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 格式:ppt
- 大小:4.93 MB
- 文档页数:13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3首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如下:
1、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①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有人曾说我们的汉字音美如歌,形美如画,意美如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古老的汉字,你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字?1.出示“宿”的甲骨文并渗透字理知识。
2.板书课题:宿建德江3.指名读课题强调:朗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4.介绍作者:孟浩然设计意图:出示“宿”的字源字形,让学生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不一样的认知体验,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
对于课题的朗读技巧的点拨,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读准字音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强调字音泊渚(翘舌音)旷强调“德”的书写,注意不能丢了心上面的一横2.把字词送回句子再读。
3.关注后两句对偶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对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5.补充其他对偶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是学生初步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只有充分地朗读,才能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内容的一种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关注对仗这种修辞手法,有效的资源链接加深学生对这一修辞的理解,进而通过读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读通文意1.回顾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看插图、参考注释、查阅工具书……2.借助注释自己理解,不懂得勾画出来小组内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3.指名谈理解,强调重点字词:天低树、月近人4.描述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以及感受。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空旷的原野下,有一个人孤零零地立在船头,感觉他很孤独寂寞。
3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时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明确:“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诗人“宿”的地方是小船。
2.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以故事激趣。
(1)教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学生自主交流有关孟浩然的知识。
(2)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师:《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
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
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
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提示:“泊”是一个多音字,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思想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是一首通过刻画秋江暮色来抒发内心愁思的诗。
诗人围绕一个“愁”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第一句写羁旅夜泊,为下文写景抒情做准备;第二句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
愁思似乎因亲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意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风雨大作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翻滚、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云散天晴的明朗,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表达了对望湖楼奇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第二句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跳”“乱”写出了雨势大、急的特点。
第三句写风,“忽”字用得十分巧妙,写出天色变化之快,突显了风的巨大威力。
第四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湖面上水天一色。
仿佛一切都l不曾发生似的,以静衬动,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词人将在乡村夏夜行路时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六上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课文解析笔记主要内容:《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孟浩然,字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字词解释: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客:指诗人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古诗大意: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诗文简析: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
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
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寻味。
重难点:1.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了自己的孤寂情怀。
2、四年级下古诗词三首之宿新市徐公店诗句解读①字词释义: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荫。
急走:奔跑。
②古诗词大意: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一、教材分析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要“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背诵优秀诗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宿建德江》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一首诗,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明白内容。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加深对诗人的了解,感悟诗人的忧愁情感。
四、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五、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和体会诗人内心情感。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课内探究《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五言绝句,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下了这首诗,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思。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一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诗词的讲解和学习要点:一、《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在旅途中,夜宿建德江畔,面对江水孤舟,寒风夜月,心中充满了孤寂和思乡之情。
1. 写作背景:诗人离开家乡,四处游历,途中遭遇了许多艰辛和挫折,这时他来到了建德江边,面对江水孤舟,心中充满了感慨。
2. 主题: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旅途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3. 重点词句:(1)野旷天低树:旷野无垠,天空显得很低,树木似乎都在天空之中。
(2)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见底,月亮似乎与人更近了。
(3)日暮客愁新:夕阳西下,旅途中的诗人又增添了新的忧愁。
(4)烟渚江上晚来船:烟雾缭绕的江面上,夜晚来临,船只点点。
4. 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建德江畔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孤独。
(2)对仗工整:诗歌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野旷天低树”与“江清月近人”等。
(3)用字简练:孟浩然在诗中运用了许多简练的字眼,如“野”、“天”、“树”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面对突然降临的暴雨和湖面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雨中画卷。
1. 写作背景:诗人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常去望湖楼欣赏风景。
这一天,他坐在望湖楼上,突然遇上了暴雨,便写下了这首诗。
2. 主题:诗歌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3. 重点词句:(1)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但还没有遮住山峰。
(2)白雨跳珠乱入船:暴雨像珠子一样跳起来,纷纷扰扰地落进船里。
(3)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狂风吹来,将雨吹散了。
(4)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的湖水波涛汹涌,水天一色。
第3课古诗词三首1.诗词概述:《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2.理解记忆: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别枝:横斜的树枝。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社。
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见:xiàn,同“现”。
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宿建德江》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