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宿建德江》
- 格式:pptx
- 大小:5.97 MB
- 文档页数:1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这三首古诗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的重要内容,它们分别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生体验。
《宿建德江》译文: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太阳落山时新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更加与人亲近。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边,独自一人观赏江景的情景。
诗中运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刻画了夜色深沉、明月高照、江水澄清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是苏轼的著名作品,诗中描述了他在望湖楼观看湖上暴雨的景色。
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现象人性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暴雨突降、狂风突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浪淘沙》译文:八月涛声如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浪淘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以生动的描绘和热烈的赞美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景象。
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用壮阔的笔触勾勒出了黄河万马奔腾的磅礴景象,仿佛让读者亲眼目睹了这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在诗中,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黄河的波涛汹涌和雄伟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威力和魅力,更是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
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6年级古诗三首上册1.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
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诗词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课文主题《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
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①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宿建德江》全文带拼音sù jiàn dé jiāng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lù cóng jīn yè bái,yuè shì gù xiāng míng。
枕上诗书闲,龙山人独行。
zhěn shàng shī shū xián,lóng shān rén dú xíng。
云自开封去,水自石城平。
yún zì kāi fēng qù,shuǐ zì shí chéng píng。
闲将棊局发,寒向布衣生。
xián jiāng qí jú fā,hán xiàng bù yī shēng。
解析: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所写的《宿建德江》。
文章以描写夜晚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行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江边宿留时的心情。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抓住了夜晚的特点,以露水和明亮的月光作为插入点,为全篇诗歌的展开奠定基调。
接着,“枕上诗书闲,龙山人独行”描绘了诗人身处江畔,枕着书卷,独自行走的场景。
这一句中的“龙山人独行”使用了寓意深厚的隐喻,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坚定。
然后,诗人通过“云自开封去,水自石城平”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弘。
这两句以云和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运用自然景观来反衬诗人的孤独和自由。
最后,“闲将棊局发,寒向布衣生”揭示了诗人意志坚定的品质。
这句诗中的“闲将棊局发”描绘了诗人闲暇时放开心情,挥洒才情的情景,而“寒向布衣生”的描绘则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表达了诗人低调坚韧的品质。
总之,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行动的描述,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在夜晚江畔宿留的心情,抒发了对自由与孤独的思考,以及对坚定与纯粹的追求。
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1. 本文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本文选自《全唐诗》。
2. 本文体裁:五言绝句。
3. 重点词语解释:(1)宿:过夜,作动词用。
(2)建德江:在浙江衢县南。
(3)移舟:移船近岸。
(4)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5)旷野:空阔的原野。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明,月亮和人很亲近。
4. 重点句子翻译:(1)“江清月近人”一句的意思是江水清明,月亮和人很亲近。
(2)“野旷天低树”一句的意思是空阔的原野上,天空和树木相连。
5. 中心思想:《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6. 写作特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7. 问题质疑:(1)“江清月近人”一句中“月”的含义是什么?它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答:“月”的含义是月亮。
它与“人”的关系是与人亲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本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2. 本文体裁:七言绝句。
3. 重点词语解释:(1)六月二十七日:指农历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西湖边。
醉书:即醉写,饮酒微醉中写诗。
(2)未遮山:没有遮盖住山峰的云雾。
白雨跳珠:形容雨点很大,像珍珠般跳落。
4. 重点句子翻译:(1)“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的意思是雨点很大,像珍珠般跳落,纷纷进入了船中。
(2)“卷地风来忽吹散”一句的意思是突然一阵卷地大风吹散了云雨,西湖雨过天晴。
5. 中心思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描写西湖夏日风光的诗,作者通过描绘突如其来的雨和雨过天晴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幻无常的感受和对美好景色的热爱。
6. 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7. 问题质疑:(1)“卷地风来忽吹散”一句中“卷地”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在诗句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卷地”的意思是“地面”,这个词语在诗句中的作用是形容风势猛烈,强调了雨过天晴的突然和迅速。
3. 古诗词三首课后题答案:1.《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答:《宿建德江》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孤独愁闷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喜悦欢快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答: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看到了黑云汇聚图,西湖聚雨,狂风散云图,雨后西湖图。
1.《宿建德江》,作者唐朝孟浩然,诗意:把船停靠在燕萌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旅客心头。
野矿无边无际。
远处天空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明月来如何相亲相近。
表达了诗人的夜宿建德江边所看到的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愁闷,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宋朝的苏轼,诗意是:黑云像打翻了黑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像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入船舱。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宋朝的辛弃疾,词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啼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道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诗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山前下起了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表达了作者在丰收之年喜悦欢快之情。
练习题: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填空。
1.“移舟泊烟渚”的“移舟”的意思是------,“泊”的意思是-----。
2.“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是指------,勾起愁思不用“生”而用“新”,这样写的好处是-----------。
3.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分别从“----”、“----”“---”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宿建德江》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
日落黄昏使我又增加一份新的哀愁。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似乎与我最亲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天空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西湖的水就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六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1.《宿建德江》1.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
3.泊:停船靠岸。
4.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5.客:指作者自己。
6.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7.野:原野。
8.旷:空阔远大。
9.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10.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3.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分新的忧愁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注释2:1.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2.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3.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跳珠:跳动的水珠。
7.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8.忽:突然。
9.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3.译文: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3.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4.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
5.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
6.旧时:往日。
7.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
8.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9.见:同“现”。
3.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第六单元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三首著名的古诗。
下面是这三首古诗的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一、《宿建德江》
诗人: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宿:住宿,过夜。
建德江:指在浙江省境内的一段新安江。
烟渚:雾气笼罩的洲渚。
客:旅人,游客。
野:原野。
低:矮小,低垂。
月:月亮。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旅途中夜宿建德江的景象,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通过描写景色和抒发情感,诗人在表达他的内心世界,传递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孤独感。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人: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农历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是当时的著名旅游景点。
醉书:醉酒后写下的诗篇。
黑云:乌云。
翻墨:像墨汁一样翻腾的云彩。
白雨:白色的雨点。
卷地风:突然刮起的风。
水如天:形容湖水清澈明亮,与天空相接。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看到的西湖雨景,通过对云、雨、风、水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年级上册古诗
1. 《题西林壁》
作者:宋·苏轼
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游山西村》
作者:宋·陆游
原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唐·李白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 《宿建德江》
作者:唐·孟浩然
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 《望洞庭》
作者:唐·刘禹锡
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6.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唐·王昌龄
原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 《回乡偶书》
作者:唐·贺知章
原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 《枫桥夜泊》
作者:唐·张继
原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
半钟声到客船。
10. 《别董大》
作者:唐·高适
原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年级第三课古诗三首上册1.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唐)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宋)原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宋)原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 《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原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 《送李端》作者:卢纶(唐)原诗: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6. 《咏风》作者:王勃(唐)原诗: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7. 《七步诗》作者:曹植(三国·魏)原诗:(版本一)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版本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8. 《鸟鸣涧》作者:王维(唐)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唐)原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 《石灰吟》作者:于谦(明)原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第一单元第 3 课《古诗词三首》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美妙世界。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诗词的韵味,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
一、课文信息1.主题:分别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2.文学体裁:古诗词。
3.作者信息:●《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淡自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其诗词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洒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4.主要内容:●《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江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急雨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夏夜乡村的宁静优美景色,表现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中心思想:这三首古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不同的心境和人生感悟。
二、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与写法:●“德”(dé),左右结构。
词义:道德,品行。
●“鹊”(què),左右结构。
词义:喜鹊。
2.多音字:●“宿”:sù(住宿)、xiǔ(一宿)、xiù(星宿)。
3.近义词:●泊——停。
●望——看。
4.反义词:●动——静。
●明——暗。
三、修辞手法1.比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把黑云比作翻倒的墨汁,把白雨比作跳动的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
2.拟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赋予明月和清风人的动作,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四、经典语句和段落1.《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