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
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
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
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光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会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探究:1.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2.能通过观察发光现象,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3.能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知道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科学态度:1.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观察和排序,知道人造光源会随着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迭代。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火柴、蜡烛、细钢丝、带鳄鱼夹的导线、电池、沙子、托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光源1.观察图片(太阳、雷电、萤火虫、篝火、点燃的蜡烛、烟花),找物体的共同点。
2.生汇报:都会发光。
3.观察对比:这些物体(图片:月亮、投影幕布、玻璃幕墙)也很亮,看着也会发光。
和刚刚的物体一样吗?4.生汇报:不同,这些物体是反光。
5.揭题:是啊!科学上我们把这些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光源》。
6.讨论: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7.学生交流,教师播放视频补充。
8.小结:看来,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光源。
二、给光源分类1.出示上述讨论确认的光源图片,试着给光源分类。
2.学生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
3.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根据光源的不同特征来给它们分类。
像这样,老师也把光源分为了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类。
4.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人造光源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吗?通过一段视频(人造光源/灯的发展史)我们来了解一下。
5.生汇报。
6.小结:看来,人造光源也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三、观察蜡烛与细钢丝的发光过程1.交流回顾: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的一种。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3.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4.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于太阳的运动有关。
5.知道完整的实验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手电筒、竹篾、米尺、竹竿、表格、作业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看见教室外面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正视太阳)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高度)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上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二、组织讨论,总结影子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总结出太阳运动的规律:由东向西,由低到高再到低。
影子变化的规律:由西向东,由长到短再到长。
三、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师生共同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学生做好记录。
四、画出物体的影子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己完成练习,教师选出几个学生的作业全班展示,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画之前是怎样想的。
五、猜猜时间,体验生活教师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时间拍摄的,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收集整理有关太阳和影子的其他知识。
2.太阳钟【教学目标】1.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3.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维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制作太阳钟的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科学前概念1.播放“锄禾日当午”FLASH动画.2.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诗句中是什么时间?(学生说出中午时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根据诗句中的“日当午”知道是中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光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特性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
4.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光的现象。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3)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现象。
(4)总结: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特点。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实验观察结果。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案:地球与宇宙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认识地球和宇宙。
2.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3.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 教学准备:图片、模型等教学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宇宙。
(2)新课: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3)讨论:分组讨论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4)总结:梳理讨论成果,总结地球和宇宙的知识。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讨论成果。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和宇宙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案:天气与气候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生活质量。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天气和气候现象。
2.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3.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特点。
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新课: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介绍气候类型的特点。
(3)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4)总结:梳理观察结果,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知识。
2019年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1.这是谁的影子?(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
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课太阳钟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
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
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
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植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植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植物。
3. 课堂实践:1.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叶子、花朵、果实等。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 知识拓展:介绍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结构的实践能力。
3.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课题2:探索动物的世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动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动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动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动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动物。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天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自然现象。
让学生认识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天空中的主要天体。
1.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二、教案第二章:水和天气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让学生认识天气的基本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2.2 教学内容: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天气的基本现象。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如透明、无色、无味等。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如蒸发、降水、流入河流等。
三、教案第三章:生物和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
3.2 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四、教案第四章:人体和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2 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健康的重要性。
4.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五、教案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
5.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
六、教案第六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植物的生命周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课题第一单元 1、太阳和影子备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考点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精讲要点1、讲解;我们一般用方位和高度来描述太阳的位置。
描述太阳的位置首先选好参照物,然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描述。
2、组织学生到教室外选好参照物(如旗杆、房屋、大树等。
)3、提示:(1)要站在同一地点观察;(2)学生拳头有大有小,高度可能有误差,这是正常现象。
1、组织学生交流(要求学生说出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和当时太阳的高度)4、实验探究(1)讲述:手电筒和竹蔑分别代表太阳和同样太阳运动的轨迹,在面桌上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教师示范。
(3)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交流观测的结果小结: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互动提纲自主学习1、观看日出日落的影像资料,了解描述太阳的方法。
合作学习1、测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温度的高低都会发生变化。
2、它们之间有无关系和规律,必须通过测量才能知道。
探究学习1、交流实验结果, 通过今天的探究你知道了?教学流程(一)教学引人(二)科学探究(三)课外观察(四)实验探究(五)交流观测的结果(六)小结课堂训练巩固训练1.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2.一天中,同一物体的影子不仅有(长短)的变化,还有(方向)的变化。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6课时。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第三单元:电和磁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范畴。
电和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电能转化为磁,磁也能转化为电能,所以把它们并在一个单元里教学,便于学生建立联系,且单元里还有一课《电磁铁》,就是利用电来进行磁现象的观察与研究的。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心跳与呼吸,认识自己的身体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单元。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本单元内容设计主要围绕在观察中进行解释,在解释中积极思维,区分事实与解释的差异,认同并追求合理的解释展开。
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科学探究1.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利‘学知识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
2.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敢于大胆想象。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本单元内容属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
本单元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
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二、学习新课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2 )分组活动;(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4 )游戏:踩影子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a. 掌握水的三种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和变化过程。
b. 能够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a. 培养观察和记录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巧。
b. 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c.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培养对自然界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水的三种存在状态的特征和变化过程。
b. 能够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水的状态变化。
2. 教学难点:a. 理解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b. 进行实验观察时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a. 实验用水、盐、冰块、水杯、温度计、实验记录表。
b. 气球、热水袋、电风扇等辅助教具。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谈论天气中常见的水的不同形态,引发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的思考。
b. 提问:你知道水的三种存在状态是什么吗?2. 呈现(15分钟)a.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水的三种状态,并介绍它们的特征和变化过程。
b. 提问:你有没有见过水变成冰或变成蒸汽的情况?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 实验探究(40分钟)a.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b. 实验步骤:1) 将一杯水加热至100℃,记录水的状态变化。
2) 将一杯水放入冰箱中,记录水的状态变化。
3) 将一杯水加入盐搅拌,记录水的状态变化。
4) 将一杯水在常温下放置,记录水的状态变化。
c. 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总结水的三种状态与温度的关系。
4. 归纳总结(10分钟)a. 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水的三种状态并讨论温度对状态的影响。
b. 教师进行补充和引导,澄清学生的疑惑,并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5. 拓展应用(15分钟)a. 借助电风扇、热水袋等辅助教具,进一步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的运动(视)造成的。
2.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3.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教学难点】观察一天影子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日出日落图、指南针、尺、钟表、温度计、手电筒、竹篾、三幅没完成的画。
学生材料:日影仪的制作材料(木棒、橡皮泥、白纸自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一组日出视频,引导欣赏。
2.谈感受并用几句话简单描述日出及日落情景。
板书:太阳(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感知,为后续的观察太阳视运动的活动奠定基础。
)3.看看窗外的太阳,同学们能不能描述出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从方位和高度两方面来描述。
)4.为了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此时太阳的高度,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的计量方法。
(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5.活动:现在就请同学们到教室外实地测量一下此时太阳的高度,注意记好自己此时站立的地点并做好记录。
6.回班汇报交流。
7.现在太阳是出现在(根据当时的方位),我们还会在天空什么方位看到太阳?那是在什么时候?8.请同学们早晨到校及下午放学时在刚才观察的地点观察测量一次太阳的方位及高度,完善记录表。
二、研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刚才同学们站在阳光下时有没有发现身边多了什么?(板书:影子)2.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呀?阳光下你还发现了哪些影子?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藏着哪些秘密,好吗?为了方便,我们要先准备一个道具,(出示日影仪)这是一个方便同学们长期观测日影的简单仪器。
4.指导制作日影仪(木棒、橡皮泥、白纸自制)。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和移动。
*能够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建立太阳的运动模式。
*能够用仪器观察记录太阳的高度和当时的气温。
*会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能够模拟月相变化。
*能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月相日记。
*能够观察一天中月亮的移动,建立月亮的运动模式。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影子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
*知道太阳一天当中的运动模式。
*能够发现太阳高度和当时气温之间的关系。
*知道太阳的影子能够表示时间,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日晷等古代的计时工具,了解其他的古代计时工具。
*认识月相变化,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知道月亮一天的运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持久(为期一天的太阳观察和为期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地进行观察。
*体会到长期收集的数据的价值,因为数据中会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体会到看似平常的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和变化中包含着大自然神奇的规律与联系。
*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的内容:1、太阳和影子2、太阳钟3、昼夜交替4、看月亮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单元教学概念图本单元试验第一单元单元调查班级姓名日期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3、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4、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5、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6、昼夜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请说两点。
前概念调查统计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所有学生都知道太阳和影子是有关系的,但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太阳和影子方向之间的关系,对于长短的关系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少数同学。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有的同学知道用日晷,大部分学生也知道根据太阳方向判断大概的时间,但不知道怎么样推算精确的时间。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一章:人体的运动1.1 骨骼和肌肉学习骨骼和肌肉的基本知识,了解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自己身体的骨骼和肌肉。
1.2 运动的产生学习运动的产生过程,了解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的协调作用。
进行简单的运动实验,感受运动的产生和控制。
1.3 运动的形式和种类学习不同形式的运动,如跑步、跳跃、投掷等。
进行各种运动实践,体验不同形式的运动乐趣。
第二章:声音的世界2.1 声音的产生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带和共鸣的作用。
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变化。
2.2 声音的传播学习声音的传播原理,了解空气、水和固体的传播方式。
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3 声音的特性学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感受声音特性的变化。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3.1 天气的变化学习天气的变化,包括晴、雨、风、雾等。
观察和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了解天气的多样性。
3.2 气候的特点学习气候的特点,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
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3.3 保护气候学习保护气候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提出保护气候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4.1 植物的生长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根、茎、叶等器官的作用。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其变化。
4.2 植物的繁殖学习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观察和了解不同植物的繁殖特点。
4.3 植物的变化学习植物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了解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
第五章:简单的机械5.1 力的作用学习力的作用,了解推、拉、提、压等力的形式。
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5.2 杠杆的原理学习杠杆的原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作用。
制作简单的杠杆,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原理。
5.3 滑轮和斜面学习滑轮和斜面的原理,了解它们在机械中的作用。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01.光源教学设计含反思02.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含反思03.光的反射教学设计含反思04.七色光教学设计含反思+实验记录单05.热传导教学设计含反思06.热对流教学设计含反思07.热辐射教学设计含反思08.物体的传热本领教学设计含反思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11地球的内部教案教学设计12地表雕刻师教案教学设计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16水滴的“旅行”教案教学设计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19我们的大脑。
教案教学设计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学设计2021-2022 上学期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技能,又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自己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光与色彩,热的传递,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人体司令部和专项学习。
一单元《光与色彩》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七色光》。
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源、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
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科学配套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苏教版全册学校:班级:任课教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1.3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1.4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1.8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三维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1. 单元一:生命科学基础1.1 课时一: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 目标:通过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准备:裸露种子(如豌豆或玉米种子)、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裸露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将裸露种子放入中,加入适量的水,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3. 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讨论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2 课时二: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一)- 目标:通过探究植物吸收养分的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养分。
- 教学重点:植物的养分需求及吸收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或玉米种子、硬纸板、保鲜膜、、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提供小麦或玉米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制作一个简易的水培装置,将种子置于水培装置中,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
3. 观察种子在水培装置中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以及植物的养分需求。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3 课时三: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二)-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过程。
- 教学重点: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种子、密封袋、黑纸、棉花、水、高锰酸钾溶液。
- 教学过程:1. 将小麦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
2. 在两个密封袋中分别放入一片潮湿的棉花,放入5颗小麦种子,并封好袋子。
3. 在其中一个密封袋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4.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5.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单元二:物质的分离和组成2.1 课时一: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 目标:通过实物实验,探究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1、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4、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6、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7、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8、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9、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影子)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1、这是谁的影子?(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
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课、太阳钟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
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第3课昼夜的交替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画片断、演示实验二、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中心...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③地球自转的周期...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①产生昼夜的原因...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①日的定义...②古代计时工具...③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①张衡...②祖冲之...③一行...④郭守敬第4课、看月亮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第5课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科学探究具体内容标准: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2、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3、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具体内容标准: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标准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5、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6、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7、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通过制作小孔成像盒、模拟并解释小孔成像等探究活动,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深切的认识。
第二部分:光的反射现象。
引领学生通过照镜子、玩日光打靶游戏、制作潜望镜等活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
通过研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进一步了解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并知道把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就是望远镜。
第四部分:日光的色散。
引领学生通过光的分解、合成实验知道光是有颜色的;通过在色光下观察物体的实验,认识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阅读牛顿的故事意识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1.光怎样行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