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貌。
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科学上册科学
教学计划
2019年8月 29 日
第一单元第一课
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第三课
第一单元第四课
第一单元第五课
第一单元第六课
第一单元第七课
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二单元第二课
第二单元第三课
第二单元第四课
第二单元第五课
第二单元第六课
第二单元第七课
第二单元第八课
第三单元第一课
第三单元第二课
第三单元第三课
第三单元第四课
第三单元第五课
第三单元第六课
第三单元第七课
第三单元第八课
第四单元第一课
第四单元第二课
第四单元第三课
第四单元第四课
第四单元第五课
第四单元第六课
第四单元第七课
第四单元第八课。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题目: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五年级上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新的一天》、《细胞和组织》、《固体与液体》、《力与机械》、《电》、《风与天气》。
针对每个单元,我们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新的一天》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时间、季节、天象及仪器的使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日常使用的计时工具。
教学设计:1. 利用观察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和讨论四季的特点、草木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的天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
3. 制作简易的太阳钟,让学生亲自体验时间的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细胞和组织》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不同细胞的形态及其功能。
教学设计:1. 通过展示显微镜图片和实物细胞模型,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并了解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2. 利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例如植物细胞的纹理和动物细胞的活动性。
3. 进行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三、《固体与液体》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固体与液体的性质及其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固体与液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教学设计:1. 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触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等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
2. 利用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的变化。
3. 进行常见物质的变化实验,例如冰的熔化、水的汽化等,加深学生对固体与液体性质及其变化的理解。
四、《力与机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力的作用及机械的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力的分类、大小和方向,以及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学设计:1. 利用拉、push等动作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