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三首之一:宿建德江
- 格式:ppt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50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这三首古诗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的重要内容,它们分别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生体验。
《宿建德江》译文: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太阳落山时新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更加与人亲近。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边,独自一人观赏江景的情景。
诗中运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刻画了夜色深沉、明月高照、江水澄清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是苏轼的著名作品,诗中描述了他在望湖楼观看湖上暴雨的景色。
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现象人性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暴雨突降、狂风突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浪淘沙》译文:八月涛声如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浪淘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以生动的描绘和热烈的赞美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景象。
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用壮阔的笔触勾勒出了黄河万马奔腾的磅礴景象,仿佛让读者亲眼目睹了这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在诗中,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黄河的波涛汹涌和雄伟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威力和魅力,更是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
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六年级上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年级上 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三首优美的古诗词,其中《宿建德江》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孟浩然,他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这首诗写于诗人漫游吴越期间,描绘了他在建德江边夜宿时的所见所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的开篇,诗人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他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此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水面,这黄昏的景色本应是美丽而宁静的,但诗人却用了一个“愁”字,让整个氛围变得沉重起来。
为什么会“愁新”呢?或许是因为他漂泊在外,远离家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又或许是他在这漫漫旅途中,感到孤独和无助,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
这种“愁”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在这特定的环境和时刻,被重新激发和加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接下来的这两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而又清幽的画面。
放眼望去,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江水清澈平静,倒映着天上的明月,仿佛月亮就在身边,与人亲近。
在这空旷寂寥的环境中,明月似乎成了诗人唯一的伴侣,给了他一丝温暖和安慰。
这里的“低”和“近”用得十分巧妙,通过对比和衬托,更加突出了原野的广阔和江水的清澈,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却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忧愁和无奈。
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这首诗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妙,感受诗人用简洁的文字所表达出的丰富情感。
同时,也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思考。
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建德江边,看到那迷蒙的烟雾、低垂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和近在咫尺的明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①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宿建德江》1.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小洲旁,夕阳的清晖笼罩着新的愁情。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明,倒映的月亮仿佛与人更近。
3.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旅途中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译文:乌云翻涌如墨却未遮满山头,白色的雨点像珠子一样蹦跳着落入船中。
忽然一阵卷地的大风把雨吹散,望湖楼下的水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 1 —3.主题思想: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绘,表达了六月西湖雨前雨后的自然景色变化,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轻柔的夜风中传来了一阵阵蝉鸣声。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传来几声蛙叫似乎在说:“今年又是丰收年”。
天边挂着七八颗星星,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茅店就在社林边,道路转过溪桥后忽然出现。
3.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细节,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整首词充满着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四、课堂笔记1.重点词汇解释:《宿建德江》中,“宿”指住宿、过夜;“建德江”是指— 2 —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诗人在旅途中夜宿建德江,感受到江边夜景的美丽和孤独,表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翻墨”形容乌云浓厚、雨势强烈;“未遮山”指乌云还没有遮住山头,形容雨势来得快去得也快。
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描绘,表现了六月西湖雨前雨后的自然景色变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描述了乡村夜晚的景色和作者的行踪。
宿建德江古诗宿建德江【唐】孟浩然yízhōu bóyān zhǔ,移舟泊烟渚,rìmùkèchóu xīn 。
日暮客愁新。
yěkuàng tiān dīshù,野旷天低树,jiāng qīng yuèjìn rén 。
江清月近人。
【诗文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旷:空旷。
江清:江水清澈。
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讲义一、作者简介《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孟浩然。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
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他纵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之中。
二、诗歌背景孟浩然仕途失意,漫游吴越。
在旅途之中,他泊船建德江,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当时的他心情惆怅,面对江景,心中的孤寂和愁绪油然而生。
三、诗歌原文及译文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四、诗句赏析“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船靠岸;“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为下文抒发情感营造了氛围。
“日暮客愁新”,“日暮”,点明了时间。
“客愁新”,一个“新”字,说明诗人原本就有愁绪,而此刻在这日暮时分,羁旅之愁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近处的树还要低。
这种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了天地的广阔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着明月,仿佛明月与人更加亲近。
这一句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温暖和慰藉,在孤独愁绪之中,尚有明月相伴。
五、诗歌意境与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日暮的秋景图,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将自己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在这空旷的原野上,低垂的天幕,清清的江水,近人的明月,无一不让诗人感到孤独和惆怅。
然而,明月的陪伴又似乎给了诗人一丝心灵的慰藉,让他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不至于太过凄凉。
六、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景抒情全诗通过对江边景色的描写,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诗人的愁绪,情与景融合无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对比手法“野旷天低树”中,通过“野旷”与“天低树”的对比,突出了天地的广阔和诗人的渺小孤独。
六年级上册三首古诗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三首古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了客子的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似乎与人更加亲近。
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整首诗情景交融,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地打进船里。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望湖楼下水天一色,碧波如镜。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暴雨的奇特景色,从乌云压近、大雨倾盆到风吹云散、水天相接,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幻无穷。
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将瞬息万变的天气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描写了夏夜乡村的优美景色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的鸣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了两三点雨滴。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座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词人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来描绘乡村夏夜的美景,笔调轻快,语言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笔记一、课文笔记《古诗三首》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过故人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的,语言简练、质朴,充满了韵律美和节奏感。
在阅读这些诗歌时,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需要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意境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知识点1.诗歌背景:(1)《宿建德江》的背景是作者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于是在吴、越一带游历。
在途经建德江时,他停宿于此,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背景是苏轼赴杭州担任刺史时,途经杭州西湖,在望湖楼上欣赏西湖美景时,被西湖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过故人庄》的背景是孟浩然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在朋友家做客的过程中,他被朋友家的田园风光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主题思想:(1)《宿建德江》描绘了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的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羁旅之思和思乡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夏天突降暴雨,诗人于船上醉酒观雨的景象。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西湖雨季的独特魅力。
(3)《过故人庄》则展现了作者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的情景。
诗人被朋友家的田园风光所吸引,赞美了朋友家的生活环境和人情世态。
诗中描绘了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情的美好感受。
3.重点词句解析:(1)《宿建德江》的重点词句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停泊小船、远离家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中,“移舟泊烟渚”形象地描绘了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与“日暮”相呼应,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重点词句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