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图培训
- 格式:pptx
- 大小:203.54 KB
- 文档页数:5
KT分析决策法专业培训资料一、KT分析决策法的概述(200字)KT分析决策法由美国知名管理顾问 Kepner 和 Tregoe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方法通过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从而制定高效的决策方案。
KT分析决策法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业务问题,使决策者能够更加合理地分析问题并做出最佳决策。
二、KT分析决策法的步骤(500字)1.问题定义和目标确定: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目标,确保团队对问题有一致的理解。
通过明确问题和目标,可以避免误解和偏差,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2.数据收集和分析:搜集有关问题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如时间、地点、相关方的看法等,并进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问题,并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3.问题排列(排列图):将问题的各个因素进行结构化排列,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关系和优先级。
问题排列图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4.潜在问题分析:通过对问题排列图的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评估。
潜在问题分析可以帮助团队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
5.选择最佳决策方案:综合考虑问题的根本原因、影响和潜在问题,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决策者应该权衡各种因素,并选择最有利于达成目标的方案。
6.实施和跟踪:决策方案实施后,需要对其进行跟踪和评估,以确保其效果符合预期。
如果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KT分析决策法的优势(300字)1.结构化分析:KT分析决策法强调通过结构化的步骤和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和决策制定。
这种结构化的方法能够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准确性。
2.系统性思维:KT分析决策法鼓励决策者从系统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通过系统性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更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3.多元化的视角:KT分析决策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
汽车制造质量管理与控制排列图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物质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生产技术因素,又有管理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
要把如此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必须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措施加以综合治理。
而品质管理七大工具可以针对复杂的数据统计及质量要求,进行统筹管理,因此,在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十分广泛。
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分层法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七大工具ENTS010203041◼定义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或帕累托图(Pareto),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块和一条折线所构成,是为了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所使用的工具。
通过排列图,可看出“哪个项目有问题”、“其影响的程度如何?”◼用途①按重要性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体质量问题的作用;②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
◼排列图的分析方法排列图分析方法运用了“二八定律”,即:①累计频率在0-80%,为A类因素,主要影响因素;②累计频率在80-90%,为B类因素,次要影响因素;③累计频率在90-100%,为C类因素,一般影响因素。
2(1)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和收集数据选题、调查期间、必要性数据及其分类、数据收集方法等。
(2)设计制作排列图用数据表,将数据填入其中,并计算合栏数值表中列有各项因素数据、累计因素数据、各项因素所占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需要注意的是,表中各因素数据尽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制作排列图坐标轴排列图坐标由两根纵轴和一跟横轴组成。
横坐标按数据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列出各种因素;左边纵轴,标频数的刻度,最大刻度为总频数;右边纵轴,标百分比刻度,最大刻度为100%。
左边总频数的刻度与右边总频率的刻度(100%)高度相等。
(4)在坐标上画出矩形在横轴上按频数大小画出矩形柱,矩形的高度代表各因素频数大小,矩形的宽度参照坐标的大小合理设计。
QC七大手法培训资料前言:优良的品质是靠科学的方法管理出来的,QC七大手法正是现场品质管理最常用的科学的工具之一。
第一种手法:排列图排列图是指:将问题的原因或是状况进行分类,然后把所有的数据由大到小排列后,所绘出的累计柱状图。
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Vifredo Pareto在分析社会财富分配状况时发现的,大部分的财富集中在少部分手中,为此他设计出能够反映这种规律的图,所以也有后来有美国人裘兰(Joseph Juran博士加以推广使用。
人称为“巴雷特图”或“柏拉图”,1.作用:在现场众多的不良品问题中,找出关键的前几名,以便决定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
2.作成方法:①列出所有不良项目,并收集相应时期的数据。
②按数据大小,排列不良项目。
③设定坐标系,填上坐标值,坐标值要能反映蛭大、最小数据左纵坐标为不良数据,右纵坐标为不良率累计百分比,横坐标为不良项目。
④按数据多少,绘出术状图,并在其X轴下方记入项目。
⑤计算各项目所占比例,累计后将其值记入坐标系中。
⑥将各比例点连接起来,一直到100%。
⑦记和图名、作成者、长、作成时间等相关内容。
例如,某厂T550录音机1998年3月份,工序内不良的发生情况如下:通过排列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头4位不良,占了总不良的80以上,根据抓大放小、针对关键的原则,1998年4月起的主要管理重点,应为头4项,而其他3项则暂不予理会。
3.该方法实战时注意事项:①重点管理占80%的前几项不良,其他剩余的项目并非全然不予理会,当前几项不良消失后,后几位又升上来,成为必须重点对策的不良。
②“其他”一栏的数据一般不能超过20%,否则便要再往下细分。
在现场管理中,此图通常在不良品的等级、种类、数量、损失金额、原因的分析上用的较多。
二、第二种手法——因果图因果图是指:用树状结构画出因果关系的图。
又由于它的形状像它是由日本人石川馨首先提出的,所以有人称之为“石川图”,鱼的骨头,也有人称之为“鱼骨图”、“鱼刺图”。
QC七大工具培训一、管理工具的分类使用频率中:红色表示不常用,黄色表示不常用,绿色表示常用三、常用管理工具的基础理论1.调查表2.排列图(柏拉图)3.因果图(鱼骨图)4.散布图5.直方图6.控制图7. 层别法8.流程图(一)调查表定义:调查表是收集和记录数据的一种形式,它便于按统一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原理:调查表用于系统地收集数据,以获取对事实的明确认识,并可用于粗略的分析。
作用:搜集数据,记录所要了解的项目活动的真实内容,获取最真实的资料。
使用范围:调查表既适用于数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适用于非数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设计前准备:确立收集数据的具体目的。
识别为达到目的所需要的数据。
确定由谁以及如何分析数据。
编制用于记录数据的表格。
内容设计:调查表要提供记录以下信息的栏目:(1)调查表的题目:调查的目的要通过题目清楚地表现出来。
(2)调查对象和项目:指出要调查什么,要获得什么样的数据;(3)调查方法:明确采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来调查;(4)调查日期和期间:以怎样的时间间隔、从何日开始、到何日为止;(5)调查人:由谁来调查或由谁来收集数据;(6)调查场所:在什么地方调查;(7)调查结果的整理:合计、平均数、比例等的计算、考察;通过收集和记录某些数据来试用表格。
必要时,评审并修订表格。
正式使用调查表。
2. 调查表的种类调查表的形式因调查的目的、内容等的不同而不同,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下面几种:(一)缺陷位置调查表(二)不良项目调查表(三)过程状况调查表(四)生产运行记录表(二)排列图定义:排列图是对从发生频数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的简单图示技术。
原理:此图建立在帕累托(Pareto)原理的基础上,即少数的项目往往产生主要的影响。
作用:通过排列图,区分最重要的与较次要的项目,选择那些极少数的项目,并解决它们,从而可以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的改进效果。
应用范围:用于原因分析和数据处理绘制排列图的一般程序如下:1、选择要进行分析的项目。
六西格玛培训工具排列图及其应用的目的一、什么是排列图排列图,又称为柏拉图或帕累托图,是将研究对象从最重要到最次要排列的图表。
二、应用目的应用排列图的目的是比较不同的缺陷类型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顾客的影响,以便找出最重要的、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
即,设置优先权并定义问题与改进机会;确定项目关注的Y。
因此,排列图是六西格玛方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三、构成与原理排列图是建立在帕累托原则之上的,即80%的结果源于20%的原因。
排列图由横坐标和左右两个纵坐标、从高到低排列的条形图以及一条折线构成,图1是排列图的样例。
该排列图显示了2005年1月-10月某运输服务公司的顾客抱怨统计数据,从该排列图上可以看出,在顾客抱怨中,排在第一位的缺陷是“等待时间长”,其发生的频次为51次(排列图左侧的坐标显示),占抱怨总数(即缺陷总数)的51%(排列图右侧的坐标显示);其次为“回复慢”,其发生频次为25次,将这两项缺陷数累加,达到了缺陷总数的76%(折线对应的右侧坐标显示)。
因此,解决顾客抱怨问题,首先要降低“等待时间长”缺陷发生的频次,其次是“回复慢”缺陷。
近80%的缺陷源于这两个“关键的少数”。
四、应用方法可按下述步骤绘制排列图:1.收集过程输出在某时间段内的数据,并确定过程输出中都有哪些是不符合顾客要求的缺陷项。
2.将各项缺陷发生的频次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计算各自占总缺陷数的比率(%)和累计比率(%)。
3.将横坐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列出各种缺陷项。
4.以左侧纵坐标为缺陷发生频次数,右侧纵坐标为比率(%)。
5.在横坐标上的每个缺陷项处,画出与其发生频次数对应的矩形。
6.由左至右累加每个缺陷项的比率,画出累计频率曲线。
可以使用表2所列出类型的表格辅助完成排列图的绘制。
五、应用示例在六西格玛管理培训中,通常使用软件,如minitab等辅助作图或进行统计计算。
使用minitab时,排列图的作图过程可以极大地简化。
图3是六西格玛项目团队用收集的某铸造产品过去一段时间来发生的缺陷数据绘制的排列图。
品质管理培训系列之九排列图的作法理解重点:品质七手法之一(排列图的作法)一、排列图的基本概念质量为题是以质量损失(不合格项目和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损失往往是由几种不合格引起的,而这几种不合格又是少数原因引起的。
因此,一旦明确了这些“关键的少数”,就可消除这些原因,避免由此所引起的大量损失。
用排列图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排列图是为了对发生频次从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
排列图是建立在巴雷特原理的基础上,主要的印象往往是由少数项目导致的,通过区分最重要的与较次要的项目,可以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地改进效果。
在质量管理领域,美国的朱兰博士运用洛伦兹的图表法将质量稳地分为“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巴雷特分析法”。
朱兰博士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多数不合格及其引起的损失是由相对少数的原因引起的。
排列图按下降的顺序显示出每个项目(例如不合格项目)在整个结果中的相应作用。
相应的作用可以包括发生次数、有关每个项目的成本或影响结果的其他指标。
用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个项目相应的作用大小,用累计频数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
(一)制作排列图的步骤第一步,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如何收集数据。
1.选题,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是哪一类问题,如不合格项目、损失金额、事故等等。
2.确定问题调查的期间,如自3月1日至4月30日止。
3.确定哪些数据是必要的,以及如何将数据分类,如:或按不合格类型分,或按不合格发生的位置分,或按工序分,或按机器设备分,或按操作者分,或按作业方法分等等。
数据分类后,将不常出现的项目归到“其他”项目。
4.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在什么时候收集数据,通常采用检查表的形式收集数据。
第一步,选题,确定质量特性。
第二步,设计一张数据记录表。
第三步,将数据填入表中,并合计。
第四步,制作排列图用数据表,表中有各项不合格数据,累计不合格数,各项不合格所占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
第06讲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的绘制与分析知识点十九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考题类型:1.挑错题;2.记忆类的题目。
第一部分:知识点解析(一)排列图的绘制、分析与判断及其应用排列图也称帕累托图或主次因素分析图,用于找出影响工程或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帮助人们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项目。
排列图上有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一条折线和若干条形方块。
横坐标上排着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根据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顺序排列。
左边的一个纵坐标表示对应某种质量因素的不合格品的频数或件数等;右边的一个纵坐标表示某种质量因素造成不合格品的累计频率;一条折线称累计频率曲线,也称帕累托曲线。
案例一背景:A施工企业承担某大学教学楼工程项目的装饰工程施工任务,教学楼工程为7层框架结构,外墙设计为陶瓷面砖。
在进行一层外墙饰面砖质量检查中,检查6个项目中超出允许偏差的项目检查点数共50个,详见下表。
一层外墙砖检验批检查不合格点数据表问题:1.简述排列图的应用过程。
2.为提高外墙饰面砖的施工质量,试依据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排列图法确定饰面砖施工质量的薄弱环节。
答题要点:1.排列图法的应用过程:①数据的收集、整理;②绘制排列图;③排列图的分析与结论。
2.通过排列图法确定饰面砖施工质量的薄弱环节。
(1)根据所检查的质量数据进行数据整理(按频数从大到小的顺序重制表格),结果见表。
不合格点数项目频数统计表(2)绘制排列图根据整理数据,绘制排列图。
其中,频数和累计频率应根据数据一一对应。
每个影响因素中的频数上部绘出直方形,并与频数大小一致。
(3)排列图的分析与结论从本工程外墙饰面砖的排列图中可以得出,影响饰面砖的质量影响因素中表面平整度、阴阳角方正、立面垂直度、接缝直线度、其他项目的频数分别为24、16、5、3、2,其频率分别为48%、32%、10%、6%、4%。
根据累计频率的ABC分类管理法划分为A、B、C三个区。
A区:累计频率0~80%,主要因素(A类因素);B区:累计频率80%~90%,次要因素(B类因素);C区:累计频率90%~100%,一般因素(C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