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脂药的分类及他汀类药物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677.50 KB
- 文档页数:43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其中,高血脂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汀类药物的起源和发展。
他汀类药物最早是源于发酵产生的黄霉菌产的黄霉素(Lovastatin),而现在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罗伐他汀(Rosuvastatin)以及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等。
这些药物都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来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
那么,他汀类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脱酸胆固醇(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了胆固醇合成的代谢途径,从而降低了胆固醇的合成。
此外,这些药物还可以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促使血液中的胆固醇被肝脏摄取,进而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除了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外,他汀类药物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被发现可以通过调节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内皮功能等途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肿瘤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领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验证和深入的研究。
在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汀类药物与抗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标签: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TC升高),高甘油三脂血症(TG升高)或二者兼有。
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降血脂药一直是医药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
1、目前临床应用的降血脂药物1.1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这类化合物主要是指他汀类,该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限速酶一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起作用。
该酶受到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若细胞内胆固醇排空可致该酶活性增加,而使体内胆固醇合成加速;相反,细胞内胆固醇量增多,该酶活性下降,胆固醇在体内合成减慢。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使体内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来源。
同时,该类药物增加或激活肝细胞表面的LDL受体表达的水平而减少血液中LDL的含量。
因此,他汀类药物具有选择性好,疗效高的特点,副作用较少,可明显降低由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
迄今为止他汀类药物已经发展了三代。
第一代以发酵方法从微生物中获得的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汀;第二代是半合成物,如阿托伐他汀;第三代是全合成的药物,如氟伐他汀;最新上市的他汀类(rosuv-astatin)以及在开发研究中的pitavastatin。
从化学结构分析,他汀类分为前药和活性体两类。
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为活性药物,易溶于水,在体内直接发挥作用。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为内酯,无活性,在体内水解后发挥作用。
1.2贝特类药物该类化合物属于贝特类,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最有效的药物,对于LDL-c 疗效较差。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以及吉非贝齐,环丙贝特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少。
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改变编码控制脂蛋白代谢的基因,激活过氧化物酶增生因子活化受体(PPARs)转录因子,借助PPAR,贝特类药物降低脂蛋白的产生,导致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及分泌减少,增加脂蛋白酶的酶解活性,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降脂药的种类及作用原理1.他汀类药物又称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常用的有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的一类降血脂药物。
作用原理: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减少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加速了循环中极低密度脂蛋白残粒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血浆浓度。
同时也中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和降低甘油三酯血浆浓度。
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对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疗效。
2.贝特类药物又称氯贝丁酯类和苯氧乙酸类和纤维酸类,常用的有氯贝丁酯、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等。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增加脂蛋白活力,使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分解代谢加速。
主要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3.烟酸及烟酸衍生物类药物属B族维生素,有烟酸、阿昔莫司等。
烟酸毒性和不良反应很大,原为二类药物已被降为三类药物。
而阿昔莫司,其结构和作用与烟酸类似,但无烟酸的不良反应,而降脂作用比烟酸强20倍。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的分解和减少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
烟酸还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机制不清。
4.胆酸螯合树脂类药物又称胆酸隔置剂,有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灵、降胆葡胺等,为国外较早使用的降血脂药物,但是由于其较多的不良反应,在国内市场不多见。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通过阻滞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使其随粪便排出,使肝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减少。
通过肝细胞自身调节机制加速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仅适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
5.鱼油制剂Omeg a-3脂肪酸,有二十五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肝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起作用,有轻度降低甘油三酯和开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主要适用于轻度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无影响。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摘要】近些年存在血脂异常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而血脂异常的出现,也会诱发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心梗等,血脂异常是这些心血管疾病产生的重要诱因,同时血脂异常也会让一些肝硬化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病程加重,因此近些年临床对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应用场景及作用研究也更加深入,这也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合理降血脂的重要研究,对这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做好血脂水平的控制非常必要。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提供了更多的临床证据。
本文就对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做具体的分析,为临床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作用;药物作用在人体的血液脂质中有多种成分,而最主要的成分是甘油三酯及胆固醇,而如果人体血液脂质中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成分超出了一定的标准,则临床上判定其为高脂血症。
临床上对成人高脂血症有明确的标准,如果成人在空腹状态下,血清胆固醇的水平大于5.72mmol/L、甘油三酯的水平大于1.70mmol/L,则可以确定为高脂血症。
近些年通过大量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原因中,高脂血症是其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诱因,如果人体血管中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这会导致其各组织器官的供血明显不足,并且若是人体长时间存在多组织供血不足,就容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出现脑卒中及心梗等非常严重的心脑血管病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而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最早应用于临床可以追溯到1987年,在当时,首个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机体血脂异常改善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并且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随后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发展中,逐步奠定了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就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联合应用其他降脂类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做具体的综述。
一、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临床的作用1、调节血脂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降脂药物,且这类药物的降血脂效果非常理想。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复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症,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复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复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复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外表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去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上下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
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
多个随机双盲和抚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作用临床回忆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
Strazzullo等荟萃分析发现与抚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拟,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mm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mm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mm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3.他汀类药物治疗肺高压的作用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作者:李德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临床治疗新进展。
方法:通过参考文献及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及其在治疗其它疾病方面的新研究。
结果及结论:他汀类药物除了文献及其说明书中所提到的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外,在抗氧化、抗炎、抗骨质疏松及其肾脏保护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280-01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是1976年在美国上市,因其高效、安全、半衰期长,被作为降血脂药物的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的羟甲戊酸代谢途径,是细胞内的胆固醇代谢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是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是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减低胆固醇水平。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近几年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1 调脂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
积极降低胆固醇预防脑卒中再发试验[2]的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80 mg/d能显著降低近期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无冠心病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
TNT(Treating to New Targets)研究证实,以LDLC2 抗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是内皮功能紊乱,他汀类药物可对血管内皮—氧化氮合成酶直接作用。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降低血小板和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性,对内皮有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迅速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不仅见于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也见于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参与影响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该作用是抑制类异戊二烯代谢产物的形成而发挥作用[3]。
他汀类药物的用药安全性及研究新进展【摘要】他汀类药物作为口服的降脂药物,是临床中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类型。
随着药物应用指南的不断更新,他汀类药物除了心血管疾病,还被应用于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中。
但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均会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且一些药物呈依赖性,患者在治疗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需要增加药物剂量。
因此,研究他汀类药物的用药安全线便十分重要。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药物研究;安全性;新进展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阿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虽然这些药物在临床中都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治疗中不论是其自身在机体内造成的影响,或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出现的作用,都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因此需要详细了解这类药物的安全性。
另外,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恶性肿瘤和新发糖尿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也需要对此展开讨论。
1对肝脏的影响肝脏是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的部位,其能够经由肝脏细胞代谢排出。
不同他汀类药物有着不同的脂溶性和组织分配系数,但均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的升高,便是他汀类药物对肝脏损害最常见的表现。
ALT水平的上升与他汀类药物所引发的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存在一定的联系,会导致肝细胞的凋亡。
在使用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时,肝转氨酶水平也会出现不同的程度的上升且剂量越大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越差。
使用高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后,肝转氨酶水平上升的患者较使用常规剂量的患者多,低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并不会使肝功能出现异常情况,但是剂量过多便会导致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而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饮食不当等也会造成ALT升高,他汀类药物与具有抗逆转录病毒作用的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如环孢素、红霉素、唑类抗菌剂、维拉帕米等,是导致他汀类药物在机体中的血药浓度上升,从而会增加肝毒性。
另外,虽然与他汀类药物使用后相关的肝损害严重程度呈剂量依赖性,但是降低剂量或者停止服药后,这一不良反应便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