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6.3焦耳定律》教案(表格版)-
- 格式:pdf
- 大小:504.15 KB
- 文档页数:4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焦耳定律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主题为焦耳定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焦耳定律的定义、公式推导、应用以及与电功的关系。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6章“电功与电热”,第3节“焦耳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焦耳定律的概念,掌握焦耳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理解焦耳定律与电功的关系,为后续学习电功率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焦耳定律的推导及与电功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焦耳定律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实验板。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板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通过改变电阻值,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焦耳定律概念及公式推导(1)教师讲解焦耳定律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电流产生的热效应。
(2)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推导焦耳定律公式。
3. 例题讲解(1)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进行求解。
(2)讲解解题步骤,强调焦耳定律与电功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应用焦耳定律的练习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拓展延伸:介绍焦耳定律在节能减排、电热器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焦耳定律2. 内容:(1)焦耳定律定义(2)焦耳定律公式(3)焦耳定律与电功关系(4)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一个电阻器在电流为2A、电压为12V时产生的热量。
(2)已知一个电热水壶的电功率为1500W,工作时间为10分钟,求消耗的电能。
2. 答案:(1)24J(2)9×10^5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焦耳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焦耳定律;3.会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学习控制变量法,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5.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将如图所示的电炉接入家庭电路中,会发现,通电的电炉丝会发光、发热,其温度是很高的,而与电炉丝连接的导线却是凉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学会本节内容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三节焦耳定律》。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电流的热效应与什么因素有关自主阅读教材P94~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电流通过灯泡的灯丝时,灯丝变得灼热而发光,这种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如图所示,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1)通过观察玻璃管中液柱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
(2)图中甲、乙两根电阻丝是串联的,这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二)焦耳定律自主阅读教材P 95~9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计算公式是Q =I 2Rt 。
4.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 的电源上,5s 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Q =I 2·R ·t =⎝ ⎛⎭⎪⎫U R 2·R ·t =U 2R ·t =(36V )260Ω×5s=108J (三)电流热效应的利用与危害自主阅读教材P 9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电热的利用——电热器6.电热的防止利用散热窗、散热片、风扇吹风等方法加快散热。
教案:第6章第3节焦耳定律(新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一、教学内容:1. 焦耳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2. 影响电流产生热量的因素;3. 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焦耳定律计算;4. 能量转换与能量守恒在焦耳定律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焦耳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2. 培养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能量转换与能量守恒在焦耳定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焦耳定律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能量转换与能量守恒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焦耳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影响电流产生热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热源等);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家庭电路中电热水壶加热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电流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焦耳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解释影响电流产生热量的因素。
3. 例题讲解:以实验数据为基础,讲解焦耳定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计算实验数据,巩固所学知识。
5. 能量转换与能量守恒:引导学生分析焦耳定律中的能量转换与能量守恒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2)分析家庭电路中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3)运用焦耳定律计算一个实际场景中的热量产生情况。
2. 答案:(1)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为X焦耳;(2)家庭电路中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时间等因素有关;(3)实际场景中的热量产生情况为X焦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掌握了焦耳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了解了影响电流产生热量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计算,对焦耳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能量转换与能量守恒的部分,部分学生仍有疑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
6.3焦耳定律一、课标及教材分析本节《焦耳定律》是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两节课的综合运用,也是对下节课奠定的基础,焦耳定律的得出及运用跟之前的电功有着区别也有联系,这几课得将两者进行区分,并把应用公式进行总结,所以这节课即是对之前的总结,也为下节课《灯泡的电功率》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孩子们已经具备的基础的实验能力,对于控制变量法和转化的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不用多做解释,用控制变量法总结结论还是孩子们的软肋多让孩子进行语言的表达缕清思路也是很节课的要点,对于初三的孩子简答题的类型分析及判断还是需要进行总结性的概括,给孩子们进行解题思路的总结。
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理解焦耳定律,记住焦耳定律的公式。
2、能区分电热和电功。
3、应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四、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小魔术引入新课中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教师演示的方法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阻的关系,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通过教师给出的实验器材怎么判断电热的多少,电热与电流的关系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电路图,找到实验连接方式,理解焦耳定律,会用焦耳定律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通过习题总结电热与电功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电流热效应的自制教具,电热与电阻关系的实验演示器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魔术,火柴放到导体上动动手指就可以将火柴点燃(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通过小魔术给孩子们揭示这是通了电的导体会产生热量,然孩子们说出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完成学案中的第一题“电流的热效应是指电能转化为的现象。
”教师: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教师:我们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时,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什么?学生:控制变量法教师:我们想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怎么设计电路图?同时请大家关注此实验中那个物理量是改变的,哪个物理量需要控制不变?请大家自己设计电路图学生:设计电路图教师:投影总结电路图出示实验器材,通过观察怎么进行实验,怎么比较放出电热的多少?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及时总结评价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上台连接,大屏幕投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设计出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总结实验结论。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焦耳定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焦耳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焦耳定律提出、理解与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之间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焦耳定律原理,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电流产生热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焦耳定律公式推导和理解。
2. 教学重点:焦耳定律应用,计算电流产生热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导线、电源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
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触摸电流通过导体,感受其温度变化。
2. 焦耳定律提出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阻、通电时间与导体产生热量之间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焦耳定律。
3. 焦耳定律理解详细讲解焦耳定律公式,分析各物理量含义,推导公式。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示范如何运用焦耳定律计算电流产生热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焦耳定律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焦耳定律:Q=I^2Rt2. 例题及解答3.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电流I、电阻R、通电时间t,计算电流产生热量Q。
(2)已知电流I、电压U、电阻R,计算通电时间t。
2. 答案:(1)Q=I^2Rt(2)t=U/I R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焦耳定律有初步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2. 拓展延伸:(1)研究不同导体材料对焦耳定律影响。
(2)探讨如何提高电流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6章《第三节焦耳定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6章的第三节,主要涉及焦耳定律的内容。
具体包括:1. 了解焦耳定律的定义和表述。
2. 掌握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
3. 探究影响电流产生热量多少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焦耳定律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运用焦耳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流产生热量多少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焦耳定律的微观解释,掌握其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
2. 教学重点:运用焦耳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电热水壶加热水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知识讲解:介绍焦耳定律的定义、表述和计算公式,讲解其适用条件。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典型的电流产生热量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一道焦耳定律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影响电流产生热量多少的因素,并填写实验报告。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焦耳定律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焦耳定律的定义和表述。
2. 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
3. 影响电流产生热量多少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阻值为100Ω的电阻丝,通入电流为2A,求电阻丝产生的热量。
2. 答案: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40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暖器、电烙铁等电器的工作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焦耳定律的微观解释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焦耳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描述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的关系。
焦耳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3、知道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实验操作过程教具准备电流的热效应演示器一台,220V电源、火柴、电阻丝、泡沫塑料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发光的灯泡和电风扇工作一段时间后,用手摸灯泡和电风扇的电机部分会感觉变热了。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3)电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发热?影响它们发热的因素是什么?(4)它们发热时有什么规律?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二)新课教学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探究:电流产生的热跟哪些因素有关(1)猜想①可能与电压有关,因为电压越大,电炉中产生的热越多;②可能与电阻有关,因为电炉丝发热,而跟电炉丝相连的铜导线却不太热;③可能跟电流有关,因为常听说,电流大容易引发火灾。
教师补充: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之间是有联系的,明确了二个量就可以再确定另外一个量,故我们研究电流、电阻与导体产生热量的关系就可以了。
(2)设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①如何控制电流一定时电阻的变化?②如何控制电阻一定时电流的变化?③如何比较电流产生热的多少?(转换的思想)方案:第一次实验:把两个电阻放在煤油中或密闭的空气盒中,使之它们产生的热对煤油或空气加热。
使两电阻丝串联,以保证它们的电流相等;让甲瓶的电阻相对乙瓶中的较大,观察两瓶中煤油或空气的膨胀程度,第二次实验:欲使其电阻一样,电流不等,可以在两个相等的电阻上再并联一个等值的电阻丝,则干路和支路上的电流不相等,如图2所示。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焦耳定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焦耳定律的推导,焦耳定律的应用,以及焦耳定律与电路中电功率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焦耳定律的表述和推导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焦耳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并能与电功率知识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焦耳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焦耳定律与电功率的结合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等。
2. 学具:电路图示学具,计算器,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引发学生对焦耳定律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推导焦耳定律:引导学生根据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推导出焦耳定律公式。
(2)应用焦耳定律:分析实际电路图,计算电路中各部分的热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焦耳定律的应用。
4. 知识拓展:讲解焦耳定律与电功率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电能在电路中的转化和利用。
六、板书设计1. 焦耳定律的表述和公式。
2. 焦耳定律的应用实例。
3. 焦耳定律与电功率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焦耳定律,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热量。
(2)分析一个实际电路,求出各部分的热量。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热水器、电饭锅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附录:作业答案1. (1)Q=I²Rt=(2A)²×10Ω×30s=1200J(2)见实际情况分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本节课的内容应聚焦于焦耳定律的推导、应用及其与电功率的关系。
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焦耳定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详细内容为焦耳定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掌握焦耳定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焦耳定律的概念,能运用公式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焦耳定律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难点: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焦耳定律演示仪。
2. 学具:实验报告单、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焦耳定律演示仪,展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 知识讲解(1)讲解焦耳定律的定义: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介绍焦耳定律的公式:Q=I²Rt。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焦耳定律的计算题,步骤如下:(1)分析题目,确定已知量和求解量。
(2)运用焦耳定律公式进行计算。
(3)解答并检验结果。
4. 随堂练习发放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5.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对电流产生热量的影响。
6. 数据分析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分析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与电流产生热量的关系。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焦耳定律的概念2. 焦耳定律的公式:Q=I²Rt3. 电流、电阻、通电时间与电流产生热量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电路中电流产生的热量。
图中已知:U=10V,R1=5Ω,R2=10Ω,I=2A,t=1min。
计算R1和R2各自产生的热量。
2. 答案:R1产生的热量Q1=I²R1t=2²×5×60=1200J;R2产生的热量Q2=I²R2t=2²×10×60=2400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