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治疗与护理进展及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12
心力衰竭一、定义〔一〕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满意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缺乏,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开展的终末阶段。
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场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二〕常见病症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三〕心肌病患者发生心衰有哪些因素感染、劳累过度、情绪波动等都会诱发心肌病患者出现心衰,平日应注意预防。
二、病因〔一〕根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构造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二〕诱发因素在根底性心脏病的根底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1〕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
〔2〕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抖,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3〕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4〕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
〔5〕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冲动。
〔6〕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三、分类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一〕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缺乏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根底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常见于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病等患者。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也在不断进行研究与进展。
本文将从急救管理、护理措施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急救管理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在发病时需要迅速得到救治,以避免病情的急剧恶化。
目前,国际上对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和指南。
在国内,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也有了相应的标准和方法。
1.1 初步急救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初步急救,首先需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以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其次是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情况,以及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1.2 心电监护在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管理过程中,心电监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律情况,以及发现可能存在的心律失常等情况,为医护人员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3 给氧给氧是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常规急救措施之一。
通过给氧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轻心脏负担,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1.4 心脏复苏在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出现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措施,包括心肺复苏、除颤、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1.5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病人,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急救过程中,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呋塞米等,以缓解心脏负荷,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二、护理措施在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过程中,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得到细致的护理和照顾,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2.1 健康教育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和家属,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了解病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掌握急性心力衰竭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复发。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功能衰竭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障碍,严重的影响患者的体质和生命安全。
及时进行急救并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探讨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的最新进展。
1. 治疗原则:听诊观察,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仔细监测心脏电图与动态血压,采取积极的心脏支持治疗,维持稳定的呼吸和循环功能,调整水盐平衡和血液酸碱平衡。
2. 快速有效地去除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如呼吸道感染,肺部阻塞,肺部水肿等。
3. 给予氧气供给,缓解病情和支持呼吸功能。
4. 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血管收缩和排泄过多的钠和水。
5. 考虑使用利尿剂,以降低体液负荷。
6. 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心血管药物控制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
7. 及时处理急性心脏病如心肌梗塞、心室颤动等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1. 观察病情变化:进行详细有效的病情记录,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和尿量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2. 维持水盐平衡:限制水分摄入,通过静脉或口服途径给予盐酸利尿剂等药物利尿,并注意补充电解质。
3. 维持良好的呼吸:监测呼吸频率和深度,协助呼吸负荷较大的病人,给予氧气治疗。
4. 维持心脏功能:监测心率和节律,提供必要的心脏支持治疗,如氧合心脏辅助治疗。
5. 加强营养支持:为病人提供高营养、易消化、少佐料、多次小量餐的饮食,辅以口腔护理,避免误吸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6. 加强心理护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减少受到疾病伤害的心理恐慌和情绪波动。
三、结论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危急病例,及时的急救管理和综合的护理干预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临床上掌握各种支持治疗法和护理策略是缓解症状,稳定病情的关键。
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分类处理,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心力衰竭护理常规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氧和营养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引起一系列症状,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能够有效管理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护理的常规,包括病情评估、护理计划制定、用药管理、饮食控制、体力活动管理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
一、病情评估病情评估是心力衰竭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衡量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病情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症状、体征、生活质量、心功能、心电图、心肌酶谱、血液学检查等。
二、护理计划制定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明确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
护理目标包括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护理措施包括用药治疗、饮食控制、体力活动管理、心理支持等。
护理计划应具体、可行、定期评估,以确保有效实施。
三、用药管理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常见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调整药物剂量。
护理人员还需监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药物治疗效果,及时纠正不良反应和调整治疗方案。
四、饮食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控制很重要,既要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又要减轻心脏的负担。
推荐患者低盐饮食,减少纳入的钠盐量,限制高盐食物的摄入。
此外,要注意患者的水分摄入量,避免过多饮水,以防加重血液循环负担。
五、体力活动管理适量的体力活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很有帮助。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体力活动计划,如日常走动、呼吸操、适度的有氧运动等。
患者需遵从医嘱并进行规范的锻炼,同时监测患者在活动中的症状变化,调整活动强度和频次。
六、心理支持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困惑和需求,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一、背景介绍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指心脏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泵血,导致机体供氧不足和水肿等症状的一种病理状态。
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对患者生命威胁较大,需要紧急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来稳定患者病情并改善其生存质量。
二、护理措施1.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退,容易引起肺淤血和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
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护理措施。
具体操作包括:•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尽量提高床头,有助于减少呼吸困难。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通过吸气痰或气管抽吸等方式进行。
•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提供足够的氧供给。
2. 监测心律及心电图变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心律及心电图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护理人员应当:•定期测量患者心率和心律,观察心律是否规整、是否存在异常。
•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注意ST段、T波和QT间期等的改变。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 管理液体平衡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液体潴留和水肿的症状,合理管理液体平衡对于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症状非常重要。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体重和尿量,及时观察液体潴留情况。
•限制液体摄入,注意饮食中的盐分和水分摄入量。
•鼓励患者适量排尿,可以通过利尿药物辅助。
•监测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调整液体管理方案。
4. 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药物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心功能,并减轻患者痛苦。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药物:如呋塞米,可促进尿液排出,缓解水肿症状。
•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通过扩张血管来降低心脏负荷,改善病情。
•心肌营养药物:如多巴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功能。
5. 病情观察及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
观察内容包括:•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进展发布时间:2021-03-29T07:16:43.380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1期作者:潘旋羽[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复杂。
(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1)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复杂。
目前临床上多侧重于院内治疗期间的护理,患者出院后因得不到有效的、规范的照护,在自我照护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导致疾病康复难度大,患者的再次住院率和病死率较高。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照护;护理进展慢性心力衰竭病因众多,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负荷过重、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疾病,造成心脏结构、功能异常,使得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综合症,临床上以左心衰竭更为常见,大多患者都是左心衰竭后继发右心衰竭,从而导致全心衰竭[1]。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较多,主要围绕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症状,以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症状为主[2]。
护理作为医疗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以下为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护理进展的综述。
1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护理1.1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生活方式是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损害危险因素的重要举措。
患者的饮食健康、生活行为管理及运动锻炼均为病情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叮嘱患者戒烟戒酒,注重休息,保证睡眠充足,积极治疗其他疾病;饮食上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原则,保证膳食营养均衡,每日限制饮水量;运动锻炼方面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予以针对性指导,若患者体征稳定,可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日常注重自身保暖,预防感冒、感染[3]。
1.2规范用药和病情监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金三角治疗指南,在患者治疗期间,遵医嘱为患者用药,注重患者用药禁忌症、耐受性等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关注患者尿潴留、血压、心率变化,根据指标情况调整患者的用药量。
心衰护理目标心衰护理目标包括提供有效的症状缓解、预防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日常功能及减少再入院率等方面。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心衰护理目标。
首先,心衰护理的目标之一是提供有效的症状缓解。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疲劳、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常常影响到其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包括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以减轻水肿和呼吸困难。
此外,还应教导患者如何合理调整体位,避免平躺,在枕头下垫高物体,以减轻呼吸困难。
其次,护理目标还包括预防心衰病情的进展。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率、血压、体重等指标。
通过定期复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恶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如调整药物剂量、引流积液、吸氧等。
再次,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心衰护理的重要目标。
心衰患者常常受到限制,无法进行一些平时喜欢做的活动。
护理人员应教育患者注意适当的休息和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提供社交支持等方法,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此外,护理目标还包括提高患者的日常功能。
心衰患者常常因为疲劳和呼吸困难而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教育患者合理安排活动,如分散活动时间、定期休息等,以及提供适当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提高自身的日常功能。
最后,护理目标还包括减少患者的再入院率。
心衰患者常常因为病情的波动而需要再次入院。
为了降低再入院率,护理人员需要教育患者如何正确服药、遵循饮食控制、规律复查等,以及如何注意体征的变化,及时就医。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医生、家庭医生等密切合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护理和管理。
总之,心衰护理目标包括提供有效的症状缓解、预防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日常功能及减少再入院率等方面。
通过以上护理目标的执行,可以全面提高心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