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8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与高压力环境常常会让人感到疲惫、焦虑或者抑郁,给人的精神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维护健康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如此多的压力下,健康的精神生活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在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常常会相互影响,导致人们难以找到平衡。
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减轻这些压力,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最佳平衡点,从而让人们更加开心快乐地生活和工作。
其次,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在大都市的竞争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到自己很渺小,缺乏自信心。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另外,健康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大都市的复杂社会中,人际关系常常充满着各种复杂的困难和矛盾,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人们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
健康的精神生活能够帮助人们理智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健康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在大都市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创新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了解生活,从而提高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健康的精神生活对于在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让我们更加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维护自己的精神健康,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健康、积极和充实。
城市即人申论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城市即人,这是一句经典的名言,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城市与人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也是人们追逐梦想的舞台。
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和奉献,而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离不开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城市即人,人即城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精神追求的载体。
城市中有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有摩天大楼林立的商业区,有绿树成荫的公园,有灯火阑珊的夜市,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种种繁华景象构成了现代城市的多姿多彩。
城市的繁荣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的参与与支持。
在城市中,人们创造了无数奇迹,书写了无数传奇,城市与人的关系如同鱼与水,浑然一体。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根据地,是人们梦想的舞台。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找到工作、结识朋友、接受教育、享受文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城市给予人们无限的可能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己的才华。
城市的繁荣繁荣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城市的繁荣也离不开人们的努力与付出。
在城市中,人们劳动创造,共同发展,城市与人的关系如同土壤与植物,相互滋养,相互依存。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在城市中,人们共同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城市中有温暖的家庭,有和睦的邻里,有亲密的友谊,有深厚的人情。
在城市中,人们共同面对着生活的挑战,共同品味着生活的甜美,城市与人的关系如同亲情与友情,真挚而珍贵。
城市即人,人即城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人们的劳动和智慧,人们的幸福和幸福感也离不开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根据地,是人们梦想的舞台,也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城市与人的关系如同一对连理的新人,相互依偎,相互依存,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2020年12月第8卷第2期德语人文研究2/2020Jahrgang 8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的空间书写与生存危机张贽[内容提要]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Max F risch)于1957年发表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Homo Faber)塑造了一个沦为工 具理性牺牲品的悲剧角色。
小说中多样的空间表征以彼此间的对照、反差和补充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演示了技术至上的现代主体在与世界 和自我的相处中,如何成为问题重重的个体以及如何一步步陷人身体和精神层面的生存危机。
小说与其说是透过不同空间来批判现代社会 肆意蔓延的工具理性,不如说是对人类自我生存状态和境遇进行的一场剖析和反思,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具理性、空间、生存危机[中图分类号]11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〇95-615〇( 2020 ) 02-0030-06Uber die Raumdarstellungen und die Existenzkxise im Roman Homo Faber von M ax FrischZhang YunAbstract :Im Roman Homo Faber (1957) vom schweizerischen Schriftsteller Max Frisch geht es um die Gestaltung einer traurigen Rolle,die von der instrumentellen Vernunft kontrolliert und gefesselt wird.Mithilfe des Kontrasts und der Verflechtungen von verschiedenen raumlichen Darstellungen im Roman zeigt es deutlich,wie der Protagonist als Technokrat in der modernen technologischen Welt zu einem problematischen Individuum wird und im Umgang mit der Welt und mit sich selbst in die korperliche und geistige Existenzkrise geraten ist.Der Roman gilt nicht nur als Kritik an der willkurlichen Ausbreitung der instrumentellen Vernunft in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sondern er wird auch als eine Analyse und eine Reflexion iiber die Existenz und die Lebensumstande des Menschen angesehen,was bis heute noch an Bedeutung gewinnt.Stichworter:Instrumentelle Vernunft,Raum,Existenzkrise*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现当代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sisu2016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技术时 代的德语文学和德语文学中的技术与机器主题研究”(项H编号:15CWW022)的阶段性成果^• 30•1.引言作为指涉人类生存的概念[n,空间与人及人的日 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特区精神心得体会8篇特区精神心得体会篇1从小到大,深圳可以说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
在几十年前,深圳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在当时的世界上就如同一粒小小的尘埃,毫不起色。
改变开放后,深圳成为了经济特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原本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震惊了全世界。
深圳,是一个繁华的城市。
站在天桥上向四面望去,全是高楼大厦,一座接着一座。
坐落在深圳南山区的海岸城购物中心,可以说是深圳娱乐场所的一大代表,商场、电影院等应有尽有,使人们无时不刻都能感受到欢乐。
深圳对于从外地来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个充满激情,充满梦想,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
深圳福田区的华强北,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这里为创业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任何人的创意想法都能在这里展现,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在这个大都市里绽放自己的光彩。
除了现代化的建筑以外,深圳也有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点。
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一大代表。
这里的树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一棵挨着一棵,热烈耀眼的阳光透过树叶,变成一个个雀跃的小精灵,在地上舞蹈。
这里的游客大多骑着自行车,感受着与家人一同骑行时的快乐。
站在海边的岩石上,看着远处的浪花渐渐涌来,海风也缓缓吹来,令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深圳这座既美丽又繁华的大城市,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挑战,我想有一天,我也会在这个城市里,奋力拼搏,努力成为这个城市里最耀眼的一颗星。
特区精神心得体会篇2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是中国南部海岸线上一座美丽的生态园林海滨城市。
深圳充满了阳光和现代化的气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深圳充满改变和创新的激情,是中国改变开放的先锋城市。
在短短的27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是一座日益国际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自1980年就开始对外开放,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年3月1日生于柏林,1918年9月28日逝于斯特拉斯堡,又译为西尔或齐默尔),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货币哲学》和《社会学》。
是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来源于个人试图面对社会强势力量,面对历史传统的重负、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技术,保持独立和个性。
这种对立以最现代的形式,呈现了原始人为自己的肉体生存必须进行的、与自然之间的那种抗争。
十八世纪似乎提倡解脱在政治、宗教、道德和经济领域历史性地发展起来的所有束缚,为了让人人皆有的、与生俱来的那种人类自然品性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十九世纪似乎除了促进人的自由之外,还寻求提升人的个性(这跟劳动分工联系在一起)以及人的成就,这些成就使他变得独一无二、不可或缺,但是同时也使他更多地依赖于其他人互相补充的活动;尼采似乎把个体之间无情的斗争看作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而社会主义则在对所有竞争的压制中看到了同样的东西。
但是,凡此种种之中都有一个同样的基本动机在发挥作用,那就是,个人拒绝在社会-技术机制中被夷平、淹没。
倘若有人探究当代生活某些特别现代的领域的产品所具有的内在意义——也就是说,倘若有人像我今天思考大都会一样,考察文化机体中的灵魂——这将会要求研究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所促进的,在个人生活领域和超乎个人生存之上的那些领域之间的关系。
它将会要求研究个性为了顺应外在压力而作出的调整。
都市人的个性得以建立的心理基础是感情生活的强化,这种强化是由于内外刺激迅速而连续的转变。
人是一种有赖于差异而存在的生物,也就是说,他的头脑受到的刺激来自当前的印象和先前的印象之间的差异。
可以说,持久的印象,微弱的差异,彼此的经历和对比有着熟悉的规律,它们所消耗的精神能量,不如快速转换的影像,一瞥之中捕获的鲜明差异,以及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
大都会以其街道的纵横交错以及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迅速和形态多样,造成了它的心理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精神生活的感官基础方面,在我们(作为有赖于差异的造物)的有机体所需的知觉量度方面,与小城镇和乡村生活的感官-精神状态那种更加缓慢、更加熟悉、更加平稳流畅的韵律形成了深刻的对比。
大城市人的个性特点所赖以建立的心理基础,是表面和内心印象的接连不断地迅速变化而引起的精神生活的紧张首先要理解大城市精神生活的理性主义特点,大城市的精神生活跟小城市的不一样,确切地说,后者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情感和直觉的关系之上的。
直觉的关系扎根于无意识的情感土壤之中,所以很容易在一贯习惯的稳定均衡中生长。
相反,当外界环境的潮流和矛盾使大城市人感到有失去依靠的威胁时,他们——当然是许许多多个性不同的人——就会建立防卫机构来对付这种威胁、他们不是用情感来对这些外界环境的潮流和矛盾作出反应,主要的是理智,意识的加强使其获得精神特权的理智。
典型的大城市人的相互关系和各种事务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复杂的。
这使得现代的聪明才智越来越变成一种计算智慧。
首先,这么多人聚居在一起,利害关系千差万别,他们的各种来往和活动相互间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如果在约好的事情上和工作中没有准确的时间观念,那就会全都乱了套,大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迫使生活要遵守时间,要精打细算,要准确,这不仅与它的货币经济和理性主义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使生活的内容富有色彩,有利于克服那种要由自己来决定生活方式、拒不接受被认为是普普通通千篇一律的外界生活方式的非理性的、本能的、主观独断的性格特点和冲动。
另一方面,准确地一分钟一分钟地规定生活方式而形成最无个性的同样的因素也在谋求最有个性的东西。
当主体必须完全接受这种存在形式的同时,他们要面对大城市进行自卫,这就要求他们表现出社会性的消极行为。
大城市人相互之间的这种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叫做矜持。
在小城市里人人都几乎认识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而且跟每一个人都有积极的关系。
在大城市里,如果跟如此众多的人的不断表面接触中都要像小城市里的人那样作出内心反应.那么他除非要会分身术,否则将陷于完全不可没想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我们面对在短暂的接触中瞬息即逝的大城市生活特点所拥有的怀疑权利,迫使我们矜持起来,于是,我们跟多年的老邻居往往也互不相见,互不认识,往往教小城市里的人以为我们冷漠,毫无感情。
论哈尔滨城市精神2019-07-28摘要:哈尔滨是⼀座历史⽂化名城,在⼀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其基本维度包括“勇毅勤笃、开放包容、时尚活⼒、诚信敬业”。
哈尔滨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定的经济基础、⽂脉传承、历史环境和⾃然条件。
在当前形势下,发掘、梳理、解读和弘扬哈尔滨城市精神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精神;基本内涵;主要成因Abstract: Harbin is a historical city, has formed the unique city spirit in more than a century developing process, its basic dimension includes “bravely resolute industrious sincere, open containing, the fashion vigor, the good faith is professional”.The Harbin city spirit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annot leave certain economic basis, the arrangement of a piece of writing inheritance,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Excavates, combs, unscrambles and brings honor to the Harbin city spirit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hav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xtremely.Key words:Harbin city mental;basic connotation;main origin中图分类号:C912.81⽂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4-4144(2011)-12-38(5)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表⾯体现的是物质⽣产和经济实⼒的⾓逐,实则是⼈⽂⼒量和精神质素的打拚。
⼤都市与精神⽣活⼤都市与精神⽣活(演讲稿1903)齐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译齐美尔1858-1918),出⽣于柏林市中⼼⼀个富裕的犹太商⼈家庭。
1876年进⼊柏林⼤学,先后学习了历史、⼼理学、⼈类学和民族学,最后以⼀篇研究康德哲学的论⽂于1881年获得博⼠学位。
从1885年开始,他以编外讲师的⾝份开始在柏林⼤学授课,但⼀直受到排挤,不被学院承认。
直到1901年在他⼯作⼗六年之后,才被校⽅勉强聘为副教授。
⽽在此期间,Simmel 发表了⼤量的学术著作,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语⾔,获得了很⾼的学术声望。
在柏林⽂化界他也是个很有影响⼒的⼈物。
1914年,56岁的他离开柏林远赴位于德法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学,担任这所省⽴⼤学的教授。
差不多终其⼀⽣,齐美尔都⼀直处于边缘状态,不被体制承认,这种境况,使得他得以作为⼀个旁观者、局外⼈⾃由地思想和写作。
齐美尔的绝⼤部分论述都不合乎学院中的“学术规则”,给⼈缺乏体系的感觉。
齐美尔批评当代潮流的⽅式是远离“科学意识”的⼀种⽅式,这种批评是在现时审美化的情景下进⾏的。
在他描述的任何想象中,都没有系统性的历史分析,也没有对同⼀领域既有成果的引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所谓⽂化批评的兴起,⼈们对齐美尔的兴趣愈来愈⼤,因为⼈们发现早在近⼀百年前,齐美尔已经对现在⽂化批评说关注的许多问题有过锐利的讨论,⽽他的批评姿态即使在今天仍极具前卫性。
Simmel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问题,确⽴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为社会学的产⽣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了深⼊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法引⼊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对群体浮动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主观⽂化、客观⽂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了现代⼯业社会的内在⽭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化悲剧”。
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故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2.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3.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篇1正文【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品格。
上海城市精神蕴含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内涵。
【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1.海纳百川: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包容性强,各种文化交融,形成了上海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2.追求卓越:上海一直以追求卓越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城市。
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到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3.开明睿智: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的人们注重学习,勇于创新,开明睿智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品格。
4.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中的大气谦和,体现在上海人民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包容和大度,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不胜枚举,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1.上海世博会:2010 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上海城市精神的追求卓越和海纳百川。
2.浦东新区的开放发展: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的新兴区域,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通过不断引进外资、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
3.上海市民的志愿者服务: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重大活动中,上海市民都展现出极高的志愿者精神。
在城市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上海市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
篇2 目录1.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2.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3.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篇2正文【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品格。
上海城市精神蕴含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内涵。
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汪树东摘要全球化时代是大部分人被自己的欲望劫持的人质社会,直接后果是人类精神和自然生态的双重危机。
具有世界声誉的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深刻洞察全球化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他的长篇小说遗著《崩塌的山岳》深入反思了全球化的时代困境,批判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侵蚀,在相对主义的蒙蒙雾霭中坚守着道德和价值,对那些陶醉于全球化福音的肤浅乐观之人具有振聋发聩之意义。
关键词艾特玛托夫全球化精神生态The Dual Crisis of Spirit and Ecolog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Narrative Ethics of Aitmatov's Novel When the Mountains FallWang ShudongAbstract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a hostage society in which most people are hijacked by their own desires,which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dual crisis of human spirit and natural ecology.Aitmatov,a Kyrgyz writer with world reputation,had a deep insight into human existential situ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nd his posthumous novel When the Mountains Fall profoundly reflects upon the era dilemma of globalization,criticizes the erosion of popular culture into elegant culture,and sticks to morality and value in the heavy mists of relativism,which can enlighten the ignorance of those shallow optimists losing themselves in the gospel of globalization.Keywords Aitmatov;globalization;spirit;ecology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一生硕果累累,享誉世界,在2006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遗著《崩塌的山岳》构思奇妙,忧患深远,深入反思了全球化时代精神和生态的双重危机,批判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侵蚀,在相对主义的蒙蒙雾霭中坚守着道德和价值,对那些陶醉于全球化福音的肤浅乐观之人具有振聋发聩之意义。
西安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将西安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此之前,国务院只对北京和上海明确使用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提法。
这意味着西安自1954年取消直辖市后再次进入国家视野,意味着西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定位和整体影响将由此大幅提升。
在西安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陈宝根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
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
文化是城市的内在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是城市动力、魅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源泉。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探讨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定位、文化品质、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气质、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文化风貌等深层次问题。
西安在全国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在于,她具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技教育的领先性,产业结构的高端性和所处地域的战略性。
在这四大优势中前两者都属于文化范畴。
在打造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今天,我们应自觉继承西安历史上高度重视文化的优秀传统,延续和创造适应并引领时代的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
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定位与建设战略的意义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定位与建设战略的意义在于:其一,它将促使人们自觉认识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地位、文化内涵、文化品质和文化特色,从而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将文化维度放在重要地位。
其二,它将大大推进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世界性大城市的功能和吸引力主要来自城市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特色。
假如雅典、罗马、开罗没有自身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内涵,它就不会成为世界名城。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背景分析 (2)1. 当前大都市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3)(1)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 (4)(2)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问题 (5)(3)大都市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角色 (6)2.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品质建设的重要性 (7)(1)提升城市竞争力 (8)(2)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9)(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1)三、主要内容概述 (12)1. 城市品质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13)(1)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 (14)(2)绿色低碳,注重生态环保 (16)(3)文化传承,注重历史与现代相结合 (17)2. 城市品质建设的重点任务与举措 (18)(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0)(2)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21)一、内容综述在阅读《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大都市城市品质建设》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当下中国大都市发展的深刻洞见与实践指导意义。
书中以新时代大都市为背景,详细探讨了城市品质建设的核心理念、策略路径及未来展望。
作者便明确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品质建设已成为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而城市品质的提升则成为吸引人才、集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在内容综述部分,作者首先概述了城市品质的内涵与外延,包括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文明、经济实力等多个方面。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当前大都市在城市品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既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是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等。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城市精神生活的务实性作者:张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3期张驰(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其以伦敦为创作背景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
本文以西美尔的城市与精神生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小说中体现的都市精神生活加以分析,从而加深读者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能力,同时对都市精神生活有所认识。
关键词:狄更斯;《雾都孤儿》;西美尔;城市;精神生活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99-02作者简介:张驰(1990-),女,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人,学生,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雾都孤儿》是其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伦敦为写作背景,充分揭露了19世纪地位低下的穷苦的劳动人民以及儿童的悲惨生活,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伦敦是当时经济政治繁荣发展的大都会,快速的发展导致其精神生活有其特有的特点。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雾都孤儿》情节中所体现出的城市精神生活,来解析大都市中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
格奥尔格·西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
他著有《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对城市以及人类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提出大城市不同于小城市的原因,并对在大城市中人们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解读。
二、作品简介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生下来就成了孤儿,在济贫院里度过了饥寒交迫的9年时光,之后又被打发到棺材店当学徒。
但不堪忍受棺材店老板等人对其母亲的侮辱,他选择逃走,孤身一人来到了伦敦。
然而,单纯的奥利弗刚来到伦敦就被引入贼窝,尽管遇到好人布朗劳先生,但最终没能脱离贼团首领费金的魔爪,再次被抓回。
后来他被迫同贼团一同入室行窃,被误伤后被同伙丢弃。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演讲稿1903)齐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又译齐美尔1858-1918),出生于柏林市中心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
1876年进入柏林大学,先后学习了历史、心理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最后以一篇研究康德哲学的论文于1881年获得博士学位。
从1885年开始,他以编外讲师的身份开始在柏林大学授课,但一直受到排挤,不被学院承认。
直到1901年在他工作十六年之后,才被校方勉强聘为副教授。
而在此期间,Simmel 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语言,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望。
在柏林文化界他也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1914年,56岁的他离开柏林远赴位于德法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担任这所省立大学的教授。
差不多终其一生,齐美尔都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不被体制承认,这种境况,使得他得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自由地思想和写作。
齐美尔的绝大部分论述都不合乎学院中的“学术规则”,给人缺乏体系的感觉。
齐美尔批评当代潮流的方式是远离“科学意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批评是在现时审美化的情景下进行的。
在他描述的任何想象中,都没有系统性的历史分析,也没有对同一领域既有成果的引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所谓文化批评的兴起,人们对齐美尔的兴趣愈来愈大,因为人们发现早在近一百年前,齐美尔已经对现在文化批评说关注的许多问题有过锐利的讨论,而他的批评姿态即使在今天仍极具前卫性。
Simmel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浮动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
齐美尔的著作主要是文章,他的主要著作有《个体灵魂的生命感觉是个体生命与生活实在发生接触的唯一途径。
如果人的感觉都触摸不到生命实在,何况理论。
“假如生命缺少内在差异,以至于人们害怕天堂里持久的幸福会变成持久的无聊,那么,无论生命在何种高度、以何种深度流淌,对于我们来说,都显得空洞和无谓。
”这才是齐美尔意义上的异化。
(个体感觉的差异性)齐美尔的社会思想是从社会分工开始的,他从一种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现代生活之基础的分工,分工产生的“极端和彻底的专业化,只是普遍的文化困境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谓普遍的文化困境就是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相互分离,其结果是现代人的生活都成了碎片。
(时间的短暂;空间的变换;原因上偶然性或任意性)《货币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分工论的文化哲学基础上对现代生活的碎片化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
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和他的思想是一贯的。
在本文中,作者指出了为什么他会钟情于分析大城市:大城市是货币经济和理性主义交互作用的沃土,大城市为个体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争论与和解提供了舞台。
齐美尔的现代性分析的起点不是社会总体,而是“现实的偶然性的碎片”。
也就是,当代现代性分析的关键不是去考察社会系统或者社会制度,而在与社会现实的“看不见的线索”,在于那些被看做永恒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的“瞬间图像”。
不过这样做并不排除通向社会总体的可能性。
“这些研究的一致性在于从生活的每一细枝末节中发现其意义总体性的可能性。
”关注的是人们感受和体验资本主义剧变所产生的社会和历史存在的新的方式。
他的现代性理论采取的不是历史分析的方式,而是一种对现代性社会现实的体验方式的解说。
“现代性的本质是心理主义,是根据我们内在生活的反应(甚至当做一个内心世界)来体验和解释世界,是固定内容在易变的心灵成分中的消解,一切实质性的东西都被心灵过滤掉,而心灵形式只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
”(论罗丹1909)因此,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方式,不仅被归纳为我们对于它的内在反应,而且被归纳为我们内在生活对它的接纳。
外在世界变成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部分。
外在世界的实质成分被消解为个人飞逝的、破碎的内心体验。
由此,齐美尔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那些看似最表面、最不实在的东西”。
——碎片。
因为他深信:“生活的细节、表象,是有可能与它的最深奥、最本质的运动联系起来。
”偶然性的图画是打开社会现实总体性的钥匙。
这个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也有体现。
他的其他文章中亦有体现。
如,卖淫、陌生人、冒险家、旅行家、贸易展等。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为经验知识并不能为总体性提供解决之道。
碎片即变化不居、飞纵即逝的现实偶然存在。
现代性的意义就在于时间的短暂、空间的变换和因果的偶然。
时间体验的短暂使得现代的时间意识只剩下“现时”一维,变换和运动的空间造就现代生活框架更迭的体验,固定的意识被打范围破了,越来越多的意识内容涌进现代人的生活空间。
而因果关系的偶然引发的是现代生活的无序,目的与方式的倒置,现代性最终放逐了价值和意义的设定。
由此,现代人生活的图景必然就是短暂、运动和易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偶然性碎片不再只是碎片,在本体论意义上,不存在一个让研究者排列此重彼轻的碎片的等级,每一个碎片,自身都包含着社会总体性意义的可能性。
碎片是一种理解方式,更能把握总体性。
上面已经论述了现代性的本质是心理主义,那么他的研究就不可避免地会聚焦于人的内在生活和现代性的心理学。
上述这些原因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落脚点始终是现代性中个人的生命感觉。
正如他自己指出的,关注的是货币“对内心世界——对个人的生命力、对他们命运之间的联系以及一般的文化“——的影响。
不仅如此,齐美尔对互动、形式、社会交往形式的关注也是为现代性理论服务的。
从他的现代性表述中可知,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一种永不休止的变动状态,那么,关系、互动和社会交往最适合反应这一状态,而不是社会机构或者社会制度。
总之,齐美尔对现代性的分析始终关注的是现代性中的个人生命感觉,不管是《货币哲学》还是对大都市的解读,最后的落脚点都是:现代性对个人生活尤其是内心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心理感受。
而这种感觉就是碎片化。
他之所以不同于韦伯和涂尔干,倾情于人的生命感觉。
这是因为,齐美尔认为:个体灵魂的生命感觉是个体生命与生活实在发生接触的唯一途径。
如果人的感觉都触摸不到生命实在,何况理论。
可是现代人偏偏不再看重自己的灵魂拥有什么、自己的生命感觉如何,而是看重自己和别人拥有什么东西。
人的自我把不再是个体生命感觉的东西当作自己灵魂无可置疑的财富。
“假如生命缺少内在差异,以至于人们害怕天堂里持久的幸福会变成持久的无聊,那么,无论生命在何种高度、以何种深度流淌,对于我们来说,都显得空洞和无谓。
”这才是齐美尔意义上的异化。
《大》这篇文章写于1903年,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与其之前著作中体现的思想之间是有一贯性的,这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研究大城市的原因:大城市是货币经济和理性主义交互作用的沃土,大城市为个体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争论与和解提供了舞台,大城市形成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些都可以回归到个体灵魂的生命感觉。
文化困境——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文化”——个体身上的一种教化活动,与个体灵魂的智慧和美、幸福、德性相关。
“对灵魂的改进”这种改进是间接完成的,通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知识,、生活方式、艺术、制度等,这一切构成了文化之路,主体的精神通过这条路使自己进入一种更高更进步的状态。
文化的教化作用直接触击具体灵魂,这是就文化的主体方面而言的,所谓主体文化就是个体的灵魂拥有财富的多少,“主体文化可以称为对灵魂财富的分享,个体以偶然的、不固定的方式共享了其中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对整体库存量没有影响”,文化的整体库存量就是文化的客体方面——物质形式方面:语言、习俗、艺术、职业、宗教、服饰,都是文化的“物质”形式,这些都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客体文化一经产生,就不再受其创造者的控制,而是凭借其自身的生命力发挥作用并继续发展。
文化困境就是,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看,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性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对主体文化产生压制作用。
尤其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知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急速成长和扩展,但个体的吸收、内化能力却只有低速成长,相对有限。
其实质是,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体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会越来越被我们的世界说控制。
其悖谬是,我们对客体文化的了解越少,对它的依赖却越深。
于是就有了现代人的困惑:他被文化的洪流冲击得晕头转向,既无法吸收同化,又不能简单拒绝,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说,全部都在于他所属的文化领域之内。
存在的危机:首先,生活的目的臣服于其手段,从而不可避免地是许多不过是手段的事物被人们认为是目的。
(金钱、技术、教育)其次,文化的客观产品独立发展,服从于纯粹的客观规则,二者都游离于主体文化之外。
客体文化一经产生,就不再受其创造者的控制,而是凭借其自身的生命力发挥作用并继续发展。
齐美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多的是根据社会学边界而不是地域边界加以界定的。
他在本文中也指出,“大城市最重要的本质在于超越其自然界线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反过来又使大城市的生活显得更重要,使其具有某种责任。
”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大城市的描述总是将其与传统乡村进行了比较,我的理解时这样的,他说的社会学边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体制——货币经济、分工细微社会互动方式——冷漠、竭力表现自我个人模式——理智、所扮演的角色易变生活空间——远即是近,近即是远(身体、空间、心理距离)生活节奏——快速、频繁的变化内心世界——理性代替了情感而不是仅仅人口规模或者自然、实体空间意义上的边界。
他在文章的第一段就为我们理解该篇文章的主旨提供了脉络,他指出,“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面对不可抵抗的社会力量、历史传统、社会文化和生活技术时,保持他的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的要求。
”而作者是想“对现代社会以及这种生活引发的后果所具有的内在意义的探究,对文化机体的灵魂的探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解答“像大都市这样的结构在生活的个人内容和超个体内容之间建立的平衡。
”也就是回答“个体如何调节自身的问题。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人拒绝被社会——技术机制(譬如大城市)平整和消磨。
德国统一(普法战争)后,马上出现的经济增长使得一切事物都从属于物质利益,造成了技术的一统地位:技术成为”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唯一关心,却忘了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
客观文化对主观文化的统辖。
齐美尔认为长此以往个体的个性会被技术平整和消磨。
只注重技术——手段而忽视个体灵魂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