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数的基本原理
- 格式:pptx
- 大小:349.88 KB
- 文档页数:24
计数的基本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数的概念,掌握数的顺序和数的基本单位。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能够正确地进行数的表示和简单的运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顺序:1、2、3、4、5、6、7、8、9、10……2. 数的基本单位:个、十、百、千、万等。
3. 数的表示:数字的书写和读法。
4. 简单的数运算:加法、减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顺序、数的基本单位、数的表示、简单的数运算。
2. 教学难点:数的顺序的理解和运用,数的基本单位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数的顺序和基本单位。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感。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数棒、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数棒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数来描述物品的数量。
2. 新课导入:讲解数的顺序,从1开始,依次数到10,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数。
3. 数的表示:讲解数字的书写和读法,例如数字“3”写作“三”,读作“three”。
4. 数的基本单位:讲解数的基本单位,如个、十、百、千、万等,并以实际物品为例,让学生直观感受。
5. 数的换算:讲解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6. 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的表示和换算的练习。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数的表示和换算练习。
2. 请学生编写一个关于数的家庭作业,如数数、表示数字等。
九、课后反思1.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2. 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对数的换算理解困难等,思考解决办法。
3. 对下一节课的教学进行预告,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的顺序,正确表示数字。
《计数的基本原理》第一课时说课稿《计数的基本原理》第一课时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计数的基本原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计数的基本原理包括分类计数及分步计数原理,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的重要理论,同时也给出了分析解决排列与组合问题的思维方法。
因此,在整章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分类计数原理及分步计数原理的区别及应用教学难点:对复杂事件的分类及分步。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学情分析:学生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以上两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计数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计数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
正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得之深固也” 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让自己去发现。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的教与学的情境。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上述情况,我设计了如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首先,我会给出以下一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国热情。
看到图片,有的学生马上脱口而出:“中国女排”。
我说:“对,这正是中国女排在去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画面,好,现在假使你是一名统计员,我给出如下比赛规则: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6支队伍进行循环赛,决出4强,再由这四支对进行淘汰赛,那么请问,夺冠的中国女排总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这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困难。
计数的基本原理计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基本技能,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计数的基本原理,包括计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计数的概念。
计数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将事物的数量用数字表示出来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计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人员的数量、时间的长短等。
计数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类别进行标记和计数,最终得到总体的数量。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计数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计数有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一一对应法、分组计数法、估算法等。
一一对应法是指将每个物体与一个唯一的数字进行对应,通过一一对应来确定数量。
分组计数法是将物体分成若干组,再分别计数,最后将各组数量相加得到总数。
估算法则是根据已知的数量和规律,推算出未知的数量。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场景下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数。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计数的应用。
计数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数学中,计数是组合数学和概率论的基础,它与排列、组合、概率等概念密切相关,是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统计学中,计数是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计数可以得到各种统计指标,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计算机科学中,计数是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计数可以实现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
可以说,计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计数是一种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计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计数的基本原理,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计数原理知识点
计数原理是概率论中的一种基本原理,也是计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它用于解决计数问题,即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和已知的条件,推导出所需的计数结果。
计数原理包括了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两个部分。
乘法原理是指,如果一个实验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有m种可能的选择,第二步有n种可能的选择,那么整
个实验的结果就有m*n种可能的情况。
举个例子,如果一串密码由4个数字组成,每个数字的取值范围都是1到9,那么根据乘法原理,总共可能的密码数量就是
9*9*9*9=6561种。
加法原理是指,如果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互斥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有m种可能,第二种情况有n种可能,那么整个
实验的结果就有m+n种可能的情况。
举个例子,如果一部电影院提供两个不同的电影放映时间,第一个电影共有4个时间选择,第二个电影共有3个时间选择,那么根据加法原理,总共的放映时间选择有4+3=7种可能。
在实际问题中,可以通过乘法和加法原理来解决复杂的计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用到排列组合等进一步的数学方法。
计数原理是处理计数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它在概率、组合数学、统计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计数的基本原理计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概念,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计数。
而计数的基本原理,是我们进行计数的前提和基础,了解计数的基本原理对我们正确进行计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计数的基本原理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一一对应的原理,二是顺序排列的原理。
一一对应的原理是指,在进行计数时,每一个被计数的对象都要和一个自然数相对应,不能漏掉,也不能重复计数。
这意味着在进行计数时,我们需要对被计数的对象进行逐一对应,确保每一个对象都被正确计数到。
而顺序排列的原理则是指在进行计数时,被计数的对象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不能随意打乱顺序。
这两个原理是进行计数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计数时必须要遵守的规则。
其次,了解计数的基本原理对我们进行正确的计数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数据的统计和计数,而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理解计数的基本原理,很容易出现错误的统计结果。
比如在进行库存盘点时,如果没有按照一一对应的原理进行盘点,就有可能漏掉一些库存商品;又比如在进行考试成绩统计时,如果没有按照顺序排列的原理进行统计,就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的混乱。
因此,了解计数的基本原理对我们进行正确的统计和计数非常重要。
最后,除了在工作和学习中,计数的基本原理也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购物时,我们需要对购买的商品进行计数和核对;又比如在做菜时,我们需要对食材进行计数和配比。
了解计数的基本原理,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准确地进行计数,避免出现错误和混乱。
总之,计数的基本原理是我们进行计数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和遵守计数的基本原理对我们进行正确的计数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运用计数的基本原理,以确保我们的统计和计数结果准确无误。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计数的基本原理,从而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
计数的基本原理
计数的基本原理是将某个事件或物体的数量进行统计和计算。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科学研究中,计数都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确定计数单位:在进行计数之前,需要明确确定计数单位。
计数单位可以是个体、组织或者其他可以独立计数的实体。
例如,在统计一群人的数量时,计数单位可以是个人。
2. 进行实际计数:在确定计数单位后,可以通过实际观察、记录或者其他方法进行计数。
实际计数可以是逐个计数,也可以是通过间接测量或抽样方法进行估算。
3. 记录计数结果:将实际计数的结果进行记录。
一般情况下,计数结果可以用数字表示。
记录计数结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4. 分析计数数据:对计数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有关数量的信息。
通过计数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规律、探索规律背后的原因,并从中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计数的基本原理在各个领域和学科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数学中,计数是数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各种计数方法和技巧。
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计数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计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统计和计量。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专业领域中,计数都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
计数的基本原理
计数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概念,用于确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的大小。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数数的方法,对所要计数的对象进行逐一排列或标记,然后在最后进行统计。
计数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人口普查、库存管理、实验数据统计等。
在进行计数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计数单位,如个、张、件、本等,根据对象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单位。
例如在统计人口数量时,可以使用“人”作为计数单位;在统计书籍数量时,可以使用“本”作为计数单位。
通过使用适当的计数单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数量的大小。
进行计数时,要注意遵循一定的计数原则。
首先,每个对象只能被计数一次,以确保不会重复计算;其次,每次计数都应该准确无误,以避免遗漏或错误统计;最后,要对计数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以便对数量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实际应用中,计数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和方法相结合,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通过使用这些运算方法,可以对数量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和处理,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总之,计数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原理,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和统计事物的数量。
通过遵循计数原则和运用适当的计数单位,我们可以对各种对象进行有效的计数,并进一步应用计算方法进行数量的处理和分析。
基本计数原理
基本计数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用于计算由一系列独立事件组成的样本空间中某个事件发生的总数。
简而言之,基本计数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任务可以通过若干个步骤完成,第 i 个步骤有 n(i)种选择方式,那么完成整个任务
的总方法数为 n(1) × n(2) × ... × n(k) 。
举个例子来说明基本计数原理的应用。
假设我们要选择一件衣服的颜色和一双鞋子的颜色,衣服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可选,鞋子有黑、白两种颜色可选。
如果我们按照基本计数原理来计算,衣服的选择有 3 种,鞋子的选择有 2 种,那么整个搭配的方式就有 3 × 2 = 6 种。
在实际应用中,基本计数原理常常用于解决组合、排列、分配等问题。
例如,我们要将 5 台电脑分配给 3 个班级,每个班级至少分配一台电脑。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基本计数原理求解。
首先,我们可以将其中一台电脑分配给每个班级,这样每个班级至少有一台电脑。
然后,剩余的两台电脑可以按照自由分配的原则,每个班级都可以选择或不选择。
因此,总的分配方案数为 C(3,1) × 2² = 12。
基本计数原理在计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复杂的计数问题。
它是组合数学中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入理解概率论、组合优化等领域的基石。
第1章计数原理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范金泉本章是组合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共包含1. 1两个基本计数原理、1. 2排列、1. 3组合、1. 4计数应用题和1. 5二项式定理五节内容,其中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这两个计数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它们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思想和工具.一、《课程标准》关于《计数原理》的表述及教学要求1.表述:计数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称为基本计数原理,它们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思想和工具.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计数基本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了解计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2.教学要求:(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通过实例,总结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排列与组合.通过实例,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二项式定理.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要求上的主要变化1.2002年4月由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教学大纲》,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的标题定为《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教学目标规定为:(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2.对比2003年4月由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一是章节名称变为《计数原理》,突显了计数原理的基础地位,同时在教学要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变化有:(1)“计数原理”的要求由“掌握”变为“通过实例,总结出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2)“排列、组合”的要求也由“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变为“通过实例,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3)关于“排列数、组合数”,则由“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变为“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4)“二项式定理”由“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变为“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省去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给出了参考例题1.以上变化,主要是为了防止教学过程中“人为地加深难度,对知识点进行深挖”.(5)教学课时也有所变化,《教学大纲》规定为18课时,而《课程标准》规定为14课时,减少了学时数.三、《江苏省普通高考数学学科考试说明》中“计数原理”部分的考试范围与要求层次四、江苏高考考题《计数原理》作为选修内容,只能出现在江苏省普通高考数学试卷的附加题部分,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考点较多,故涉及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考题仅在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考数学试卷中出现,为第23题(真题如下):请先阅读:在等式cos2x =2cos 2x -1(x ∈R )的两边求导,得:(cos2x )'=(2cos 2x -1)',由求导法则,得(-sin2x )·2=4cos x ·(-sin x ),化简得等式:sin2x =2cos x ·sin x .(1)利用上题的想法(或其他方法),结合等式(1+x )n =122C C C C n n n n n n x x x ++++ (x ∈R ,整数n ≥2),证明:n [(1+x )n -1-1]=12C nk k n k k x-=∑. (2)对于正整数n ≥3,求证:(i )1(1)C n k k n k k =-∑=0;(ii )21(1)C n k k n k k =-∑=0;(iii )10121C 11n nk n k k n +=-=++∑. 本题重在考查二项式定理,并融入了导数的内容!(1)证明:在等式(1+x )n =0122C C C C n n n n n n x x x ++++两边求导得:n (1+x )n -1=12321C 2C 3C C n n n n n n x x n x -++++=n +12C nk k n k k x -=∑, 故n [(1+x )n -1-1]=12C n k k n k k x-=∑. (2) (i )在等式n (1+x )n -1=12321C 2C 3C C n n n n n n x x n x -++++中,令x=-1,则有0=12321C 2C (1)3C (1)C (1)n n n n n n n -+⋅-+⋅-++⋅-两边同乘以-1得,0=12233C (1)2C (1)3C (1)C (1)n n n n n n n ⋅-+⋅-+⋅-++⋅-=1(1)C n k k n k k =-∑.即1(1)C n k k n k k =-∑=0. (ii )对等式n (1+x )n -1=12321C 2C 3C C n n n n n n x x n x -++++再求导,得n (n -1)(1+x )n -2=23221C 32C (1)C n n n n n x n n x -⨯⋅+⨯⋅++⋅-⋅. 令x =-1,则有0=23221C 32C (1)(1)C (1)n n n n n n n -⨯⋅+⨯⋅⋅-++⋅-⋅⋅-.两边乘以(-1)2,得0=223321C (1)32C (1)(1)C (1)n n n n n n n ⨯⋅⋅-+⨯⋅⋅-++⋅-⋅⋅- =1223310C (1)21C (1)32C (1)(1)C (1)nn n n n n n n ⨯⋅⋅-+⨯⋅⋅-+⨯⋅⋅-++⋅-⋅⋅-=1(1)C (1)n kk n k k k =--∑=21(1)C n k k nk k =-∑-1(1)C nk kn k k =-∑. 由(i )得21(1)C nk kn k k =-∑=0.(iii )因为11!!C 11!()!(1)!()!k n n n k k k n k k n k =⋅=++⋅-+⋅- =111(1)!1(1)!1C 1(1)!()!1(1)![(1)(1))!1kn n n n k n k n k n k n ++++⋅=⋅=++⋅-++⋅+-++ 所以1111111110011121C C (C C C )1111n n n k k n n n n n n k k k n n n +++++++==-==+++=++++∑∑. 五、江苏省数学学科关于《计数原理》的教学建议1.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是处理计数问题的两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计数原理分析、处理问题,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确定解决该问题是需要分类,还是需要分步,再选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控制题目的难度,避免繁琐的、技巧性过高的计数问题.2.在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完成一件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怎样才算“完成”,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完成”.3.解决计数应用问题的关键是设计完成一件事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合理设计完成这件事的过程.4.解决本章的应用题,方法灵活多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向地思考,选择最佳方案,使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5.在教学中,可通过试验、画简图等方法帮助学生将问题直观化,进而寻求解题途径.在计数问题中,由于结果的正确性往往难以直接验证,因而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求解来加以验证.本章教学约需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六、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材开篇在列举一些贴近生活的典型实例的基础上,用明确的语言指出了两个计数原理与加法、乘法运算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不通过一个一个地数而确定这个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学习计数原理的必要性.由于两个计数原理的这种基础地位,并且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是训练学生推理技能的好素材.面对一个复杂的计数问题时,通过分类或分步将它分解为若干个简单计数问题,在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将它们整合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答案,可以达到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效果.2.“完成一件事情”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它比学生熟悉的“完成一件工作”、“完成一项工程”……的含义要广泛得多,教学中应当结合实例让学生辨析.例如:“从甲地到乙地”、“从甲地经丙地再到乙地”、“从中任取一本书”、“从中任取数学书、语文书各一本”、“从1~9这九个数字中任取两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等等,这些都是原理中所说的“完成一件事情”.排列、组合中的“确定一个满足条件的排列”、“确定一个满足条件的组合”也是指“完成一件事情”.建议在概念和例题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先思考并说出要完成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容易把“完成一件事情”与“计算完成这件事情的方法总数”混同.例如,在分析“从1~9这九个数字中任取两个,共可组成多少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时,学生容易把要完成的事情理解成为“求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的个数”.教学时应当注意利用简单实例引导学生消除这种误解.只有准确理解了什么叫“完成一件事情”,才能进一步分析可以用什么方法完成,是否需要分类或分步完成,这样才能确定到底应该用哪个计数原理.3.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就是是否有“一定顺序”,为了让学生理解其含义,要结合实例进行认真分析.例如,学生熟悉的排队问题中,“从前到后”、“从左到右”、都是“一定顺序”;安排工作时“上午在前下午在后”也是“一定顺序”;“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三个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中,“一定顺序”可以规定为“百十个”等等.最后要使学生明确,若干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元素不同或元素相同但顺序不同的排列都是不同的排列,即当且仅当两个排列的元素和顺序都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4.关于“一个排列”与“排列数”、“一个组合”与“组合数”的区别与联系,不应抽象地解释与强调,而应多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5.关于组合数公式的推导,不要急于求成,而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引导.例如课本是通过从a ,b ,c 三个元素中每次取出两个元素给出的,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表1-3-1给出了从四个元素中每次取出三个的组合数与排列数的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组合与组合数的计算,以及组合数与排列数的关系.6.一题多解.在计数问题中,由于结果的正确性往往难以直接验证,因而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求解来加以验证.7.二项式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二项式定理的学习过程是应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典型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先猜后证”.与以往教科书比较,猜想不是通过对n b a )(+中n 取1,2,3,4的展开式的形式特征的分析而归纳得出,而是直接应用两个计数原理对2)(b a +展开式的项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分析过程不仅使学生对二项式的展开式与两个计数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认识的基础,而且也为证明猜想提供了基本思路.在二项式定理的推导中,学生自觉地联系到两个计数原理是不容易的.为此,教科书安排了如下过程:1.在“情境问题”中给出了2)(b a +,3)(b a +,4)(b a +的展开式,导出了n b a )(+的展开式问题;2.详细写出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得到2)a+,3)(ba+的展开式的过程,并从(b两个计数原理的角度对展开过程进行分析,概括出项数以及项的形式;3.用组合知识分析n(+的展开式中应有的项,以及每一个项的构成原由,a)b得出系数的计数方法,从而得出n(+的展开式.a)b从上述安排可以看到,得到二项式定理的猜想及其证明方法的核心就是应用两个计数原理.总之,计数问题是解决计数问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而提出的,教学中,不把那些人为编制的计数难题、需要特殊技巧的计数问题纳入课堂,而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程序模块命名、字符编码、程序测试路径,以及核糖核酸分子、汽车牌照号码等计数问题,涉及大量的物理、生物、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同时体现了问题的时代特征,虽然这些例题背景复杂,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却相对简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例题,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3.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江苏省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与《2011江苏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
全国“xx杯”数学类说课大赛优秀作品:计数的基本原理说课 (一)全国“xx杯”数学类说课大赛优秀作品:计数的基本原理说课一、引言计数学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是数学中的重要部分,而且不可缺少的应用数学。
本次说课将以计数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详细阐释计数在数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1. 理解计数的基本原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2. 掌握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发现和理解计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展开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暑期生活中的特殊活动,如打游戏、看电影等活动,引出计数的重要性。
随后让同学们思考,如果参加这些活动,你想拥有多少个不同的玩伴或看电影的伴侣,应该如何计算?2. 讲解(30分钟)第一部分:排列教师为同学们讲解排列的概念,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可以按照特定的顺序组成的不同的组合方式数目。
如:从5个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可以排列成的不同组合方式为5x4x3=60种。
第二部分:组合教师为同学们讲解组合的概念,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按照任意顺序组合后,不计较元素位置的不同的组合方式数目。
如:从5个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可以组合成的不同组合方式为5x4x3 / 3x2x1 = 10种。
3. 拓展(15分钟)同学们自由发挥,探讨计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方案设计、比赛分组、统计人群等,以此巩固所学内容。
4. 结束(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希望同学们在后续学习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和解决身边事务中的计数问题。
四、教学效果通过讲解排列和组合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同学们深入理解了计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了自由拓展,进一步扩展了知识面。
此次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的计数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助于提升数学实践应用水平。
《计数基本原理》高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分析及解题策略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如排列数、组合数等。
2.提问: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进行计数?第二环节:新课讲解1.讲解分类计数原理:当完成一个任务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时,每种分类方式中的方法数相加即为总方法数。
举例讲解:从A、B、C三个班级中各选一名学生参加比赛,共有多少种选法?2.讲解分步计数原理:当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分成几个步骤时,每个步骤中的方法数相乘即为总方法数。
举例讲解:从A、B、C三个班级中各选一名学生参加比赛,且要求选出的学生依次站在一排拍毕业照,共有多少种排法?3.对比讲解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1:从A、B、C三个班级中各选一名学生参加比赛,共有多少种选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计数原理进行解答。
2.分析案例2:从A、B、C三个班级中各选一名学生参加比赛,且要求选出的学生依次站在一排拍毕业照,共有多少种排法?引导学生运用分步计数原理进行解答。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从A、B、C三个班级中各选一名学生参加比赛,共有多少种选法?(2)从A、B、C三个班级中各选一名学生参加比赛,且要求选出的学生依次站在一排拍毕业照,共有多少种排法?2.老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举例讲解:某学校举办运动会,有100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跳远项目有20人报名,100米短跑项目有30人报名,200米短跑项目有50人报名。
现在需要从这三个项目中各选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共有多少种选法?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两个原理进行计数。
人教B版数学选修2-3《1.1基本计数原理》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基本计数原理》,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B版的数学教材选修2-3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本节课所讲授的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即分类加法原理与分步乘法原理,是本章继续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学生能否理解并能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是学好本章知识的一个关键,本节课建议安排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根据其在教材中的地位,结合课标的要求,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并能应用两个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总结与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得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和用数学的思想思考世界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两个基本计数原理的内容。
难点是如何正确是用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段的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计算能力和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了解不多,对问题中创设的实际背景和如何完成一件事的含义的理解将成为学生运用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解决问题是的瓶颈,所以找到如何完成一项实际任务的方法,是应用过程中难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预习多都能够看懂,在实际授课时,我将使用更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采用教师启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引例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思维,具体的分析比较进而归纳出两个基本计数原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促使其获取知识,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水平,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设置情景,引入新课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郑板桥《咏雪》让学生齐读古诗并请学生对古诗进行自由鉴赏。