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声乐作品中的音乐性内容(1)
- 格式:pdf
- 大小:96.17 KB
- 文档页数:2
1 绪论1.1 研究背景《黄水谣》作为我国近代声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同时也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经典作品。
被许多老师看做女声的必唱曲目,因为其歌曲平易近人、音调朴素,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声乐教学当中。
由于这部作品出自冼星海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黄河大合唱》当中,全曲感情蕴含丰富,令人无法轻易忘怀。
因此如何运用声音来表达出这首声乐作品的深刻内涵,经过艺术处理后完美体现歌曲的情感,这其中涉及的手法和途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并且诠释《黄水谣》的魅力,深刻探讨与研究它的艺术风格、歌唱技巧、作品分析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若使一部声乐作品演唱成功,在表演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将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听众,达到声与情的高度统一,离不开优秀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演唱技巧。
同时为使经典继续渊源长流,随着时代迅速变迁,演唱技巧不断丰富演变,对经典歌曲的二次艺术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既能保留经典本身的艺术风格,也能融入新的歌唱艺术是现代与历史的双赢。
在声乐艺术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点就是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和演唱中所体现的情感流露,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空有华丽的技巧而忽略情感的表达,会像僵硬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表演,让作品空洞无畏;只有情感但缺失技巧的演唱与艺术就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真正的歌唱艺术就是经过合理的训练与思索,把演唱技巧和作品情感天衣无缝地巧妙结合在一起,从而打动观众的内心。
《黄水谣》这部作品是我国诞生值得纪念又无比悲痛的特殊年代,是现代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未光然天时地利、艺术碰撞的经典之作。
整部作品平易近人又包含深刻的历史意义。
蕴含着中华民族儿女勇敢、无畏、勤劳、拼搏、顽强的民族精神。
这部经典作品经常被使用在日常教学和演唱当中。
需要用一定演唱技巧和饱满的情感表达演绎作品。
笔者将根据分析《黄水谣》的创作由来、作品结构、演唱技巧三个方面,全方面剖析这部作品的表达。
2 黄水谣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2.1 创作背景七十多年前,羸弱的中国正处于日本侵略军铁蹄的残暴蹂躏下,华北危急,全国危急。
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述评【摘要】声乐作品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其演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
本文就声乐作品的特点、声乐演唱的技巧、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声乐演唱的发展历程以及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也探讨了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声乐演唱的未来发展以及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的述评,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同时为声乐演唱者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方向。
声乐作品的研究对于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声乐演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启示与指导。
【关键词】声乐作品、艺术特征、演唱研究、声乐特点、声乐演唱技巧、声乐表现力、声乐演唱发展历程、声乐作品演唱研究方法、声乐作品艺术价值、声乐演唱未来发展、声乐作品演唱研究意义1. 引言1.1 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述评声乐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音乐艺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它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在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中,旋律优美、表现力丰富、情感真挚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
声乐演唱是声乐作品得以传达的关键,演唱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唱歌技巧,包括呼吸控制、音色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则需要演唱者具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通过唱腔、音准等技巧来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声乐演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声乐作品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
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方法也是声乐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分析声乐作品的音乐结构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这些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方面,它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声乐演唱的未来发展将在技术和表现力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为声乐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以及探索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论歌唱中的语音与乐音(一)歌唱是声音的艺术,是人声带有语音与乐音的艺术,语音与乐音构成了歌唱音响的表达手段与载体。
如何认识语音与乐音的构成关系及其形态,如何掌握语音与乐音的表现规律和技巧,是提高歌唱艺术魅力的关键。
语音与乐音的融合性歌唱作为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它是语音与乐音的有机融合。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表意功能的声音,乐音是对自然界中的音响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声等乐音构成规律进行加工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组织和表现力的声音。
两种声音都具有各自的音响体系,但它们都具有音响的物理属性,都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基本性能,以及它们形成的音响运动,这些共性使它们有了融合为一体的条件。
实际上声乐作品就是语音的乐音化,语音的音节、节拍、韵律等直接影响并作用乐音的乐节、乐句、节奏、旋律等的表现,乐音绝对不是语音简单的翻译,在乐音化的表现中它有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如一般宣叙调是语音多而乐音少,即字多腔少,像《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直接的口语性就没有更多的乐音发挥;而《黄河颂》或《黄河怨》等则是字少腔多,它是具有充分乐音性舒展的咏叹调,使更趋于歌唱性的语音与乐音得到了高度融合的发挥。
在声乐作品中,既要有宣叙性的语气、语势情态的乐曲,更需要有丰富歌唱的咏叹性唱腔来抒发情节跳动激荡、情感起伏跌宕的内容,这样才能形成多变的语气形态,从而去表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在歌唱中,我们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技巧去展现多变的语气情态。
“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在“依宇行腔”中,把握好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的语气、语势,实际上歌声的语调色彩就是语音与乐音在融合中随着情感抒发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演唱中就要认真分析歌词的语音语气情态,并结合乐音旋律的起伏跌宕,和谐地处理语音与乐音的融合。
既要充分显示融合中的音乐性,具有丰富情感变化的语调色彩,也要使发声、呼吸、共鸣等具有气韵贯通的融合统一感。
这里所指的“气韵贯通”其实就是语音的韵律感和乐音的旋律感的融合,是气与韵的统一,气不仅是歌唱气息的表现,更蕴含着神“气”的贯串,即所谓“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气”(刘在魁《论文偶记》),也就是语音与乐音在融合中所显现的神情气势。
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周家声作曲,改编创作自唐后主李煜所做词《虞美人》。
此词抒发了作者亡国后感叹生命落空的悲哀,通过曲折回旋的音调,贯穿作者的愁绪。
音乐表演其本质属于对已有作品的二度、甚至三度创作,在当今音乐表演中,演唱(奏)者对还原作品这一表演目的是存在着不同观点的。
一方面,保守的演唱(奏)者会极尽可能力求维持作品原貌;另一方面,作为时代潮流的一个趋势,演唱者以增添新的元素保持原有作品在新时代下的活力。
作为采用古代诗词创作的现代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本身在创作上就已经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各个因素,那么如何在新旧之中权衡演唱,在不失古诗词韵味下以新的表演方式来陈述作曲家意图。
一、音乐表演美学创造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统一二度创作兼顾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协调与统一。
真实性是指对音乐原作的忠实再现。
把握作品的内容、形式、时代背景是进行第二度创造的基础。
乐谱是作为音乐表演真实性的基本依据,对乐谱进行研究揣摩至关重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歌曲的基本风格为古曲形式,带有古典韵味的特点,古典诗词往往都蕴含着其内在的含义以及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因此作曲家在进行第一次二度创作时,作曲融合了诗词的含义。
歌曲的总体速度特点为Lento poco mosso (稍快的慢板),所以拿到这首歌曲时就需要对它进行定性,结合歌词把握它的风格。
由于古曲不同于现代歌曲的音乐风格,它有古曲特有的音乐特点,所以乐谱中每一个音符、音乐符号、节奏、休止等等都有各自所代表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更要仔细读谱。
同时也需要了解作曲家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意图。
作曲家周家声喜欢并曾专门学过京剧,所以他的音乐中会有一些戏曲的音乐特点。
音乐表演者必须更全面的去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
表演者还必须有创造性,音乐表演创造要求表演者对音乐作品应有自己的见解,但既不能脱离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要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性。
著名声乐教育家张宁佳受邀来到我校讲学时,在讲座中有几名我校声乐系青年教师作为代表演唱,进行交流并得到张教授的指导建议。
如何赏析声乐作品方法一:通过直觉感知声乐作品的赏析首先需要运用直觉的感知,这是初步的、恍惚的、直接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理智的赏识,这是通过对歌曲的歌名、创作背景、旋律、歌词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而进行的,从中,我们可以辨别歌曲的创作成功与否,也可以清楚地感慨感染到作品通过悦耳的旋律、柔美精练的歌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当然,要完美地赏识一部音乐作品,还要有比较丰硕的糊口经验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及想象力。
这样,才能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声乐作品、准确体验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歌名一般来说,声乐作品的标题题目是根据歌曲的主要表现内容来命名的,歌名是对歌曲内容的集中体现和精辟概括。
因而,通过歌名,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的大体内容。
当我们看到《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歌名时,便能很快地得知这些歌曲是歌唱祖国的,一看就令人振奋,并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看到《赶牲畜》《推船号子》《打酸枣》等歌名,一幅幅生动的劳动场面便呈现在眼前;而《沂蒙山好风光》《无锡景》《人人都说山西好》,则会激起我们对大天然锦绣景观的想象。
同样,也有一些一看便可知是初级趣味或反映不健康情趣的歌曲,对此我们一定要用高尚的审美观进行准确地引导,保持理智的鉴赏眼光,果断抵制不健康歌曲。
方法三:品味歌词认为歌词是表现歌曲思惟内涵的文字表现和文学体式,大多是语言精练、含义隽永、节奏光鲜、富有美感的诗词,它高度精练地概括了歌曲的表现内容。
歌词能够大大加强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力,有助于我们正确掌握歌曲的思惟内涵。
如艺术歌曲《斑竹泪》:“山重重水茫茫,山高水又长;古舜帝去南方,巡狩赏风光……欢情薄,美梦破,苍穹星辰落,帝驾崩、二妃惊、苍梧散魂魄……”这些布满诗情画意的歌词,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又向我们交代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舜帝南巡,后驾崩于苍梧而与蛾皇、女英生离死别的悲壮爱情故事。
歌词最后以“千年事,万人说,悲歌天地和”结束,将全曲的情绪升华到了极致。
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2011年)小学教材声乐作品之比较作者:张莹莹来源:《音乐天地》2013年第10期在中西方音乐史上,声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不同时期都有对声乐教学方法、方式的论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起源与发展的主要标志。
此后,声乐作品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材的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11月颁发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7月颁发的《初级唱歌教学大纲(草案)》和1979、1982年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都规定:“唱歌是主要内容”。
1988年5月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中将“唱歌是主要内容”改为“唱歌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但依然肯定着声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对声乐的欣赏教学拓宽了思路,使声乐从实践到欣赏在音乐教学中有了广泛的体现。
2001年,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出了新的定位:“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各个出版社纷纷编辑出版了新课标音乐教材,声乐作品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在教材中具有了不同以往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都体现着新时期的特点及对音乐学科的人文关注。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教学阶段,也是音乐教学起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一生的音乐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声乐作品不同方式、层次展现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
在众多版本的音乐教材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版本,本文将对比分析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对声乐作品教学的展示,来展现两种教材对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教材编写方式。
大学音乐教案分析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探讨大学音乐教案中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作品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习目标来选择音乐作品,既要考虑到作品的艺术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巴赫的管风琴曲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当代的音乐作品,如迪斯尼电影原声音乐等。
二、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在进行音乐作品分析之前,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是必要的。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从而更深入地分析作品。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等。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在分析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三、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音乐作品在形式上一般包括前奏、主题、中段、尾声等。
通过对作品结构和形式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组织架构和发展过程。
分析时可以从主题的呈现、发展和变奏等方面展开,通过对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的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组织原则。
四、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是学生进行分析的重点,也是音乐作品魅力所在。
从旋律、和声、节奏、动态、音色等方面入手,学生可以分析作品的情感表达、音乐语言以及艺术效果。
同时,学生还可以对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的技巧和手法进行分析,如对位法、装饰音、变奏等。
五、联结作品与学科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结。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了解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学生还可以将音乐作品与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探究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
声乐作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音乐特征“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这首由席慕蓉作词、乌兰托嘎作曲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可谓是草原歌曲经典中的经典。
随和的乌兰托嘎在音乐创作上是严谨的,他追求的是永远创新,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他是在用音符作诗,用旋律作画的草原诗人。
一、b自然小调感情基调的铺垫《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音乐结构工整,分为三段,以四句为一段,共38 小节。
歌曲采用6/8 拍,既有传统内蒙民歌悠长、宽广的韵味,又有温馨、恬静、深沉的情感。
从旋律来看,歌曲第一段(第 1 —13小节)的调式调性是b 自然小调,第一句(1-3)小节,旋律采用的是主和弦的和弦内音的重新排列,突出小调柔美的色彩功能,主题鲜明;第二句(4-6 )小节继续深化主题,利用八度音程的变化,来强调主功能。
第 6 小节结束在主和弦的五音上,留下了情绪的发展空间;在第9 小节进行到下属功能;第四句(10-13 )小节,延续了第三句的下属功能,后由下属进行到属,最后回归到主音。
第二乐段(14-22)小节,歌曲从 1 4小节的下属进行到15 小节的属,又从 1 8小节的主进行到下属,下属功能和主功能交替出现,使主题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矛盾冲突状态下进行,最后落在属音上,并且长达12 拍,使歌曲的情感完全铺展开来,也为即将到来的副歌部分和整首歌曲情绪的高潮部分做好了准备和暗示。
第三乐段(23-35 )小节,这是转调后调性的回归与再发展,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这一部分是转调后调性的回归与再发展,属音的八度大跳和音区的提高,是整首歌的高潮。
从歌词的角度来说这一部分是情感更具体。
“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这一生的经历,悲伤也好,欢乐也罢,我都不想再对你倾诉,我只想躺在你的怀抱里,就这样静静得看时光流逝。
浅析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李云飞(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11级5班)摘要:声乐艺术是用人的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它的魅力在于用人的声音直接表达人性和真实的情感。
在演唱中,通过演唱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听众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产生情感的接触,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涵盖了技巧和艺术两个层面的表现,通过论述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的艺术表现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必须先要对故事有一个总体上的理解,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更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演唱者要对歌曲的内容、主题、语言、时代背景、乐句的划分、伴奏的织体、力度、表情术语的变化进行仔细的研究,增强全面的艺术表现力,以取得比较完美的演唱效果。
关键词:《多情的土地》;声乐作品;情感表现;演唱技巧;艺术特征一、《多情的土地》时代背景歌曲《多情的土地》是由词作家任志平和曲作家施光南一起创作的代表作品。
《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表现热爱祖国乡土的声乐作品,它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对于新中国来说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带给全国人民的是日新月异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出现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声乐作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歌曲的题材和形式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不会再被戴上“修正主义”、“靡靡之音”之类的帽子了,很多的艺术都开始跟随西方流行音乐的思潮。
但是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却创作了很多描述人们生产生活的作品,并没有被西方的音乐思潮影响。
在那个时期,外来文化的侵占也使得人们非常向往国外的生活,都觉得去国外能够很好的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任志平作为一个热爱着这片土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写下了作品《多情的土地》的歌词,并很快找到了施光南先生,在第一次出国的热潮中,施光南也深深地感觉到大量人才流向海外的沉痛,然而这首歌词给力施光南灵感。
歌曲《多情的土地》主要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歌词也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山河的喜爱,还有对祖国养育的感激以及对祖国美好明天的企盼。
9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徐坚强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音乐与演唱分析孙治国摘 要:徐坚强先生依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归园田居》而创作出的混声无伴奏合唱作品《归园田居》,凭借着深厚的艺术性、良好的思想性、独特的审美性而广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成为近年来传唱率较高的合唱作品之一。
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分析合唱作品《归园田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其音乐结构,继而结合个人经验,详细总结了作品演唱方式。
这一方面深化对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作品处理与演唱活动,提高演唱质量,展现其应有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徐坚强;合唱作品《归园田居》;音乐结构;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孙治国(1972-),男,硕士研究生,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
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既需要艺术家创作出完美的词曲内容,也需要歌者进行高水平的二次创作,由此才能整合“声、词、意”,使听众产生美的体验乃至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合唱作品《归园田居》充分吸收东晋诗人陶渊明同名诗作的精神内涵,既感叹诗人躬耕生活,又暗含怡然自乐的心境,呈现出质朴自然、洒脱自由的意蕴,十分契合我国群众的审美理念,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首优秀合唱作品。
然而要想准确展现其艺术与审美特色,还有赖于高水平的处理与演唱活动,值得我们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徐坚强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东晋诗人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与世俗的束缚,毅然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在清净、淳朴、轻松的田园生活中,有感而发,创作出优秀田园诗《归园田居》,一组六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洁身自好、隐逸山野、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情感。
优美的词句、美好的心境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流传至今。
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徐坚强应北京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之约,依据《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而创作出同名合唱作品《归园田居》,同年参加第八届金钟奖,获得铜奖,随后被广泛传唱,尤其是2014年第九届金钟奖合唱比赛决赛期间,35支参赛队伍中有12支队伍选择作品《归园田居》,其中2支队伍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